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5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仅是那黄河如今夺清河入海这堤要修成起码得几百万上千万两银子才行。
  当然皇帝不追究山东士绅家族投过顺又降了清这些对他们来说也是深受感动。不管是接受了鞑子的官职还是去考了鞑子的科举中了举人进士大明都不追究。
  原大明官员可以到东京吏部去报到登记考核铨选然后可侯职量才录用。
  以前在大明获得功名的也不特旨保留也可以继续参与大明科举。
  至于说清理田地把没上报的垦荒田滩地或是寄名田侵占田等清退这也属于正常合理。
  经过济南一战后。
  其实不仅是在乡隐居务农的王象晋清楚大明中兴了其它人也一样清楚大明中兴无可阻挡鞑子必然跟顺贼一样守不住北京坐不稳天下的。
  所以现在必须得贡献一份力。
  所以他们决定山东士绅豪强联合起来搞募捐有钱的就多捐没钱的就少捐。
  大明初核天下土田山东纳税地数额为七十二万四千多顷约占全国耕地十分之一每年夏征小麦八十五万五千多石实征粟米一百九十九万五千多石。
  到了明中晚期山东的税赋经济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唐宋时的水平。
  事实上到万历末时山东实际的耕地面积早就比国初增加了许多若是把官田、民田、军屯田、垦荒未报田等通通清量登记大概有可能已经有一亿亩了人口约有一千多万。
  人均占有耕地不到十亩上田亩产约两石中田一石半左右下田只有一石双种双收比例不大大概能折算到两年三季平均亩产一石半。
  总的来说山东虽然也有许多丘陵山地但仍是个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好地方。
  一亿亩地平均亩产一石半意味着一年总粮食收成一亿五千万石左右而山东一千万人口算按比较低的口粮平均每口月粮三斗一年三石六一千万人一年需三千六百万石。
  不过实际上一月三斗粮是不够的缺乏副食油水主粮消耗较多壮劳力一月五六斗综合老人孩子一人一年要四石多。
  而实际上万历年间大明人口达到峰值所以可能远不止一千万当时明朝人口推算约有一亿多山东占天下十分之一人口假如算一千两三百万那也得消耗五千万石左右。
  当然细算的话还得有个主粮杂粮粗粮细粮的折算。比如稻谷出米率一百斤稻碾成米可能就七十来斤。
  当然山东的粮食还要供应京师以及为运河沿岸繁盛的工商市镇服务。
  如果严谨一点算万历末山东田地在八千多万九千万亩是有的而人口可能在一千二三百万间所以在丰收之年山东是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甚至除了上缴几百万石粮后还有很多富余是粮食产出和供应大省。
  当然山东有运河、黄河甚至沿海风暴等灾害实际产量可能会减少一些。
  明中叶以来土地兼并严重宗藩、勋戚、士绅豪强们占据了绝大多数田地大多数百姓都只能沦为佃户或长工而地主们普遍跟佃户对半分。
  就比如孔家不管丰年还是灾年丰年不加租灾年也不减租被称为万年租。百姓种出来的粮一半得上缴给他们扣除种子等成本就所剩无已一遇灾年就得逃荒甚至卖儿卖女。
  本来正常种上十亩地收成完全够一家人口粮还有不少剩余但就因为没有自己的地在上缴完一半产出再给朝廷官府缴各种丁银等等后百姓每年虽种出几十石粮来但自己真正能留下的可能却仅有几石连喝粥都不够最终只能逃亡。
  其实现在山东这种惨淡萧条景象士绅豪强地主们同样也损失惨重。
  地荒在那租再高有什么用佃户都逃光地都荒了哪来的产出哪来的租。
  人都跑光了市镇工商等也萧条了掌握资本的这些豪强大户自然也是遭受很大损失。
  他们也希望能够早点恢复。
  他们也希望能修好黄河。
  他们更希望皇帝真的就既往不咎所以他们也得自救。
  山东以前一年的田赋额也不过三百万石粮左右各种代役银也不多山东也就临清关过去收的关税较多一年八九万两收益极高。
  这些年山东士绅豪强确实损失很大不过之前已大多归附北京清廷稳定了下来虽说田地产出没恢复过来但各家以前积攒的钱财有许多还都是埋藏在地下的那些银子都藏着呢。
  先前送来四句诗旗子的长白山尼王氏这次也再次来拜见皇帝她夫家长山县太和庄刘氏家族有名的望族。
  他公公刘鸿训还是崇祯朝首辅大学士据说刘鸿训是个办事能力强又极清廉的好官还是东林党人他父亲也是东林党人官至陕西按察副使。
  说他父亲刘一相十岁丧父母亲高氏操持家务家中贫困节衣缩食教子但他家却还有婢女使唤所以也不是真正的普通百姓。
  后来刘鸿训又中进士一路官至首辅也有清廉名声。
  可实际上现在朱以海手里掌握的调查报告刘家拥有田产三千多顷其中登记在册的并不多虽然这三千多顷其实有许多也是寄名田但寄名田也是要收租的。


第628章 夫人
  当年刘鸿训做首辅时刘泽清就依靠他为靠山称他叔父处处巴结对刘的儿子刘孔和兄弟也都是公子啊兄弟相称。后来刘鸿训一死; 刘泽清立马就称刘孔和兄弟俩为侄儿了。
  甚至刘孔和起兵后带三千人马投奔他因为他做的诗不行不给他面子又指责他拥兵不战结果就被刘泽清杀了还把他的兵也给全杀了。
  可就算如此王氏回去出家做了尼姑; 可刘家凭着这三千顷地依然是当地名门望族。
  这次王氏就代表太和庄刘家向皇帝进献银子三十万两黄金三千两而这么大笔金银他们都不用变卖田产什么的直接从地窖里取出来。
  看似很惊人但对拥有三十多万亩地的他们来说其实不过相当于一亩地一两银子百亩地再加两金子。
  乱世时士绅豪强个个在家里挖地窖藏金囤银明末时银钱荒其实也跟这有关越乱他们越窖藏金银市面越缺钱。
  按山东亩产平均一年一石半算他们大多是对半或四六收租; 一亩最少也能收四五斗的租; 太平年月; 那也值几钱银子; 所以一两银子其实就是一亩地两三年的租而已。通过贩粮、放贷工商等这些士绅还能获利更多。
  而他们却凭着士绅身份享受优免特权甚至基本上不缴税赋所以这钱是只进不出的累积攒了钱就不断兼并田地收更多租再买更多地甚至凭身份还接受别人投献、寄名公然的挖朝廷墙角把该给朝廷的税赋自己拿来收租。
  王氏丈夫的爷爷年少时家里就算是个地主也得节衣缩食过日子但仅两三代就攒到三千顷地可知明代的士绅们多可怕。
  这次刘家主动捐献三十万两银三千两金外; 还主动清退千顷寄名田各种侵吞的官田军田等近千顷然后申报隐瞒的垦荒地、滩地、湖地等几百顷。
  算是很认真的如实主动上报清理了。
  朱以海坐在那里拿着王氏主动报上来的这份刘家的田单然后再拿起桌上另一个本子翻了几下找出了刘家的调查报告与之相对已经基本上很吻合了。
  “刘家的这片忠心朕非常感激。”
  “收回崇祯朝对刘鸿训处罚恢复其官衔追赠少师兼太子太师。刘孔和忠心报国侠肝义胆特追赠左都督赠长山伯。”
  “特加封刘王氏为长山夫人以表彰忠义孝节。”
  “赐封刘孔和嫡长子为长山县男爵。”
  对于长山太和庄刘家朱以海也是给予了很厚的回赏刘鸿训当年为崇祯首辅后来却因为说崇祯太年轻结果被崇祯最后夺首辅之位谪戍代州最后死在了代州。朱以海给予恢复官衔还追赠少师兼太子太师。
  刘孔和还给追封了左都督加一个伯爵。
  又给王氏一个夫人加封还给她儿子一个终身男爵。
  刘家用三十万两银子加三千两黄金换来的。
  当然朱以海给的这些封赠最主要还是看在刘孔和起兵还有王氏送来的那四句诗的旗帜。
  否则这几十万两银子还真未必能让朱以海这般封赠。
  姚启圣二十万两银子都只换了个历城知县而已。
  刘家在长山县是第一名门不仅有土地三千多顷而且宅第连片太和庄整条街都是其家产长白山八柱台还建有别墅刘家的饮用水都一直是雇人从三十里外长白山里取送。
  王氏一直在长白山里出家其实也不能完全算出家只不过是因为年轻有个出家人身份反倒比较方便而已。
  山东德王府衡王府的地都被收为官田甚至曲阜孔家的地都收了各家也都心里有些担忧的。
  谁知道皇帝会不会收他们的地?
  各家的地多的几千顷少的几百几十顷不都是一代代各种手段兼并的吗真正要细论的话其实也都不清不楚真正清清楚楚买来的并不多。
  对于刘家等望族来说首要的还是保住地位然后才能保住田地财产。
  有淄川的高毕等家族表现在前大家也有了方向。
  有钱的就多捐些钱地该吐出来的就吐出来反正现在断臂求生只要能活下来以后就还是有机会恢复的。
  刘家表现就很出色先前就送了些钱粮然后让王氏出面送来亡夫刘孔和当年起兵时的义旗取得天子好感后再又送上这大笔金银还主动的清退了大量占田等。
  其结果现在也非常好皇帝接纳了满意了然后给刘家封赠。
  还给了一个男爵甚至刘家年轻子弟还得到了诸如进国子监、军校等的好几个名额另外皇帝对刘家满意后最终同意他们保留那千顷地。
  有了皇帝金口御言以后就不怕人再翻旧账了这千顷地算是彻底保住了。
  哪怕失去两千顷地但能保住千顷也不错毕竟那两千顷里其实也有大量是寄名地并不真正是自己的也有许多本就是各种灰不灰白不白圈占侵占的。
  就算剩下千顷但也很惊人了三代前刘一相时百顷地都还没有呢。
  王氏很了得其实还挺年轻的。
  这位是将门虎女骑射本领强还是个大力士有几分戚继光夫人的感觉是秦良玉那种奇女子。
  剃发做了三年尼姑人穿的素雅说话也很有气质。
  其实她还挺年轻的这时代人结婚早就跟阮嫔一样虽然早早嫁人生了三个孩子但其实是个正盛开的年纪。
  王氏似乎也感受到了天子的目光凝眸相望。
  王象晋似乎感觉到了咳嗽了好几声出声打断皇帝。
  匠户家庭起家然后成为科举名门的新城王氏号称出过许多举人进士出了许多高官却没出过一个贪官但他家的家产一样丰厚不仅以前有豪宅别墅也有许多田庄产业。
  王家举人进士多官员也多以明朝士大夫的特权他们家的地基本上不用交税赋的而王家还经营药材种植、加工买卖也是极赚钱的。
  不过王家门风确实还是不错的每每灾年王家都会主动赈灾甚至借贷给乡亲但跟一般借机放高利贷的不同他们不管是借粮还是借钱给乡亲灾情过后都是让大家原额还给就行别人出售的田地房产等也都让原价赎回。
  王家在当地名声极好所以他们家不管是开药铺医馆还是书院私塾都是很受欢迎的这也为他们赚了不少钱。
  当然同样少不了寄名投献这些这也属于时代通病不只王家。
  王家在早几年清军南下时确实元气大伤但伤的主要还是家族年轻俊秀钱财田地这些其实还在这次也拿出了不少钱财来捐献也清出了许多田地。
  朱以海给王家赐牌坊一座给王象晋授了个太子少保衔也给了王家好几个国子监等名额。
  也特赐给王象晋新城男爵的终身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