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6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等以上地主。
  这些人不管是因为之前降顺还是降虏,又或是早些年没落了,还是其它原因现在没在朝中任职,或是任职不高,他们仍然还会是地方上的豪强。
  就比如之前南京城里那些勋贵,魏国公徐文爵,保国公朱国弼、临淮侯李弘济、灵璧侯汤国祚等一堆公侯伯爵们,与钱谦益等开城降清。
  这些人有些后来去了北京,但基本上都没得到重用,后来基本又回南京,在南京战役里,被严我公一个个全坑死了。
  南京光复后,朱以海对这些人的处置其实还算仁慈,基本就是没收了以前朝廷赏赐给他们的田地,清理收回了他们侵占的军田官田等,又令接受的寄名投充地等退还,然后把赏赐给他们的宅子收回,至于其它的则还是网开一面,让这些家族保留着。
  虽然他们在南京守城时也被逼捐数次,城破后各家族也是又捐献了几次,但元气还在。
  这种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有些勋臣家族也有些族人加入了绍天朝中,甚至也有些已经崭露头角,而大多数旧勋子弟,虽在政治上不得意,可继续经商贸易,趁着这几年势头好,反而大多如鱼得水。
  而那些当初在北京死于顺军或清军之手的勋臣家族,他们虽然后来也大多被收回了爵位,也清理了田产,但保存了更多的元气,这几年大多也已经慢慢的又开始进入朝堂。
  如投降闯军后被杀的太子太保定国公徐允祯,献齐化门降顺,还上劝进表,结果还是被李自成处死的太傅、成国公朱纯臣,北京城陷死于闯军的英国公张世泽,武定侯徐锡登等。
  还有明亡后而被夺爵的泰宁侯陈延祚、宁阳侯陈光裕、怀远侯常延龄、武清侯李存善,成山伯王道允,广宁伯刘嗣恩、武进伯朱自洪、靖远伯王永恩等,也有许多既没殉国,也没被杀,大多在两京亡后逃隐。
  对这些人,朱以海原来也都是只夺爵,清理田亩,其余的不究,甚至对来投的,还能量才授官使用。
  对于如平江伯陈治安、新乐侯刘文炳、惠安伯张庆臻、彰武伯杨崇猷这些宁死不降,自尽殉国守节的旧勋臣,朱以海虽没给他们家族保留爵位,但只清理了他们违占侵占之田,其余的都给予承认登记保留,甚至还特以追赠谥号,恩荫其妻儿等。
  对旧勋臣,也是分几等对待的,开城降虏的列最末,然后是降顺的,再是闯军、流贼、鞑虏所杀,然后是逃跑隐居的,自尽守节、战死殉国的则是上等。
  针对不同的表现,给予不同待遇。
  那些殉国守节的,不仅财产保全,而且子弟也多恩荫授职,那些开城降虏降顺的,基本上田地、宅第全都收回了,甚至还罚没,或劝捐了不少银子,且基本上被远离绍天朝堂。
  现在朱以海又想起这些人来了。
  不管是哪类旧勋,现在要全迁来京畿,这些人虽没有了世爵,没有了政治势力,但在地方上仍掌握着很多资源,仍是地方豪强,在地方上会有很强的话语权。
  对朝廷来说,这些人现在威胁不了朝廷,但在地方上也不会是什么忠心国家的基础力量。
  现在要迁移人口充实京畿,这些人就是首选。
  当年西汉用迁豪强守护陵邑这招,来对付六国贵族后人,甚至是地方上达到一定财产和影响力的豪强富户,把各地的这些人迁到关中,这样六国贵族迁移,离开故土,也就失去了强大影响力,没有这些势力在地方,那西汉朝廷对地方上建立有效统治也就容易的多。
  其二,大量的贵族豪强们迁移到关中后,关中就成了经济特区,这些豪强富户聚集关中,经营、消费,极大带动关中经济发展。
  朝廷把这些人迁到朝廷眼皮子底下,也更好监控。
  后来,每当地方上产生了有影响力的家族时,朝廷就以守陵这个理由,把他们迁移到关中去,尽量削弱门阀豪强的产生。
  对朱以海来说,旧勋现在对绍天朝,对他绍天帝,都已经臣服恭顺,但这些还不够。
  天下的资源有限,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当然是由自己心腹的嫡系元从们掌握更好。
  他中兴大明的浙东元勋、御营元从这一文一武两支势力,尤其是御营这些武功集团,朱以海需要扶持他们,让他们与皇帝与国家,休戚与共,成为稳固的利益同盟。
  而旧勋臣家族,他们不是皇帝核心联盟的人,所以不能让他们掌握太大的资源和影响力。
  把这些旧勋强迁来京,既帮助恢复京畿人口、经济,也是削弱他们实力,尤其是把他们迁来后,用这里荒芜的田地,交换他们在其它地方的稀缺值钱的田地,更让他们脱离自己家族世代居住之地,把他们连根拔起,让他们无法再在地方上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这是一举数得。
  这些旧勋,那些降虏降顺的,直接迁到长城以北,让他们自己重新垦荒开拓,那些被杀的,安置到京畿外围。
  逃跑、隐藏的安置到永平宣化等边上。
  那些战死的、自尽的安置顺天府天津府。
  不仅是安置地有区别,而且给予的待遇也不同,投降的那些自费迁移,自费开垦,朝廷不会给予什么补助。
  而那些战死自尽的勋臣家族,朝廷则还会给予一些安家费等,甚至原有老家的田地,还能保留一些,或是置换时,可以多置换些熟地。


第753章 心怀不轨
  皇帝用心,武英殿里的紫绯大臣哪个不懂。
  毕竟能入殿廷议,起码也是部院五品职,还是那种要职。
  这明显是对旧势力的一次清算,而且很严厉,把他们全族从原籍家乡迁来京畿,但若说是发配流放其实也不算过。
  特别是如那些曾经降虏降顺的,这次要举族迁移到长城关外地,他们在关内原来留下来的那些地,这次也要被全部置换到关外,不管这个是一比一置换还是一换几,中原内地的良田熟地,能跟关外的地相比吗?
  更何况迁的时候要全族一起迁走,但到了长城外安置的时候,却是要求家族拆分按户安置,以小家庭形式落户安置,皇帝的用心谁还能不明白呢。
  其它逃跑的被杀的、战死的自杀的,各有不同待遇,但基本上都是在被清算,区别只是谁被清算的更彻底些。
  就算这些旧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今手里还握着许多钱财,迁移到关外,既是财力上的削弱,更是对他们影响力的巨大打击,离开了原籍家乡,想重新开始可不容易。
  有许多旧勋本来就是一直居住在北京,他们原来有北方就有许多田产,有的甚至遍及数省,如今就算能留在关内的,但也基本上是要落户到北京外围,甚至是河北辽西山西的。
  殿堂上坐着跟天子论道的基本上都是新贵,对于前朝旧勋,他们可没多少同情心,所有人都明白,旧勋臣倒下,皇帝吃肉,他们喝汤啃骨头。
  旧勋里没几个在新朝有地位的,诚国公刘孔昭算是一个较难得的特例,这位刘伯温后人,在崇祯、弘光两朝,是比较风光的,尤其是在弘光朝,也算是武勋巅峰,金殿上能把东林大臣骂个遍,手握操江实权。
  清军南下时,他没跟着弘光逃跑,也没跟着徐允爵他们投降,而是带着一支水师南下,继续抗清,后来朱以海招抚,他倒也是很用心的卖命,也成了天子心腹元从,这几年虽没什么大新闻,但一步一步也做到了诚国公。
  当旧勋基本上要被清算时,他却还一支独秀。
  也有一些殉国死节的勋臣之后,得朱以海恩荫授职后,也在绍天朝做出了些成绩,这次也算是不在那些清算的旧勋之列,但也是需要如其它新贵们一样迁移入京,只是不牵连族人。
  “臣附议。”
  诚国公刘孔昭,前几天才被天子钦点为五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右都督,此时身着赐麒麟紫袍第一个站起来附和皇帝。
  做为旧勋代表,还是开国功臣刘伯温后人,刘孔昭也是个奇人,毕竟能够在崇祯、弘光甚至绍天朝都得重用,还能把女儿送进宫做了嫔妃,自己还能做到前军右都督这位置,已经是非常不易了。
  这代表着刘孔昭在绍天朝,是真真切切的进入了军功新贵集团的顶层核心。刘孔昭这几年很好的诠释了如何做一个皇帝心腹,那就是无条件的服从命令,全力的支持皇帝。
  既聪明又有能力,人狠话不多,立功还多,他成功为自己在新朝争取到了一个核心位置。
  就如此时,皇帝话音刚落,他毫不顾忌的第一个站起来支持。
  洪承畴紧接着站出来支持,然后钱谦益也赶紧站出来,这两个那都是有污点的,在朝堂上始终有不安感,更因为这几年一直在两院主持,干的尽是些监督弹劾的差事,早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也只能做个孤臣。
  明知道这可能是条不归路,他们却没有选择余地。
  他们知道自己对皇帝唯一的价值,就是毫不留情的去撕咬、鞭打那些官员,假如他敢有半点循私甚至办事不力,那绝对会被皇帝毫无留情的抛弃,甚至最后还可能被清算。
  他只能在这条道上走到黑,甚至每次皇帝提议时,他们都要积极响应支持,为皇帝出谋划策,拾遗补缺。
  若是在以前,身为东林领袖的钱谦益,是绝不可能在这种事情上为皇帝摇旗呐喊的,可现在却必须得第一时间站出来支持。
  朱以海看了眼底下的吴三桂。
  “凉国公以为呢?”
  吴三桂入朝后,这是第一次参加廷议,他现在是前军左都督府的都督同知,凉国公爵,加少保衔,还有辅国大将军阶,看着好像挺威风。
  可吴三桂现在就是条被剁了爪子拔了牙的老狗。
  虽有都督同知职,但皇帝特旨,让他在讲武堂参加高级武官进修班,不用去前军都督府理事。
  也就是空有职衔,而没有实权,那个高级武官进修班,有不少武官,基本上都是非天子嫡系的将领,有许多原是外镇,甚至流贼土寇出身的,现在来此进修,其实就是被剥夺了实际兵权。
  进修班的课并不好上,不仅天天要上忠君爱国课,甚至还要学什么绍天正音官话,又要练字。
  真正专业课不多,基本上就讲解皇帝指挥的御营打过的各个战役,一场场的复盘推演。
  在吴三桂看来,皇帝虽然五年光复天下,但他打的那些仗没有一个能称的上惊艳的,都十分平庸,真让他心里佩服的也只有天子刚起兵时的那三个月,能在这么短时间里拉队伍,然后说服几员大将,甚至最后带着一支兵马出人意料的渡海北上三吴,而不是去绍兴倚江而守。
  吴三桂入京后,还没见过天子。
  他也请求面圣谢恩,可皇帝根本没理会。
  今天被突然告之参加廷议,也是出乎意料。
  此时突然被天子直接点名,吴三桂甚至有些走神,回过神后赶紧起身,向天子请罪。
  朱以海瞧着吴三桂,比自己也就大几岁而已,从民族国家来讲,他背叛国家是个汉奸,从个人道德来看,这人不忠不孝而且屠城滥杀。
  他是商人之子,也是将门子弟。父亲吴襄本是个马商,后来投军,再联姻辽西将门祖家,得以迅速在辽西发迹。吴三桂在这种风起云涌的时代,靠着家族的关系,也凭着自己的勇武,确实很了得。
  二十岁当上游击,二十三岁参将,二十六岁副总兵,二十七岁就担任了总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