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5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真的添丁而永不加赋吗?
  真的不再有摊派、加征这些吗?
  “没错,人丁滋生,但也永不加赋,我朱以海颁下定制,田赋、丁银、火耗都永远都是这个数字,也不会再有额外的丁役、丁银,附加、征派这些。”
  张二牛面色通红,跟当年娶亲时那般激动,“可如果县里要办事钱不够呢,比如说修河、修路,或是县里差役工食银不够,公使钱不够,县里驿站接待费用不够,养马银不够,也不再加征摊派吗?”
  “朕可以告诉张老汉,定制就是定制,以后农民的负担就是这些,永不再加。如果朝廷开支不够,或地方开支不够,不管是要修什么工程,还是公使银不够,也不会再向农民加派。”
  “那不够怎么办?”张二牛问出大家心声,朝廷没钱,官府没钱,不像百姓加征向谁加征?
  朱以海笑着告诉大家,农民收入有限,如今的亩征二斗四升二合,虽然说是经过折算税亩,把上中下各等田,把各种大小亩,全统一折算成标准税亩来征收,不会出现好地坏地都一个税率,好田亩收三石收二斗四升二,差田亩收八斗,也收二斗四升二的情况。
  现在这个税率,正常收成下,大约就是十税一,甚至是十二三税一之间。这个税率在朱以海看来,其实已经不低了。
  明初太祖定制,对农民普遍是三十税一,一亩也就几升粮,但对比现在,以前那个三十税一,其实只是部分负担,大头是役,另外各种加征也多,所以到崇祯朝,许多农民实际负担已经要达到四五成,一遇灾荒等活不下去,尤其是还得承担连带税赋,别人逃荒了,你得替他补上。
  现在朱以海说不管什么情况,农民一亩地只征二斗四升二,还是税亩。
  大家实是不敢相信。
  “朝廷会固定农业税,固定地丁,以保证农民的负担不高,能够温饱。至于说国家开支、地方开支,还会有工商税、盐茶烟酒矿专税,有海关税,有厘捐以补充,甚至国家还有手工业、贸易、和买等财政收入补充。
  若遇一些突发情况,如战争军费额外增加、大灾大疫开支,朝廷也可以发行债券,向民间筹集资金,有息借债。以后情况好转,再慢慢还本付息。”
  甚至以后会增加一些其它的税种,诸如车船税、资源税、财产税等,如现在的土地契税一样,能征的税很多,前提是合理。
  要减轻农业税,尤其是取消人头税,得按资产、交易、所得等收税。
  只盯着农民征收,按亩按人头征,虽然简单方便,但其实极不合理,要想征到更多更合理的税收,还得是工商、资源等地。
  实在不行,还能发债嘛,合理的发债,其实是很有必要的,后世哪个国家都有发债。
  更何况,除了收税,国家收入也还有其它渠道,诸如卖地卖矿,国家经营所得。
  张二牛等老农民不理解这些,但他们得到皇帝亲口保证说以后农民种地只征这么多时,一个个都开心的笑了。
  虽然他们也未必全信,但他们认为起码这位大帝在位一日,可能这个政策就不会变,也许等将来新皇继位,会颁新的政策,但看大帝这么年轻,怎么也还能再活三四十年吧,那他们就有三四十年的好日子过啊。
  张二牛甚至暗暗心想,要是大帝能活个百岁就好了,这样农民就能有六七十年的好日子过了。


第603章 招待
  “永不加赋!”
  朱以海在这场见面会上,最后还特地亲自提笔写下这四字,并赐给了张二牛大爷。老牛不识字,可捧着这四字墨宝,眼睛都放光。
  周边一百多个农民、佃户、小贩等各业代表,眼睛里也全是羡慕妒忌,要不是畏惧天子威仪,只怕早就一哄而上抢去了。
  老牛捧着这副字喃喃念诵着万岁,都快晕过去。
  看着其它人那羡慕的眼神,朱以海道,“既然大家不嫌弃朕这笔字,那就给你们也写一副。”
  皇帝说到做到,还真让人取来更多纸,然后挥笔写。
  本来他还想着给每人写点不同的,甚至恭喜发财、万事如意这些,可大家就相中永不加赋四字了,好像这是免死铁券一样。
  朱以海无奈,只好提笔书写。
  好在也才四个字一副,倒也不难。
  他的书法水平还是不错的,尤其是现在天天亲自批红,又要批阅大臣们的题本,还要回复臣子的密折,他每天起码要批阅二十万字的题本、密折,回复的字数也很多。
  他还经常会抽空临贴练书法。
  这就是亲政的代价,明朝很多皇帝们不见大臣,也不用批红,只跟内阁交流,甚至让太监们代为朱批、议政,就是不想上朝、批阅奏章,懒。
  而人家雍正皇帝没当多少年,批阅的奏章据说手书一千多万字。
  明太祖朱元章更不得了,工作狂人。
  朱以海现在一天起码得批阅二十万字,这还是他再三要求大臣们题本得格式规范,禁止东拉西扯,尤其是限制大臣们奏事字数,每份题本上,还得特别写一个简短的提纲,跟写论文一样。
  这样朱以海有时直接看一眼提纲就行了。
  他还让通政司或内阁把这些题本按轻重缓急分类,加之内阁票拟贴黄,也会分级,所以他现在批阅起来倒是效率提升不少。
  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扫一眼,然后各批上几个字专用语就行。
  好多甚至只批个阅,知道了等。
  重要的事情才会仔细阅览、思考。
  就连臣子们的密折,也是有规定的,不能字数太多,得精炼,不要跟皇帝套近乎,没时间。
  天天批阅奏章,朱以海的字提升迅速,以前勉强算入书法门道,现在已经能有些韵味了。
  面对一百多张不加赋,他甚至还能换着字体来写,一会瘦金一会柳体一会宋体甚至一会飞白,一会草一会棣的。
  就当是书法课了。
  别说,还真是各有韵味。
  刘朝则站在后面,给皇帝的作品用印盖章,不同的字,配上不同的印,甚至朱以海的落款也各有不同。
  有绍天朱以海的,有奉天皇帝,也有大明天子等等。
  得了皇帝赐字的,无不欢欣喜悦,捧着字就对着皇帝跪拜叩谢,高呼万岁。
  随驾的首辅宋之辅,阁臣张国维、徐石麒,大臣刘宗周、洪承畴、钱谦益、朱大典、何腾蛟等一干大臣们,看到这场面,也只能站在那里深感佩服。
  虽仅是群小民。
  但今天这一百多幅永不加赋一出,这天下谁还不知道皇帝今天说的这番话,谁还会不相信天子的仁政?
  甚至可以相信,这山东新收复的几十个县,接下来会对绍天朝廷极为顺从拥护的,毕竟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啊。
  这位不过三十岁的皇帝,其权谋手腕真是越来越厉害了,短短几年,能够做到如此深得民心,确实不是浪得虚名啊。
  就看圣上这手段,请来县里一百多小民,这般恩拢,谁能比?
  一百多幅永不加赋,其实也就是四五百个字而已,也就是相当于临一张名贴,结果这几百个字,一字千金的效果都不为过啊。
  写完一百多幅永不加赋,朱以海居然还有种十分畅快的感觉,并不疲惫。
  他兴致很高,还特邀请这一百多百姓,以及城中士绅豪强地主大贾们一道,前往城外的御营,巡视军营,慰问士兵。
  让他们近距离的感受了下什么叫天子亲兵。
  看着那威武雄壮的御林军,然后在营里享受了一顿军中伙食。
  就正常行军时的军中伙食,皇帝特意不让额外加餐,士兵们吃什么,他们也吃什么。
  御营行军有干粮,粟米一斗炒成十二斤八两,米五斗可以做成炒米八斤。
  炒米八斤可供五日口粮,炒面八斤能够八日口粮。
  炒面相比更有优势,所以在北方,一般主要用炒面。
  炒米炒面都是炒熟后再暴晒,一般泡着吃,易携带好运输。
  当然味道嘛很一般,如果条件好,后勤部队也会运输米面,甚至就地采购补给。比如现在淄川驻扎,就会有管后勤的军官到地方上采买,买米买面甚至买油盐酱醋、肉蔬鸡鸭等,能就地采买的,尽量就地采买,这样能节省许多运输供应成本。
  当然就算就地采买,也是有标准的。
  现在一下子许多人马进驻,采买量大,肉蔬等也供应不及,但还是比战时急行军甚至在边远地方行军要强的多。
  比如今天在金吾镇营中巡视然后吃饭。
  金吾镇是骑兵,伙食条件还更好些,士兵们吃白面馒头、玉米窝头,然后就是汤。大锅里加满水,然后往里扔上点鸡鸭猪肉,撒上盐,大火煮,煮的骨肉脱离,最后再加上蔬菜进去,就成一锅很美味的汤了。
  “行军作战,伙食以养力为主,军中标准,每兵每日二升粮,平时行军还没今天这么好伙食,主要是吃蒸饼,要是有战情,还不能开火,只能吃炒面。”
  朱以海**惯军中伙食,还给大家讲解,“咱们今天待遇不错,这有粗粮有细粮,馒头、窝头每人十个,还有肉蔬汤管饱,大家放开吃。”
  大军过境,采买也不易,淄川还算是当路的大县,可三镇人马聚集在县里,两万人呢,虽不全挤在县城,但能采买到的也有限。
  所以也就是把平时的蒸饼改成了白面馒头玉米窝窝,再配上肉蔬一锅炖的汤,已经很好了。
  金吾镇的骑兵们对这伙食很满意,大家每人端了一盆堆高高的馒头、窝窝,又打了一大盆的汤。
  汤里有几块肉,一些蔬菜。
  他们非常满意,吃的很高兴。
  “咱们行军在外,条件有限,要养力气,得吃饱,但吃好却难,一般也就是蒸饼配咸菜,就算是咸肉也都是限量供应,不是天天有的。如现在这般,能够驻扎城镇,采购到新鲜的肉蔬,甚至能买到粮做成白成馒头,都是非常不易了。”
  对于张二牛这样的老农民来说,这金吾镇士兵的伙食非常好,起码也得跟农忙时地主家请人干活时一样了。
  收麦割稻耕地的抢农时重劳力活时,地主家请人干活,也得吃饱,还得有肉,虽然地主们会买些下水啊、猪头猪颈这些便宜肉,但量是有定数的,少了大家不满意,就不会下力气,所以地主们平时自己可能舍不得吃肉,这个时候也得舍钱买肉。
  张二牛是自耕农,家里有十亩地,平时一天两顿,一干一稀,到了农忙季,也要割肉或煮鸡蛋吃,还得吃三顿干的,不吃饱没油水,根本抗不住。
  金吾镇的馒头个大好吃,张二牛大口吃着,非常满意,那窝窝头也挺好吃的,都是玉米面儿,没掺其它杂。
  吃个馒头,再喝几大口肉汤,那个鲜美啊。
  底层出身的这些代表们,都吃的津津有味。
  倒是如高韦、王士祯、蒲槃、张中发这些士绅大贾们,谁家不是田地数千亩,甚至还有矿山、作坊、商铺,谁家不是家财万贯,平日里不说锦衣玉食,但谁还会吃窝窝头啊。
  更别说这一锅乱炖的肉蔬汤,在他们看来也太乱来了,根本就串了味。
  他们不是进士就是举人,有的还是一方有名的书法大家、诗人,有才还有财更有名,这些伙食,他们还真有些吃不下。
  但看到皇帝朱以海居然也一手窝窝大口咬,一手端汤碗,不时吸熘几口美滋滋的样,他们很难相信这位能吃的这么高兴。
  毕竟朱以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