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4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种打法,搞的鞑子苦不堪言。
  却又没有办法。
  当年他们就是这样搞明军的,谁知道现在被反施其身。
  他们也只得主动开始强迁辽西沿海的百姓,要求百姓迁离海岸三十里。
  实际上,这几乎就是要把这条长达三百多里的辽西走廊彻底放弃,因为辽西走廊窄的地方也就十几里,宽的地方三四十里而已。
  鞑子无法承受明军抢人的后果,只好跟辽东、北直等地一样,全面迁海,把沿海放弃。
  但对山海关、广宁、宁远、锦州等城、堡,则派满、蒙八旗驻防,对辽西的三百里沃土庄田尽行放弃,甚至要堵塞河口,立栅修墙。
  朱以海在登州听到这消息,非常高兴。
  这正是他的目的,他在觉华岛修了棱堡,派了一镇兵马在那,让鞑子坐立难安,不得不主动放弃辽西走廊的沃土。
  实际上朱以海并没有打算对辽西用兵,这里只是威胁牵制,以骚扰为主。
  辽东则是占据半岛,控制沿海与鸭绿江一线。
  可就算如此,鞑子也扛不住,他们要是不迁界,那天雄军可以天天去抢人拆迁,人口可也是重要资源,鞑子就算能守着城,可没人,他们种什么地?
  甚至种出来的粮也会被抢走。
  现在他们只能搞坚壁清野,把人迁走,地荒废,就守着城堡。
  对朱以海来说,目的达成了,一镇人马牵制着三百里辽西走廊上的清军,还让他们没法屯田耕种,得从其它地方供应粮饷,成为鞑子的一个重要负担。
  形势越来越有利了。
  “不知道汉中形势如何了。”
  因山西、陕北、甘肃等地的大起义,吴三桂等被迫从汉中撤离回去镇压,这让汉中出现了难得的契机。
  不过朱以海虽在年初就给川陕那边做了指示,但能不能抓住机会,也无法断定。毕竟那边的部队,不是御营精锐,能不能配合好,或者有没有这个啃硬骨头的攻坚能力,都不好说。
  何况还有张献忠也是个变数,这种乱世枭雄,谁知道关键时候会做出什么疯狂举动。
  “就算不能趁机夺取汉中,可起码守住四川是没问题的。”陈潜夫回答道。
  “机会难得啊,鞑子已经镇压了山西、陕北的起义,随时会再回援汉中,吴三桂这个大汉奸,还是得多提防的,若让他突入四川,会很麻烦。”朱以海道。
  吴三桂还是比较能打的,毕竟能够老的快死的时候,还能起兵反清,而且席卷了大西南,这人确实是有几分本事的。
  只可惜,一心背明降虏,甘当走狗。
  “等吧,估计应当也快有结果了,张献忠根本撑不了多久,他一败,形势就明朗了,成与不成,也就那短短时机。”朱以海对于张献忠,没什么好印象,乱世之枭雄。
  但终究是要被时代淘汰的人,他本来给张献忠机会了,若是他能识趣去云南,替朝廷平土司叛乱,那起码还能安稳几年,将来若是识趣交出兵权入朝,甚至可以考虑给他一个善终。
  但他却硬是选择这条路,也就要自食苦果。


第574章 川军出川
  汉中府城,南郑。
  当李国翰率领着人马沿汉水南岸行军八十里,在南郑上游不远,搭浮桥渡过汉水,正要进南郑城时,前锋塘骑慌忙赶回来。
  “南郑城,城上已经是日月旗!”
  “明军,明军夺了南郑。”
  还坐在浮桥南岸马札上,一脸疲惫的李国翰正在跟随军师爷商议如何给北京禀报这场战斗,听到这个消息愣在当场。
  “他们明明还在上游,难道会飞?”
  李国翰还以为是朱鹏飞派兵抢占了南郑,但塘骑告诉他是另一支明军,他们打出的旗号是川贵行营,将旗打的是张字。
  李国翰沉默了。
  他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再探!”
  题本没法写下去了,李国翰起身,催促全军赶紧渡河。
  他骑马渡过浮桥,让人赶紧在北岸布阵。
  果然,清军塘骑出现在南郑城下,很快引来了明军的夜不收。
  一队夜不收明骑远远赶到,停在远处打量着他们。
  数十满州八骑冲上去,那队明骑居然没跑,他们在相距北岸军阵二里远,展开了骑射,双方奔驰追逐,往来攻击,打了一会,居然互有伤亡。
  最后那支明骑扬长而去。
  清骑折了十余骑,反倒是有些灰头土脸。
  鳌拜闻讯率骑兵赶到时,李国翰已经率兵赶到了南郑城数里外,再次列下军阵。
  而城中明军也并不畏惧,居然也派出了一支人马出城列阵。
  当李国翰、鳌拜、徐勇等几次看着对面的旗号时,也不由的有些惊讶。
  除了那醒目的日月大旗。
  明军阵前还出现了许多旗帜,比如有的书写着御营川贵行营,有的书川贵行营提督张。还出现了诸如五省总统秦等旗号。
  “那个红甲大将,好像是个女人,难道真是秦良玉?”
  “可能就是她。”
  明军背靠南郑城,左侧又倚汉江而列。
  明代的南郑城,是在嘉靖年间大规模整修加筑过的,不过明代南郑城,大体上的格局还是洪武初大修时奠定的,当时是周九里多。
  嘉靖、万历年间都大修过,天启年间,因建瑞王府,往北扩建了不少。
  城墙四面的护城河,是万历年间重修的,阔十丈,深一丈八,由城北引山河堰水而入,河畔还栽了芦苇。
  朝阳、振武、望江、拱辰四座城门,均在嘉靖年间包砖加固,并新增大小炮台,城门是二重城门,加瓮城。
  有吊桥,城角有瞭望台。
  因嘉靖时汉中府城人口多,在城外东关形成了大片居民区,所有后来便又加建了东关土城,与府城互为表里,遥想呼应。
  可以说,整个汉中府城南郑,其实还是很大很坚固的。
  之前贺珍守汉中,李过他们殿后撤退经过,贺珍降清,凭城阻击,就让李过等非常难过,最后不得不转往川北借路南下湖广。
  而贺珍长安兵败,退回来时马科却又复降清军,凭城拒守,贺珍不服气来攻,还损兵折将不少,最后也只得愤愤而去。
  但此时,这座大城,居然已经落入明军之手。
  城上明旗飘飘。
  明军还出兵城西,摆开军阵。
  李国翰阴沉着脸,气的说不出话来。
  跟阳平关一样,清军丢失大城、险关,都是因为把兵调去定军山了。
  谁能想到明军会突然就杀过来了。
  要说这南郑城里,也还有些守兵、民壮,怎么就没半点反抗就被夺了?
  这张献忠没彻底歼灭,让他们突围跑了,结果现在关、城皆失,反倒是陷入了极难境地了。
  望着那城,望着那军阵。
  明军气势正盛。
  反倒是清军,此时很是萎靡。
  “秦良玉那老太婆来了,这仗怕是不好打了,白杆兵很难战。”
  “还有川贵行营张世鹏,那是张国维的儿子,几千人马,听说也很精锐,之前可是把川中各路明军都给整平了,张献忠都不敢跟他们打。”
  几将左瞧右看,都看不出什么破绽来,反而是越看越没什么信心。
  最要命的是,他们此时大战一场,也是伤亡不小,而且兵马疲惫,明军却已经抢占城池,占有先机。
  加上上游还有一路明军,抢夺勉县,这让他们万分被动。
  “既然他们出城来战,那就跟他们打,我不相信这些明军,还突然间就一个个有征善战了,都是些手下败将,还怕他们不成?”鳌拜很不客气的道。
  徐勇几人都不想打。
  看士兵们的士气就知道,萎靡不振,甚至许多士兵都还来不及包扎伤口。
  而且他们围定军山时,阳平关和南郑城加勉县城,都存了不少从各地转运来的粮草器械军资,定军山营地并没多少粮草。
  当时也是考虑到城中好存储,可现在却成了粮草不济。
  对面的明军阵前。
  人马齐整,虽然也是刚到不久,但拿下南郑城没费什么力气,凌晨时,城中内应提前动手接应,狗汉奸们还来不及反应呢,城中已经四处火乱,一片动乱,然后城门就被控制在内应手中。
  明军前锋潜伏到城外,见到信号立马杀到,迅速冲入城中,很快就控制了城中局势。
  那些狗官不少被暗杀、控制,团练壮丁甚至都没组织起来。
  “幸好赶上了,再晚半日,我们都错过这好机会了。”
  身披铠甲的老将秦良玉望着鞑子,有几分庆幸。
  张世鹏看着清军,却是隐隐亢奋,其实张能奇借路经过后,他们就已经也紧随而来了,只是路难行,他们也没急。
  蚂蚁搬家一样的往汉中偷偷潜入,汇集了两万多人马,一直在静侯时机。
  张献忠比明军预计的坚持的时间还长些。
  好在他们也还是及时赶到,趁虚抢占了汉中府城。
  “算算时间,也不知道国姓爷到了没。”
  “应当还没到。”
  两人骑在马上聊天,很澹定。
  在他们身后,是足足八千士兵,有川贵行营的,也有总统标兵,也有忠勇镇白杆兵,杨展、秦翼明诸将各统精锐,士气很足。
  何况他们后面的城头上,还有经略文安之督师,土城和府城里有八千人马,甚至汉水下游为的河湾里还藏着许多船只,有两千人马为奇兵。
  虽然他们没能携带大炮过来,但是小炮还是有不少的。
  兼之军中火枪手也不少,这仗他们也是跃跃欲试。
  “请蜀国公回城上替末将压阵,这里交由末将指挥便好!”张世鹏对秦良玉道。
  “城上有文经略坐镇便好,本总统就在前线指挥。”
  秦良玉虽七十多岁,但却不服老,此时看到鞑子,越发不愿退后,当年浑河血战,鞑子欠他们白杆兵的血债,还没偿还呢。
  “当年浑河血战,川浙两军战前在通州发生火并,导致浑河之战时没能互相配合掩护,最终被鞑子各个击破。
  今日我川军白杆兵,与你们浙东来的御营,再次并肩携手,希望这次能够好好配合,一血前耻,共报大仇!”
  张世鹏敲打着胸膛铁甲锵锵作响,“请蜀国公放心,此战不分御营还是川军,咱们携手并战,请蜀国公主持,我为副将。”
  行营不受总督、巡抚等节制,但现在张世鹏却主动把指挥权交给了秦良玉。
  当年秦邦屏、马麒麟率领的白杆兵三千,加上酉阳土兵四千,吴文杰等川兵,以及周遇吉等的兵,共计一万五千余,在浑河血战惨败。
  对秦良玉来说,这是难以遗忘的血仇大恨。
  当年浑河畔,辽东铁骑、川军、浙军三支人马,本该携手并肩的,结果还在关内通州时就已经内讧,双方铳炮齐发,激烈战斗,打的城中民房商铺都倒塌无数。
  浙兵跟蓟镇兵又不合,所以后来战斗时,川军渡河布阵,浙兵却在对岸立营,两军隔河布置,本身就是意气用事。
  面对张世鹏的信任,秦良玉很感激。
  当年若是川浙兵有这等信任,也不会败了。
  “我军既然抢夺了南郑城,那么出城列阵,也只为守城,张提督御营在左,我率川军在右,左右呼应,互相支援。”
  只要城里有足够的兵力,那么守城一方都不该被动的把自己堵在城里,必须得出城依托城池,甚至在城外建立据点堡垒,这样才更有胜算,占据主动。
  秦良玉是老将,她力主出城应战,文安之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