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5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拿着钱还感觉做梦一样。
  什么时候,朝廷居然这般好了?
  征粮不浮收,不淋尖踢斛,甚至卖粮还不找理由克扣,价格还这么好?
  “绍天皇帝,真是圣皇大帝啊。”
  张二牛激动的直接跪在地上,朝着登州方向磕起头来。
  不少也刚缴了皇粮卖了余粮的百姓,也惊讶欣喜着,都不由自主的跟着跪谢。
  乡长看着越跪越多的百姓,也不由的很是感慨,他心里对绍天天子其实是恐惧多于拥护的,但是看到这场面,也不得不承认,那位天子确实不一般。
  只是不知道这种仁政,能维持多久呢?
  如今这些手脚干净的胥吏们,又能老实多久?
  毕竟明太祖朱八八最痛恨贪官污吏,贪污一点点被发现,都会被剥皮实草,但也没能阻止贪官不断。
  不过他转念一想,自己这个乡长,还有那位粮站站长,加上旁边的几个保长,甚至那些保甲乡勇,这些人以往在大明朝廷都是没地位,但是现在绍天天子,居然还给他们发一份俸银,不是一月一两那种工食银,是还不错的一份俸银。
  连乡勇、保丁都还有份当差补贴。
  “叔,我感觉这天下真的不一样了。”乡长的书吏侄子还很年轻,虽然在县衙做了几年吏,也染上了许多陋习,可毕竟年轻,此时看到这些场面,加上近段时间来的所见,感触极深,心底有东西在翻滚激荡。
  
  “也许吧。”一把年纪的乡长倒并没有那么轻易的改变看法。
  “叔,我不想在衙门做胥吏了,我打算去投军,我要去报考军校,我要去登州。”
  乡长想劝说侄儿打消这念头,可最后却没说出口,张了张嘴,最后出口的却是,“你要是想好了,就去闯闯吧。”


第598章 今日头条
  淄川上了头条。
  朱以海御门早朝回来,吃早餐的时候习惯翻看报纸,结果就看到复兴报头版头条报道淄川良绅义民。
  复兴四大主编,复社四公子甚至还写亲自评论。
  本来淄川出了孙之獬,坏了名声。
  结果现在出了无数良绅义民,忠国拥军,在皇帝已经明旨免除以往欠缴、今年地丁的情况下,仍然主动的把刚秋收的部分粮捐献朝廷,不仅把历年积欠都给补上了,还主动协助新任地方官员,把田亩户籍重新清理登记,把鞑子来后强征侵占的田地,都帮助县衙清量入官,并协助官府统征秋粮,帮助安置流民……
  甚至还有对一些士绅农民的采访报告,比如那位高喊着上缴皇粮天经地义的张二牛。
  有首发倡议在地方建立义仓,带头捐献义仓粮,亩纳二升,捐粮救济孤寡,做好一方表率的贤绅,
  而张二牛等农民,也一样不甘人后,坚持也捐义仓粮。
  淄川的胥吏衙役们,不仅帮助整理之前的账簿仓储,甚至还主动的把以往亏空填平了,声称绝不让大明收复淄川后还背上以往的烂账。
  贤绅、义士、良吏啊。
  甚至在谢迁、丁可泽等好汉带领下,淄川原来的那些山贼、响马,纷纷响应朝廷号召,主动下山前来请招安,解散人马,上缴刀枪,或加入乡勇团练,或还乡恢复本业。
  这简直就是大同社会啊。
  后面还有许多相关报道,诸如新县令顾咸受他们到任后如何迅速展开工作,如何救济难民,甚至分田授地。
  而驻于淄川的御营军,新建立的乡团,又是如何的与民秋豪无犯,军民鱼水一家亲。
  甚至是淄川迅速恢复安稳,山里的矿又开起来了,地里也仍在忙着种油菜、小麦、萝卜等,百姓甚至自发组织,修理道路桥梁,维护水渠,县城乡镇的市集又热闹了起来……
  朱以海看完,合上报纸,不由的摇了摇头。
  这报道的还真是了得。
  虽然他一眼能看出来,如今在谏院做给事中的那四公子,明显是有为顾咸受这个刚因党争桉而被贬斥出京做知县而出手相帮之意。
  顾咸受党争一桉是坐实的,没的翻桉,但贬谪地方也还有机会再机,所以他们现在抓住这机会,给顾咸受造势,表面上那是宣扬主旋律,为朝廷弘扬宣传,可这私底下,也确实是顺势给顾咸受等挟带了点私货。
  不过朱以海虽清楚这些,但也只是一笑而过。
  淄川这次的事情,能发展成热点,是有几个特别的因素聚合一起的。首先就是孙之獬是个天下有名的大汉奸,人人切齿恨之。
  而谢迁在齐地近年也是有名的好汉,他攻下孙家庄园,把孙之獬弄的猪狗不如,确实也是非常震撼的,既大快人心,同时也很好的震慑了下现在这些新复之地的那些士绅豪强们,毕竟在鞑子占领的这两年,甚至再加上之前顺军占领时,他们不少人那都是降顺降虏的。
  谁屁股底下也不是那么干净,孙之獬这般下场,谁都得暗暗心惊。
  这无形之中杀鸡儆猴了。
  另一方面,谢迁等接受招安,整编成团练营,也为这齐鲁地方上这些各路人马,指明一条路。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朝廷收复这些地方后,确实没有半点抢掠扰民行为,而且地方官也很快派到,迅速的恢复了地方秩序,推行的新政,对比以前崇祯朝、顺军、鞑子控制时的政策,那好的真不是一星半点。
  尤其是这新来的官员们,驻守的军将们,现在这吏治不是一般的好,虽然这也可能仅是极特别的情况,以后也许慢慢还是会变样,但起码现在这一对比,那真是让人心惊。
  对乡绅豪强地主们来说,他们积极补缴也好,主动退还侵占也罢,其实不过是吓怕了,这些都是为求自保。
  而对张二牛等许多百姓来说,他们为什么也还要上缴皇粮,交义仓粮呢?也是有不少原因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之前士绅地主、以及鞑子等侵占了许多百姓的田地,现在大明一兴复淄川,这些地都退还了。
  其二,以前百姓因为赋役负担太重,不得已投献士绅,把自家的地寄到他们名下,给他们交租,以逃税避役。
  现在税赋轻了,士绅们也被迫把这些地还给百姓名下。
  百姓也会算账,以前逃税投献士绅,负担减轻了许多,但现在拿回地直接交地丁银,顶多十税一,比寄名投献又能少缴许多。
  不给朝廷交,怕士绅再来收租。
  再则。
  一些百姓觉得完全免去过去积欠,今年全免,觉得不真实,不踏实,总担心后面又会来征收,想着干脆现在缴了,现在征的还低,万一回头再来征,估计反而要连本带利了,以前都这样搞,大家也搞怕了。
  所以缴了还踏实。
  当然,也是因为现在确实情况变好了,大家也真心愿意缴这地丁,毕竟比较合理也不算多。
  综合种种情况,淄川现在出现这么一种特殊的情况,然后顾咸受他们为了自己的政绩,也乐的顺水推舟,东林复社出身的他,还立马给奉天这边写信,把这事告诉他们。
  于是四公子便也抓住机会,搞出了这么一出特刊头条。
  事情很复杂。
  但对于看报的无数官绅士民来说,他们没几个真正能知晓其中详情的,他们看到的只是报纸上的这些,虽然这些没有一个字是假的。
  但就算再号称公正客观的新闻,其实他也是有自己的立场、角度的,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角度看,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仅从宣传来看,这期复兴报是搞的非常成功的,能起到极好的效果。
  对朝廷当然也是有利的。
  甚至能对其它地方的形成这么一个榜样作用。
  朱以海提笔,在报纸上写了几句批语,给予了赞赏。
  ……
  皇帝赞赏后,朝廷也立即对淄川发生的事情给予了表彰。
  顾咸受甚至因此记了一功。
  皇帝还给顾咸受赏了两件新官袍,浅绯袍。
  顾咸受原来已经是正五品官,深绯银鱼,但贬为七品后,只能穿王八绿了。但现在皇帝特给他赏了两件浅绯袍,还赐了银鱼符。
  这就相当于恩赏五品待遇了,表示非同一般的恩宠。
  虽然没恢复他五品官职,可这表态让顾咸受干劲十足,本来有些失落颓废,现在也是精神抖擞。
  他立马召集了全县乡绅、官吏,向他们传达了皇帝对淄川近来表现的赞赏,然后指示大家,要不负圣恩,要继续下去。
  全县动员,大干特干。
  顾咸受让县乡组织了许多表扬队,给那些纳皇粮捐义粮的地主百姓们敲锣打鼓的送花挂牌。
  一面小牌子,一朵大红花,也不值什么本钱,但这般吹打一番,就立马不一样了。
  尤其是顾咸受还公开表明,现在县里收回了不少田地,这些田地按朝廷指示,也要变价发卖出去,但要购买得有资格,大明军人优先,然后官吏百姓等。
  没有功名、勋爵的百姓,一丁最多可以拥田十亩,而大明军人御营兵可拥三十亩,省营兵可拥二十某,乡团练勇可拥十五亩。
  衙役县吏可拥十五亩。
  成为童生的,家里每丁可拥十五亩,成为秀才可拥三十亩,成为举人可拥五十亩,成为进士,每丁可拥百亩。
  有官职、勋官、爵位的,还各按级别增加拥田额。
  这个特指田额,就是可以合法拥有田地上限。
  如果仅仅是平头百姓,那么一丁最多可拥十亩,一家如果有两三个成丁,那么最多可拥二三十亩,超过了就限购,有钱也不许买。
  如果家里出了个团练乡勇,或是御营、省营的军人,又可增加额度。要是他们还立功得勋,按勋还可增加,如果有官职,还可再增加。
  总之,田地是稀缺物,就算允许买卖,但也有附加限制条件的。
  军人、士绅、官员等,都可以获得更高田额,这是特权。
  淄川山多地少,田地向来稀缺,现在清理出许多官田,朝廷旨意发卖与民,但这机会难得,所以必须按资格来。
  除了按这些条件,顾咸受也表示,之前清欠、清退、上缴最积极的这些,享有优先权。
  自己清退的田,有优先购买权。
  另外,对于山里的那些矿产,要重新审核发许可证,也必须得是这些贤绅良民们,才有资格获得经营许可证。
  除了田、矿以外,顾咸受还已经重新整理了县学校,以及乡学、保学,这些官方办学的学校,名额有限,同样是优先给予那些贤绅良民的子弟。
  这样一搞,本来淄川不少地主百姓,还想着咱也不是什么大地主,就不凑那热闹了,反正也应当不会清算到他们头上,真要清算,也是那些大地主士绅们先来。
  可现在一看,不行啊。
  要是自己想拿着皇帝旨意,免缴今年的这点皇粮,或者说不出那个义仓粮,那以后自己可就要区别对待了,在这买田、办矿、开作坊、入官学等诸多好事里,可就得落于人后。
  得,也别心疼那点钱粮了。
  有人则说,早就知道这官府的尿性,说是不征,到底还是得想法子征的,缴吧。
  从小地主到自耕农,加上那些什么矿主、坊主、商铺东家等,谁也不敢大意啊。
  淄川县越发红火了,复兴报社也是趁热打铁,又来了一期后续报道,一时间,淄川天下闻名,出了名的良善之地。
  顾咸受一时也是满朝皆知,他趁着这火热,把淄川清出来的这些田地,和那些矿等,一起来了个公开大拍卖,收获极丰,上缴财政,又得朝廷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