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4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官僚士绅之家,更不用说,如果生孩子,肯定得提前备上人参。
  而辽东产的人参,价格很高,尤其是长白山产的,高丽人把参分为三等,而明朝这边甚至能分为五等。
  不同等级的人参使用,还有身份限制,那些顶级参,没身份的还不能用,有钱也不行。
  不过朱以海不讲究这个,人参嘛,有钱就用,他就让皇家内府经营人参。
  这次朝鲜人进贡的八千斤人参,属于朝贡贸易,他们进贡,朱以海回赐,其实就是一种交易,打着进贡的名头而已。
  以前大明朝,贡品是属于皇帝的,不过现在朱以海规定的是户部和内库一起参与朝贡贸易,所得对半分。
  八千斤人参,少府监能拿到四千斤。
  不过谁还嫌多?
  要知道人参这玩意,其实明朝一直都是皇家垄断的,以前也都是跟女真、朝鲜交易,然后定价出售,价格全由他们说了算。
  一到五等参,基本上就是直接翻倍卖。
  没错,翻倍,有时还翻几倍。
  比如朝鲜进贡的这人参,十两银子一斤,而明朝卖五六十两银子一斤,甚至有时还因为获得的人参量减少,还涨价。
  头等参进价五十两,直接卖到一百多甚至二百多两。
  五等参外,甚至还有泡丁(只有皮的空心参)一斤也要十六两,渣末一斤八两,芦须一斤四两。
  比如崇祯这些年,因为关外战争,尤其是朝鲜投降后金后,不再进贡人参,后来明朝又封锁后金禁止交易,更导致人参没了来源,北京人参价格那是节节高升。
  这次朝鲜人一次送来了两万四千斤参。
  当然,再多的参,只要搞垄断经营都不怕多,反正以往明朝就是垄断经营,除了宫廷自用,和留着皇帝赏人外,其余的都是定价后,部份在北京发卖,其余的送往各地的盐运、织造、钞关等各地衙门发卖。
  据说在明初的时候,其实人参不贵,嘉靖时侯,末等参也不过三两银子一斤,女真和朝鲜还争着进贡人参给大明呢,甚至为了争夺采参和进贡权,经常大打出手。
  到崇祯初,已经涨到十六两银一斤了。
  随着天然野参的产量下降,价格自然也是节节高升,尤其是在民间被称赞的功效,更是让他神化,加上小日本十分推崇人参,每年要去抢购大量人参,导致供入大明的参越来越少,所以价格一年比一年高。
  现在拿到人参,随便就有几倍利,起码翻倍净利,而不是毛利。
  本来张国俊是没资格买参的,虽然是朝鲜人私下携带的,不过朱以海早对这个放开了不少限制。
  “这一万六千斤参,多倒不多,朕看张家也吃不下,不如这样,由少府监出面跟朝鲜人谈这批参的买价,谈好价后打包买下来,然后朝中官员、地方士绅,愿意的就按这个价认购……”
  朝鲜国王都知道给使团成员们一个赚机的福利,让他们带八包参来大明。朱以海打算也给大家分享点福利。
  这批参少府监吃下一半,然后剩下一半,张毛两家各分一千斤。
  剩下六千斤拿出来大家分享,按爵位、品级等各给他们分配不同的认购额度。
  买到就是赚到,倒手就是一笔丰厚的收益。
  这就是送钱啊。
  唯一的条件,就是这些参他们团购后,除了自用、送人外,如果出售的话,是得遵守统一价格出售的,不能乱卖价,扰乱市场。
  张国俊听了有些牙疼。
  本来想着跟舅舅毛家一起吃下这批人参的,也就几十万两银子嘛,也是能凑的出的,转手能赚翻倍利,这买卖谁不做。
  可皇帝现在却要独占大头,这也就算了,居然还要把剩下的一半也拿来让大家分沾。
  心疼归心疼,却又不敢拒绝。
  毕竟若不得皇帝特许,他们连买这些参的资格都没有的。
  “臣都听陛下的。”
  朱以海点头,人参本不至于这么贵,这里面反正有很多幕后推手的,朱以海也乐的推动,反正人参一般百姓也用不起,价格高也影响不到别人。
  他也不担心钱被朝鲜人赚去,因为大明并不会直接用白银买人参,而是易物。
  朝鲜人参价格定的高,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价格当然也高。
  而人参到了朱以海手里,再一倒卖,获得更厚,所以别说几十两银子一斤,再贵点都不怕。
  一两万斤人参,对于整个大明来说,其实也没多少。
  一个京官分个几斤几十斤的,倒倒手,也是几十两几百两的收益了,如果自用,也一样等于少付几十几百两银子成本。
  当然,大头还是皇帝拿了。
  朝贡的那八千斤,少府寺拿了一半,现在这一万六千斤,再拿八千斤,实际总共到手一万二千斤。
  这批人参,起码能赚三四十万两银子。
  怪不得历史上鞑子对关外采参控制的那么严格,还要发参票,凭票才能去采参,还有数量限制等等,实在是利润太大啊。据说到晚清时,一斤人参都能卖一两千两银子了。
  他现在都在想,鞑子手里现在肯定有不少人参,是不是应当派点商人到辽东去跟鞑子走私人参回来?
  现在鞑子肯定有不少人参储量,但没市场啊。
  如果以走私的方式,用银子换参,鞑子就算拿到银子,这玩意不能吃不能喝的,他们也没什么用,换的银子越多,反而越加剧物价上涨,加大通胀,抬高粮价等。
  当然,也有可能鞑子拿了银子让八大皇商汉奸们去给他们走私粮食,但现在山西陕西,甚至河南山东都成这个样子了,八大晋商再有本事,从哪弄粮去?
  今年鞑子肯定要遭受更严重的饥荒,以前在关外时,曾经八两银子一石米,今年这情况,青黄不接之时,估计十八两一石都有可能了。
  朱以海觉得这主意不错。
  正好现在明军重开东江,甚至深入鸭绿江中上游,镇江堡都重建了,到时派人去走私人参,完全没问题。
  当然,鞑子也许不会愿意拿银子换人参,但可以试试。
  他们的人参总不能全留着自己吃吧,又不能当饭吃。
  张国俊坐在那里,小心的暗暗打量皇帝,发现皇帝居然嘴边上扬,微微发笑,不由的暗暗心惊,皇帝妹夫这又是在憋什么坏?
  还是对他哪里不满意,又要收拾他了?
  这笑的他浑身发毛,感觉自己不应当被这人参给诱惑,贸然的踏入其中。
  “臣告退!”
  张国俊赶紧熘。
  “嗯,此事你去找少府监具体详谈吧,你就辛苦多跑跑,事成,朕特赏你两等参各五百斤认购额。”
  “谢万岁。”
  一万六千斤参,最后只到手一千斤,不过张国俊还是赶紧谢恩跑路,跟皇帝呆久了,他浑身难受。


第562章 无畏的皇帝
  “舅舅好怕阿爷,吓的落荒而逃,坐那汗水都下来了。”大公主宁惠见他那样,也不由的笑起来。
  皇后刚才一直安静的看着丈夫与兄长谈话,没插一句嘴,此时则劝道,“陛下一国之君,何必去倒卖人参自贱身份?”
  “皇后此言有失偏颇了,朝鲜这次送来的这两万多斤人参,我大明转手就能赚得数十万两银子,可别小瞧这几十万两银子。御营一镇人马,战兵五千,辅兵一千八,一年军饷就要三四十万两了。
  这一单人参所得收益,就能供御营一镇兵马一年军饷啊。”
  而一户普通农户,种九亩粮再种亩桑养蚕,一亩地丁银加火耗才二斗多粮,十亩才两石多。
  这一单人参,就相当于几十万户百姓的赋税上缴。
  而御营今年要再次整编,编为本部五军二十镇,十万战兵,三万六辅兵。另行营十镇,五万战兵,一万八辅兵。
  京营三镇。
  外镇七镇。
  此外各地部队,都要整编成屯镇和团练。
  北伐还未成功,又开始整军,甚至压缩御营,其实关键就是钱粮供应问题,没有钱粮军饷供给保证,军队没有战斗力。
  可如果提高粮饷,供给又困难。
  必须得找到一个平衡点。
  朱以海的办法,就是打造一支精锐的御营,少而精,大约就是十八万到二十万战兵之间。
  这是主力野战军团,也是嫡系部队。
  既要外打鞑子,也要震慑内部。
  西南等边地,要多设屯镇以协助行营,震慑土司,维护安稳,内地发达地区,以少量行营镇守大城,地方用团练为主。
  守外虚内,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屯镇兵屯耕战守,团练更是闲时训练,都是尽量减少开支供给的。
  但御营必须全力保障的。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没钱不仅普通百姓寸步难行,就是国家也是难以维持的。
  崇祯的败亡,本质就是财政的崩溃。
  不管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财政崩溃都是最直接的体现,进而带动的是军事等各方面的崩溃。
  朱以海很务实。
  赚钱也不跌面,能够赚到钱供给军官,供养百官等,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倒卖人参赚钱,总比直接加三饷强百倍吧?
  万历皇帝当年开征矿税,也是很不错的抢救大明手段之一,可惜顶不住东林嘴炮们,这些人就恨皇帝与他们争利,最后万历一死,这矿税自然也就没了。
  本来内库每年还能补贴财政不少,结果最后这点财源也没了,彻底成了一潭死水。
  “人参是个好东西,尤其是二两以上的人参,效果更好,回头朕挑上等人参十斤送来,让御医为皇后配制参茶等,皇后也滋补调理。”
  “这大参那么贵,十斤值一二千两银呢,陛下还是发卖以补军用吧。”
  朱以海笑道,“朕既要厚养军士,也不能亏待了自己妻儿啊。放心吧,朕赚钱的本事也不少的,现在还是不太担心银子的。”
  他的皇帝资产不少,皇庄皇店都有,但是现在在慢慢的减少皇庄,田地这东西占太多不好,所以现在他主动的拿出来卖给御营将士们。
  反正田地其实收益也不高,就是比较稳。
  但对于皇帝来说,其实赚钱的买卖多呢,比如说开矿、冶炼、铸造,再比如搞金融,开银行、钱庄、典当行,再比如搞贸易,马帮、商队、海船,制造业如瓷器、丝织、织布,金银饰物、铜器,造纸印刷等等。
  皇帝搞这些有许多优势,不受政策影响,不怕打压,尤其是资本足。
  比如说搞造船这行业,一般人做不了,皇帝要做容易,本身皇家以前就有这相关的产业、工匠和技术,现在联合民间资本、技术,甚至引进外商、西方技术等,很容易做大做强。
  这种产业,本身拼的就是规模以及关系,毕竟你光有技术,你还得有订单啊。
  皇帝家的造船厂,还怕没订单?
  再比如搞金融业,这行最重要的就是信用。
  皇帝家的银行钱庄这些,虽不如户部银行名头响亮,但好歹也是皇家招牌,不比一般的商人更得信任?加上天然的政策上的优势等,这买卖开遍全国都很便利的。
  其它诸如高精尖制造业,如瓷器、铁器、金银器物,以及丝织等这些行业,那更是拥有充足的技术优势的。
  朱以海动不动就拿银子赏赐将士,赏赐功臣,救济灾民,都是直接动用自己小金库的。
  皇后虽是张家女,但现在也喜欢用传统的天家思维,觉得皇帝亲自去弄钱不合适,就好比士绅之家,一般也不直接操持践业,都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