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5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尔衮三兄弟妻妾很多,比如多尔衮有七位福晋四位妾侍,还有许多婢妾,福晋中蒙古女子五个,满人一个,朝鲜一个。蒙古五福晋中,科尔沁部就占了四个,扎尔莽部一个。
  其义皇后小玉儿还是孝端的妹妹,孝庄的姑姑。也可以说跟孝端和孝庄都是姐妹,因为义皇后母亲原本是她爷爷的妻子,生下了孝端,她爷爷死后,她爸按习俗收继庶母,后来生下她,所以她跟孝端是同母姐妹,只是这姐姐是爷爷跟她妈生的,叫姑叫姐都可以,而孝庄是她叔父之女。
  朝鲜福晋,则是朝鲜成宗的玄孙女,封公主。
  四个妾也有三个是蒙古王公之女,有一个还是察哈尔林丹汗与窦土门福晋的女儿,皇太极收为养女,再嫁给弟弟多尔衮。
  只有一个李氏,却也是朝鲜女子,东我格格就是她所生。
  阿济格妻妾也多,其中倒有两个是汉军旗人大臣女,一个李氏一个愉氏。
  多铎好色,妻妾更多,他的一个福晋也是义皇后的妹妹,其它几个福晋,那拉氏、佟佳氏、瓜尔佳氏、尹尔根觉罗氏等十来个,都是满洲贵族之后,妾侍里,也有汉人女子。
  范文程被多铎曾霸占了三个月的妻子居然也被送来了。
  也不知道范文程此时在京是什么心情,当年被抢了老婆霸占三个月,后来皇太极做主,总算是要回来了,可现在居然又被当做多铎之妾送来大明,这找谁说理去?
  代善等人估计也不会理会他。
  他们不仅把范文程妻子当多铎之妾送来了,连他们兄弟三个这十二个女儿,其中五个已经嫁出去的,都把她们又给从夫家带走,一并送来登州。
  朱以海对范文程的老婆倒不感兴趣。
  “公主还好?”
  坤兴公主是崇祯之女,其母产下她时难产而死,后来由周皇后亲自抚养长大,闯军破北京,崇祯提剑杀了小女儿,又斩断了坤兴公主一臂,她倒在血泊中昏死,崇祯以为死了,便去煤山上吊去了。
  公主意外未死,后来送到周国丈家。公主请出家为尼,清廷不许,后来还是让她跟未婚夫周显完婚,这个周显原是崇祯末状元郎,朝中太仆卿之子,本也是个名门才子。
  去年完的婚,据说这个周显虽然没什么骨气,但对公主还算好,公主还有了几个月身孕。
  鞑子这次直接把公主也送来了,还让周显当了副使。
  “改封为长平公主,食实封三百户,东京赐第一座,赐银三千两,奴仆三十人,赐地三百亩,台湾再赐地千亩。”
  “安心在京养胎,让中山王和衡山王多去看看姐姐。”
  当天。
  朱以海在总理处召集总理大臣、协理大臣们专门议论此事。
  “鞑子看来是心慌胆怯,所以想要断臂求生,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好消息,说明咱们下对了棋,打中了他们要害。”
  面对鞑子的主动求和,大家也都在皇帝的点明下,看出鞑子的意图。
  不过陈潜夫还是主张不如将计就计。
  “不如假意同意鞑子求和,不过可以多提点要求,比如要求鞑子退出关内,然后再退而求其次,要求他们把湖广、陕西交出。”
  朱以海微笑着,知道陈潜夫肯定不是真谈和。
  “咱们甚至还可以跟鞑子榨笔金银出来,让他们将北京宫里的一些重要东西送还。”
  “待鞑子以为我们真心议和,然后从颍州、阳南、荆襄等地撤出北返时,咱们在半路伏击,将他们歼灭于野!”
  这有几分不够厚道,没有诚信。
  但国与国之间,特别是明与清之间,也用不着讲那些了。
  现在褒城、颍州虽然被围城许久,守军士气低落,可有坚城拒守,强攻还是会有较大伤亡,一直围城,消耗也大。
  放他们北返,等到半路他们归心似箭,到时再沿途阻击,鞑子绝对抗不住。
  在城里,那是无处可去,只能困守。
  可出了城,就会完全不一样,战斗的意志会被瓦解,更没城池可倚,必败。
  “陛下,臣以为要么拒绝鞑子求和,如果接受,便不能做这种背信之事,当堂堂正正。”说话的是次辅祁彪佳。
  朱以海却是不以为然,“我大明与鞑虏早是不死不休之仇恨,跟他们没什么信义可讲,一切只为击败他们灭亡他们。只要于我们有利的,都可以。
  鞑子既然急了慌了要求和,那我们也不能错过这机会,跟他们谈,让他们不仅要退出湖广汉中河南,也要把陕西交出来,另外让他们先把今年的岁贡送来,什么时候岁贡送齐了,朕才会同意放开路让他们北返。”
  “湖广的先不管,我们先把颍州勒克德浑军,褒城李国翰两支人马盯住,待他们出城后,立即接收城池,断其退路,然后沿途阻击,务必将这两支鞑虏歼灭。”
  “灭了这两支鞑虏,将再断鞑子一臂,到时再顺势夺取南阳,兵打襄阳,则整个湖广的清军,就将被我明军彻底包围。”
  都到这时候了,也用不着客气了。


第651章 千官外放
  祁彪佳感受到皇帝越来越乾纲独断了。
  随着北伐的不断胜利,如今连鞑子都已经委屈求全到此间地步,皇帝的个人威望也确实达到顶峰。
  想起在国子监皇帝针对东林的讲话,他心中越发不安起来。
  朱以海往后靠了靠身体。
  沉默了一会。
  然后起身,缓缓踱步。
  “韩非子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夫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勐将必发于卒伍,这话说的很好啊,没有扎实的基层经历,处理政务、领兵作战便可能是纸上谈兵,空谈误国。
  当初顾东林也一再强调不能空谈幻想。
  自朕起兵以来,从浙东到江南,无数乡绅士子康慨起义,这份忠贞大义,朕钦佩不已,真风骨也。
  然近来朕也发现一些问题,虽然大家忠义康慨,但在处理具体事务的时候,往往却又缺乏经验,过于空泛。
  朕先前在国子监谈话,指出了有些人败坏了东林名声,不过这些只是小部份害群之马欺名盗世之辈也。
  绝大多数文臣士人还是比较有风骨的,但为官做事,与写诗做赋不同,必须有扎实的经验,方能做好事情,尤其是处于朝堂高位后,任何决定都影响着天下亿万子民,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几年我们中兴大业还是比较顺利的,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不少官员们还是太过年轻,缺乏足够的历练,有些人以前仅是秀才,甚至只是童生,可国家动荡,康慨激昂,不辞辛苦,不顾性命,为国奔走,确实也立下许多功劳。
  可如今要面临着治理天下的诸多难题,光有忠心也是不够,也还需要有足够经验,朕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应当让大家更多历练。”
  徐石麒听到这话,也感觉有几分不好。
  皇帝这是要贬斥东林吗?
  可没等他想好如何发声,皇帝却是话锋又一转。
  朕之前听说过这样一件故事,崇祯十六年春,侯峒曾携母赴任嘉湖分巡道,亲戚族人杨廷枢、侯岐曾及诸子一路陪送至吴江。
  夜间,大家谈到什么样死法比较好。
  侯峒曾说,吾闻死水为良,侯岐增则说吾不知热油灌顶滋味如何。轮到杨廷枢,他问侄子侯玄方。玄方回答说但要看清死的题目,勿错过死的机缘,水火刀锯,都打算得明明白白,那时该激烈便激烈,该潇洒便潇洒,已是完吾生平,留人榜样,纵然亏体,不为辱亲,有信勿疑,有进勿退可矣。
  杨廷枢听了遍问侯氏诸子,汝兄言是乎,大家都表示认可。
  汝曹能乎?大家也表示能做到。
  第二天,侯峒曾把谈话告诉母亲,她表示赞赏,也讲了自己看法,认为死水较洁净也。”
  皇帝突然讲这么一番话,大家也都暗自惊讶。
  尤其是徐石麒,他曾与侯峒曾、陈洪谧被共称为南都三清,侯出身嘉定紫堤东族侯氏,名门望族,天启五年进士,为政有声,刚正不阿,曾官至顺天府丞。
  北京沦陷后,朱由崧起任左通政,以疾推辞未赴,后在嘉定老家与黄淳耀领兄弟子侄等起义抗清,树起嘉定恢剿义师旗号,迎接鲁监国北伐王师。他的亲戚杨廷枢是南京兵部尚书杨成之孙,复社领袖。
  侯杨几家当年举旗起义,迎接王师,这几年也是有从龙之功,子弟多任要职。
  侯峒增、杨廷枢、黄淳耀等都任侍郎之职,岐曾等也皆在部院任郎中等。
  “侯峒曾、杨廷枢等当初能够在国家动荡之际,从容谈论生死,表明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南京建号,侯公曾拒绝了南京授予的三品左通政之职,但当鞑子南下后,他却能够挺身而出,聚兵起义,带兵袭击鞑虏,救援城乡,迎接王师,难能可贵。”
  皇帝突然说到侯家,其实主要是因为侯家兄弟才名广盛,一起执掌江南文坛,成为数十年中江南名教的宗主,杨廷枢、陈子龙等都与侯家关系极好还是姻亲,而他们又都是复社巨子。
  侯家还跟顾咸正兄弟等也关系极好。
  可以说,东林、复社本就是江南浙江这一带的士绅们为主,江浙是他们的大本营。朱以海起义之初,也得江浙士绅们支持不小,所以如今朝中,江浙士人占据的位置极多。
  尤其是许多年轻一代的江浙士子也渐居高位。
  相比起黄道周、徐石麒、侯曾峒、姜曰广、高宏图等这些旧东林,如今新起的一辈东林,明显就很不一样。
  老东林们多变的比较务实,甚至也没那么在意党派,和光同尘。
  可那些年轻东林就不同了,他们年轻得意,却喜欢康慨激昂的讽刺时政指点江山,甚至开始党同伐异,还非常善于利用报纸等舆论造势。
  其实如沉文忠这样落魄秀才从龙起义,然后身居高位担任要职不少,不过这些人从底层做起,虽然爬的速度快,但确实也是经过层层淘汰上来的。
  而那些名门子弟,尤其是士族名门子弟,跟着父兄们从龙起义,赐举人进士出身,直接在中枢任职,所以年纪轻轻为五六品职,真正历练不多,不免夸夸而谈,纸上谈兵。
  如今还开始搞起党争,甚至觉得老东林们不行了,他们要接过旗帜。
  “都是忠义贤良,家学渊源,不过就是欠了些历练。”
  朱以海也终于抛出了他真实的目的。
  “如今不少名门子弟年轻俊杰,在中央也行走历练了几年,但还欠缺地方基层的实干经验。
  古人云,宰相必起于州部,勐将必发于卒伍,他们未来要走的更远,站的更高,这基层经历必不可少。
  否则慢慢的就流于表层,陷于空谈。
  朕不希望这些满怀热血的年轻俊秀,在京师在部院里空耗了热血,所以思虑许久后,决定要给他们更多机会,让他们下去担当重任,执掌一方,历练扎实。”
  “既要有京师部院侍郎省府布按的上层经历,更得有底下州县实干经历,部院的郎中员外主事做久了,也得需要在府县担任主官历练,这是完全不同的做事方式,只有更全面历练,将来才能成为尚书、学士。”
  皇帝直接抛出最终计划。
  他计划把一千名中央部院和省藩臬衙的年轻俊秀,送到地方基层历练。
  这一千名年轻俊秀基本上就是那些名门子弟们,尤其是东林复社的,上至极有名望的四公子,如侯方域冒辟疆方以智陈贞慧,下到如侯氏的玄演玄洁玄方玄洵,还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