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5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内阁学士必须得有过地方府县任职经历,还得是主官或起码官才行总督巡抚布按,这些地方大员,也得有京师部院任职经历才行朝中的侍郎、尚书、学士等,也需要在地方任过督抚或布按为何要有这些要求?因为不论是地方上的督抚布按,还是朝中的侍郎尚书、学士这些官职已经不仅仅是管一地一块,而还要统筹全局,考虑全盘的赏识冒辟疆,所以如今特定挂职制度,给这些优秀的年轻才俊们,一个特别锻炼的机会朝中的下放地方挂职,地方上的也可到省里或京中挂职,挂职期间保留其原品级和职位冒辟疆要是这个台北同知挂职的好,能做出成绩来,积累出好经验,那么可以继续回院任职掌印,甚至明年还可以安排挂职个布政司参政或按察司副使做的好,也是算入他的考核里,考满后,视其优异,便可直授二品布、按,或是担任侍郎未来的路,无疑会更加光明!”
  朱以海拿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来举例子,描绘了一条康庄大道今年挂台北同知,明年挂福建布政司参政,后年可能再到六部里挂个职,然后考满后,就有可能直接外放做个布政使或是按察使,或是侍郎、司、通政使等若是能做上布按或侍郎,那下一步无疑就是巡抚,再接着就是总督、尚书、大学士,一路就直入中,成为大学士也是指日可待了皇帝话说的这么明白,张国维也不由的沉思起来冒辟疆以前名气大,但确实仅是个六次乡试不中的秀才而已,他也年轻,三十多岁投绍天帝,入朝在科道做了三年官哪怕现在是三品掌印,但往上再升,确实有很大限制,尤其是如今越来越规范,用人也不可能没半点制度皇帝现在等于给冒辟疆特别开辟了捷径,让他可以到地方上去挂职,把不足之处补上来虽然挂职去当府同知,但依然还是三品官职保留挂职后,也不用从同知再一步步往上升,而是仍还是按他现在官职品阶,甚至是资序论的想明白这些后,不仅张国维惊的不敢置信,其它好多今天打定主意,一定要跟皇帝据理力争,甚至要来一出站冰跪雪的三四朝元老们,都沉默了皇帝所说若时是真的,那这个挂职就不是什么降,而是实打实的格外开恩赏识比如钱谦益儿子钱孙爱,二十岁不到,也是进士出身,由行人到大理寺评事,再到如今的六品大理寺也确实只在京师任职,还主要就在大理寺任职,虽是六品;可其它经历并不丰富,现在给他机会,让他到福建海县挂职个县,派出厦门建;分管厦门港等一片地区,这确实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如果是降为八品县,那确实难以接受可保留着六品大理寺的职事还有本品,下去挂职县,并不影响现在的散官、职事,这无疑就让人万分惊喜了这实打实是恩赏和机遇啊朱以海面带着微笑看着这些人挂职当然也不全是好事这也是筛选淘的一个机制,既是机会,也是考验,如果只是凭着功臣子弟或戚名门身份在早前进了朝任职,可如果没有什么真正的本事,那么下去挂职就不是什么机会,而是危机了比如在京做个行人或是主事,又或是其它一些官职,既不用主管负责,也不需统筹考虑,甚至可能就是混混日子可一旦到了地方,不管是县、还是副乡长、副镇长,朱以海给的挂职职位,都不是混日子的,都是要分管一片的,都要单独设主管的干不好,那可是一目了然,藏都藏不住的挂职干的太差,那到时自然也是要影响他的本来官职品阶的,一个考核不过关,不是罚就是降级,更可能还是责授闲职甚至夺职,慢慢的就旁落闲置,甚至是淘如果真有本事,表现的好,甚至只要能做的差不多,也还有机会另一方面,把大批京官,尤其是冒辟疆这样的不安定活跃党派分子下放,也是底抽薪,地方上也抽一批优秀官到省、京任职,注入新鲜血液,强化活力假如冒辟疆不识抬举,不懂事,到了地方上还不忘记要搞党争那套,那皇帝收拾起来也会容易的多所以这次的挂职,表面上看着非常诱人,其实是皇帝精心准备的杀手面对现在泛起的党争思潮,朱以海没有直接简单粗暴的去打压处罚,那样可能引起更大的朝堂动荡甚至是论的混乱现在朱以海拿出挂职这个杀器来当诱,不是优秀人才,朝还不给你这挂职机能挑选入挂职名单的,不管是上挂中央,还是下挂地方,那都是最优秀的储备官员,甚至是未来储相啊选中了你不去吗?
  有何理由不去?
  其它大臣如何反对这事?
  想反对都没太大理由就算说挂的职与本来官职相差太大,但朱以海可以说现在是头一次,之前好多官员因局势原因,年轻、没经历等,所以先从小点的职事挂起,也是小心谨慎起见总不能说钱孙爱只在大理寺当了三年官,现在要给他去挂个知府或同知吧?
  冒辟疆一个六次乡试不中的前秀才,在六科做了三年言官,现在就要让他去挂个布政使或参政、副使?
  不得先从同知练手?
  知府是一府主官,所以谨慎起见,还是先设个右同知,专门历练“徐尚书,还请你们部尽快把朝中下挂的一千人名单好上报给,此事尽快推行也许我们明年此时,就能在北京过年了,到时恢复中原,接着面临的就是治理的问题,治国先治,从不怀疑我们绍天朝官员们的忠诚和才能,但忠心却无法代替经验,尤其我们的许多官员还很年轻,更加得增加实干经验另外,以前朝用人,也在这方面有所忽略,所以朝中许多大臣,历也不够丰富,对许多事务都不懂这导致好多官员只知一味空谈,谈说幻,如何能真正治理好国家天下呢?
  优其是制订政策之时,更得有全面了解调查,才有发言权,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历练,填补一下这些短板。”


第656章 请从臣起
  朱以海说的大义凛然,话都是真话,但并不完全。
  对朱以海来说,这个挂职,会是极厉害的掌握朝政的大杀器,谁要是不适合了,甚至妨碍了,那就让他下去挂职,调整一下他的位置。
  甚至比如说某人有严重问题,那也可以用挂职为名把他先调开,然后就能方便查他了。
  跟后世把人先送去当校学习一样,先学习调走,然后就好调查,取得足够证据,就可以直接双归控制了。
  都不需要廷杖啊杀头流放什么的太激烈斗争,有这玩意以后那可就方便了。
  要是斗争太激烈,动不动廷杖、削籍等,其实也闹的难看,甚至还容易失控,这也是掌控力不够的表现。
  当然,挂职这套玩意不仅文官里可用,军队里甚至也可以适当的用用,配合借职交流这套新东西,把各镇里的军官们流动起来,就能尽量的削弱大将拥兵自重,军阀化的威胁。
  挂职、借职,配合官员考核,然后丁忧,若是再搞点进京培训学习这类的,那会极大增强皇帝掌控朝堂官吏的能力。
  军队里的军官,可以调入京师的讲武堂、军校学习进修,让他调离原镇,甚至可以在学习培训后,再调到其它部队去。
  文官也可以这样,比如在国子监开个什么班,把一些官员调到京学习,又或者官员考满后,不直接再放缺,不管有缺没缺,让他们先到京进个班学习个三五月半年的,然后才能补缺。
  若是没缺,则在侯缺的时候,继续在班上学习。
  说白了,就是掌控权。
  陈子龙是复社巨子,也是如今党争再起里带头的,朱以海就是以他虽为侍郎,但以往地方主政经验不足为由,要让他去广西挂职布政司参政。
  钱谦益则主动上表,愿意外任参政、副使职,只是朱以海没批,洪承畴钱谦益刘宗周这些人,有正直大臣,也有降虏反正的,如洪承畴属于那种确实比较全能的,能文能武,中枢地方经验都丰富。
  而钱谦益和刘宗周其实都是那种清流官,只在京中任职,做个言官还不错,做其它的不太合适。
  朱以海也有意让他们一直做言官,负责监督这块。
  使功不如使过嘛,科道言官,其实更需要这种已经被孤立的孤臣。
  对陈子龙、冒辟疆这些相对年轻且有才能的官员,朱以海还是希望加以改造,而不是一棒子打死,面对他们的错误行为,既要予以纠正,又还得给机会帮扶。
  能不能接受,也是对他们的一项考验,若是就此自暴自弃,那这种人也不值得重用。
  今天召来的这群学士们,无疑都是些久经朝堂斗争的,不乏四朝元老三朝元老,甚至有几朝大学士的。
  可坐在船舱里,前后不到一个时辰,他们居然就已经似乎忘记了来时的主意。
  曾任大明第六十六任内阁首辅的郑芝龙老乡蒋德璟,并不是东林党人,他祖上蒋旺乃安徽凤阳人,追随太祖皇帝朱元章起兵反元,大小征战三十多年,被加封为武节将军骁骑尉,世袭福全所正千户。此后,蒋家先后十一代人世袭正千户的世职。
  其父蒋彦乃是进士出身,官至江西副使、广东布政司参议等职。
  虽非东林,但许多东林都是由他鼎力疏荐方得录用,陈子壮、倪元路、顾锡畴、文安之皆是由他荐举,黄道周录用,刘宗周免罪,也是他出力最多。
  他并非东林,如今以内阁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衔入阁协办机务,名望很高,近来足疾在京休养,听闻皇帝国子监讲话,说要清理东林,又听说皇帝要贬谪千官,不顾腿疾前来,准备要好好劝谏皇帝,中兴未成,如何能兴党桉。
  谁知道准了无数劝谏之语,结果听皇帝说了这半天,却完全不是一回事。
  做过崇祯首辅的蒋,善于理财治兵,也对朝廷忠心耿耿,更心忧天下关怀百姓,这也是他本来已经在福建老家养老,最后还是又来了东京的缘故
  五十多岁的蒋八公,跟张国维是同榜进士,年纪也相彷。
  崇祯十七年,他辞去首辅,寓居城外福建会馆,兵部尚书张国维则奉旨出京南下。不久闯军攻破京城,蒋离京回乡。弘光立,召入阁,自陈三罪,固辞不受,直到后来朱以海征召,他才与同乡黄景方、何吾刍等受召入朝。
  蒋虽然是明末比较有能力的大臣,但他在天启崇祯二朝,却是深深感受过那种无力感,陷于党争,君主猜忌,有力也无处使,只能眼看着局势一天天败坏,让人心力交悴。
  但受绍天帝征召入朝以后,他虽仅为协办大学士,但却能感受到这个绍天朝廷完全不一样的活力,尤其是那种团结对外让他常常对张国维等感叹。
  朝中局面来之不易,所以他今天来前,是打定主意,一定要学魏征好好劝谏皇帝的,哪怕到时也被贬降,就是贬去做个县丞他都不管了。
  可谁想,却是这么一个结果。
  让人意外,却无法反驳。
  虽然他也觉得这似乎有些过于神奇了,但却没急着反驳。
  因为来京虽然仅一年,但却能感受到绍天朝和崇祯朝的诸多不同之处,而这些不同,多是皇帝带来的。
  想当初他还是首辅时,朝廷内忧外困,没银子了。
  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兼摄吏部的倪元路,是个大书法家,还是东林大老,他和黄道周都是袁可立的门生。
  但倪元路虽掌户吏两部,却并不懂什么财政,病急乱投医,给皇帝推荐了一个奇才,户部司务蒋臣。
  蒋臣向皇帝提出一个生财有道的办法,印宝钞,每年印发三千万贯,一贯定价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