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6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是表象,而不是本质。
  何为本质?本质便是本固邦宁,而民为邦本。对朝廷,对这天下来说,农民都是最薄弱的一环,也是最根本的一环,如果不能处理好三农问题,不能让农民乐业,那就算我们现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击败了鞑子,恢复了两京十三省,但根本不稳,早晚还是要出问题。
  也许下一次会再出个张自成,李献忠,又或到时西域的卫拉特的和硕特汗国又或准噶尔趁机打入中原来。
  所以对父皇来说,如今的鞑子虽然还占着北京,但实际上他已经不是我们的心腹之患了。我们也许三年,也许五年,早晚能把他们赶出关去,甚至追出关犁庭扫穴。
  南阳之战,父皇也并不担忧。
  对父皇来说,我们现在已经理顺了军队,恢复了他们的士气,也给他们提供了丰厚的军饷、精良的装备,甚至让他们重新恢复了自信,在战场上我们已经不用太多担忧。
  反而是战场之外,才是我们现在要真正面对的困难。
  你们这次跟我从登州一路东巡,经过登来青济泰兖,路过这么多府县,也应当看到了不少地方实情。
  虽然比几年我初次北伐时好太多了,但百姓们依然生活很困苦。你看今天那位村民,一碗稀粥里撒了点盐,再来点蒸土豆和玉米,他们就非常满足了。
  可是他们毫无积蓄,甚至还欠着买地的钱,他们连头牛都没有,用人背犁耕地,他们住的房子也非常简陋,也许一场大雨就会四处漏水。
  如果来一场水旱蝗灾,他们可能就得去逃荒,没有半点抵抗承受能力。
  我们这一路过来,看着百姓好像还不错,但太脆弱了。
  而且就算朝廷在想尽办法给百姓变价卖地给他们,甚至迁走了许多无地的百姓,到其它地方去分田授地,但我们仍要看到,土地仍然大部份集中在少数的地主手里面,佃农、无业的百姓,仍然占据了太多。
  其实一个王朝是否兴盛强大,不是看一年税赋多少,也不是看带甲多少万,更不是疆域有多大。
  最重要的是要看百姓的负担有多少,尤其是最底层的百姓,看他们是否温饱。假如这些最底层的百姓,这些占据着天下绝大多数的百姓,他们朝不保夕,他们开始逃亡,那么这个王朝,不管外面看着多强大,其实也已经是处于崩溃前兆了。
  任何一点意外,比如一场大旱,或是一场大蝗灾引发的饥荒,又或是异族的一次入侵,都可能让他迅速崩溃灭亡。”
  秦王朱弘甲听的似懂非懂,“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些呢?”
  “很难,”朱以海叹声气,“不过难也得做,所能做的也就是降低地丁银这样的农业税,想办法增强百姓防灾避险的能力,尽量让百姓能够有些地成为自耕农或半自耕农,还有便是给百姓提供更多的赚钱机会,增加他们的收益,让他们的仓里能够多留些余粮,甚至是鼓励百姓移民去那些地广人少的边地,给他们授分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地,
  农民就是王朝这艘大船的压舱石。
  魏征谏唐太宗时,曾引用荀子·哀公里的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朕听说你们现在读书很用功,但要记住,书要读,更要用心领悟,否则读的再多,也没用。”


第693章 子弟
  拂晓。
  天将亮未亮。
  村庄朦朦胧胧,远山欲隐欲见。
  田间地头的麦苗上,都是晶莹的露珠。
  云山下的云山营,是明初所建,原是保护第二代鲁王陵的兵营所在,因处云山下故名云山营,如今兵营不见,只留一个村庄,还有山上的王陵。
  这里有一千七百多亩耕地,八百多亩林地,三百多户村民,原来都是鲁王府屯庄的佃户,如今也每户分到了六亩耕地,皇帝置云山庄,留地九百亩,余地八百多亩,又从周边原王庄划地一千六百多亩,变价售给村民。
  四百多村民与云山皇庄结成一个公社,下面有四个大社,二十个小社。
  孙麦子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今年五十多岁,有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由于以前家里穷,三兄弟只有他找到了媳妇,还是那年外出给人收麦子,在河滩边捡到的一个逃荒女人,还是个头脑不太灵活的女人。
  他把女人带回家好好伺候着,一年后傻女人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此后又接连生了七个孩子,三儿四女。
  三兄弟一起当爹又当娘的辛苦拉扯大了五个,
  孙麦子把二儿子过继到大哥名下,三儿子过继到三弟名下,他大哥三弟有了后,也就绝了再找老婆的心思,一起帮忙养孩子。日子是辛苦的,转眼十几年过去,大儿子都已经二十了,最小的女儿也都快十岁了。
  傻媳妇依然傻呵呵的,连饭也不会做。
  不过孙老汉却也不嫌弃,下雨知道往家跑就行了,起码也给他们这个家带来了希望。
  天没亮,他便如往前一样早早醒来。
  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总是起早贪黑。
  过去是给人帮工,端人家的碗,就得给人干好活,这是他最纯朴的思想,而现在皇帝圣恩,给他家六亩地,买地的钱可以慢慢还,但收益却提高了许多,这可是自个的地,不用交佃租,只交地丁而已。
  那六亩分到的地他跟宝贝一样。
  出门,便看到大哥和三弟也扛着锄头出来了。
  “去把那个花生锄锄草,”大哥六十多岁,花须皆白,腰也句着,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其实若不是要帮衬着养孩子,大哥本也有机会去邻村一个寡妇家撑门户的。后来大哥说,给别人养娃,还不如就帮自家养,何况二强也是过继自己名下了。
  三兄弟一直没有分家,干脆就一个锅里生活。
  “皇庄刘把头说这花生到时他们收去榨油,价格还按先前约定的收,真能行?”老三也五十多岁了。

  “这有啥不信的,咱们家几代人都在这云山营,二百多年前,那就是这里守陵的鲁王府护卫,后来解散了,成了王府佃户,一直传到咱兄弟,快三百年了。
  何况,皇帝就是原来的鲁王,他之前还给咱们分地,这么仁厚的天子,有啥不信的。”
  “我听说,前些天皇上在白塔寺的一庄户人家吃了顿饭,就小米稀粥然后蒸的土豆子老玉米,结果皇上走时,就赏了他们一头小母牛,听说都一岁口了,马上就可以教犁耕地了,临了,还把他家两个男女娃带走了,说是一月给二块银元呢。”
  “还有这事?那这家祖坟上冒青烟了啊。”
  三兄弟边走边聊着,话里都是羡慕。
  现在牛多金贵啊,有钱都不一定买的到,有头牛不仅能够下崽卖钱,而且农忙时耕地翻土省大力了,自家的耕完,不能去给别人耕地赚粮呢。
  至于说被带走一月能给二块银元,那更是不敢想的事,年轻娃到皇庄的作坊里干活,白天黑地的拼命,一月也就能拿一块银元左右,虽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但时间长,也累的很。
  跟着皇上,一月工钱就能买中田一亩了。
  孙麦子看到路边几粒羊粪,赶紧捡筐里,一会带地里去做肥。
  “大娃二十了,咱是不是该给大娃找个媳妇了?”老大突然说道。
  “现如今说亲也不好说,咱这虽然安稳了,可成亲条件也高了。”
  老大却道,“咱家现在有六亩地,几个大的娃娃也在皇庄作坊里苦力赚钱,一月也有一块银元,大强子都二十了,再不找,年纪越大就越难了,家里钱不够,就借。那个县上不是新开了个银行吗,听说咱老百姓可以找保长开条子,过去借,利息不高,咱们先把大强子老婆娶下,也省桩心事,他们三兄弟,咱们一个个来。”
  老三则道,“借钱那得利息,说利息低,但我总觉得不踏实。要我说,这大姑娘先前也是耽误了,如今可以找个好点条件的人家相了,到时要些彩礼,少给点陪嫁,剩下的就做大强子的彩礼钱,咱再借点贴些。”
  这虽不是换亲,却也类似。
  穷人家有时没办法,便只好拿女儿的彩礼钱,做儿子娶妻的本。
  不过这样做也有坏处,就是女儿收了彩礼却没什么陪嫁,过了门总免不了要被婆家记挂甚至低看的。
  三兄弟说起这事,也是愁容满面。
  下了花生地里,便一声不吭的锄草松土干起活来。
  正锄着草,几个年轻人跑了过来,却正是孙家的强子三兄弟,名字就叫大强二强三强,小名则叫狗蛋二狗狗剩,贱名好养活。
  要说来也是厉害,他们母亲是个傻女人,什么活都不会干,但孩子生下来却都很健康,她别的不会,但却知道孩子生下来要奶,她生了七个孩子,居然就两个夭折的,如今大的二十,小的也十岁。
  “爹,大爷、三爷。”
  狗蛋孙大强过来,手里还抓了把路上捡的羊粪,一边打招呼,一边把粪揉碎了花生地里,“咱家花生苗都长这么高了。”
  “你们不是在作坊里作事嘛,怎么回来了?”
  作坊里干一个月虽然也就只能赚一块银元,但对他们来说,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活路,包吃包住还能有一块银元,这可是天大的皇恩,要搁早些年,狗蛋这样的年轻人,到地主家帮工,一月最多三四百钱。
  三兄弟加上一个大姑娘,一月能赚到四块钱回来,要是能够一直做下去,盖房娶媳妇还买地钱那都不用愁。
  “你个狗日的不是又在作坊里惹事了?我锤死你个狗日的。”孙二爷见儿子笑嘻嘻的,以为他又惹事了,这家伙二十岁了,还打着光棍,平时也喜欢摸鱼捉虾上山设陷阱捕猎,力气是有两膀子,但也喜欢打架斗殴脾气很坏。
  这作坊里的事可也是好不容易才弄来的,一个月有一块银元呢,就算累,可干什么不累。这差事要丢了,哪里再找去。
  “你个狗日的,把差事弄丢了,你就打一辈子光棍去吧,我锤死你……”
  大爷一边拉老二,一边问继子二强子,“二狗,咋回事,这大早上的咋都家来了?”
  “又惹什么祸了?”
  十八岁的二狗赶紧解释,“爹,没惹事,是好事。”
  “啥好事?”
  狗蛋也赶紧边逃边解释,“真是好事,就是万岁爷不是现在咱兖州这边巡视嘛,要从咱这里招些兖州乡亲子弟……”
  大夏天,狗蛋打着赤脚,身上是洗的发白的短褂短裤,还打着补丁摞补丁,不过人倒是挺结实的,虽然有些瘦,但个子挺高,是精瘦的那种。
  在他努力解释下,孙麦子三兄弟倒也听明白了。
  皇帝要从兖州招些乡亲子女,据说是给大皇子秦王和二皇子汉王的,做他们的随从侍女。
  “秦王汉王那是天子儿,要啥护卫没有,还看的上你们这样的?”
  “是真的,我们现在回来就是来找村长和保甲开保书的,作坊今天还特意放一天假呢,还不扣工钱。”
  孙二爷三兄弟半信半疑,不过也不敢大意,要真有这好事,那可不能错过,赶紧扛了锄头拉着三人回家。
  一熘烟小跑回到家,水都不及喝一口,就赶紧先去找村长。
  在如今保甲制下,村长其实相当于大明开国之初设的老人,朝廷要求各个村子,由村民推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这老人既要年高更要有德,一般是由五十岁以上者,而且多是有功名的,有名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