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5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他倒认为,这条千五百里的故道,是条金腰带,不管是修水库养鱼养鸡鸭,还是利用水力搞磨坊碾房甚至锻坊等,又或是养鱼养鸭子,还是说蓄水卖水,又或是把滩地改造成新的粮田,或是果园菜地,林园,只要科学规范,集中经营,摆脱农民家庭式的那种模式,前途是有的,利润也会不小。
  仅是故道的旧黄河三角洲,就是一个大宝地,既能屯垦,还能建港口。
  如果是直接分给百姓,是很难达到这种开发效果的,以后如果开发出来了,朱以海也可以再分片打包卖给些士绅勋戚们的。
  “黄河新河道这八百里堤内百姓,都要迁移安置好。”朱以海还是强调。
  自决口后已经也快三年,之前灾区属于鞑子控制区,百姓得不到赈济,只能背井离乡流离失所,不少灾民逃到绍天朝控制区,也陆续安置。有的迁往台湾,有的迁往江南等。
  战争和灾害,使的许多百姓家破人亡了。
  河南山东等地更是人口锐减,仅铜瓦厢决口,就造成四十余州县被淹,上千万人受灾,死于这次水灾及随后饥荒的数十万人。
  如今山东河南基本上被光复,可却出现许多百里无人烟的景象。
  现阶段,其实新河道堤内要安置的百姓不多,大多已没于乱世,或逃离后在外地落户了。
  “山东河南江北收回来的这些田地,除优先按额变卖给将士、官吏、屯兵、驿卒等,剩余的地,也不要留着,尽量变价卖给百姓,以一丁十亩为限,初授五亩,若有余,再授满,这地虽说变价出售,但地价随行就市,不要高了,利息得利,允许十年长息,年息五厘,不复利,十年分期偿还。”
  虽然有人建议朝廷把收上来的官田招佃出租,不过朱以海还是认为尽量变价出卖,但不是为了卖钱,而是把土地借此机会,重新调整分配,让许多无地百姓能够重新获得土地。
  收租可比变价出卖收益高,哪怕只收秋粮四成租,可年年收,长远收益更高。变卖一次卖掉,还卖的便宜,哪里如出租。
  但这种官田出租,不符合朝廷长远利益,朝廷虽然需要财政,但目的又不是赚钱,长治久安,才是朝廷的最终目的。
  自耕农、小地主增加,于朝廷长治久安有利。
  有地农民跟无地佃户,那是完全不同的,朱以海研究过,这时代如果是有十亩地的自耕农,没战争灾害的情况下,基本上能够是满足温饱的,而没地的佃户再辛苦,一年下来除去吃用外,所能剩下的,不及自耕农的十分之一。
  这就是掌握生产资料的区别。
  变价出售土地给无地农民,虽然要钱,还要利息,可如果拉长到十年分期,其负担则是能承担的起的,一亩上田三块银元,十亩三十块,利息十五块,分期十年还,前面只需还本,就是一年还三块,十年期满,才需要还最后的那十五块利息。
  这等于给农民十年时间,积攒这笔利息钱。
  直接拥有十亩好田,一年虽要还三块贷款,可三块钱也不过三石米的钱,上田是能达到年产三石的标准的。
  农民除去种子等开支,种十亩地,一家五六口人,除去口粮十八石左右,还能剩下十二石左右,若是其中一亩种桑或棉等,还能有更多收益。
  十亩地缴税两石多,依然还有六七石余粮,以及一亩地的蚕丝以及丝布的收益八九块,还三块买地贷款,应当还能有十五六块。再攒一块五利息,则还能有十四五块。
  当然,这是最好的情况下,如果遇到生病、生老病死婚嫁等还有不小开支,万一遇灾害等,也可能颗料无收。
  不过只要社会稳定,贷款十年为期的话就风险小的多。
  甚至农民一家种十亩地,男耕女织,甚至农闲时打点散工之类的,也还能有些额外收入,基本上是能承担这借贷后还能解决温饱的。
  当然,前提得是吏治清明,否则贪官污吏能轻易的让普通百姓破产。
  一个有良田十亩的自耕农,在风调雨顺,甚至吏治清明的安稳时代,辛苦努力一年,也可能只攒下十几二十块银元。
  可以想象这年代百姓的艰难,但凡遇到点水旱蝗灾,又或苛捐杂税,再遇到疾病婚丧,可能就要破产。
  而没有自己土地的佃户,是更悲惨的,他们就算一年到头,可能也难以温饱,所以江南的佃户许多人一辈子娶不到老婆,打一辈子光棍,最后贫困交加中死去。
  有些人年轻时可能还能攒几块钱,然后租个老婆来过两年日子,帮着生个孩子,运气好这孩子能活下来,也许就还能有个后。
  但总的来说,在明末那种时代下,其实民间疾苦,百姓困顿,明末的社会早就是遍地干柴,溅个火星子就星火燎原了。
  没有李自成、张献忠,也会有张自成王自成赵自成等人。
  就算没有后金崛起辽东,关外的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也一样会乘机打进关南下中原。
  朱以海这几年,对大明这二百多年江山也有了更深的领悟。
  大明的江山,虽是叫花子和尚朱元章开创的,但过的最好的是皇帝宗藩和勋戚官员士大夫们,对他们来说,大明近三百年江山,这是最好的时代,能比肩两宋的繁华。
  可对底层的百姓来说,大明的江山烂透了,百姓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始终挣扎在温饱线下,大明对他们而言,就如烂泥潭,甚至就是个地狱。
  这是不对的,这天下两极分化太过严重了。
  朱以海虽然是那个坐在龙椅上的人,可如果他不能正视并改变这点,那他就算收复两京,也不可能叫中兴大明,光复华夏,要不了两三代,可能又亡国亡天下了。
  必须得改,不改不行。
  用强力手段,清理田产,把大量的地再变卖给百姓,没钱买,那就让他们贷,低息,还十年分期,十年才一半本钱的利息。
  给勋戚官员士大夫地主们限田额,尽量让更多无地的百姓,能够在这波重新开国的过程里,获得田地,以此打下南明王朝稳固的根基,以求能够再安三百年天下。
  朱以海不求江山万年,但愿等收复天下后,能够开启三百年中原安稳就行。


第673章 驯龙
  总理处。
  朱以海拿着河道总督杨文骢呈上来的最新山东黄河治理方桉,看了又看,最后提起朱笔,在上面批复同意。
  随着皇帝朱批落下,朝廷针对黄河新河道的全面治理也将正式开始,一期工程总计划投入三千万块银元,为期五年完工。
  之前各地也有修堤等,但也都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规划部署,更别提什么配套工程,许多地方甚至以邻为壑,全都是在搞地方保护。
  河堤修的也不够合理,有些地段就过于笔直,明显是经不住考验的。
  杨文骢上任河道总督后,也从陕州一直到大清河入海口,一路巡视走访过来,整条黄河其实现在都有很大问题,但最迫切的还是山东段新河道。
  现在山东段上千里,连个真正的河堤都还没有。
  有些地段修了堤,可也未能很好的加高培厚,以至无岁不决,无岁不数决。杨文骢和河道总督衙门的官员们,认为修建一条完整且合理的河道大堤是河防根本要图,必不可缓之工。
  而且还要根据两岸险情不同,修堤、加固方桉也应有异,就是险要处就得重点加固,险工加项宽四丈五,平工顶宽三丈,底宽以十一丈至十五丈为率,高以一丈六尺至二丈为率,这样险工得以有恃无恐,既平工段内,河滩渐渐淤高,尚有高出丈许之堤,可御漫水,日久雨淋风揭,不致损坏。
  除了要完备两岸千里大堤,还要加强对入海口的整治,尾闾不畅,那上游修的再好也没用,杨文骢还特意考察了几处入海点,最后选定铁门关入海。
  铁门关本就大清河故道,有八十余里之河形,愈下愈见宽深,可直通海口。
  从铁门关故道入海,深挖引河,坚筑两岸大堤,则既可以束水攻沙,水势流畅,免遭泥沙淤滞、洪水泛滥之灾,还能使河海相连,海船通行,百货云集。
  到时从铁门关海口,直接利用黄河航运到济南甚至开封,千里航运黄金水道。
  杨文骢的奏折里关于治河,还有好几条建议。
  比如以往黄河两岸村庄多,民捻多,甚至河堤脚一步之外,即系民地,连年遭灾,民情也苦。
  如今黄河山东新河道要治理好,首先还是得先征好地,以大清河道为新河道,把河漕两堤距离至少留有二十里宽。
  必须征地搬迁,当损小图大,保证全局。不迁,无以保民,无以保工。
  现在山东光复,许多大清河两岸的百姓,也从外面返回家乡,朝廷必须得把这新河道二十里内的百姓都迁移走。
  甚至两岸大堤内外,都还要至少留二十丈宽的空地,以种植柳树,既保护堤身,也是储备防险材料。
  堤修好后,两岸河堤还得常设护堤巡河官吏。
  杨文骢建议是征地时,把堤外地多征一些,然后就设为河工租田,专租给守堤巡河的河工,这地河工可以自己和家人种,也可以再转租给其它佃户。
  这些地只租不卖,以保证守堤巡河的河工官吏们能够有稳定的收入,可以安心本职。
  至于河堤内的河滩地,也当由河道衙门管理,招佃出租,让百姓佃种花生大豆等杂粮,然后收租以补充修河开支。
  新修河段,还要建减水坝、分流闸,添疏浚船,设立讯厅、堡夫。
  甚至等河堤修好后,还要进行二期的工程,对两岸小河道分投疏治,以免因为黄河改道后,对原来的一些河流的堵截等导致的新水患。
  朱以海对这个计划,完全支持。
  黄河不复故道了,可新河道没堤,不修不行,要不然一下水就发水泛滥,周边别想安宁,损失太大。
  该出的钱还得出。
  先修大堤吧,一步步来,以后还要清淤、修坝、支流等等工程,多着呢,这玩意就是个无底洞,但不修更是灾难。
  现在修也有些便利之处,一是因明清大战影响,使的灾后的新河道沿线,百姓不多了,迁移起来较方便些,二来现在中原人口锐减,重新安置也有地去,否则要是盛世之时,这还真是个大难题。
  反正不破不立,已经是破成这样了,正好破而后立。
  甚至修堤工程,还能以工代赈,还能节省许多投入开支呢。
  以前黄河故道,年年决口,一年数决,不仅是河道官吏贪污,以河工做发财手段,也是因为百姓繁衍日多,与河争地。
  老百姓没地种,管你大堤,还是滩地,堤内堤外都种。
  甚至都种到河漕边上,还修起民埝,所谓所埝就是两岸百姓为保护田地村庄而在河滩上修的小堤,随湾就曲,甚至逼近河漕,导致有些河面宽不及二里。
  一遇大水,就会拦河逼水,有碍河流,容易使的河堤决口。
  在晚明以来,整个黄河中下游的黄河河道,其实堤内的河滩上,都已经有许多村庄了,不仅仅是种河滩地,直接就盖房子立村庄,外面又修起埝子。
  所以现在山东修新堤,必须得保证最少两堤二十里宽,必须得保证河堤内没有村庄,河滩地可以适当的允许百姓种些杂粮,但绝不能修埝建屋。
  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得保证两堤内不止二十里,要河道安全为前提,不能出现百姓与河争地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