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上升明帝-第5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家五六口,起码也要十五石口粮,最多就能剩下十石粮,还没算种子。这还得是自有田地的情况。十石粮还得缴税,还得各种开销,所以基本上是没剩余的,还得搭着菜瓜等节省口粮,才能勉强度日,连温饱都难,更别提什么消费购买能力,也别提什么抗意外灾荒的能力,这就使的整个王朝的抗风险能力都很弱,因为农民是王朝这个大桶的短板。其它板子再长,可这块板子太短了,那都白搭,一样漏水。没地的佃户收益更低,他们往往要把一半的收益上缴给地主,更留不下什么了。就算再做些家庭养殖、纺织手工等,也不过是勉强度日。所以要想社会安定,长治久安,朱以海苦苦思索数年,最终得出一个结论,除了减轻农民、佃户这些底层的税赋负担外,还得想办法提高他们的收入。把官田变卖给他们,让他们拥有土地,掌握生产资料,成为自耕农。适当提高粮价,甚至建立长久的国家收储制度,遇丰年提高些价格收购,避免谷贱伤农,灾年则放粮出仓,平抑些粮价,保护那些买粮吃的手工业者等。
“今年百姓的地丁银,仍然允许大家自由选择是交粮还是交银钱,不管是本色折色,都要严格按照朝廷所订标准,不得浮收、火耗这些。”
“除征收的地丁本色粮入仓,各地粮站也要抓紧把统购粮收上来,此外常平仓,也尽量把百姓手里头富余的粮食和买入仓,各地粮仓做好收储工作,仓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
“各地粮铺新粮上市,但米麦得保持好价格,一两一石,其余旧米、大豆小米玉米高粱等也要严格按照相应价格,不能乱涨价,也不能乱降价,要保持稳定。”一丰收就大降价,一遇点灾就大涨价,粮食价格大起大落,也必然会带动其它商品百货的价格起伏波动剧烈,这会严重影响经济稳定的,朝廷必须得发挥压舱石的作用。
丰年时保价收储,歉收时平价放粮平抑价格,保经济稳定,保社会安稳。
“常平仓不仅要收储粮食,其它一些重要民生物资,也得要通过和买制度,积极参与,维护市场,保证经济和民生。”常平仓这玩意,其实从唐代到宋朝,一直都是有的,甚至明朝以前也有,效果也曾是很好的。
“今年河南和河北两省,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山东得调拔粮食救援,如今河南还在围颍州、南阳,河北虽然几乎传檄而定,半个河北都已经归附大明,也就剩下翼州、河间、保定、天津、易州、顺天、宣化、遵化这直隶北半部了。”滹沱河以南,几乎尽为明有。
土国宝和马国柱两人,可以说都让朱以海大为意外了。而丁启光、许定国、李化鲸等这些原河南山东的团练、义军们,现在都主动的离开了中原,一窝蜂似的跑进了河北。
原因嘛朱以海倒也能猜到,他年后开始着手控制河南山东两地,要整编甚至裁撤这些外镇、团练、义营,这些人心里还是不太愿意的。
于是趁着河北形势大好,全往河北跑,朝廷现在要的是河南山东两地的控制权,至于河北还是山西暂时没太多要求,如土国宝等部,虽然也授以编制,划分营伍,还派了副职,但基本上也还是由他们自由折腾的,什么征粮收税,攻城掠地,甚至缴获所得这些,都很自由。
不愿意马上被整编的各路人马,就全往河北跑了,朱以海倒也乐得这个局面,让他们去河北折腾,正好还可以虚张声势,吓唬鞑子他要进攻北京呢。
这些人离开后,河南倒是局面安稳清晰了,但河南先前没能如山东这边整顿的好,所以今年夏收后,依然面临着有大量土地荒芜,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
还得需要山东支援,江北那边要供应围颍州甚至是防湖北的御营兵马的粮草,也顾不上。
现在朱以海还得从山东就近调拔些粮食给跑去河北大闹天宫的这各路人马,不管怎么说,这些人去了河北,对眼下形势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朱以海也就只好想办法给他们解决不足的粮食供给问题了。
总不能又要收回河南山东,又想让他们去打河北,还啥好处都不给吧。
第677章 三桂
西安。这座曾经的十三朝古都,早就王气散尽。
吴三桂虽然占据着八百里秦川,可如今的局势他也丝毫得意不起来。
“王爷,李国翰又派人来求援了,说王爷再不带兵救援,他们真就要全军覆没于褒城镇了。”游击胡心水进来向吴三桂禀报。
吴三桂却只是冷哼了一声。这位名动天下的关宁大帅,其实今年也不过三十六岁,跟多尔衮一个年纪,比绍天帝朱以海也就大五六岁,比三十四岁自缢的崇祯其实也仅小两三岁而已。
出身将门,善于骑射,有父亲吴襄、舅父祖大寿这两尊关宁军的领军人物做靠山,吴三桂很早就已经崭露头角。
能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位置,除了出身还有几分运气,更少不得他的本事。
只是到如今,吴三桂也万分的迷茫了。
“王爷,北京又来人了。”
“人呢?”
“已经被孟乔芳迎进他的总督衙门了。”右营游击夏龙山进来禀报。吴三桂眉头皱起。
“这个姓孟的越来越过份了,”胡心水直言。孟乔芳是陕甘总督,吴三桂是平西大将军,本来吴三桂被封为云南王,朝廷先前许诺等吴三桂打下云贵川后,把云南划给他镇守开藩。
后来战事失利,北京甚至还加码,承诺把云贵两省一起划给吴三桂。吴三桂倒是挺兴奋,可结果并不如人意。
汉中阳平关对战张献忠,本来已经是要瓜熟蒂落,马上就能灭了张献忠然后顺势入川,再直下云贵开藩设府,永镇西南。
谁知道最后张献忠确实是被鳌拜杀了,但李国翰他们却在汉中大败,损兵折将不说,还丢了几乎整个汉中。
连马科、白广恩这两降王都被杀了。退守褒城镇,守住了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吴三桂也是赶紧就去救援了,可前前后后打了一年多,楞是没打赢。
不仅没能解围,吴三桂还在秦岭山里,吃了好几次伏击埋伏,损兵折将许多,尤其是在去年的青桥驿之战,被朱以海收为义子的原张献忠义子朱定国,带兵翻山越岭,居然绕过了李国翰和鳌拜,有如神兵天降般的跑到吴三桂的身后,袭击了他的辎重部队,把他携带的军资全烧了。
这不仅是吴三桂的军粮,也是他运去给李国翰的。军粮被烧,甚至运输的铜料,准备运到褒城镇铸炮守城的,也被夺了。
朱定国还烧了栈道,要让吴三桂有来无回。也幸得吴三桂强悍,麾下也是猛将如云,双方在山里大战数场,最终吴三桂损兵折将,好不容易才脱困回到长安。
李国翰在褒城镇城头盼星星盼月亮,可最后吴三桂的援兵前锋旗帜都已经在几十里外,他都能在城头上看到了,但就是没能过来。
最终吴三桂无功而返,损失无数粮草器械还有铜料、火药铅子,甚至还损失了几万民夫。
最后朱定国驻守李国翰身后的青桥驿,反而用缴获来的铜料在那里铸炮,又把俘来的民夫在那里加固青桥驿,使之变成了青桥堡镇。
鳌拜也只得退守北面的留坝县城,守在山里为吴三桂把守大门,防止明军杀到关中去。
李国翰被抛弃在汉中盆地边缘,被重重包围着,虽然凭着坚城险要,坚守了这么久,可却早成一个无法脱困的死棋。
吴三桂吃了数次亏,尤其是青桥一败的大亏后,现在根本就再没打算去救李国翰了,更别说夺回汉中,打下云贵川这事。
他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稳固手里的八百里秦川,如何守住关中四门,经营好这一亩三分地,其余的根本顾不上。
关中四塞,四大门户,虽还在他手上,可除了武关,其余三门外现在都被明军堵着。
西面大散关外,是明陕甘行营的朱鹏飞和巴蜀行营的张世鹏两支大军。
西北萧关外,则是陇右镇贺弘器、河西镇米喇印、陕北镇王永镇这几路人马,盘踞在渭水以北,陇山以西,黄河以东的这片地区。
吴三桂派了几员关宁军心腹大将,分别去守平凉和凤翔。南阳、商州还在,倒是让武关还算安全,可随着郑州洛阳陕州的丢失,潼关以东,尽为明有,吴三桂又不得不屯兵守卫潼关。
现在唯一还让他能够松口气的是山西和湖北还在,若是这两地丢失,那关中就彻底失去两翼护卫,彻底成死地。
可是如今的形势下,山西也许还能再坚守,可湖北、南阳又还能守几天?
南阳被援许久,襄阳也向他派了多支求援信使了。偏偏这种时候,吴三桂还是个客将,跟地主陕甘总督孟乔芳冲突不断。
孟乔芳是深得鞑子信任的汉臣,入了汉军旗,也很有能力,不论是在朝中,还是此前击败高斗枢、贺珍的十万会攻西安的联军,表现都极好。
吴三桂也有意拉拢,但孟乔芳却对他保持距离,甚至很不客气。都他娘的是降清的明臣,你他娘的天天拿副看汉奸的眼神看老子,装什么大尾巴狼?
吴三桂毕竟也年轻,几次之后,越就越发的不满起来。现在北京朝廷来使,却先跟孟乔芳密会,引的吴三桂越发的不满甚至是不安起来。
当初降顺,又引清军入山海关,还为清军征讨李自成,又打张献忠,可如今倒落的个里外不是人,进退两难的地步了。
心怀不满的吴三桂到午后,才见到北京来使。一个镶黄旗的二等侍卫,带来摄政王和朝廷旨意,要求吴三桂立即率兵出陕,汇合湖北之兵,先解南阳之围,再救颍州。
还要求解围后,让他就此移驻襄阳,分兵守南阳、郧阳。颍州勒克德浑脱困后,则带兵回关中长安休整。
听到这命令,吴三桂气的差点撕了命令。他面色铁青的接下命令,然后第二天就对外称突发疾病,病情严重,已经无法下床。
吴三桂这突然病倒,其麾下兵马自然也就无法移动出兵。孟乔芳上门探望,可被吴三桂部将挡下,说是病情严重,见不得人,必须避风避风避人在密室隔离治疗。
孟乔芳赶紧让使者回北京禀报。北京那边。代善突然病逝,济尔哈朗独自摄政,朝中局势也是再次动荡起来,朝廷一边忙着为代善办丧事,一边又开始密议迁都之事。
可迁都之议虽然得到不少王公贝勒同意,但往哪迁又一时决议不下,好不容易大致议定先迁到关外承德,但是中原这摊子怎么办,总不能就一走了之?
济尔哈朗也是忙的焦头烂额,还指望着关中的吴三桂能够给他分担些,若是能够出兵解救南阳、颍州就更好了,谁知道却得到这样的结果。
“吴三桂这是拥兵自重,他想做什么,想谋反吗?”济尔哈朗气的拍桌子。
满达海和尼堪都赶紧劝抚。骂归骂,可骂完了还得面对。此时鞑子已经是狼狈万分,吴三桂算是难得的一支还能战的军队,此时也不能得罪。
只能先记在账上以后再算。
“我建议干脆把湖广给吴三桂,让他移镇湖广,在襄阳或荆州建藩开府,就封他湖广王。”新袭礼亲王的满达海提议,虽然父亲刚死,可现在也顾不上守丧这些,而且满人也没这种丁忧的规矩。
做为辅政王,满达海也离不开。
“不妥。”尼堪赶紧反对,他也是辅政王,是褚英第三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