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5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厘金的收入,全都缴入皇帝的军费库,专用于御营诸军军费。
  其它的税,诸如牌照费,所有经商营业的都要办牌照,按不同行业、规模大小交费,其中也包括诸多牙牌费,从事中介的各行牙人,需要领取专门的牙牌,并交费。
  卖盐的,得领有卖盐许可的执照,卖烟酒的得领卖烟酒的执照,卖百货的得领卖百货的。
  而诸如开钱庄、当铺的,还得办专业的牌照,另外得交专门的税,比如典当行就得交当税。
  商品主要就是从产品税、货物税、营业税几种征收,此处专卖税、资源税、关税、厘金,牌照税等也有。
  其它诸如契税啊,车马税啊,屠宰税、矿产税等也新增不少。
  原先所有这些税收入都是上缴中央,现在朱以海提出把一些税种拿出来与地方政府分享,甚至计划以后划出一些税来做为地方专享税,以加强地方财政。
  “其它官有田地山林矿产变卖、出租所得,则暂时全归国有。”
  “户部安排人统计一下,把地丁银增加给地方三成,又把其它这些税部份分享给地方后,能不能满足地方正常的开支,最好是能有点盈余。若是不够,可以再多划分一些给他们,当然,也需要严格制订好预算制度,银钱税赋皆是民脂民膏,每一分一钱,都必须用到该用之处,不能浪费。”
  大臣们有些惊讶皇帝如此大方,不仅给地方把地丁正赋分成提高了三成,还把许多项工商税也给地方按四六分成。
  虽说盐茶烟酒糖专卖和专税,矿产税、常关、海关,田地资源变卖所得,仍归中央,厘金仍归御营,但这次让步,还是非常惊人的。
  地方上增加的留存和税收分享,甚至可能让他们财政收入翻番。
  “陛下,会不会给的太多了,是不是一步步来,先地丁按起运和留存五五分,然后其余的仍暂归户部,厘金归御营?
  官营归户部,少府监归内库?”
  “地方上贫富不均,若有穷地收入少,开支不足,可由富地剩余调度补充?”
  阮大铖提出建议。
  朱以海却摇头拒绝了。
  “既然要分,就多分点,不要抠抠索索跟个地主老财似的,我们的目的是搞活地方经济,减轻地方百姓负担,所以该多留存多分点就不能小气,否则最终这地方没钱,还是会想办法转移到百姓头上。
  朕永不加赋的话,不能言而无信。
  至于说各省地方间的留存拿来调剂,那地方以后哪还会有积极性?谁舍得自己衙门里省下来的钱再调剂给别地?这样搞,大家就会想着法子把钱用光,甚至年底突击花钱,这岂是朕之本意?
  富裕的地方,能有节余,是好事,可以按比例拿出一些来给官吏们发奖赏,甚至多做点有益民生的工程。
  也还可以做点地方上的官营产业,以钱生钱嘛。
  如果只是搞均贫富,那哪个地方还会积极办差?”
  “先按这个计划一下吧,看看具体情况如何,不要搞的地方上大家都背赤字,办起事来缩手缩脚,这怎么行呢。”
  皇帝话说到这份上,大臣们倒不反对了。
  其实大家也知道,一直以来地方上百姓负担重,其实最主要原因就是地方附加摊派,而附加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央没给地方留存多少钱粮。
  这就好比官员俸禄高不一定就不贪污,但如果太低了,那么就算扒皮充草也会有许多人去贪污的。
  换言之,乱世贼盗多,便是此理了。


第640章 东京
  东京。
  来京也有三月余,这座临时陪都让王夫之越来越喜欢。初来时,只觉得很乱,很喧闹,慢慢的感觉这种闹其实是一种勃勃生机。
  它不是混沌的闹,而是闹中有秩序。
  他来京后起初住在衡州府进奏院,后来感觉进奏院里官吏往来纷杂多有不便,就又搬去了湖南会馆居住。
  曾经小小的登州,如今却是煌煌东都。虽然论城池还不及南北两京大,但论活力绝对已经远超。
  朝廷为了今年的朝集使进京,甚至还建了一座新城。
  于原登州府城之东,又圈了一大片地,迅速建起了许多房子,大小十字街如棋般一样规划有序,在那一块块坊区内,建起了东京国子监、蓬来书院、各省、各府驻京的进奏院,还有东京贡院等。
  还有成片的住宅,有专规划给在京科举、读书的士子们的学区坊,有给进京进奏、侯选官员们居住的坊区,也有给在京商人们划出的坊区。
  这座新城据说由皇家少府监下的多家专营设计建筑的机构承办,效率高质量好。
  王夫之先后住的衡州进奏院和湖南会馆都挺不错,宽敞明亮,但比较简洁,家具也都是原木刷上清漆或直接刷层桐油,没有过多的装饰,挺符合如今绍天朝的风格。
  进奏院和会馆都有食堂,多是简餐,也有小食堂,味道还不错。
  王夫子是举家迁来东京的,今年不过二十八岁的他,其实已经是天下小有名气的学者,他父亲王朝聘更是天下有名的武夷先生。
  少年从本乡大儒伍定相学习天文地理经史财赋兵戎,后来又师从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学派江右王学的领军人物邹守益。王朝聘一生钻研学问,可中秀才后,却七试乡闱不第,仅两副秋榜,五十多岁的王朝聘国子监毕业,因拒绝贿赂选官,被罢选返乡,后来在京城拒绝温体仁党羽索贿,气愤之下撕毁荐贴,自誓不出。
  当时明末科场黑暗,遂绝意仕途,以讲学论文,教授弟子为乐,毕生研究春秋,还亲自教导几个儿子。
  王夫之兄弟几个从小跟着父亲学习,他十二岁中秀才,但此后多次乡试不中,直到崇祯十五年第五次乡试,王夫之以春秋第一,中湖广乡试第五,他的兄长王介之也中了第四十名。
  也是在这时结识了沔州知州章旷。
  中举后随兄长等入京参加会试,因李自成克承天,张献忠破蕲州,道路被阻,只得自南昌返回。十月,张献忠攻克家乡衡州,艾能奇招纳地方贤才,强请了王朝聘。王夫之刺伤自己的脸和手腕,伪伤入艾营,救出了父亲。
  清军入关,王夫之受章旷招,往其军中协助,后左良玉举勤王旗出兵南京,何腾蛟堵胤锡章旷等起兵讨左,王夫之往堵胤锡营中协办军务。
  后武昌兵溃,忠武等叛乱,其父兄等只得离乡逃往桂林避乱,王夫之随堵胤锡讨伐叛乱,多有建言献策,并负责后勤粮饷有功。
  堵胤锡升湖广总督兼湖南巡抚后,王夫之仍为其幕僚,堵向朝廷举荐他,甚至给他授官,他都拒绝了。
  入秋后,王夫之辞了堵胤锡,与一百多名湖广士子在岳阳楼会盟,然后一道入京。
  这次,王家举家迁来东京。
  王夫之亲兄弟三人,堂兄弟九人,都有举人功名,这次都是要来参加会试的,还有好几个族中叔伯子弟们,则是要来国子监读书,有年资年的廪生选为岁贡入监的,也有皇帝今年特旨加选一次的恩贡。
  还有提学报送朝廷的优贡,还有便是今年乡试时没中举,但成绩较好中了副榜的,也直接可以进国子监,称为副贡的,甚至王家也有人直接出钱捐纳的例贡。
  此外,如王夫之的父亲是被总督王胤锡特别举荐入朝,参加皇帝博学宏词科的。
  这是皇帝特开的一科,由各地督抚推荐地方文学词赋书法好的一批当世大家,入朝考试,考制、诰、诏、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等十二种文体,并做赋三篇,诗三首,由上述文体内杂出六题,分为三场考试。今年这科是头一科,要取百人,授予翰林院、弘文馆、崇文馆、国子监的编修、检讨、中书、行人等。
  主要是御选笔杆子。
  既为皇帝草诏侍从,也兼为国家整理修订图书,并教导皇家王公子弟等。
  王朝聘七十多岁了,本来早发誓说不出仕了,但这几年遭逢战乱,尤其是在湖南也见到了由乱到治的整个过程后,经历过逃亡,如今却也愿意为开太平而出一分力,甚至在他的决定下,整个王氏家族一起迁来东京。
  另一个时空,王家在清军南下湖南的战乱中,几乎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而如今他们一家虽遭受过战乱、叛乱、土司之乱,可好歹一家子还安全。
  朝廷其实也数次给王夫子兄弟等授过官,但王夫之拒绝了。
  他这次来京,是来考进士的,上一次会试他在湖南打仗,没时间参加,这次他提前几个月来,就是要好好复学,金榜题名的。
  在京这几个月,他很少去应酬,原先住在进奏院时,就是因为有太多人来拜访往来应酬,他才不得已搬到湖南会馆。
  进奏院是地方在京办事处,如今省、道、府在京都有进奏院,设有一名进奏官,负责联络地方和中央,既代表地方向朝廷报告地方情况,呈递表文,也同时向地方上报告朝廷情况,传达朝廷诏令、文牒,甚至是把京城的报刊等寄回去,也负责办理本地向朝廷的财政拔款、工程批文等事项。
  同时,进奏院还是本地官员在京办事的住所。
  其功能还是很重要的,朝廷统一给各地修了这些进奏院,也不用修的多好,新城里棋盘格子一样一家家修建,其办事处的进奏官吏和办公经费,都归地方衙门负责。
  但在京的这些官吏人员,则也要受京师各衙监察管理。
  王夫之虽然没当过官,但他在原湖广总监军章旷和湖广巡抚,以及后来升总督的堵胤锡幕府做幕僚,所以在湖广其实名声挺大,其能力表现也是公认很强的。
  不过王夫之却并不愿意过多去提这些经历,他还是想好好考个进士,然后再正式出仕任职。虽然以现在的情况,考中进士后只要不是一甲的那几名,其它人就算成绩好也只是庶吉士,要入翰林院学习三年。
  考不上庶吉士的,又得分出几等来,好的留京,在部院行走实习三年,然后成绩好的留下来做个主事。
  另一等不留京的则到地方,先在省里实习三年,然后或留省衙或下县。
  要是实习成绩不好,还得往下降。
  所以就算考中进去,也还有个漫长的三年实习期,这还是如今绍天朝官缺多,若是跟崇祯时样,就算考中进士,实习期满,也得侯缺,有时可能没个十年都未必侯的到缺。
  而王夫之本来早就可以直接出任知府了,因为他虽仅有举人功名,但在湖广抗清平乱过程中是有大功的,以期功绩出任知府毫无问题,甚至当分巡都可以,黄宗羲张煌言等这些年轻的督抚们大多是如此。
  可他还是坚持来考进士,希望能够再考进翰林院先当三年庶吉士学习。
  这三个多月,他搬了几次家。
  后来家里也在东城买了套新宅子,就是人多一时有些挤,他倒干脆还是留在会馆居住,以前北京各种会馆很多,如今东京也出现了许多会馆。
  这些会馆里,同乡官僚、缙绅、科举士兵们居停聚会的会馆,又称试馆,这里不是官绅便是士子,工商之人是进不来的。
  王夫之呆的湖南会馆,便都是群士绅在住着,多是在京时暂住,虽然也有进奏院,但进奏院是招待本地进京官员的,一般也不好居住,尤其是如今朝集期间,更没有空房间。只有等到朝集过后,各地进奏院,才会把一些空闲房间拿来招待客人,收取房费做些财务补贴,甚至各进奏院的食堂也会对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