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5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既得出身正,更得品德坚,还得有足够的功绩,而这些文安之都符合。
  文安之今年五十六岁,六十不到,符合年富力壮这条,天启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是张国维、蒋德璟同科,进士庶吉士也是非常正的出身了。
  而他在绍天朝以前,历任翰林编修、南京司业、少詹事、礼部侍郎、国子祭酒这些,也都是清要之职。
  何况还因薛国观构陷削籍归,反而是加分项。
  弘光朝,召为詹事,不出,复拜为礼部尚书,仍不出,这也是加分项。
  而后来朱以海征召,他欣然出山,孤身赴郧阳为巡按、监军,有了二破襄阳之功,后来迁偏沅巡抚,更有平定叛乱之功。而此后入四川,奉旨经略五省,这功绩就更别提了。
  纵观绍天朝那些镇守一方的大臣中,没有谁的功绩比文安之更盛。
  就算张国维、黄道周、堵胤锡、朱大典、何腾蛟、瞿式耜等都不如。
  推选新首辅,那肯定既得看出身,更得看能力,而能力不是说出来的,得看做出来的功绩,文安之的功绩,当之无愧。
  文安之还是东林人。
  文安之天启二年进士,当年那榜状元为文震孟。文震孟是文征明的曾孙,二人同科中榜,后来都分在翰林院。
  两人都是文天祥之后,论过辈份,属于同出一族,文震孟还长文孙之一辈。
  文震孟即是文征明曾孙,也在东林书院顾宪成名下读书,是有名的东林党人,他考中状元的时候四十七岁了。
  对于晚一辈的二十九岁族侄文安之,既欣赏才能,也喜欢其忠直,将其引见给了东林党第一位首辅叶向高。
  文安之于是拜在叶向高门下,也成为东林一员。
  虽说文安之在崇祯朝名声不算特别响亮,但是因为他并不太喜欢党争。
  洪承畴觉得在此时,东林这个身份,并不会给文安之减分,反而有加分,因为文安之明显属于皇帝比较赏识的那种老东林,而不是冒辟疆他们那种少东林,或者钱谦益那种伪东林。
  殿中不少大臣也各推举自己的人选。
  有人推选张国维,有人推选徐石麒,也有推黄道周的。
  大抵是推了十几个名字出来。
  基本上还都是不错的人选,浙东从龙有功,后来或在朝中任要职,或出镇一方。
  也有人推刘宗周的,这就明显不合适了,刘宗周做个监察官不错,若说首辅或阁臣,就明显不适合了,皇帝也是直接无视。
  朱以海今天搞廷推,当然不是真要由大臣推选,只不过是要借此机会,正式确定内阁三年一任,到期换届这个事情而已。
  首辅宋之普已经定了要外出为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所以要换新首辅,这个首辅他甚至也早有了既定人选。
  其实张国维、朱大典、徐石麒都还是不错人选的。
  但最终他还是打算用文安之。
  最主要的就是文安之功绩够大,虽非浙东从龙元勋,但这功绩那是实打实的,既然西南那样恶劣的局面,他都能主持经营的这么好,那么入朝为首辅,也绝对不会有问题。而且文安之不仅在地方干的出色,他以前在朝中也是做过翰林检讨、少詹事、礼部侍郎、国子祭酒这些官职的。
  皇帝提起笔,在宣纸上写下了文安之三个大字。
  让内侍拿着举起面向廷臣们。
  “圣人钦选,西南五省经略,夷陵县公文安之为新一届内阁首辅!”
  “加封文安之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兼太子太师,授开府仪同三司,晋魏国公!”
  皇帝让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徐石麒亲自草写拜封首辅、加封官爵的诏书。
  诏书成,令当殿宣读,然后派内侍前往宫门宣读诏告,并派人将在京朝集的文安之请上殿来受封!


第660章 出将入相
  东京。
  今日雪后放晴,天气晴朗。
  会试临近,东京城里待考的举子汇聚,又因今年还特开恩科,又有宏词博学科,所以士子格外多。
  而元宵节还未过,朝集使们也还未离京,甚至许多外国朝贺使者也还在京,各地来京经商贩货的商贾也还有许多云集在京,一时间是格外的热闹。
  皇帝召集大臣廷推。
  一石惊起千层浪。
  整个东京奉天都惊动了,最近朝廷大动作不断,先是有国子监清洗东林讲话,接着又是千人外放挂职,再紧接着又是廷推。
  京城的消息总是灵通的。
  大臣们这边入宫廷议,那边奉天几城就已经到处议论纷纷了,甚至很快就传出今天将是内阁换届的大举动。
  五省经略文安之来京朝集也还在京中,他在东京有皇帝御赐的一座宅子,就在新建东城,宅子三进,比较宽敞,虽然陈设简朴,但文安之却挺满意。
  宅子里还有来自南洋的昆仑奴和朝鲜的新罗婢,又有管事家丁,倒也一应俱全。
  文安之也有学士衔,不过只是加衔,所以今天的廷推他并没能参加。
  今天难得的有些轻闲,遇文震亨和文秉、文乘叔侄三人前来拜访,便一起在前院亭中赏雪,煮雪泡茶,吟诗做赋,谈论时事。
  文震亨是文震孟的弟弟,文震孟是文安之中进士那科的状元,后来同在翰林院为官,两人虽然一个江南人一个湖北人,却都是文天祥之后,论起来文震孟是文安之的叔辈。
  文震孟刚直清正,崇祯朝特擢为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豫机务,但他刚直,连天子都要敬畏他三分,得罪魏忠贤、温体仁等权阉、奸臣,两次被迫引退一次革职,崇祯九年在家乡病逝。
  当初在朝中,文安之与文震孟关系极好,文震亨也是才子,书画造诣了得,崇祯朝时任中书舍人等职,也与文安之关系不错。
  本来北都亡后他在乡隐居,后来出来响应鲁监国,如今是南京礼部郎中,震孟的两个儿子文秉文乘兄弟也是江南才子,当初还与黄宗羲等在南京一起联名上书《留都防乱公揭》,后来也出来抗清,如今与兄弟皆是詹事府官员。
  正聊着,文安之的长子文协吉从外面进来,还很兴奋。
  他今天去会友,结果听到外面的纷纷议论,赶紧回来。
  “内阁六位殿阁大学士、六位协办大学士全都外出?”文震亨都不由的十分惊讶,这位六十岁的老头,书画造诣直追曾祖文征明,可听到这消息也不由的惊讶的声音都变了。
  “这从没有过这样的先例啊,哪朝哪代也没这样啊!”
  文秉也不由的道,他今年四十,也就比文安之年纪轻岁而已,当初崇祯朝在京时,他们俩以同族兄弟相称,关系也很好,文秉长于诗赋,擅长史学,这几年已经写了好几本书。
  “直接整个内阁更换,确实过于惊人,不太可能吧?”
  说着,文安之次子文逢吉冲了进来。
  “宣麻拜相,宣麻拜相了。”
  唐宋故例,拜相命将,用黄、白麻纸写诏书公布于朝,称为宣麻。
  宣麻向来便是读书人最高追求。
  北宋蔡京被贬后,曾做过一首词,
  金殿五曾拜相,
  玉堂十度宣麻,
  追昔往日谩繁华,
  到此翻成梦话。
  唐宋时,草拟诏书的是翰林学士,甚至还特设翰林学士承旨,而到了明朝,因废丞相,国事繁杂,皇帝处置不过来,于是设殿阁大学士,从翰林官内选人充之,为皇帝私人秘书,定为五品。
  内阁以低秩摄高职,防止翰林弄权。
  永乐起,内阁权渐重,到宣德时已经上升为,至成化弘治之际,已经成为朝廷代表。
  永乐初设内阁时,其实皇帝牢牢握着决策权,只是给内阁议政权,而六部握有行政权,地方三司,直接对六部负责。
  内阁最初是从翰林出来的,所以就算到了明末时,内阁大学士们,依然还在翰林院有自己的办公桌,哪怕他们从不去那里办公,依然留有一席之地。
  内阁出于翰林院,但几乎尽夺翰林之权。
  比如草拟诏书,原本就是翰林学士的职责,但后来都归于内阁。
  不过要真说起来,翰林草诏是从唐代起,而唐代最开始草诏之权是归中书舍人的,后来唐朝皇帝设翰林学士草拟内诏,中书会人草外诏,以分权。
  慢慢的,翰林学士尽掌草诏大权。
  而到明代,却又由内阁夺翰林草诏之权。
  据说在唐宋时,大除拜时,翰林院还要锁院,宋代皇帝还要亲御内东门小殿。
  当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的时候,皇城所有消息灵通的人,就会明白有大事发生。
  ……
  蓬来宫中。
  因为这次是涉及直接换阁,所以皇帝没让内阁大学士草诏,而是让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的徐石麒负责草拟封拜诏书。
  第一封是内阁换届诏书,第二封是首辅宋之普去相外任诏书。
  宋之普加封宋国公,仍为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散官,授云贵总督兼云南巡抚,赐食邑三千户,食实封一千户,赐永业田一千亩,台湾赐地三千亩。
  然后便是拜文安之为首辅的诏书。
  徐石麒一把年纪,七十一岁了,但学贯经史,尤熟悉朝章国故,见闻博洽。历任过刑部、礼部、吏部尚书。
  不过他却也是文安之、张国维同榜进士。
  提着笔给老同年写大拜封诏书,徐石麒也不由的激动万分,想当初他归隐家乡嘉兴,还打算投环自尽,谁又能想到,还能看到大明中兴之日呢。
  翰林学士兼衔的大臣不少,不过此时皇帝口授谕指,徐石麒草拟。
  去相、拜相,对皇帝而言不过是一句话的事,但对负责草诏的徐石麒来说,却必须得写出水平来,这诏书不仅要宣告天下,还要收录国史,必须得显出水平。
  他打起精神,磨好墨,展开宣纸,开始凝神构思腹稿。
  这一刻,彷佛又回到天启二年,他在北京贡院参加会试时的状态。那一年,他已经四十多岁了,跟二十多岁的文安之等比起来,年纪大了一截,不过也还不算老。
  如今转眼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两鬓霜染。
  很快,他腹稿拟定,然后提笔蘸墨,挥毫泼墨笔走龙蛇,一篇拜相诏文迅速草就。
  ……
  东城。
  文安之的五个儿子都赶了回来。
  第一道诏书宫门宣读后,文安之等也是第一时间收到家丁回报。
  “想不到内阁还会彻底换届,六位殿阁大学士,六位协办大学士,文渊阁一下子全换了人,搁以前不敢想象啊。”文秉感叹着。
  等到第二道诏令宫门宣下,几人又不免感叹。
  “宋公其实还是很有功劳的,如今外出为云贵总督兼巡抚,这却有贬降之嫌啊。”文震亨感慨道。
  “也不算贬,这不是还保留开府仪同三司的从一品阶,又加太保,晋宋国公,这可不一般的恩赏啊。”
  大明官员活着一般不会授太师太傅太保,也就张居正生前授过。
  如今宋之普去相外放,却是以这样的待遇外放总督兼巡抚,这肯定不是贬降。
  “宋公还年轻,其实完全可以在内阁再干过三年。”文安之对宋之普还是比较赞赏的,觉得他这次罢相,还是有些可惜的。
  虽说绍天朝的内阁首辅,权力不如甲申以前,现在内阁基本只负责朝廷一般事务,又是分票制,所以首辅在内阁也不是特别权重,不过宋之普又兼着总理大臣衔,参与军机要务,因此其实权还是很大的。
  不说功绩特别突出,但如今中兴局面,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