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6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来郑芝龙跟颜思齐等谋划要在日本造反割据,结果事败逃去台湾,老婆孩子也没顾上,好在有田川家照顾着。郑芝龙在台湾开荒,没多久盟主颜思齐暴毙,于是郑芝龙赶紧娶了颜思齐女儿,成为了新的盟主,拉起一帮兄弟,结拜为十八芝,不过郑香等一些人不服他,于是各奔东西。
  后来郑芝龙占据台湾,带领十八芝打出了一官党的名头,也利用田川家的关系,继续经营着对日贸易,再后来他主动联合了荷兰人,一步步洗白身份,接受朝廷招安,回了福建老家。
  他派人去接妻儿,但幕府没答应,只接走了七岁的长子郑森。在多年后,他成为东南海上霸主,又接走了妻子,但次子始终没能带走,就一直留在了日本,干脆让他成为了一官党在倭的重要接头人。
  那些年,幕府闭关锁国,让所有外国商人都聚集到长崎贸易,把荷兰人都集中到一个岛上居住,中国人也都划到唐坊居住,七左卫门也到那边去了。
  不过这几年随着江户幕府与绍天朝达成的贸易协定,平户再开港,他又回来了,只是两年前,日本幕府再次锁国,强行再关闭了平户,但七左卫门却没再去长崎。
  他仍留在这里,继续充当着中间人的身份。
  表面上他是田川家的少主,田川家是平户藩大名的家臣,另一方面他仍是郑芝龙的儿子。
  “走,看这回又送来了什么!”
  七左卫门起身,先去见了外祖父田川翁翌皇。
  “飞剪船又来了?”
  “嗯,说是刚到了七条飞剪船,正在往黑船上卸货,我估计是茶叶丝绸人参这些。”
  “去接货吧。”
  一把年纪的翁翌皇身上已经看不出多少中国福建人的影子,他似乎就是个地道的日本人,是平户家的武士,而且还是地位很高的家臣。当年田川家就是看中他聪明又能干,却又出身贫寒,所以招收入赘。
  对中国人来说,入赘其实不是万不得已都不会去做的,当上门女婿,那是最没尊严地位的,但曾经在海上也当过海盗的他还是入赘了田川家。
  这些年凭着他那特殊的福建人身份,他一直为田川家与福建商人贸易,同时也为平户藩处理海贸之事。
  因为德川幕府锁国令的本质就是抢夺贸易权,不给大名们这种对外贸易的权力,幕府要独家垄断,所以有着以出倭寇出名的松浦家,也是毫不犹豫的开始搞走私。
  当幕府查禁的时候,他们就有意的扶持了一批倭寇对抗。
  不过现在,松浦党倭寇只抢幕府家或是朝鲜人,并不会抢大明的商船商人。
  “你一会帮我问下,这种飞剪船能不能也卖我们几艘?要是我们有了这么快的飞剪船,到时也去京都那边转转,江户湾里也可以去瞧瞧。”
  “好。”七左卫门笑着起身告辞。
  他带着一队人马出了田川家,径直来到平户港,很快,就有十几条快蟹船接到了信号聚集到了码头。
  这些船,都是大明宁波造船厂卖给七左卫门的。
  宁波造船厂五百两一条的造价,两个月就能造好一条,批量生产,十分迅速,卖给七左卫门,却是两千两一艘,还不带半点火炮鸟铳这些装备。
  七左卫门花了一千两一艘的加价,又每条船订购了三门炮和二十支鸟铳,但炮却是佛朗机。
  但这快蟹船凭借其极快的速度,在近海港口和内河,仍是有着极其大的优势。
  七左卫门登上一条快蟹船,一挥手,十几条快蟹船便一齐动了起来,矮小却粗壮的松浦海贼们,用力的划动浆板。
  快蟹迅速的就到了黑船前。
  早就是熟门熟路。
  快蟹船上田川家的旗帜,和七左卫门的标记,让他们顺利靠近。
  登上一条黑船。
  其实黑船就是大明的走私商船—趸船,这种矩形平底大船没有动力,不算是真正的船,它们被拖到平户港外,抛锚湾中,当成了走私的海上仓库使用。
  “最近德川家越来越狂妄了啊,这禁令是一道接一道,看来德川家光完全没把咱的警告放在眼里了。”
  巨大的黑船上,七左卫门意外的见到了自己的兄长郑森,现在叫朱成功,大明皇帝义子,也是皇家水师东海舰队的提督,世封的延平郡开国公。
  “我打听到德川家光已经快要不行了,估计撑不过今年了。”七左卫门看到大哥很高兴,连忙透露一个重要情报。
  德川家光是德川幕府的第三代征夷大将军,其祖父德川家康赐他乳名竹千代。
  “他还不到五十吧,就不行了?”郑成功倒有点意外。
  德川家光三十年前元服,正式改名家光,三年后与其父亲秀忠上洛,回江户后正式成为三代将军,但他父亲仍摄政,父子二元政治,直到十年后,他父亲去世,他才真正亲政。
  亲政至今也有十八年,德川家光在位时,表现强硬,比如垄断长崎贸易的利益,持续打压天主教等等。
  但在三年前,他又接受家老们建议,代表日本向大明称臣进贡,开放贸易等,只是很快他就后悔了,巨大的贸易逆差,以及金银的大量外流,让他决定不再向大明朝贡,甚至撕毁协议,关闭平户等港,还不断限制大明的商船来日数量,贸易额度,尤其是对金、银、铜的流出严格限制。
  明日关系迅速的转坏,中日的贸易,也从友好通商,现在开始转变成了全面走私贸易。
  而德川家光也被许多大名等评论为政治武断,对幕府越发不满,如平户藩的松浦家,现在就跟大明走私贸易,平户的实际贸易额,甚至已经远超官方指定的长崎港。
  “我的情报很准确,他最多还能活半年,下一任将军,不出意外是由其次子德川家纲接任,不过他才十岁,幕府实际可能会由其叔父保科正之和大老酒井忠胜,老中松平信纲,阿部忠秋等辅佐主持。”七左卫门分析,家光这个强人一死,新的将军太过年幼,到时更加难以控制各藩。
  朱成功却不太在意这些,他自向皇帝请得了旨意负责对付日本后,便开始先在济州岛建港口、屯兵储粮,同时把平户松浦家拉拢过去,扶持松浦党海贼,开始在日本、朝鲜搞事,并进一步的收集情报。
  没急着打,并不是没动静,只是还在做准备工作而已。
  一边收集情报,一边在济州岛屯兵储粮,一边还忙里偷闲的在搞走私贸易,收益还很大,在他亲自带水师保护和参与下,现在的对倭走私贸易,其数额甚至比之前直接跟幕府贸易还高。
  幕府把唐船入倭限制在长崎,然后不断削减数字,从限制每年一百,到八十,六十,最后变成每年最多只能赴日贸易五十艘,甚至还限制了每艘船的贸易银额,不能超过。
  又是禁金银出口,禁铜出口,禁瓷器进口等等,可朱成功直接在沿海跟那些大名们搞走私,不仅把平户重新打造成了日本最大的走私港,而且还有好几个港也都走私严重。
  甚至现在对马、一岐都成了重要的走私港,甚至日本商人还直接跑到朝鲜釜山港和大明的济州租界去贸易。
  幕府的禁令成了一纸空文,那些领地里有矿的藩主可不管幕府的禁令,拼命的挖矿,然后想办法走私出去,换成精美的明朝货物在领地内销售,甚至运到其它大名领地销售。
  这种情况下,倭铜走私出口额暴增,原来没禁之前,最高一年已经达到出口一千万斤倭铜,后来短暂的跌到百万斤,然后现在暴涨到一千五六百万斤。
  黄金就更不得了,因为明朝现在金银达到一比十六,一两黄金换一斤白银,所以倭国商人都主动的把黄金拿来交易。
  他们拿黄金套现大明的白银,而大明当然也不会吃亏。
  少府监直接就在济州岛建立了新的铸币厂,把通过对日朝贸易得来的银子,直接就在那里铸造成银币,然后拿来买日本的铜,或换他们的黄金。
  大量的大明银元流入倭国,他们的黄金、铜,甚至是他们的银锭都在大量流出,同样是银子,日本从商人到百姓,甚至是大名、藩士他们都更喜欢大名的银元,因为更精美更准确,交易也方便,比日本幕府铸造的豆板银方便,豆板银跟以前明朝用的银子一样,都是称量的,还涉及到成色等问题。
  哪有绍天银元好用,尤其是还方便跟明商交易啊。
  日本领主们现在干脆一心挖矿去了,到处寻找金银铜大矿,以此来填补他们的贸易逆差,逆差太大了,他们能卖给大明的商品也就是金银铜,然后便是漆器、硫磺以及倭刀、扇子了,原来好不容易弄出了平户烧瓷器出口,结果现在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可以方便的从中国进口瓷器,谁还稀罕原本的替代品啊。
  大明出口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大名、武士们样样都喜欢,从丝绸到瓷器,再到茶叶、烟丝,然后是经书笔墨等等,但凡是贵族们喜欢的高档货,基本上都只能进口。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当然也为了贸易兴盛,他们也只能通过挖矿来填补逆差了。
  要是挖的矿多,不仅能随便的买买买,还能招募更多士兵,装备更多精良装备,然后抢更多矿山,甚至兼并其它领地,成为大领主,甚至说不定也能成为新的幕府将军呢。
  大明现在跟江户就是以绍天银元做为贸易结算,江户走私市场上,日本商人如果没有足够的大明银元,那就直接拿铜条棹铜结算,棹铜不够,那就用银锭,还不够就用黄金。


第789章 第五纵队
  日本幕府发行的那些金银铜币,不按他们发行价值,只按实际成色含量计算,把水份全挤掉。
  这种结算模式,使的现在日本的金银铜大量外流,却又反而输入了不少银元铜钱,在江户这边,现在基本上都看不到什么幕府的货币,以前大名发的藩札兑换券也很少见了,大家直接用银元铜元,就如以前他们用了二百多年的永乐通宝一样。
  在朱成功的助力下,大明现在对倭贸那真是赚的盆满钵满,不说那些商货销信日本赚了多少,仅是把铜运回去就等于赚了五倍利。
  济州港现在铸币成了一个不断扩增的新产业,铸币机器不断增加,铸币的利润也是不断提升。
  这还使的现在济州岛上不论是大明的租界里的汉人,还是租界外的朝鲜人,都已经全部在使用大明银元铜钱了。
  大量的金银铜流入大明,但却都被吸收了,大明铸币对金银铜缺口极大,而且随着贸易,大明的银元、铜钱现在还开始流入朝鲜、日本、安南、缅甸、琉求等地,也成为他们喜欢的货币。
  铸币有利可图,朝廷自然乐的不断增铸,铸造的钱适当的外流一些到周边,甚至还能成为优质的一项贸易商品,同时也能避免银元铜钱存量增加带来的诸如银元铜钱的贵贱变化,能够让货币更稳定。
  不过随着走私加剧,领主们肆无忌惮,却也让幕府现在处境越来越艰难,他们实行的是三货制度的货币政策,金银铜一起流通。
  虽然德川家康从西班牙人那里得到了西方的采矿技术,加大了银铜矿的开产量,但他们铸币能力却不行。
  幕府禁止银锭外流,于是外国商人便盯上幕府的银钱,贸易量的提升,使的银大量外流。
  当银不足结算贸易款时,开始转以铜条结算。
  幕府想要在长崎铸造专用贸易结算的铜钱,和用于减少贸易逆差的瓷器,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