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6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后又跟叶尔羌汗国的人勾结到了一起。
  至于说如今终于反了,举旗的理由是朝廷正进行的佛道改革。关陇的回回很多,这些人比较特殊。
  在唐代时,随着大食的东进,就有许多中亚西域的人开始改信新月教,后来到了蒙古西征的时候,大量信仰新月教的中亚、波斯、阿拉伯的军士、工匠、商人等迁居到中国西北和沿海诸省,并逐渐与当地的汉蒙等融合。
  最早回回其实在元朝是属于色目人,后来到了元末时,才算正式有回回,主要就在陕甘宁。
  回回其最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们是以信奉新月教而形成的一个族群,本身其实是由中亚、蒙古、中原等不少族群组成的。
  在后来民国的时候,有人曾说回回就是信奉新月教的汉人,其实虽不准确也不是全错,因为在西北,确实是有许多汉蒙等最后因信新月教而成了回回一员。
  到了此时,陕甘的回回数量已经很多了,他们跟叶尔羌一样,信奉的是新月教,与信奉藏传佛教的蒙古人不一样,也与汉民不一样。
  回回大分散,小聚居。
  在元朝灭亡后,回回和蒙古人一样,也有一个逐步内附的过程。在陕甘,回回继续垦荒种地,并不断有归附的回回迁徙过来,人口不断增加。
  陕西关中、甘肃河州,宁夏灵州至平凉固原各县,回民众多,形成大量聚居点。
  有明一朝,也是回回融合汉蒙等多民族逐渐形成了回回这个新族群。
  明初的时候,朱元璋曾经禁止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也限制回回内部通婚,采取强迫同化的政策,但朱元璋对新月寺和新月教却有谕旨承认保护,这也留下了隐患。
  经过近三百年,明初那些在陕甘宁垦田的士兵百姓,已经繁衍生息,有了稳定的聚集区,在这些稳定的居住区,形成了以新月寺为中心的文化习俗,与周围汉人区别越来越大。
  明末时,陕北和甘东的回民,就在马守应的率领下,成为农民军的主力之一,在明末的风起云涌中,本就在陕甘宁地方有很强势力的回回,也是迅速的通过组建团练、乡勇,归附新朝等,开始拥有了自己的强力武装,甚至逐渐控制了陕甘许多地方。
  朱以海也是早看到了陕甘宁回回与汉人文化习俗相差巨大,而且他们有很强的排外性,在当时的情况下,回回大有几分要在陕甘宁建立一个如叶尔羌汗国一样的政教合一的回国的意思。
  朱以海当然不能容忍这种分裂分离势力,所以他并没有一味妥协,而是果断的决定主动挑破脓包。
  各地佛道改革,也向陕甘宁下旨,要求奉旨深入推行。
  对新教下手,这是最直接的一剑。
  尤其是朱以海直接就把新月教定为邪教淫寺,予以取缔禁止,要拆除新教寺庙,收缴焚毁新月教经书,将所有新月教寺的长老们,进行迁移入京畿的政策。
  这样激烈的政策,明显是有意激化矛盾的。
  而皇帝这样做,也是因为他知道,若是按照许多大臣的建议,对他们采取宽容、缓和的政策,尤其是从俗从宜,务安其俗,那后果历史早就已经演示过了,会非常惨烈的后果。
  同治回乱,那是最惨痛的教训,最关键的就是如果完全从俗从宜,那么这样下去,惨事还会重演,甚至可能真要分离出去。
  要开扇窗,最后先提出推倒房子。
  回回内部,尤其是教宦成为门阀,集教长、地主、先生等角色,成为事实上地方上的话语权掌握者,这些人在地方上,比汉地的那些乡绅们对地方的掌握可强多了,类似于大家族的士绅族长的权威。
  教族一体,才是最关键处。
  简单的移风易俗,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要跟当年大食东进传教时做的那样,才有可能改变。
  朱以海故意下旨禁教,迁阿訇教职者入京,整编裁撤陇右回军等,本质就是已经到了不破不立的时候,简单的安抚等已经行不通了。
  当尼堪倒下,吴三桂被迫交出兵权进京,御营开进关中后,其实朱以海就已经开始动手了,计划是早就已经深思熟虑了好几年的,如今只是到了动手时机而已。
  皇帝不仅仅是针对米喇印丁国栋不听旨意,不肯接受整编,而是要真正的夺回关陇的统治权,族教一体的变绿,将意味着一个回回国在西北建立,这是绝不允许的。


第755章 御驾亲征
  “父皇为何不徐徐缓图之?”
  香山寺原大雄宝殿中,金身大佛已经不再,只剩下几副佛像图悬挂在那,皇帝与太子坐在殿中休息。
  太子向皇帝提出疑惑,对新月教,为何不能跟对佛、道甚至是洋教那样,为何不能缓图之,而是直接要一棒子打死?
  “因为不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又或道教、还是西方传来的耶稣会等洋教,他们都还仅仅是教,但现在关陇的回教,却是族教一体,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许多关陇的汉人,信奉回教后,也成了回回,而不再是汉民。”
  族教一体,也往往意味着政教一体。
  朱以海是绝不容许在关陇地区,出现一个回回国的,这根本不是个人信什么的问题,而是危及统治,危及国家根基的事,关陇可是传统的汉地,河西走廊更是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拼命打下来的,后来的汉唐历朝,都为了这片土里流了无数血。
  到了朱以海的手里,怎么能还要把陇东关内也给丢了?
  他还要恢复汉唐旧疆,要收复西域,如何能反把关陇给丢了?
  丢不得,不敢丢。
  这事情没有一点妥协余地。
  米喇印都已经联合叶尔羌人,高举新月旗,喊着要对大明发动圣战了,这事可就只能一硬到底。
  历史上叶尔羌汗国,本是察合台汗国后裔,而察合台汗国原是蒙古四大汗国之一,原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
  但这些蒙古人,跟许多突厥人一样,最终却还是被新月化了,绿色还不断向中原蔓延,最关键的就是他们的这套东西,跟一般的佛道教都不一样,本身就有极强的侵略性,在唐朝的时候,随着大食的崛起,他们北上东征,多少中亚民族,那些曾经信基督教的信波斯教的信拜火教的,甚至信佛教的,在被他们圣战征服后,都很快就被同化了。
  大食当年对外征讨,对被征服的地区,不信他们教的,就要多征什一税,而改信后,虽不用多缴这什一税,但他们的教义,对百姓的约束极多极严。
  三武灭佛的时候,佛教都达不到绿教这种控制影响力。而三位武帝都已经无法容忍,悍然的灭佛。
  “有些事情必须得做,那就不用犹豫,挑明了反而还方便,免的束手束脚了。”
  朱以海早有准备。
  已经有数镇兵马向陕甘集结,这一战早就准备好了。
  不打无准备之战。
  “朕打算亲征西北,留你坐镇北京,监国留守,你可愿意,有信心担此重任吗?”
  太子惊讶,“用不着陛下亲征,择一大将即可,就算米喇印丁国栋占据兰州叛乱,也掀不起什么浪来的。”
  “你错了,这不是小事,这事关我大明的根基,此事处理的有半点瑕疵,都会后患无穷的。
  军事上击败米丁并不难,随便派一位上将即可,但最难的还是如何处理好那些回回,数量庞大,在陕甘可是仅次汉人的庞大族群,处理不好,后患无穷,甚至可能会有无休止的叛乱,所以必须得有大智慧。
  特别需要一位能够掌握好尺度,清楚底线的统帅亲自处置。
  当年左宗棠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是个大英雄,他的一些政策还是不错的。
  “手持军械者斩,余均不问,大军所至,严禁杀掠。”
  左宗棠杀了不少回回,但仅持军械者斩余皆不问这条,就已经比较克制了,整个同治陕甘回乱,从回回杀汉民,再到汉人组成团练反抗,再到左率军平乱,前后双方死了上千万人,血流成河尸骨成堆,也彻底的终结了一个回国的建立可能,也为后来汉回一家亲建立了基础。
  这种回汉乱斗,跟当时岭南的土客械斗是一样的,规模巨大,伤亡惨重。
  “知道信新月教的叶尔羌每次对外战争叫什么吗?圣战!”
  “本来朕是想让你挂帅西征,也在军中好好历练一下,但思来想去,朕打算亲征西北,等平定以后,你再过去安抚善后。”
  “朕杀人立威,你安抚授恩!”
  “鞑虏还没扫灭!”太子提醒皇帝,皇帝一直都说灭虏第一要务。
  朱以海却直言,“鞑子现在丧胆,连一战的勇气都没有,只知道不断的北逃,现在追击他们也不易,倒不如先让他们跑一跑,咱们先理清内部,对长城外的漠南蒙古诸部恩威并济,先处理他们。
  朕不相信鞑子能够一路跑到大鲜卑山里去,他们这般迁移,根本维持不了。到时科尔沁等又岂愿意把自己的草场相让,甚至拿自己的牲口去供养这些鞑子?
  只要我们这边对科尔沁等示之以利,再陈兵以威,然后坐等建虏与这些蒙古鞑子们起矛盾便是,到时轻则离心离德,重则反戈相向,我们不急,数千里深入草原大漠追击,太不容易,还是先把身边清理干净。”
  鞑子占据中原时,自然他们是第一目标。
  如今中原尽复,甚至把辽沈都攻占,那么一味北逃的鞑子也就用不着那么穷追不舍。
  “陛下打算如何处置关陇的回教和回民?”太子询问。
  “若是你,你打算如何处置?”朱以海反问。
  太子思虑了一会,面对着父亲,答道,“儿臣刚才听父皇所言,回回最大问题是族教一体,所以首先要政教分离,族教分离,要禁止阿訇干涉地方事务,尤其是剥夺他们私设公堂,私自审判的权力,增设乡镇,在回地完善保甲制度,增加驻军,扶持一些心向朝廷的阿訇,以教治教……”
  “太软了。”朱以海直言。
  不过他对太子的回答也并不失望,反而很欣慰,能够想到这些,已经非常不错了。
  朱以海对太子道,“汉武帝时,博士狄山曾认为在和匈奴的关系时,以和亲最为有利,主张对匈奴人施以仁义,应当去教化匈奴人。他认为匈奴的残暴源于不识礼仪,因此应当用儒家的那套仁义礼智信教化他们。
  汉武帝问张汤,张汤则说这是儒生的愚蠢无知。狄山说我虽愚蠢,但却愚忠,张汤则是伪忠。
  你知道汉武帝如何面对两个臣子的争执吗?”
  太子每天都要读书,关于这一段的历史,倒是知晓的,于是赶紧答道,“汉武帝问狄山,让你管理一个郡,能保证无盗贼否,狄山答不能。汉武帝又问,管理一个县呢,狄山仍答不能。
  汉武帝追问,管理一个山头若何,狄山自称能。
  于是汉武帝派狄山去一座山上防御匈奴,结果不出一个月,狄山就被匈奴杀了。”
  “嗯,看来你书读的很认真,那这件事里,你学到了什么呢?”
  太子想了想,“以暴才能止暴,必须一手刀剑,然后再谈其它。”
  “哈哈哈,说的好,能悟到这个,你没让朕失望。记住,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拳头硬才是硬道理。人轻言微,没有实力,就别想让别人听你的,不管你说的是真理还是歪理。”
  面对着太子,朱以海也没在意他才十四岁,或许是因为历史上的朱以海十几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