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5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甚至各进奏院的食堂也会对外开放。
  除了试馆外,还有不少是同乡会馆,主要就是以工商业者、行帮为主体的同乡会馆,以地域关系做为基础,属于同乡组织,也类似于同乡行会。有的可能还会细分出各个行业来,比如浙江同乡会馆里,可能还有茶行业的,盐行业的、船行业的等等。
  王夫之每天大部份时间都在读书,剩下些时间,也会出去转转,东京的京城、沙城、东城、港城甚至是几座堡城、军营,以及长山岛等处都去游览过。
  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新建的东城,这里规划最为整齐,笔直而宽阔的街道,十分干净整洁,大街小巷都是隔不远就有公厕,甚至修了不少公共大澡堂子,有专门烧炉子供应热水,收费也不贵,方便还舒适。
  另外街道十分干净,因为有专人扫街道,请的一些年纪大些,身体差些的人来打扫卫生,这活不算重体力活,身体差些也能干,可以赚到一份口粮嚼补。
  街道上,很少能看到什么马粪之类的,既有专人清洁,也是因为城里有许多新规定,比如马车、马骡等入城,都得绑粪兜子,禁止乱排粪尿。主街上还有车马道和人行道,不仅要一律靠右,甚至严格限定了车马速度,禁止奔驰,转弯等还必须摇铃或喊话提醒。
  人更不得随地大小便了,否则抓到了就不是罚钱的事,而是要在这里穿上清洁的号衣,然后拿着扫帚扫地,甚至去洗厕所。
  一开始有些士子没注意,结果可不管你什么身份,直接搞的斯文扫地,最后谁也不敢乱来了。
  当然,这里的下水道也修的很好,不少都是暗的地下水道,既美观还不臭味。
  还有一点,这里的房屋,都要求修建时配备厕所,这样也让卫生情况大为好转。
  东城里有两个专门的市场,商贩集中贩卖,而沿街也开有不少店铺作坊,买菜、批发等集中在市场,餐饮娱乐购物在街铺。
  东京欣欣向荣,勃勃生机,样样都好,唯一的缺点就是居不易。
  在这里得买商品粮,不用粮票,不用限量,但其价格可是比用粮票买的贵上许多,尤其是在饭店酒楼消费更贵,因为现在朝廷对酒楼饭店等要征营业税、牌照费,甚至特别时期,还有厘金、附加。
  烟酒盐茶糖参这些更贵,因为全部是专营官卖,朝廷既要征产品税,又要征货物税,还要征关税,征厘金,又还有特别牌照费,营业税以及专税等。
  王夫之打仗的时候有了烟瘾,睡前还喜欢喝点酒,如今这些爱好都成了奢侈消费。
  京城遍地都有卖烟酒的,都是专卖的,他发现其中卖的最好的是皇家名下的皇家供销社,皇家供销社遍及京城的几城各个街坊,他们的店铺总是很大,柜台长,货物更多,柜台后面的墙上,甚至还挂着一牌的营业牌照,有专卖烟、酒、盐、茶、糖、参的,也有卖百货的,甚至还有卖金银的。
  总之好像没有他们不卖的,所以百姓也习惯称之为百货店。
  王夫之也很喜欢去逛这些皇家百货店,他们的货源充足,价格公道,质量好,而且服务和售后都有保证。
  比如在京城卖的很火的大前门、红双喜这几种烟,总是随时有货,他们家卖的盐,还有好多种类,海盐、池盐、井盐都有,各有品级,甚至还有不同的牌子,有食用盐,也有喂牲口、腌菜的盐。
  山东就有盐场,北边还有长芦盐场,南面是两淮盐场,海对岸还有辽东盐场,浙盐、广盐、福盐运来也方便。
  所以这里的盐就比较便宜,最普通的食用盐,是山东本地盐,六文钱一斤,不敢想象。而顶级的戎盐,又细分为青盐、红盐、白盐,其中的青盐甚至还分青海青盐、朔方黑盐、凉州青盐等。


第641章 水中银
  形块方棱,明莹而青黑色的青盐是戎盐中的珍品,这些戎盐以前也叫羌盐,是羌戎进贡华夏的贡品,所以也称国君盐,一般人是没资格享受的,富含许多矿物质,主要是盐湖产盐。
  青海所产的青盐品质最好,东京供销社卖的青盐,第一等的就是青海戎盐,是朝廷甘肃省和四川省与蒙古和硕特汗国的青海八台吉们搞茶马贸易时,交换过来的。
  从遥远的青海运回四川,再沿江而下出海,再海运到蓬来。
  因为几千里路,所以价格极贵,每斤要好几百文,尤其是这第一档的青海戎盐,更属精品,一斤千文。
  这种精品青盐,就算在产地青海,那也是汗王、台吉们才能享受到的,一般的也用不到这么好的盐。
  当然,这么贵,主要还是税贵。
  每个店,只要卖盐,都得有卖盐部贴(执照),批发店一年要纳五十块的执照费,专门的零售店二十块,兼营零售店十块,摊贩五块。
  绍天朝盐是民制官收商运商销,朝廷只负责统购,制与销都归民,且不设专商、专岸这些制度,朝廷在各个盐产区设立盐仓,派官负责监督盐产出并收购入仓,向盐民征收一笔出产税。
  所有想贩盐的人,都可以来盐仓买盐。
  只需办一纸执照,比较便宜,这相当于执照税。
  然后就可以买盐了,订好数量,然后纳税开票,这交的是食盐专税,这个税是最贵的,按批发价百分百征税,比如说一百斤一包盐,盐仓是二百文一包,两文钱一斤,则就要交二百钱的税,一斤税两钱,翻倍。
  交完税,再交盐款,然后开票领盐,就可以自由的运输售卖了,随便贩哪去卖,一律不拘,没有专业的经销区,也没有专门的经销商,就是不许掺假、缺斤少两,或者过高抬价等。
  当然,如果经过海关、常关,还得交关税,另外还要交行厘。
  落地税按值征百分之十,在哪落地在哪收,另住厘也征百分之十。
  行厘相当于关税附加,运输时只征一次,税率百分之十。
  官收商卖,公卖费还有百分之十。
  为了更好的收税,朝廷现在试行的是在盐仓一次纳税的办法,除了盐民的产出税自己交,其它的全都是由来买盐的商人先交了。
  总共是盐税百分百,关税百分之十,行厘百分之十,落地税百分之十,住厘百分之十,公卖费百分之十,所以实际征收是百分之一百四。
  盐产税是百分之十。
  山东这里的盐是海盐,其生产成本很低,一斤盐有的收购价原先不到一文钱,而朝廷统购食盐,
  在各地收购百姓制的盐,根据其不同品质,每百斤收购价由一百文左右,今年朝廷提高了收购价,品质好的一百文一包。
  如果按一钱银一百斤盐,他们一包盐需缴盐产税十文钱。
  盐仓向盐商卖盐,则是翻倍定价,二钱银一百斤,盐商按此价纳各项税二钱八分,总共缴纳盐价和盐税等共四钱八分。
  明以前对盐民征收盐课,一般都是额定盐课,按规矩是每引盐征两钱一分多银子,一引两百斤,百斤征银一钱,实际则多为额定征收,比如一亩盐田征银三钱,实际还要加部缺银等。
  明代盐民的盐课实际税率很高,所以盐民就把盐私卖给盐贩,成为明代私盐泛滥的源头。
  而现在绍天朝,罢除盐课,改为盐产税,按纳盐时实际所产收税,百分之十,一百斤才征十文钱左右,相比以前一百斤征一钱银,实际是降低十倍税率。
  而以前盐民还要交各种附加摊派,故此导致了私盐的源头泛滥。
  盐商在盐仓交税开票取盐贩销各地,其最大成本除了税就是运费,所以远近不同,盐价也不同。
  登来这里距离盐场极近,甚至本身就有盐仓,所以几乎没有运输成本。
  皇家少府监下的皇家供销社也经营盐业,凭着皇家名号,占据了东京盐销售的大半份额,其实皇家还有盐运商行专门运盐到各地,尤其是内陆地去,然后在各地还建有盐批发行,搞批发销售给盐贩们,也批发给自家的经销社。
  只不过盐运商行和各地盐批发行、经销社都是分开独立,各计盈亏。
  供销社做为销售的,他在盐商手里买盐时,就得向盐商把那百分之十的代缴公卖费结算给盐商,他自己则还另要交盐牌照费、定额营业税、住厘。
  盐商按贩卖运输远近,加上运输等成本后,再加价卖给各地盐贩,不过因为如今是任由贩运销售,所以盐商也不敢乱加价,价格过高,别人就会买其它盐商的盐卖。
  所以就算是皇家盐运行也会把这个价格控制的比较合理,供销社做为终端批发零售也不会提的太高。
  市场经济下,任何过高的价格,往往都是给竞争对手抢夺市场的机会。
  这就是打破垄断带来的一个好处之一。
  东京供销社直接从盐仓拿盐,四钱八一百斤盐,成本才四文八,他一张牌照一年五十块,营业税定额的也不算高,只要卖的多,摊下来成本很少。
  以东京的销售量,除去人工的其它税费成本仅五文一斤,所以在东京盐价一般都是六七文钱一斤,仍然有的赚。
  当然好的盐价格则贵些,如青海来的最好的青盐,卖千文一斤,这玩意就跟奢侈品一样了,不是对面普通百姓的。
  普通百姓吃的山东本地海盐,最便宜的甚至只卖六文一斤,可仍然是没有掺半点土的好盐,虽然粒大了点,但比以前的官盐好多了。
  再精细点的七文一斤,已经很不错了。
  如果八文一斤的,已经细如粉白如雪了。
  六百钱一百斤,这个价格比崇祯年间,已经非常便宜,尤其是这质量,以前的私盐都没这么好。
  万历年间,江西一斤走私淮盐,最少十四钱,这可是当时一斤猪肉的价格。
  在嘉靖万年物价还比较平稳的时候,广东那边的走私生盐,卖到广东江西才有七八文一斤,而什么叫生盐,就是那种天然的海边盐场或是盐湖,没有加工过滤,有的直接就铲起来卖,有的直接晒了装起,没有溶解、提纯、加工过程,这种盐如果拿去喂牲口腌鱼腌菜还行,如果食用,其实很不好。
  既结板结块,又苦涩,还有许多杂质。
  但熟盐价格高,尤其是官盐价高的时候,这种走私生盐便宜,百姓哪还顾的好不好,毕竟在湖广,说算武昌这样的水陆码头集散中心,盐商都敢把批发价定到五十文一斤。
  安徽一带也是紧邻长江,靠近两淮盐场,也能卖到三十多文一斤的批发价。
  遇到战乱水灾等情况,一包盐甚至能卖到十来两银子,川贵等地盐价长期是上百文一斤,甚至三五百文,好多人根本吃不起盐。
  这也是明代私盐泛滥的原因所在,朝廷的盐税重,所以官员、盐商、盐丁、百姓都在贩私盐,大明盐税定的极高,结果征税成本却又极高,最后收上来盐税一年不过百来万两而已。
  本来按他的盐税,实际盐税额收上来起码也当是一千多万两的。
  结果却是盐丁灶户苦于盐课,百姓吃不起盐不得不澹食,朝廷又没收到盐税却挨了骂,最终其实就是肥了盐商和那些盐官,形成了许多盐商寡头。
  扬州能在明清成为巨富之地,正因为有这些官商勾结的盐商盐官们,他们的银子来的太简单,身家百万千万两银子,花起银子来自然是不心疼,起园林养瘦马,摆桌酒宴几千两,买个妓女上千两,所以扬州园林闻名,青楼兴盛。
  晚明以来,私盐在市场上占有率极高,可能达到七八成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