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6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奸商都该杀。
  不过现在杀了却也太便宜他们,而且有些浪费,“让他们捐献一笔金银,就算暂时赎罪了,接下来就看他们表现,望好好将功赎罪。”
  “朕希望他们能够替朝廷好好联络一下漠南蒙古诸部,转达下朕对蒙古诸部的善意,希望他们能够弃暗投明,不要再替鞑子卖命了。
  蒙古诸部归附大明,一定会有更光明的未来。”
  特别是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部落,明中期以来,蒙古人占据河套地区,明失去河套地区后,套虏就成了明朝严重边患之一,此后虽然几经复套计划,但最终都未能实行。
  清虏灭林丹汗后,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部归附清虏,清在此分设鄂尔多斯六旗,控制着南及陕北、宁夏长城,北至黄河北狼山、阴山的广阔河套地区,整个河套的地区,只有西套,也就是宁夏一带还在中原手里。
  前套和后套都在鄂尔多斯六旗手中,两套周围三面阻黄河,土地肥饶,可耕桑,东西二千里,南至边墙北至黄河,远者八九百里,近者二三百里。
  黄河百害,唯富河套。
  河套既是养马良地,也是塞上粮仓,西北除此外,再无此良地。
  明朝失了河套,也就有了困扰大明的二百年河套之患,河套成了漠南蒙古南侵的大本营。
  朱以海现在收复了陕北甘肃,也收复了半个山西、河北,接下来自然要开始接触漠南蒙古,尤其是首当其冲占据着河套的鄂尔多斯部。
  先通过晋商继续跟鄂尔多斯蒙古人交易,不仅不能闭市,还要加大茶马等贸易,要让蒙古人离不开大明的经济。
  经济开路,然后谈弃清附明。
  一步一步来,最终目标肯定是要收回整个河套地区的,这是中兴立国之本,中原不能失去河套,正如西方不能失去揶路撒冷。
  “派人给吴三桂送去光复山西的捷报,让吴三桂把蓝武道给朕堵死了,再问一问吴三桂,他能不能守的住,要是守不住就立马吱声,朕亲自领兵进关来打鞑子。”
  从嘉靖年间放弃收复河套,到如今百年,蒙古人不断的争夺,最终也稳固占领了这里,并把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落脚河套地区。
  由祭祀成吉思汗的四大干耳朵到明代演变为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八白室所在部落因此被称做鄂尔多斯。
  由掌管成吉思汗祭祀的晋王,到鄂尔多斯部落首领济农,从一开始祭祀在地漠北,到后来按传说成吉思汗曾愿在河套安度晚年甚至葬在河套,因此后来祭祀地迁到河套,鄂尔多斯部及其首领济农也驻牧于此。
  鄂尔多斯人,本就是蒙古守护诸多宫殿的部落,他们是守护成吉思汗陵寝的卫士,从成化年间移入河套,当初达廷汗时,他们也是蒙古六大万户之一的鄂尔多斯万户。
  十年前,鄂尔多斯内附归清,各授札萨克,共六旗,所部六旗自为一盟,为尹克昭盟。
  清册封孛儿只斤·额磷臣为鄂尔多斯济农,又为尹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中旗扎萨克,晋多罗郡王爵,兼尹克昭盟盟长。
  “派个使团去河套,正式跟额磷臣宣诏,朕册封他为鄂尔多斯部济农,并加封为大明九原郡王,仍兼尹克昭盟都护,并继续领鄂尔多斯左翼中旗,授都督。朕向额磷臣提亲,希望能够接她一女入宫为嫔妃。”
  朱以海觉得满鞑子管理蒙古人的盟旗制度也还不错,可以学习使用。
  不过他打算把盟长改为都护,把旗札萨克改为都督,各盟改成都护府,各旗改成都督府,以后名字还可以汉化,也跟他们联姻,再加上互市贸易,先将他们拉过来再说。
  其实在明朝的河套与三边冲突中,蒙古求贡和明朝拒贡是重要冲突原因,蒙古是游牧部落,对明朝的经济依存很度,不仅是茶叶布匹,甚至盐铁等等皆赖明朝,而他们游牧的一些皮、毛、牛马牲畜,也需要交易给明朝,才能有较大收益,否则蒙古游牧是很艰难的,特别是对上层的蒙古贵族来说,通过朝贡贸易,他们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但明朝对付蒙古人,经常是一手武力征伐,一手经济封锁,后来又分化蒙古人,只允许部分蒙古部落进行朝贡贸易,但是边市规模小,所以不仅走私严重,而且导致蒙古人经常南下抢掠。
  后来明朝建立的九边防线,如防范河套的三边,那些边军待遇低,就靠赶马、捣巢抢劫蒙古部落赚外快,所以蒙古人求贡,最反对的就是三边将士,一旦允许他们朝贡,那他们就不能正当的去抢掠的,因此三边将领的家丁们经常故意去挑起边衅。
  明朝的套患也就一直平息不了。
  这些玩意在朱以海看来有些不可思议,经济封锁固然对打击蒙古人有些帮助,但这是双刃剑,其实一味封锁只会起反作用。倒不如利用贸易,跟蒙古人打经济战,只要搞的好,经济武器比刀枪弓箭会有更好作用。
  甚至还能用对蒙古贸易赚的钱来加强边防,武装军队,赏赐补贴军人,那远比明朝那种修建长城,弃守河套,常年在三边部署二十万兵马,耗费无数钱财,反而经常被蒙古人南下入侵抢掠强的多。
  朝廷不许封贡,但边关走私依然严重,事实上的封锁也没能完成,反而是朝廷损失了大量的税收、利益等,就跟海禁一样是很愚蠢的。
  他现在就愿意反其道而行,只要额磷臣识时务一点,朱以海是愿意跟他全面贸易的,甚至哪怕他一时不愿意背清附明,朱以海也愿意跟他们展开贸易。
  开放贸易,加大边市,甚至还能一带一路,恢复边地的驿站、墩堡等,还能通过晋商进入河套草原的商队,深入部落里面,探清虚实,甚至是收买拉拢部落首领等。
  蒙古人其实在明末,早就不是以前那个蒙古了,他们在后金崛起后,已经是人人都可以吊打的存在,成了墙头草,谁强就依附谁。
  朱以海现在完全可以一手贸易,一手册封,来把蒙古人拉拢过来。以封贡为名,蒙古部落想要贸易互市,那就得以朝贡请封为名,朝廷借贸易之机,正式册封蒙古部落。
  为了贸易,接受册封,蒙古人得到了他们一直渴望的贸易,大明则也能剪除女真的盟友,顺便把蒙古纳入自己的天朝体系。
  大明隆庆年间,跟蒙古关系缓和,曾打算跟两翼蒙古都建立封贡互市的关系,但是只有俺答汗接受了大明册封的顺义王,并建立封贡关系,而左翼的土蛮汗,也就是外喀尔喀的札萨克图汗却并没接受。
  当然,隆庆和议,本身也确实是个城下之盟,大明君臣也一直引以为耻,而蒙古人自己也认为这是大明皇帝惧怕他们,所以进贡求和。大明后来干脆就捧一踩一,分而治之,扶此压彼。
  明朝不烧荒不捣巢赶马,而俺答汗不南下寇边。和议后,也确实曾有过几十年大和平。
  现在朱以海愿意给鄂尔多斯更全面的贸易互市,以把他们从满清战车上解绑下来,并安抚住他们,先不起冲突。
  通过贸易还能互惠互利,卖茶布瓷器盐铁烟酒等,换回皮毛牛马,还能收取税收,这买卖绝不会亏,要是能够达成联姻和亲,自然好处更多,关系更稳。
  至于说将来收复河套地区,那是等干掉建虏,甚至收复建州三卫以后的事了。那还早着,现在没必要就非要把鄂尔多斯就当成死敌一起干,那样四面树敌没什么必要。
  “如果额磷臣想要娶大明女子,朕也可以答应他。”
  大明有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的祖训,但朱以海觉得双方联姻也不是坏事,他用不着下嫁公主,可以在宫女中招自愿前往蒙古做王妃、国公夫人的宫女,收为义女,赐一个公主封号,送去和亲便是。
  出身普通的宫人,去草原成为部落的王妃,甚至能成为皇帝义女公主,只要是自愿的,这不是什么坏事,多少人还求之不得呢。
  漠西和漠北蒙古现在都和大明友睦,并向大明称臣纳贡甚至和亲,漠南蒙古完全也可以安抚拉拢为先。
  先礼后兵,除非是实在冥顽不灵的,否则没必要到处树敌。
  朱以海是个务实派。
  就算是大明祖训,他也并不会放在眼中,反正违反的祖制早多了去了,也不在乎多违背一条。
  一切以中兴大明,复兴华夏为首要,其它的都可以让路。


第714章 武僧
  中秋过后,天气转凉。
  但好消息却是一个接一个。
  马国柱入山西,石廷柱、张集、边大绶等献城而降。马国柱与李际遇、许定国、张鼎、丁启光等迅速扫荡山西,当太原第一场雪纷洒落下时,整个雁门关以南,各府县基本上已经归附大明。
  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各地府县是纷纷望风而降。
  当初闯军入山西,在山西也就是遭遇了原勇卫大将周遇吉的英勇抵抗,其后便再无像样抵抗,后来清军南下,也是势如破竹。
  如今明军却也依然如此,太原一降,各地纷纷投降。
  “陛下,祖大乐率部献大同投降,祖泽润兄弟在紫荆关兵变俘济度宣布反正,郎廷左在保定杀马光辉宣布起义。”
  接到这捷报的时候,朱以海已经返回洛阳,而且还正在嵩山少林参观呢。一群和尚们接待皇帝时都诚惶诚恐,因为皇帝这几年行事,对佛、道还有其它的那些什么天主教之类,都算不上友善,既不崇佛也不礼教。
  不止一次公开反对崇拜偶像,甚至抨击寺院教堂占地放贷等许多问题。皇帝上山前,总督陈潜夫就已经先来过了,还带来了许多官吏兵将,要全面清查山寺产业。
  既要清查他们的产业田地铺坊,还要考核他们的僧人等,总督要求河南江北所有寺观的僧道都要参加官府组织的僧道考试,内容是相关的经义等,很严格,且还有名额限制,每个省,每个道,每个府,每个县,每个乡,只能有多少寺观,每个寺观只能有多少人。
  考核通过了发度牒,还得交度牒费,有牒才能出家,其它诸如寺观不能从事工商,不能放贷,不能买地出租,甚至不能接受田地捐献,不能给佛像镀金,不能用铜铸像等等,新规要求太多。
  而如果不能通过考试,那就算有钱也拿不到度牒,必须还俗。
  每个寺观的田产,还有了限额,超额的都要收走,额内的可以出租,也可自种,但要纳地丁银,一文不能少,且出佃的租率必须得在朝廷划的线内。
  连寺庙占地面积,建筑规格,都有了新的限制,不能逾越。
  按陈潜夫给少林的这些通知,少林这个天下大刹名寺这次要脱皮。
  所以皇帝上山,没一个和尚高兴的。
  事实上,绝大多数寺中僧人在先前的考试中都没过,直接就要强制还俗,考试通过了的,可也超了许多名额,依然要还俗一些,或者只能去其它地方的寺庙,有些寺荒废了或是里面的和尚不合格,他们可以过去。
  和尚们反对,但现如今反对有又什么用。
  以前鞑子也好,闯军也罢,甚至是后来李际遇、许定国等在河南,也经常来找少林拜山,但也就是要些粮和银子,甚至要征点武僧,多少打发些就行了。
  可这次朝廷来真的。
  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现在皇帝要对寺观动手,这少林倒是首当其冲。
  “意料之中!”
  朱以海听到这些好消息,却很平静,他还特意在佛前上了三枝香,转身却说那些佛像的金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