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5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铜又是铸钱,甚至铸炮的重要原料。
  要不是现在绍天朝实行的是银本位制度,铸造银元为主要货币,若还跟唐宋一样用铜钱为主的话,那肯定会有严重的钱荒的,可能跟唐朝一样,又得拿绢布也兼充货币了。
  铜钱做为小额货币,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日常交易很不方便。
  另一方面,现在绍天朝铸的铜币、铜元,都是锚定银元,规定一银元折一千铜钱,所以根据铜料时价,会相应调整铜钱的重量、大小、含铜量,以尽可能让一千铜钱,差不多价值一银元。
  铜贵,就减少铜含量,铜跌,就增加铜含量,以保持银铜的汇率。
  当然,一千铜钱的铜含量,其实并不值一块银元,加上锡铅也还是留了铸币利润,就如银大帝一块,其实含银量才八九,加铜铸造,扣除所有材料和人工成本,铸币其实还有大约五个点利润,就相当于铸币税。
  铜钱、铜元,做为小额钱币,其实比银币铸币利润高多了,现在发行的绍天通宝铜钱,重一钱二分,配比是铜百分之五十,白铅四十一点五,黑铅六点五,锡百分之二。一百六十四斤多铜铅锡,铸造时火耗百分之九左右,最后出一百五十斤钱,合两万钱,刚好是每枚一钱二。
  采买材料,铜百斤十余两,加上铅锡,还有运费,最后两万文制钱,一秤的铜成本就是十二两左右,铅三两左右,锡五钱,加上运费、火耗成本等,两万文钱,成本一万七左右,有约百分之十五的铸币利润。
  当然,其中铜和锡的价格变动较大,尤其是铜主要是海外进口,所以价格波动比较大,受供应关系的影响很大。
  而如果是铸造铜元,尤其是大面额的铜元,其实利润更高,大约是一千枚铜元,利润有银元两块五左右,铸一百万枚铜元,能有两千五百块银元的利润。如果每天铸一百万个铜元,一年下来起码有七八十万块银元。
  所以张集他们想把搜刮上来的各种铜钱、铜料拿来换金币,大明是很乐意换的。
  不仅兑换的比例较高,本身就能赚不少兑换手续费,而且拿回来的银、铜,回炉重铸,又能赚上一笔铸币税,多多益善的事情。
  而对张集等人来说,这里面固然会有一些兑换手续费等,但银锭、铜钱、铜料,哪里有一枚枚金灿灿的金大帝来的让人喜欢呢。
  谁也没打算一直呆在山西啊。
  就如张集,早有心里准备,这个山西粮道兼邮驿道最多能当两年,到时这肥差就得让位的,所以现在赶紧捞啊,捞到了就换成金币,方便带走。
  “有多少银、铜,我都要。”杨国海笑着说道,他经手做这买卖,转手是还能赚一笔的,换的越多,他能赚到的也越多。
  所以对于这事,他很积极。
  他给张集他们的兑换比例,可比户部给他的兑换比例高不少,多的都是他的好处费啊。
  谁还嫌多。


第589章 长白山下
  长白山下。
  章丘城北。
  一名绿营兵惊慌的吹响了牛角号声,“响马!”
  闻得警报,数名绿营汛兵慌乱的寻找武器装备,弓手赵老六给弓上弦,结果用尽力气,也没能把弓弦扣上。
  他又试了一次,最后喘着粗气骂道,“他娘的,老子没力气把弓弦上起来了。”
  其它几名绿营兵也绝望不已。
  他们饿了太久了,有一顿没一顿的撑着,靠挨饿硬撑了一年多了,这处汛塘的几个城守兵,每人都起码饿瘦了三十斤以上。
  个个都是饿的皮包骨头,双眼凹陷。
  他们连弓弦都已经扣不上了,几十斤的盔甲也显得沉重无比。
  八名汛兵凑到一起,打量着远处驰来的这支人马。
  尘土飞扬,前面是马队。
  看着那纷乱的旗帜,这明显不是明军。
  “是白袍会的。”
  这支人马数量很多,为首的是百余骑白袍骑士,后面则明显要杂乱的多。
  白袍会的名头很大,据说这些人以前是白莲教的分支,秘密结社,然后在年初,在高苑人谢迁的带领下举旗造反,攻破了高苑县城,杀死了城中清军,还杀了许多官吏、士绅,将整个县城抢掠一空。
  之后招兵买马,打出白袍会的旗号,身着白袍为标志,这些人还打出了扶明灭清的旗号。
  高苑在北边,处于青州、济南两府的交界,离大清河不远,去年黄河大决改道,夺大清河入海,也导致沿河几百里成了黄泛区,一到雨季,就泛滥成灾,高苑受灾严重,山东巡抚却还催粮征税,最终让谢迁杀了个轰轰烈烈。
  后来清军来攻,谢迁带兵开始流窜起来。
  也不知道怎么的,现在居然跑到这来了。
  “咱们这汛塘就八人,他总不会冲咱们来的吧?”
  饿的已经上不了弓弦的弓手,看着那铺天盖地的人马,居然忍不住舔了舔嘴唇,“你说这些人怎么还有这么多马骡可骑,他们一定能吃饱饭吧,队头,咱们干脆也加入他们吧,好歹先混顿饱饭,老子饿的不行了。”
  另几个连甲都披不了的绿营兵,也是一样。
  “再守在这,咱们都要饿死了。”
  “降吧,弄块白布来,咱们降了。”小小的队头,连个品级都没有,他们完全被上面遗忘了,队头也去章丘营要过粮饷,可每一次都是空手而归。
  要不是平时大家挖点野菜,甚至下套捕点老鼠,抓点蛤蟆什么的早饿死了,可靠那样饥一顿饱一顿,也撑不住了。
  他们这几人还都是些光棍,没有家小拖累,否则早跑了。
  当八个瘦的风都要吹跑的绿营兵举着白旗出现时,把白袍会的人都吓了一跳,他们都没料到这里还有几个清兵。
  当得知他们是要投降时,询问了一番后,便也接纳了。
  “能不能先给点吃的,随便什么都行,我们实在饿的不行了,我们拿弓和甲换。”
  八人有八副甲,三副棉甲五副布面甲,虽然有些残破,但里面也是实实在在的铁甲片在内的,何况他们还有弓、刀、长矛,甚至还有两杆鸟枪。
  谢迁看着他们这快饿死的样子,倒也不奇怪,鞑子虽然还控制着山东不少地方,但驻防八旗都缩在济南、徐州这些大城,其它绿营战兵,也都龟缩在府、县城里,在乡野的都是那些城守营、汛塘兵,本就战斗力低,待遇差。
  被明军封锁这么久,他们还活着都已经算比较能扛了。
  “给他们些吃的。”
  谢迁的家丁扔给他们一些窝头,冷硬的玉米窝窝,几人却跟看到宝一样,扑上去就抢,抓到就往嘴里拼命的啃。
  好久没有吃过粮了,边吃边落泪。
  “慢点。”
  谢迁对几人的铠甲武器很不客气的笑纳了,他对于来投的人都会接纳,但这些装备肯定会先给自己心腹们,等以后他们证明自己了,才会给他们装备。
  几人吃着吃着落泪,吃着吃着又噎着,差点没噎死,拍胸锤背喝水,才总算回过神来。
  “大人要去哪?”
  谢迁瞧着这几人,笑着道,“我们在这里等朋友。”
  把这几人收下,安排到后面去,每人发了一杆木枪,就算入伙了。
  这时几人才有空细细打量这支白袍会的人马,约有几千人,最精锐的应当就是谢迁带的那百余白袍骑士了,后面则是约三百骑骡的,然后剩下的就是扛着长矛的青壮数百,再后面有许多人跟他们一样瘦弱饥饿,又带了许多老弱家口。
  整个队伍据说也分为了五营,前后中左右营,不过他们看不出有什么区别,反正就是群流民。
  吃了几个窝头倒是恢复了不少精神,虽然这是用一套装备换来的,正常怎么也得值个七八两银子的,他们之前没有卖掉,也是不知道能卖给谁,否则早卖了,现在只换了几个窝头,却也不后悔。
  凭着献了八套装备,倒也在这营里得了几分信任,他们的哨长是个手拿链枷的粗壮汉子,以前是个佃农,在打高苑时据说一链枷打死了个绿营兵,所以当上了哨长。
  据他说,他们之前在大清河、长白山这一片到处游击,最近跟淄川丁可泽联络起来,准备里应外合破了淄川县城。
  “听说大明御营已经出兵,要来打济南了,咱们这次就要夺了淄川,为王前驱。”
  长的魁梧粗壮的谢迁是高苑县谢家仓人,年轻时大清河发水灾,跟着家人逃荒到了淄川,后来便在张店名门韩家做佃户。韩家世宦,韩源崇祯元年中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崇祯十一年罢归,鞑子一入关,他便跟淄川同乡孙之獬入京朝拜,被清廷起复。
  韩源起礼科给事中,后升吏科都给事中,在清廷官运还挺好。
  不过谢迁恨韩家人,当年韩家趁他们受灾逃荒,用一点粮食就把他妹妹买为奴婢,又说是收留他们,其实就是把他们一家当牛做马驱使,经常责罚打骂,食不果腹。
  后来谢迁回到了高苑老家,因为早年参与白莲教秘密会社,所以趁乱举事,他把矛头对准跟韩家一样降虏的地主豪强。
  他带着几个兄弟潜入家乡大地主张圣鹄家,把他杀死,把他的财产、粮食,分给当地贫苦百姓,举旗起义,很快就招到了许多活不下去的穷人。
  不到一个月,他就聚起千人,然后一个里应外合就攻克了高苑县城,杀死知县武振华,将该县百姓照册点名,分发钱粮。
  此后又攻下刘家镇,打下长山县,名头越来越响亮。
  哨长说起谢迁,都满是崇敬,觉得这是位真正豪杰好汉。
  “你们怎么没去投明军?”队长问。
  哨长笑笑,“大当家说明军规矩多,而且人家不是什么人都要的,咱们这些人拖家带口的,过去了别人也不要。”
  聊了会,哨长有事走了,八个绿营兵此时肚里有食,一人抱了杆刚领来的简易木枪,倒是挺澹定。
  “我觉得这谢迁野心不小,他肯定是想拉着这些人,闹出更大声势,拉起更多人马来,到时跟大帝也有本钱好讨要官爵。”队长分析。
  “嗯,乱世里有兵有枪就是草头王,没错。”大家赞同。
  那边。
  谢迁等了没多久,便迎来了十余骑人马。
  却是淄川人丁可泽。
  “兄弟,久等了吧。”
  丁可泽也长的十分魁梧粗壮,他骑术不错,纵马奔来,驰到近前,一个漂亮的翻身落马,稳稳当当。
  “我们也是刚来不久。”谢迁给丁可泽来了个大大的拥抱。
  谢迁与丁可泽是老朋友了,当年他们都在韩家做佃户,过着饥饿又疲惫的生活,他们也常在深夜饿的睡不着时在月夜下去摸鱼捉虾,也曾躺在月光下抱怨过世道的不公。
  谢迁在高苑起兵后,便去信来招老友一起干大事。
  丁可泽却并没有去,他在淄川这边搞起了走私买卖,甚至还揽了几个矿,所以日子还是过的不错的。
  谢迁知晓后也没勉强,但暗里也一直还有联系,甚至谢迁抢了豪强大户后的金银首饰等物,有时也会通过丁可泽出手。
  “你来晚一步,大明御营神策军已经占了淄川了,那营官还想顽抗,结果明军就打了几排铳,城里的大户就逼着他们降了。”
  谢迁本来计划跟丁可泽里应外合拿下淄川,在明军到来前,洗劫一遍,夺取些钱财物资,没想到来晚了。
  “那是可惜了。”
  “我这里有个好消息,孙之獬那狗贼你知道吧?”
  “知道,化成灰也认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