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6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以海也把钱肃乐十三岁的嫡五子授以伴读,同样的还有董志宁的儿子。
  钱肃乐是当初宁波起义之首,他是崇祯十年进士,名门出身,又才干出众,任太仓知州时,严惩豪奴黠吏,考绩列江南第一,官至刑部员外郎。在朱以海起兵之初,钱肃乐更是元从心腹,担任要职。
  之前换阁,以协办大学士外放江北巡抚,在江北一年也是表现极佳。
  “苍水千金芳龄几何了?”朱以海笑着问张煌言。
  “小女今年十三。”
  张煌言的大女儿比儿子张万祺还大一岁多,他十六岁中秀才然后娶董氏为妻,生下的第一个孩子便是长女张景徽,如今十三岁,跟朱弘甲是同年,小三个月。
  朱以海事先打听的清楚,张景徽长的亭亭玉立,是个美人胚子,更难得的是几岁开始便跟随父亲、母亲读书。
  董氏也是个才女,董家是士族名门,董氏的母亲是宁波杨氏,一门五进士,父子三尚书,是宁波鄞县少有的顶级望族。杨守陈景泰进士,成化侍读学士,弘治年吏部右侍郎兼詹事府,死后赠礼部尚书。弟弟杨守耻亦官至尚书,杨守随杨守隅皆进士,杨守随官至工部尚书,守隅官至广西布政使。儿子杨茂仁杨茂元皆进士出身,官至巡抚、侍郎。
  张煌言妻舅家表弟杨文瓒与董志宁、董德钦、杨文琦、屠献辰还并称宁波五君子,名气远在宁波六狂生之上。
  杨文瓒崇祯十二年的进士,弘光年授贵州道御史,后回浙江联络举义,也是元勋功臣。
  张景徽几岁起,祖母张氏、母亲董氏还有父亲张煌言教导,所以早就是个小才女。
  晚明以来,江南文士结社之风盛行,江南的闺秀诗人也纷纷建立诗社,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绍兴江阴的祁氏家族社会,祁彪佳和其妻商景兰两家,都是名门士族,祁家的澹生堂更是江南三大藏书楼之一,祁家诗会有二商四女两儿媳为主,商景兰姐妹加商景兰的三个女儿和她妹妹的女儿,加上张德惠、朱德蓉两儿媳,此外还有她们的侄女等,祁彪佳在朝为官,妻子商景兰在家操持家务,主持家族诗会,带领子媳女儿等游园吟诗作赋,互相唱和,以诗为魂,甚至也会做些慈善,是江南士族女子的代表。
  宁波的杨家、张家、董家、还有赵氏等联络有亲,地方望族,女卷也一样跟家族男子一样结成女子诗社,都是一群才女。在这种风气下,张景徽小小年纪,也已经成为才女。
  她不仅能写诗做赋,甚至书画亦是一绝,而且跟阮丽珍阮丽华姐妹一样,还擅长编戏剧和,她以潇湘居士为笔名,在诸多大报上连载自己的剧本、,名气挺大。
  尤其难得的是她的作品并不是那种伤春悲秋的小女儿家作品,而是关注到国难时天下动荡的社会,尤其是底层百姓,特别是写出那种救国抗争的不屈,很有力量。
  连朱以海都挺喜欢看她的书,还给了很高评价,认为张景徽的诗、、剧本,有几分阮大铖的笔力,也很有深度,虽然技巧上还略低于阮氏姐妹,但未来成就可能更高。
  当然朱以海能挑中张景徽的,除了她是忠贞大臣之女,也是名门之后外,除了她有才,更难得的是这位打小也还学骑射,是张煌言亲自教的骑马射箭,她甚至还会放鸟铳,并不是柔软水乡小女子,身体很强健,这是朱以海很看中的一点。
  祁彪佳家也有年龄合适的女儿、侄女等,她们也是江南才女,但却缠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更别说骑马射箭了。
  “太子弘甲年龄比爱卿之女大三个月,我觉得这两孩子倒挺合适的,朕想向爱卿为太子提亲令嫒,不知道爱卿可肯成全好事?”
  这个提议张煌言有些意外。
  他想了想,“陛下能看中小女,那是臣和小女荣幸,只要陛下和太子不嫌弃,臣自然愿意。”
  “你不先回去问问潇洒居士的意见么?”朱以海笑着道。
  潇洒居士便是张景徽这事,知道的人不多,毕竟名门闺秀又还年轻。
  “儿女婚姻,向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张煌言道。
  “苍水你这想法有些保守了,朕倒觉得,婚姻之事,事关一辈子,所以还是得谨慎一些,有条件的话,最好是让年轻人见个面,接触一下,若是有那种天生不对付的,也免的铸成大错。”
  “潇洒居士是个才女,更是个有思想的才女,朕怕她瞧不上弘甲,这事不能勉强,所以苍水你可以安排一下,朕可以带太子去府上做客,到时找个机会让他们见个面,若是令嫒不嫌,这事才算成,便正式订亲,如何?”
  皇帝的这话让张煌言倒有些意外,他觉得这儿女婚事都是父母安排,哪有自己做主的,但见皇帝这意思,也没拒绝,心里以为可能是皇帝还想让太子亲自见过决定。
  “臣都听陛下安排!”张煌言很恭敬道。
  朱以海笑着对钱肃乐和董志宁二人道,“到时张董钱赵杨几家都一起邀请到苍水府上,朕带太子微服拜访,一起吃个饭。”
  还不到三十岁的张煌言满脸通红,女儿选为太子妃,对他而言,这也是莫大的宠信。
  这份宠信,甚至让他觉得有些压力很大。
  如此年轻,就已经是广东巡抚,现在又将成为太子的岳父,他都不知道要如何回报皇帝这份宠信。
  其实皇帝朱以海也不过三十出头,但起兵不到四年,便已经恢复了中原,今年一时仓促还来不及到北京过年,但至迟明年下半年,肯定就能迁都北京。
  收复天下后,皇帝已经公开表明态度,最终还是决定复都北京。
  虽说北京做为首都,也有一些问题。
  但在备选的都城名单里,也就那么些个,北京、南京,然后是洛阳、长安,加上东京和天京。
  只是除了北京和南京外,其余不管是河南的洛阳,还是关中的长安,又或是山东的东京,还是浙江的天京绍兴,其实都不太合适。
  比如长安,虽是数朝古都,但在唐代起,关中就已经供应不了京师了,隋唐起经济中心东移,财赋重地都在东南,关中连京师官民都供不起,更别说偏于一隅。
  洛阳虽说是天下中心,但洛阳在运输等也不占优秀,就是样样居中不够好。绍兴更不用说,绍兴既无险,又偏南,还不如南京。
  南京处于长江畔,交通运输等都有优势,且处于东南财赋中心,但从历代王朝来看,若立都江南,便难长久。
  北京缺点也不少,但中原王朝就算到了此时,最大威胁还是来自北方关外的蒙古和女真人。
  所以直接立都北京,天子守国门,是能够有助于北方边疆安定的,就如北魏原本立都山西平城(大同),在塞北建立六镇,把草原柔然人压制的很好,但后来他们迁都洛阳后,曾经的贵族子弟争相驻守的塞北六镇,马上就沦为边缘之地,政治经济的支撑全完,最后导致六镇大起义,在洛阳享福的北魏王朝崩溃,被权臣军阀们分裂为东西两魏,最后又被北周北齐取代。
  如果不立都北京,那么大明可能燕山长城一线都守不住。而如果立都北京,为了安全,就可以稳守北边,甚至还能继续进取。
  终合考虑,虽然朱以海并不太喜欢北京那个风沙多还干燥的城市,但最终还是决定还都北京。
  而这个决定,也基本上得到了朝廷大多数的支持。
  元勋大臣虽多出江南,甚至浙东的就占了一大半,可在立都这个大事上,大家却还是认同北京,立都江南难长久,甚至只能偏安一隅,这似乎是个难以打破的诅咒,所以绍天朝虽是以南伐北成功的罕见例子,可大家心里还是不太支持立都南方。


第719章 斩使
  大雪纷飞中,绍天五年终于迎来了。
  银装素裹的东京,红色的春联、灯笼点缀,增添了许多喜庆。今年的形势格外的好,北京都收复了,这对整个天下人来说,都是让人吃了颗定心丸,再不用担心鞑虏了。
  满鞑仓惶北窜,连长城边都已经不敢挨近了。
  赤峰距长城古北口,六百里远矣。
  刚三十出头的皇帝,在东京蓬来宫奉天大殿,接受百官和各国使节朝贺进贡,场面比去年还更热闹。
  不大的蓬来宫广场都挤满了人,显得有些过于狭小了。
  这一天,各方使节一起见证了大明皇太子的临轩册封,也随后一起在宫门一起参观了阅兵仪式,感受到了什么叫大国威严。
  在这一众使节之中,有一行人比较显眼,他们就是来自赤峰的清廷使团代表。他们是来求和的,面对如今大明的势不可挡,虽退到长城北六百里,可他们仍然惶恐不安,派使者再次来求和。
  各方代表进贡方物。
  满鞑子代表被轮到了最后面,连西域的叶尔羌,西南的缅甸东吁王朝,甚至南洋的诸土着国以及欧洲殖民者都派代表前来。
  漠北蒙古三部,漠西蒙古四部,连漠南蒙古都有诸多部落也开始来朝贡,鞑子已经约束不住了。
  “白骆驼九匹,白马九匹,青牛九头、海东青九只……”
  青牛白马白骆驼海东青这些都代表着鞑子的低头。
  他们主动在国书里向大明去除帝号,降称属国。济尔哈朗代顺治帝给大明的国书里,他表示他们愿意去除大清这个国号,改称满洲王国,顺治去帝号称满洲国王。
  满洲国愿向大明称臣纳贡,降为藩属国。
  满洲希望宗主大明能够宽恕满洲,并请求以长城为界,将长城关外之地,赐给满洲安居。
  只要大明宗主允许,他们愿意年年岁贡,尊大明为正朔,每年上贡貂皮千张,人参千斤,白银一万两。
  满洲还希望明军撤回关外兵马,同时开放边市贸易。
  为了表明诚意,满洲这次甚至主动的把顺治的四哥叶布舒送来大明侍从天子,并将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固伦永安长公主三位顺治姐姐一起送来大明,给皇帝充实后宫。
  这三位是皇太极的第五女第七女第八女,分别是孝庄皇后、孝端皇后所生,大的十六,小的十四,本来也都是早订婚,许给蒙古王公的,因为战事耽误,如今干脆便改送来大明和亲。
  满洲送貂皮送人参还送白骆驼白马青牛海东青这些,又送了三位长公主来和亲,只希望大明能够放他们一马,尤其是能够网开一面,让敬亲王尼堪带着巴斯哈、孟乔芳等率湖北兵马返回关外。
  崇祯末,明清曾秘密议和,当时皇太极开出的条件是明清盟誓结为兄弟之国,明朝向清朝每年岁贡一百万两白银和一万两黄金,换取清朝的一千斤人参和一千张貂皮,明清以宁远、塔山一线为边境,互不侵犯,互相遣返逃人。
  大明皇帝崇祯和内阁大臣,前往辽东与皇太极会盟。
  这些条件,其实就是大宋和女真人的城下之盟翻版,只是当年女真人兵临开封城下时,提出的条件更为苛刻,要几千万两白银,百万两黄金。
  皇太极的条件,更类似于宋辽的檀渊之盟,崇祯也想争取时间,但最终他又舍不得名声脸面,最终议和不成,他反而斩了兵部尚书陈新甲。
  鞑子那边现在顺治仍然没亲政,只是个傀儡,军政大权都操在摄政叔王济尔哈朗手里,鞑子几年间损兵折将无数,现在根本无力再对明发起攻击,也没资格讨价还价,于是也就只好认怂求饶,还开出了些自认为不错的条件来。
  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