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5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买个妓女上千两,所以扬州园林闻名,青楼兴盛。
  晚明以来,私盐在市场上占有率极高,可能达到七八成之多,所以也形成了很奇怪的现象,官盐的盐税和盐价很高,但每年销售额很少。而百姓用盐,也大多是吃的私盐,价格较低,不过国家的盐税盐利也尽被侵吞。
  崇祯年间,王夫之老家衡州,盐每斤三四分白银,这还是从广东那边运来的私盐,从广东到长沙武昌,这条私盐航线,可是极其暴利。在他与堵胤锡等起兵之初,还立马靠控制这条盐运线,每年获得上百万两银子以充义军军费。
  如关中的华州等地,盐价甚至升到每斤九分银了。
  向来缺盐的云贵,多靠井盐和青海的盐,在战乱路阻的情况下,有许多人甚至一两年都没尝过盐味,不得不刮硝盐吃。
  绍天朝朱以海起兵之初,就在控制区改盐制,控制盐场后任商贩购买运销,收税较低,这样做的极大好处就是争夺市场占有额,并能进一步打击走私。
  私盐泛滥最大的问题,还是贩盐有暴利可图。
  像如今王夫之老家的盐,还是官售熟盐,也是从广东运过去的,一斤仅十文左右,长沙、夷陵也不到二十文一斤。
  借助水运,运盐成本降低,尤其是关卡上的层层加征摊派没有后,让盐成本大减,特别是取消了过去盐商垄断的制度后,市场调节下,哪里盐近哪里运,中间层层贩销的环节也少了,都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虽然盐看似卖的便宜了,但朝廷在其中征收到的税却并不少。
  一文钱一斤买进来的盐,所有环节收税和加价,涨了几倍,变成快五文钱。
  百姓平均一年要吃多少盐?如果盐价不是太高,那么七八斤盐是要吃到的,所以每年产销的盐是数亿斤,以明万历年人口数量,可能一年要吃掉十亿斤盐。
  就算现在一年全国只消耗六亿斤盐,这也是个大数字。
  现在鞑子虽然还控制着不少地方,但他们现在自己迁界禁海,其境内最大的几个盐产区如山西解池、蒲滩,以及宁夏盐池,现在基本都被明军控制着,他们几乎完全失去了盐产区。
  所需用盐,都要靠从明朝这边走私过去。
  晚明时,朝廷想尽办法从盐上弄钱,商人得买盐引,还要买余盐以补正课,支盐时,每引还要缴纳五分银存留司库称赈济银以备灾荒,还有什么火盐钱,修漕河盐银,甚至还有常例的科罚银、割罚银、纳银,另还有脚价、包索费等八项。
  另外收了银子到取盐,还有时间差,还能有个利息收入,这笔利息都有五六万两。当然,朝廷还可以超发盐引,让盐商捐银捐米,水商纳的牙税等,一年理论上这些收益加起来有两百五十万两。
  仅两淮盐场,可年产十亿斤,嘉靖年间,两淮盐场就产三百七十万引,七点四亿斤盐,还有几亿斤的私盐。
  明朝曾经实行过按户口食盐钞制度,十五岁以上大口岁食盐十二斤。
  万历时食盐需求达到十八亿斤左右,但官销仅五亿斤左右,三分之二市场被私盐占据。
  明朝也改革过几次盐政,但都没太大效果,说到底还是盐商们官商勾结垄断,形成了盐业寡头,严重影响着朝廷的盐政。
  食盐市场是有限的,要多卖官盐,则私盐就必然受打击。
  朱以海现在的政策就是降低官盐价格,抢占市场占有率,以此降维打击私盐贩。虽说他的官盐依然加了不少税,但纳税开票后,一路上就可以畅通无阻。
  而私盐无票,其运输成本会高,以前利润高,盐户、盐商、盐官、沿途地方关卡、地方官员等都在里面分钱,大家一起勾结。
  而现在官盐的价格,已经让私盐的利润空间很低了,如果他还要继续维持走私网,打点关卡,那可能成本比缴税也没区别,还得担着砍脑袋、抄家流放的风险,这就不值得了。
  尤其现在想掏银子勾结官吏的成本风险还大,监察太严格,没足够的利益官吏也不敢乱来。
  就连盐丁们盐课减少后,现在制盐实际收入也提高了许多,用不着冒那么大风险去卖私盐,直接卖给盐仓既省事又赚钱。
  而现在新朝新气象下,参与走私的官吏、士兵、胥吏也会少许多,毕竟查的严格。
  在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的情况下,铤而走险的就会变少。
  正经盐商的成本是税和运输,而走私盐商他们的成本除了运输,还有打通关节,以及违法的成本。
  官盐都是精制盐,还仅卖几文钱一斤了,私盐还怎么卖?
  现在朝廷一边是收盐税,一边也有官营的运输行、盐店铺,还有皇家经营的运盐行、盐仓盐栈盐铺等,这里面也有不少利。
  更别说如今向鞑子占领区贩私盐利润更高。
  盐价降低了许多,盐税却提升了几倍。


第642章 落马
  王夫之昨天还跟来京的堵胤锡见面吃了饭,他说起今年朝廷收入挺高,全国变价卖地卖了上千万块银元,收盐税、卖盐加走私盐也进项千万块银元。
  当时他听到时,可是惊的不敢相信。
  不说卖地卖千万,就说这盐居然能进项千万?
  两宋盐税收入极高,但两宋的盐价多高啊,几百文钱一斤盐啊。
  大明现在才卖几文,十几文,最高都不超过二十文,四川以井盐矿盐为主,也会进些青海盐、淮盐等补充,盐价也就二十来文,贵州也差不多这般,盐价是以前十分之一。
  堵胤锡说他开始也不相信,但这已经是公开的数据了。
  主要还是因为卖的多,如今大明控制着几乎全国各地所有盐场,其盐产量很高,私盐现在很少,所以别看盐价便宜了,但这收税兼卖盐加走私,还是赚了许多。
  堵胤锡还说以后光复全国,可能这收益还会下降,因为朝廷官方走私盐到北地去,占比可不小。
  但以后一年七八百万块银元,甚至达到千万也是极有可能的。
  堵胤锡还说这是皇帝仁慈,体恤百姓,说盐与粮是百姓必需之物,一日不可缺,所以价格不能太高,否则百姓如果连盐都吃不起,朝廷就算征两千万三千万盐税,也失去民心。
  皇帝的态度还是很坚决的,今年其实各地打击私盐的专项行动一直没停过,东厂、锦衣卫,甚至是御营的侦缉所等都是通力合作,对那些走私的可是毫不留情。
  对于走私一石以下私盐的,仅私一罚十,但对于一石以上的,都是直接抄家,十石以上的,就是走私者处死,其家人全都流放台湾。
  还有乱加价的,掺假的,都是处罚极重。
  原先的那些官盐商人,如今全都跌落神坛了,再也不能坐发其财,要想继续干这行,只能跟所有人一起竞争,无法再垄断了。
  有些盐商还试图按老规矩行贿官员,搞不当竞争,结果被揪出来,直接就砍了十几个大盐商,抄了几百家,流放上千家。又顺藤摸瓜抓了一群贪官污吏,罪加一等处置。
  皇帝抄这些盐商、官吏,都抄了上千万两银子。
  台湾新设三府,现在还极缺人去垦荒屯守呢,更别说朝廷养兵打仗,也极需军费,谁这个时候还撞枪口,那还跟他们客气?
  堵胤锡昨天吃饭时还跟他聊起朝廷要给地方增加财政分享,地丁银,地方六朝廷四,其它好几项税收,都是中央四地方六的分成。
  虽然如盐烟茶酒糖参,矿产资源、厘金、关税这几项还都全归中央,可地方上一年能增加起码两千万的税收,这几乎是崇祯年间地方留存的几倍。
  不用附加不用各种加征,不用各种火耗浮收,都比原来想尽办法弄到的钱粮多了。
  唐朝收盐税时,斗盐价十钱,加税百文,十倍税于盐价,而到了两宋,盐价就更不得了,一斤盐都不止百钱了,盐成了两宋国家财收里极大比例。
  有明一代,各种盐法,却始终收不上盐来,百姓都吃私盐,仅肥了一群盐商、贪官。
  而如今从盐丁灶户,到盐商盐贩,朝廷全放开了管教,反而盐政立起来了,收益增起来了。
  
  这不得不让王夫之感叹,同样是日月旗,怎么绍天朝却能做到这些?
  甚至绍天朝的官和崇祯朝的官,其实还是那么一批人,比如阮大铖马士英杨文骢刘孔昭朱大典这些人以前都被称为贪官奸臣,怎么现在却全成了能臣治吏?
  但王夫之从湖广经江西、安徽到江苏、山东,一路走来,那是确确实实的感受着这世道不一样了,东京朝廷的气氛也完全不同了。
  连钱谦益、刘宗周、黄道宗、祁彪佳这些过去的东林党人,如今似乎也没什么心思去斗争铲除奸臣们。
  曾经有名贪官的朱大典,据说现在有名的清廉,连去总理处议事,都是自己带茶叶去,在食堂吃饭,还主动付钱。
  堵胤锡甚至也说,这次各地朝集使入京朝集,在各衙门办事的时候,也都要自己掏餐费、茶水费,倒也不多,一顿简餐四菜一汤,也就几十文钱,茶水费也就十钱。但这种还要自掏餐费茶钱的事,以前还真没经历过。
  连总督巡抚们都要掏。
  也不是说京里衙门供不起一顿饭一杯茶,而是尽量节俭,避免公费招待大吃大喝浪费铺张。
  这事情很新鲜,不过回头细思量,却又觉得倒是开个好头。
  毕竟京师部院衙门都是这样,这些督抚布按们回到各省地方,也肯定要注意这方面,以后也不敢在公费招待这块乱来。
  他不相信朝廷是小气。
  因为各地官员入京朝集,朝廷是额外给他们一笔朝集银的,相当于进京车马餐饮住宿的开销,都有报销,只不过报销有标准。
  每个官员按相应品级只能带多少随从,享受什么车马待遇等都有规定,到京也都是住各个进奏院。
  今年有许多改变,不仅是第一次朝集制开始,也有许多新规矩,比如地方督抚等来朝集,按以前惯例,肯定要到各个京衙打点,冰敬炭敬要给,三节两敬年礼也少不得的。
  但是今年,所有衙门所有官员,都不收外官的礼敬了。
  要是弄急眼了,他们还会直接让人去谏院、察院喊人来,有好些人就弄的最后下不来台,不仅礼没送出去,关系没处好,最后还落的挨通报批评,甚至罚俸、降级的。
  有一个巡按因为偷偷的给吏部官员送土特产熏鸡,结果里面还塞上小黄鱼,最后闹了个夺职免官的严厉处罚,还上报纸。
  因为吏部不敢收他金子,主动上报后,引来都察院、谏院的联合调查,最终发现这个巡按在地方上任职仅一年,可没少违法。
  本来广东巡抚张煌言已经向朝廷上报广东巡按王化澄有问题,请求朝廷调查,朝廷也是秘密调查了许久,这次不动声色的召他入京朝集,本就是要来收他的。
  他还敢送小黄鱼。
  直接抓起来,三司会审,各种证据摆出,结果王化澄也无法反驳,甚至还因此牵连出一大群广东官员。
  最终审出的结果是王化澄虽在广东任巡按不到一年,但却贪污了二十多万两银子,跟前两广总督丁魁楚有的一批,丁魁楚当初贪了八十多万。
  先前局势未稳,皇帝对丁魁楚处置的还算客气,把他的赃银没收对外称是捐献,然后让他致仕了,也算安稳两广地方官员。
  但现在王化澄就倒霉了,身为巡按御史,却敢如此恶贪,尤其现在还是绍天三年底了,所以结果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