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5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顾咸受一时也是满朝皆知,他趁着这火热,把淄川清出来的这些田地,和那些矿等,一起来了个公开大拍卖,收获极丰,上缴财政,又得朝廷一番表扬。


第599章 旧时王谢
  “元末之时,山东灾荒不断,兵祸连年,人口所剩无已,幸存之人自称漏户,漏杀之户也。”
  淄川县般阳书院。
  本地士绅官吏,与驻扎军队,一起在这里为般阳书院重新开学庆祝。
  书院山长是从奉天来的,祖籍淄川后来因做官迁去南京,如今再回来,也是诸多感慨。
  提起淄川历史,更是叹气连连。
  “大明开国,到嘉靖年间,我淄川仅中六名进士。”
  相传,当年明军北伐,在山东大战,甚至有朱元章血洗山东的传说,建国不久,朱棣靖难,山东再成战场。
  甚至因为战乱灾荒,永乐朝淄川还发生了唐赛儿起义。
  明初对山东六次移民屯田补充,以恢复山东。
  到万历时,朝廷统计,淄川有丁口一万七千四百余,也就在万历朝时,淄川经过二百多年恢复,才达到一个不错的峰值。崇祯战乱,丁口又损失了几千。
  淄川有六大望族,东王西毕,南孙北韩,中高张。
  嘉靖万历两朝,淄川考取了二十二名进士,其中六大家族就占了十三个。
  崇祯年间,张至发还入阁成了大学士,两年后为首辅。
  由弘治起淄川慢慢的兴盛起来,原本是夯土城的淄川,在弘治、嘉靖、万历三次加修。
  包砖,加砖垛,加瓮城,崇祯九年还升级为石城,城高三丈二,基广六尺,周围八里,城外护城壕深一丈五、宽一丈。
  四门还加筑炮台,储火药。
  张至发致仕归乡后,还发动集资,建窝铺一百二十二座,敌台十三座,空心楼十一座。
  淄川成了铁打的淄川。
  崇祯末,甚至挡住了上万闯贼的攻城。
  可后来面对清军南下,这座铁城却不战而降。
  在孙之獬的张罗下,淄川王家的王鳌永,曾任崇祯通州巡抚、郧阳巡抚的他也同意降清,在他们的积极动作下,最后铁城降清,由此被清占领。
  孙之獬、王鳌永、韩源甚至还因献家乡城池有功,而得到鞑子的赏识信任,王鳌永以户部侍郎兼工部侍郎衔,奉旨招抚河南、山东。而孙之獬奉旨招抚江西,韩源也晋吏部给事中。
  不过后来王鳌永在山东,因青州之变,被李自成禆将赵应元趁机假降,占领青州,将这汉奸擒杀。死后鞑子赠其户部尚书,其子王樛被授骑都尉世职,入汉军镶蓝旗,成了鞑子奴才。
  曾经的淄川六大名门,王毕孙韩高张,孙韩两族上次被谢迁在三台山一锅端了,直接算是灭门了,剩下一群小阉人,连着妇女送去了台湾流放。
  而剩下的四大族,王氏因为出了王鳌永这么个大汉奸,尤其是还入旗,自然也是被收拾。
  温虎仍是让谢迁出面,把王氏也连根拔起,历数诸多罪名,将他们抄家,好在没再如孙韩两家那般灭门,却也落得个举族流放台湾的下场。
  张家则因为跟丁可泽有仇怨,遭到丁可泽毁灭性打击,最后虽然得温虎顾咸受等保下,可也已经彻底的落败了,钱粮产业几乎尽失。
  也就剩下高毕二族,因为极为识相配合,这才逃过一劫。
  但补缴、清退、捐献等一连串下来,两族也是元气大伤,现在温驯的跟个小猫咪一样了。
  就连顾咸受本来想让月庄高氏出来当这书院山长,他们都连忙推辞。
  月庄高氏,在嘉靖年间出了个高汝登,有名的乐善好施好名声,有田四千亩,一生捐资建了三座桥,般若书院以及县学等他也数次修建,大灾时,更是放粮救灾活人无数,他八十岁去世时,五百里内都罢市哀悼,乡民们感恩,还特在城东立祠祭祀,现在还在。
  其子高举后中进士,官至浙江巡抚。
  高举四子,长子高所蕴举人,娶兵部尚书新城王象乾之女。高所蕴二子高韦高珩,崇祯十二年,兄弟同中举人,高韦还是解元。
  所蕴的兄弟所学所养等,也都是举人出身,官至兵备道、光禄寺丞等。
  不过高家虽然这些年确实人才辈出,但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他们跟孙王韩几家一样,站错了队。
  他们居然觉得鞑子入关后,能得天下。
  高韦居然在去年跑去北京参加科举,还中了进士,授河间府推官,然后今年初就被土国宝给俘虏了,老家又接着被大明光复了,高珩崇祯十六年中的进士,然后甲申国变时逃回老家。
  结果后来又跟着孙之獬他们去北京朝鞑子,授了个翰林检讨。
  他的堂弟高玶也是去年参加鞑子山东科举中的举人,另一个兄弟高琭去年一起参加乡试不中。
  高家唯一算是运气好站对了队的是高理,早年科举不顺,便干脆弃学从商,迁居青州日照,创办商号,拥有商船,事业有成,然后明军北上时,日照为明军光复后,他倒是顺应时势,马上归附,还捐银助饷,成了朝廷表扬的义商。
  这两年依托大明,借着山东航线的兴盛,倒也是生意越发兴隆,也成了日照有名的富商。
  相比起来,淄川高家却都站错了队。
  其实不仅是高氏,六大族几乎都站错了。
  比如说高韦的岳父,是张至发的长子,举人张泰来,虽然父亲是崇祯首辅,可在鞑子南下之时,虽然自己没去北京,却也拿出金银等让孙之獬等代进贡清帝。
  他叔发张中发,是有名的书法大家,结果也给鞑子皇帝写了数幅字进献。
  正是因为这些,所以般若书院重开,高毕虽幸存,却根本不敢接这山长之位。
  以前般阳书院,历任山长基本上都是他们六大家的人,里面的学生,也多是六大家族及亲戚子弟,他们在这里读书制文,研习八股,也确实走出了二十多个本地进士,和几十个外县进士,以及无数举人秀才。
  这在淄川,那是真正的第一学府。
  但现在重新开学后,原来的学生却少了大半,孙王韩张四族的子弟,几乎没了身影。
  高毕两家,也是低调许多。
  书院招收了大量新学生,连山长都是家里早年从淄川迁往南京定居数代的。
  新生里,甚至出现了谢迁、丁可泽的子侄,还有一些小户,甚至商贾之家,以往根本没资格来这里读书,现在却都堂而皇之的站在了书院里。
  时代变了。
  高张毕三家的那些本地名流士绅,此时站在那里诚惶诚恐,哪还有过去那种本地高门名流的风范。


第600章 先威后恩
  般阳书院。
  被高氏族人称为司理公的高韦一袭白衫,走到顾知县前。
  “书院开学,高家愿奉银百两,并捐田百亩,做为学田以及书院学生饭银。”
  高韦是高氏长房当家,少年得志,他祖父高捷曾任浙江巡抚,外公王象乾官至兵部尚书。
  他十四岁中秀才,三十岁高中解元,与兄弟同榜中举,三十七岁就中得进士,本来人生是十足得意的。
  怎奈世道巨变。
  大清入关后居然短短时间,就已经这般不济,他出任河间府推官,奉命下乡催粮更惨遭被俘,送到奉天学习了三个月,遣返回乡,却是多年苦读考取的功名全被革除了。
  如今面对淄川知县时,连句学生都称不得了。
  他壮年被废,遣返回家后,郁闷满怀,整天借酒浇愁,每饮则醉。他的兄弟高珩崇祯十六年中进士,先前往北京做翰林检讨,后来以母疾请归,随着淄川光复,也身份尴尬。
  现在他自号紫霞道人,穿上道袍。
  当年兄弟俩同中举人时,被人比做二陆,陆机陆云,二苏苏轼苏辙再生,何等风光。
  顾咸受对这对高氏兄弟,心中倒有几分怜惜,顾咸受是昆山人,他兄弟四人也是非常有才学,四人都中了举人,还有一个中了进士。几个侄子里,还出了顾炎武这样的大才。
  论起来,顾、高其实身份地位差不多,所以看到他们现在处境,不免有几分觉得怜惜。
  对他们捐出来的这百两银,百亩地,他倒是收了。
  地方士族乡绅本来也有这种助学传统。
  何况,高氏家族在淄川占了许多田地,就算清理了那些寄名投献、瞒报侵占等后,也仍还有几千亩地。
  而他们家现在没有功名,没有官爵,已经成了普通庶民之家,连个秀才都没了,又没有当兵、授勋的,是没资格拥有这么多田地的。
  就算把田地都分到家族族人名下,可普通百姓一丁只能限田十亩,哪怕是一百个男丁,也只能有一千亩地。
  多余的地只能出让或请得特许。
  现在主动捐一些给书院做学田,还能获取些好名声印象。
  高韦的丈人,张泰来和其叔父张中发,堂兄张泰瑞等也上来,代表张家也向书院捐银百两,田百亩。
  张泰来曾有举人功名,他叔父、族兄也是举人,他父亲更曾是崇祯首辅。
  但现在,他们同样被革除了功名,成了白身一个。
  “蒲家庄蒲槃,曾在书院读书,只是愚钝科举不成,后来弃儒经商,如今愿向书院捐银百两,粮百石助学。”
  蒲槃家祖上是女真人,元祖蒲鲁浑曾在元代官居三品,明初迁到淄川城东满井庄,后来族姓日藩,这里便改名蒲家庄了,蒲家虽不如六大姓名门望族,但子弟也都会送去读书,所以科举获功名者很多,也算是次一级的大户。
  蒲槃也是有过秀才功名的,只是后来弃儒经商,乡里都说他其实很有学问,经商也有本事,饶有资产。
  这人头脑也较为灵活。
  大明光复淄川,他是最先拥护的乡绅之一。
  现在甚至主动的来送银子,今天还特意带上了才六岁的儿子蒲松龄前来,就为在县尊面前露个脸。
  果然,顾咸受对蒲槃的行为很是赞赏,甚至看到他带了儿子来,还特意考较了蒲松龄一番,结果这孩子虽幼,却已经读了许多书,十分聪慧,惹顾咸受喜欢,甚至公开称要收他做学生。
  蒲槃趁热打铁,让儿子赶紧拜为先生。
  除了本县的大族豪强,甚至连北边新城县的王氏家族都来了代表。
  新城王氏,正是高韦外祖父家。在明代,新城王氏是一大官宦世家,尤其在隆庆万历后,更是科第之盛,甲于海内,明中叶后一百多年来,科甲递接,簪缨不绝,号为江北青箱,中进士者三十二人,二品官阶者四人,五品以上十四人。
  家族还有一座四世宫保的牌楼。
  淄川高家和新城王家,数代联姻。
  高韦的父亲娶兵部尚书王象乾之女,高韦的叔祖高攀也是娶的王氏王应浩之女。
  崇祯元年,王象乾在八十三岁时,还起用总督宣大山西军务,威镇九边,累加太子太师。
  王象乾的兄弟们象晋、象恒、象复、象春、象云等,皆进士出身,任布政使、巡抚、吏部郎中、光禄卿等高官要职。
  王象春还是东林党活跃份子,官至南京吏部郎中,后坐东林削籍。
  不过王氏在崇祯末,清军绕过北京攻山东时,王家满门守城抗清,城破,家族年轻子弟死了三十多个。
  所以经此一难,到了王象乾子侄那一代,便突然盛极而衰了,王象晋儿子王与胤是少数年轻优秀又幸存的,他在崇祯元年中了进士,历庶吉士,湖广道御史,在外做官逃过这劫,北京沦陷后回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