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4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这坑不填又不行,不把中原这坑填起来,明军也无法跨越中原进军黄河以北。
  鞑子比明军还惨,他们江河日下,前期的战略失误,加上大明中兴气象后,各地反抗越来越多,鞑子的对策就是屠杀威慑,然后经济上圈地、投充,加征等掠夺,这些政策都让鞑子现在不得半点人心。
  鞑子各地救火,到处杀人,横征暴敛以维持,但谁都知道,鞑子八旗战斗力虽然还很强,但已经救不了他们了。
  从河西到辽东,从北直到河南,鞑子没有一寸安稳的土地。
  他们的战争资源越来越少,就算是八旗也撑不住的。
  一个汉中,他们就阵亡一万多人,光是这抚恤费加烧埋银子,就得上百万两,更何况损失了汉中这么重要的地块地方。
  去年,鞑子彻底的丢失了陇右、河西、汉中,以及郧阳,河南也只剩下一个南阳和一个汝宁,加上半个山东,辽东丢了小半,辽西也不安稳。
  现在的情况,其实朱以海都不需要急,只要维持住现在这个态势,自己有个安稳的后方,可以恢复生产,积蓄力量,会一天比一天强。
  而鞑子却疲于奔命,连八旗的丁粮,百官的俸禄都会发不出。
  朱以海又拿起那份塘报,“这份塘报七月底由汉中发出,六百里加急,专人沿途水陆换乘送来,也用了十多天,有些慢了。”
  宋之普解释,“塘报从汉中过来,是先沿汉水而下至郧阳,然后再南下夷陵,再经长江抵南京,再出海乘船北上青岛,又沿胶来运河至来州再到奉天,确实绕了不少远路,主要还是郧阳和襄阳、武昌几地还在鞑子手中,要不然直接沿汉水到汉口入长江,再至南京过来,顺流而下要快很多。”
  朱以海点头。
  “自崇祯年间,裁撤天下许多驿站以来,驿递这块确实已经毁坏不通,所以朕以为,是时候重建驿递网络了。”
  皇帝此言,引的大臣们一时不好接话。
  有人曾总结过大明三大弊政,卫所、宗藩和驿站。
  明朝宗藩和卫所耗费的钱粮之巨不用说了,而驿站居然能跟之并论,可知道不简单。
  而崇祯大规模裁撤驿站,驿卒李自成失去工作,然后造反,最终还打进了北京城。
  大明的驿站让人一言难尽。
  地方上百姓苦驿站之累,要应役、要摊粮摊银,朝廷也苦驿站的巨大负担。
  这确实是个天坑,万历年间曾经改革过,但到崇祯年间仍是十分严重,御史上书说驿递一事,最为害民,今天下州县困于驿站的约十之七八,而驿站用于公务的仅十分之二,用于私事的占十分之八。
  最终崇祯下旨精简,一年省了六十八万五千两,结果把崇祯朝省掉了。
  驿站惹出了李自成这样的反王,却又确实是三大天坑之一,如今局势渐好,皇帝说要恢复驿站,大臣们也是一时不知道如何接话,因为这坑太多。


第579章 邮政
  “朕近来也是仔细研究过驿递一事,驿站于国家来说,确实必不可少,承担许多重要职能。
  只是国朝驿站制度,到了后来就崩坏了,成了害民之政。
  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驿站还是得恢复,只是制度得更改。”
  皇帝先定了个基调。
  大臣们一听这话,倒是心里有数了。
  大明原来的驿站呢,确实很复杂,既负责传递公文、军情,同时也负责招待过往官吏,甚至还有些货运等功劳,具体的也分为好几类。
  这些驿站沿着大明重要的交通路线,遍布路上,类似于现如今高速公路上的服务站一样,隔一段一个。
  驿站大多数拥有两进甚至三进的院子,在一些边地,驿站甚至是带城墙的城堡,比如鸡鸣驿,位于京畿附近,燕晋之间,十分重要,就是一座小城。
  一座大明驿站,至少拥有大门、鼓楼、中门、前后厅、左右厢房、厨房、库房、马房、驿丞宅等。
  会有十间以上供官员住宿的上房,二十间供来往差役居住的厢房、耳房,可同时接待几十人居住。
  驿站还有驿丞的住宅和办公室。
  还会有马、驴数十头,车若干。
  有着齐全的配套设施,还有供应全套服务的人员。
  如果仅是一个服务区,那么正常运转也不可能成为三大天坑之一。
  可实际上,明朝驿站系统异常发达,但在管理上却存在着先天缺陷,尤其是到了后来,就完全成了坑上坑下的这么一个东西了。
  首先,驿站全由地方管理,尤其是其运作的费用,既不是朝廷直接拔付,也不是市场化经营,甚至没有朝廷有司监管。
  全由地方官府管理,直接向当地百姓摊派,甚至征百姓当驿夫服役。
  万历一条鞭法改革后,虽然以银代役了。
  可问题是驿站花费多少,全是地方说了算,所以驿站花费是个腐败黑洞,官府更借驿站向百姓严重加征。
  驿站成了地方官府敛财的一个重要项目,贪起来十分方便。因为朝廷制度规定,驿站开支由地方官府计划,然后直接向百姓征收,征收以后,这笔银钱也不上缴国库,而是直接留存地方使用。
  既没预算报告,也没审核监管,因此就会出现以前驿站养一匹马,早先规定每匹马当地每年供应八十石粮食,但到了明末时,陕西华州的驿站,一匹马一年居然征四百二十二石粮。
  这就离了大谱,毕竟就算过了一二百年,但马一年吃多少粮食也基本是固定的,却涨了五倍多。
  为何?
  因为驿站搞预算的时候,胡编乱造,多弄银子而已。
  大明有多少驿站?
  全国约一千五百余处。
  如成都外的锦官驿,十分热闹,有役卒三百七十六人,还有旱夫、司库、厨子、伙夫等,另有马一百匹,船八艘。
  工食银一年两千六百八十二丙四钱,养马银两千六百两。
  这两项一年就五千多两,但还不是全部,还会有许多名目的费用,比如招待费,维修费等等。
  甚至明末时,官员们不管大小,经驿站都要住宿吃饭,甚至有些附近的官吏不是出差公干也要跑来吃饭,最离谱的是,许多官员白吃白喝白睡,完事离开时还会索要银两。
  诸如什么我自己有马,不用驿站的马,那你把这笔钱折给我。
  反正驿站从里到外都烂透了,人人都要薅些好处,驿丞更别说了,当驿站当成发财的工具。
  大明驿站设有驿丞一人,从九品,驿丞外,通常设有无品级的吏员一人协助工作,驿卒没什么编制,早期是轮番应投,甚至有发配到边地服役的刑徒。
  后来改为出银雇役。
  驿卒分工细密,有马夫、驴夫、马头、驴头、车夫、厨夫、库子、斗级、防夫、轿夫等等。
  明末时,全国各地的驿站,有好几万的驿卒。
  在明末时,驿站制度彻底崩坏。
  不仅是官吏,甚至凡是和体制有关的人,都可以开个介绍信到驿站住宿吃饭和使用车马,完全免费,走时还能再索要点路费。
  驿站招待、养马、递送、维修等花费巨大。
  地方官府也没压力,反正需要多少就向百姓征收多少,甚至还能借机多征一些,再额外加点火耗之类的,都是算在百姓头上,多征的官员们分了。
  这些费用使用时,也没有监管,上下一起贪污,成为腐败温床。
  驿站本身的公文、情报的传递功能却弱化了,嘉靖时计划裁撤全国三五成的驿站,节省的费用一半用做军费,但裁减了部份驿站后,情况并没好转,官吏仍旧在驿站大吃大喝,公车私用,许多驿站就要驿卒承担这超出的部份,于是许多驿卒只能逃走,结果就是导致驿站系统瘫痪,倭寇袭破福建兴化城,十万火急的消息,却在驿路上跑了一个多月,才到北京。
  最后驿站改革失败,仅仅五年,一切重回原轨。
  到万历年间,张居正又开始改革驿站,他不从限制费用着手,而是限制官员权限着手,颁布新管理条令,处罚了几十个官员,把驿站改革,纳入到各省督抚的考核之中,最后,确实成功的节约了三成开销,每年节省百万两银子,只是在他死后,一切又恢复原样了。
  崇祯时,又削减了六十多万两驿站开销,一次裁减六成驿站,而且是在几个月内完成的,没有提前安置好裁撤驿丞、驿卒们,直接一刀切,而且一次裁了两万多驿卒后,地方官府有许多仍然还在向百姓征收驿站的费用。
  驿卒其实有几分特殊性,不仅仅是邮差,他们本身也属于一种准军事武装人员,特别是许多驿卒,那都是准骑兵。
  在一些边地,驿站也还充当着兵站作用,甚至就是城堡,里面的驿卒也相当于边军,简单的裁撤,没做好安排,加上天灾兵乱饥荒,最后就是干脆造反了。
  对于朝廷来说,看似省了几十万两银子,但重要的驿站系统瘫痪了,得不偿失。
  古代信息传递本就慢,没有了驿站保证,许多重要的公文、军情,都会被耽误,影响巨大。
  “驿站非常重要,必不可少,一直以来,驿站最大的问题,还是权责不明,缺少监管,导致腐败。”
  “所以朕以为,驿站要改革,就得根据这些实际问题着手。
  比如驿站可以按职能分开,实行邮、驿分离,驿站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并为公务人员提供给养。
  设驿馆,专门负责接待,设邮递铺,专门负责邮递。甚至可以再分出递所,专责官物货运。
  邮驿分离后,邮递铺负责情报、公文传递,直接隶属于兵部,兵部特设一个邮递局来负责管理,地方上总督、巡抚、分巡负责监督管理,邮递铺设邮递员,由兵部负责在各地招募,采用雇佣制,按月发饷,监督考核,优胜劣汰,定期考核。
  各省还要增设一个邮驿厅,设一名督邮厅长,负责邮驿事务。
  知府、县令对境内邮递铺负责日常工作的指导师和监督,各邮递铺设铺长一名。邮递铺按运送速度,可分为陆邮和水邮,并分步递、马递、船递以及加急快递。
  步递日行二百里,运送日常行政公文和官信,马递日行三百里,主要用马来官员升降任命、刑狱以及军机边防等紧急文书,有重大军事或重大事情,可用加急快递,分为四百里、五百里和六百里和八百里加急。
  另外物资运送,另设递运所,负责运送一些官用、军用物资等。
  全部采用官府雇佣驿夫模式,并层层监管。
  各地费用,也都由国库划拔方式,并严格预算、审核制度。
  朱以海还特别提出了邮票,以后邮递铺的公文等,都需要贴邮票。邮票户部发行,官方公文信件也一样要贴邮票,邮票在寄信时在邮递铺购买。官员可在衙门公使钱里报销,而邮递铺卖出的邮票,也是财政收入。
  另外,还于公文传递外,恢复以前的民信局,各地也兼揽民间信件、物资的运送,同样购买邮票寄信,根本距离远近等,付费。
  至于说原来招待功能,单设驿馆。
  邮递铺二十里一个,而驿馆六十里一座。
  驿馆专门负责招待过往公干的官吏,但必须凭驿券才能住宿吃饭,且严格规定按品级和公差任务享受相应待遇。
  就是既得有相应衙门开出的出差介绍信,还得有驿券,相应品级每天什么标准。
  驿券就相当于是代金券,比如某知府赴职上任,官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