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5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招,对付那些自诩清流正派的家伙,杀伤力最大。
  用魔法打败魔法嘛。
  皇帝不仅能够把征矿税的理由列个几十条出来,还能顺便把这些反对征矿税的官员,弄的声败名裂,甚至还要捎带着砍几个,流放几家,抄家一群人。
  这样搞,谁还敢头铁。
  但皇帝说算杀也好流也好,那都是铁证如山,是那些官员们自己依法受贿或是其它诸多不法行为在先的,皇帝又没冤枉他,诸司会审,铁证如山,怎么洗?
  说到底,还是他们本身就屁股不干净。
  如果他们能够跟随皇帝,那皇帝自然可以团结对外,管你降顺还是投虏过,又或是贪污或渎职,又或家里侵占田地,放高利贷等,这些都是可以暂时既往不咎的,就看以后能不能改过自新,一致对外共抗鞑虏,将功赎罪了。
  可你要是非跟皇帝唱反调,皇帝要掀翻你,也就理所当然的事。
  采矿是很赚钱的,否则明朝的官员们也不会那么头铁。
  这跟海贸一样,都是巨大的利益。
  不过采矿也是密集劳动产业,需要大量人力,大量矿工长期聚集一处,对于向来懒政的朝廷来说,这是很大的安全隐患,很不好管理。
  尤其是他们抱着很落后的观念,认为矿不像田地,田地是稳定的,年年耕种年年产出,而矿会有采枯的时候,到时聚起来的成千上万的人如何安置?
  许多朝代都以维稳为前提,巴不得所有人都男耕女织,这样就最好了。但实际上,没有哪朝能够一直这样稳定的下去。
  土地数量是不变的,但人口却会大量增加,土地兼并更会越来越严重,所以历朝在前期过后,都会面临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地失业的情况。
  再加上社会发展,对于许多矿产需求是很大的,比如铸钱要用铜,铁器要用铁,再诸如陶瓷砖瓦,哪个不是需要开矿烧窑的。
  历代王朝一直都希望重农抑商,也是因为农业是最安稳的,最易管理的,而工商流动大,管理难度大。
  他们希望用土地束缚农民,可越是如此,越发使的土地资源宝贵,加剧土地兼并,加快农民失地失业。
  所以许多王朝一二百年后,就不得不面临着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
  光靠种地,是富裕不了的。
  自耕农的小农经济都只能勉强温饱,一旦失地,沦为半佃农或佃农,甚至连地都佃不到,佃农都做不到的零工散工时,那处境只能是悲惨的。
  国家仅靠农业,更富强不了。
  因为百姓自己都富不了,又如何能让国家富。
  要富还得靠工商。
  而矿产开采,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果已经探明这里的储量和开产难度适宜,那么就开采,办部贴招募匠头,招募工人开矿采挖,这也是一项收益。”
  还能带动附近百姓就业,多赚些钱补贴家用,对朝廷而言,能增加几笔税收,更增添宝贵的矿物资源,一举多得啊。
  “小的听说颍州大捷,俘虏了一万多鞑子二鞑子奴隶,我们庄园现在雇佣附近百姓做工,开支较大,而且一到农忙的时候,村民们也要忙自家的,总是人手不足。
  小的想,庄上能不能买些战俘回来做庄园奴隶,这样可以少雇佣一些长工,在农忙的时候,也不用到处找短工了。平时,用奴隶打理庄园,也能比请长工成本节省许多。若是闲时,也还能在作坊里帮工,现在若是要开矿,以后还能拉去开矿。”
  奴隶的使用成本,当然比雇佣工低的多。
  奴隶只不过要一次性支付一笔钱,这跟买牛马等大牲畜是一样的,但创造的价值却远高于雇佣工。
  庄头考虑的是管理庄园的经营成本。
  奴隶比雇工使用,还不用出现农忙时雇佣不到人的情况。
  不过对于朱以海来说,他不仅是这庄园的主人,更是大明皇帝,他考虑问题得更长远。
  这个庄园在这里平时能雇佣不少村民帮工,能给他们提供额外的收益,如果全都用奴隶,那等于剥夺了这些人的就业机会,村民的收入会减少许多,对这个时代的百姓来说,不能跟后世一样自由流动,到处打工,他们日常活动范围都很少超出本乡,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出不了本县。
  所以就业机会有限。
  “这样,朕给少府监下道旨,让他去买下一批俘虏来做奴隶,但是分给你们不会太多,这不仅仅是这批俘虏有限,就算数量足够,也不会给庄园太多,我们庄园建在这里,也得考虑好附近村民的一些利益,
  雇佣村民下地上山干活,进作坊帮工,既能降低我们的用工成本,更能增加附近村民们的收入,明白吗?”
  庄头赶紧道,“圣人仁慈。”
  “这个开矿的事情,少府监会有专门的人来负责,到时会适当的给庄里一笔费用,但采矿的事庄上不参与,收益也不归庄上。
  不过矿开起来,到时对庄上也有好处的,别的不说,到时许多矿工云集,每天吃喝拉撒需求很大,我们的粮、菜,以及养殖的鸡鸭猪等也会好卖,甚至也还能有些其它的收益的。”
  庄头原想着庄子自己开采山上的矿,可朱以海却没这样想。
  采矿是专业的事情,交给专门的采矿部门去搞,当然更优。
  这个庄子的定位就是农业种植和养殖,再来点初加工就行了,至于说开矿等这些,自然有专门的矿产部门负责。
  在庄园到处逛逛,最后还登上了白塔。
  “这个白塔寺原先也是先皇所捐建,如今既无僧人了,也无必要再留着了,把那些残破佛像都拆除了,把这里改成一所学校吧,咱们白塔寺庄子上的子弟,还有村民子弟,满六岁都可以来这里免学费上学。
  请两位先生来上课教学,另外庄上识字会算的管事等有空也可以来上上课,庄子里的人或是村民,要是愿意来旁听也别拦着。”
  把佛像,换成孔子像。
  把寺庙改成社学。
  与其烧香拜佛崇拜泥胎木偶,还不如学习识字算数,学点诗经论语九章算术,再学学华夏历史,甚至是大明律法这些,不比烧香拜佛好?
  朱以海对于所有的教,其实都是不信的,这是源自于他另一世的经历。
  白塔寺曾经也获得不少鲁王府的田地银钱等捐赠,但他们除了给百姓提供一些虚无的寄托外,又给予了什么实质的帮助呢。
  大家省吃俭用给他们进献香油钱财,为佛塑造金身,修建庙宇佛塔,自己得到了什么?当鞑虏入侵,屠戮兖州,掠走无数百姓,抢走牛羊钱财,佛自己都保不住,金身也被刮走,铜像被融铸,和尚都被掳往关外为奴了。
  朱以海早就计划要改革学校制度,以后科举和学校并行,但学校不再是那些秀才寄名之地,学校会增设学科,小学中学学习些基础的文理科,然后再上面会有一些专业的学科院校,诸如农业、纺织、医学、法学、财会、建筑、水利、地理、测绘、采矿、畜牧、师范、船舶等有用且专业的学科。
  经史是基础,但必须得增加算学、格致、地理、政治等课程。各专业更得有更专科的学科,以培养更专业的人才。
  一步步来,先搞小学堂,推广后,慢慢的再增加中学堂。
  以后再来大学堂,专科院校。
  现如今这种以科举为目的传统教学方式,早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朱以海现在东京也开办了一些专科学院,如政学法院、会计学院、审计学院、医学院等,还有军校,都是为朝廷各部和地方培养专业的吏员的,招收的大多是童生秀才等。
  这条改革之路还只是开端,前路漫漫,道远且阻。
  “中午了,村子里也冒起了炊烟,朕提议,我们干脆就进村找户人家,吃一顿农家饭,体验下百姓的日常饭食。”
  这突然的要求,倒让庄头和随驾官员们措手不及。
  皇帝也不理会他们,便真的就进村找了户正要吃饭的村民家蹭饭。
  饭很简单,蒸的土豆和玉米,然后就是一点稀粥。
  粥是小米加黑豆煮的,撒了点盐。
  带皮的土豆蒸的皮都裂开,玉米也是老玉米。
  村民诚惶诚恐手足无措,想要穿着补丁衣服的妻子重新做饭,可家里也没什么东西。
  “不用忙乎,你们看着面生,应当是新安置落户在这的吧?”
  “小的原是东平州的,黄河改道,现在那里都成了东平湖了,举家逃难,幸好圣人仁慈,朝廷救济,后来还安置到了这里,变价认买了六亩地,现在生活挺好。”
  朱以海打量着这房屋,黝黑的土墙,上面是新搭的茅草顶,很明显这是原来村民倒塌烧毁的房屋,残垣断壁上新修盖的房子,因陋就简,房屋不大也很低矮,狭小的门窗虽有利防盗,却使屋里昏暗无光。
  不大的灶房里也是厨房,一边还是猪栏,里面养着猪崽。
  据村民说,这四头猪崽其实都是庄上给他们的,协定一年,每头猪给十二车粪,等猪卖了再给猪崽钱,也不要利息。村民们养这猪,一年也还能有些富余。
  朱以海直接拿起有些污渍的木碗,自己装了碗稀粥,给秦王和汉王也各装了碗,两兄弟回过神来,不敢接。
  “客气什么,你们当吃的下这个吧?”
  “嗯,我们以前在关外经常饿肚子,这已经是很好的了。”
  那农民也在一边讨好道,“是啊,这小米大豆粥很好喝的,还加了细盐,蒸的玉米和土豆可香了。”
  “我们以前在东平老家,可没现在这么好生活,不知道陛下来,要不就杀鸡煮蛋。”
  朱以海倒觉得他说的是实话,明末两极分化严重,官僚士大夫那过的是万分惬意,甚至锦衣玉食,但许多底层的百姓却连湖口都难,能够一天两顿填饱肚子,哪怕是稀粥菜粥也是万分满足了。
  这个村民从难民到现在安定于此,有三间旧房,还有六亩田地,有妻子,还有四个儿女,对他而言,现在的日子已经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男耕女织,再去庄园帮工做事,甚至大点的两个儿女也能在庄园做工赚一份工钱,一月能赚到一两多,这样下去,两三年,就能有一笔积蓄,到时盖几间新房,给大儿子娶个妻子,再努力两年,又能给大女儿攒好嫁妆,找个殷实点的人家嫁了,这生活满是奔头啊。
  官员们看不上的那低矮房子,小米大豆稀粥,还有那蒸土豆玉米,但对这村民来说,这就是他们满足的幸福温饱生活了。
  朱以海喝粥,觉得煮的不够浓稠烂湖,蒸的土豆更是有点噎喉咙,但他没嫌弃,还是大口吃着,秦王和汉王倒是一点不嫌弃,这比他们为奴六年吃的好太多了。
  一群随驾大臣们只能站在一边看着,朱以海给他们拿了玉米土豆,每人分了一块,“都尝尝,五谷杂粮,好东西。”
  没有水和稀粥,好几个优越世家出身的官员,被蒸土豆噎的差点翻白眼。
  朱以海吃完这顿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饭。
  坐在那里又询问了这家人的一些具体情况,他们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不停的感谢着皇帝,甚至要跪谢。
  “老大多大了?”
  “大儿子十六,大女儿十五,现在都在庄上做事,大儿养猪,大女织布,一月都能拿到一块银元呢,感谢圣人厚恩。”
  朱以海看着有些拘束腼腆的两个年轻人,略显饥瘦矮小,但眼神纯朴。
  “如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