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7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眉宇间仍有化不开的愁绪。开封在恢复,烟火万家,人气烟盛,可仍有一把利剑悬在头上,让他始终难以安心。
  这把利剑便是黄河。黄河在开封段是地上悬河,高出开封城几丈,一旦决堤那就是水灌全城,到时所有人都要喂鱼。
  这几年皇帝钦点的河道总督杨文骢也是很认真负责的在修河,但重点都是先治理山东的新河道,河南这边一直都是在缝缝补补,没有精力也没有资金全面维修加固。
  说到底,还是缺钱。但不大修又不行,河道衙门能拔些银子,可关键还得靠河南自己。
  今年六月,黄河差点在符祥县张家堡决口,幸好有河工巡河,暴雨中及时发现漫堤,敲打铜锣,快马报告,当时就守在河堤上的陈潜夫带人赶紧加高河堤,一昼夜的抢险,才终于避免决口淹城的惨事。
  但这修修补补的河堤却是险象频生,虽然六月的这波险情最终撑过去了,但今年不大修一下,明年估计就扛不过去了。
  他去找了杨文骢数次,也给朝廷打了几次报告,杨文骢也只能挤一些银子拔给河南,朝廷也特拔了一些,但还是有缺口。
  坐着马车回到了衙门。总督衙门仍建在当初的巡抚衙门位置,不过崇祯时的巡抚衙门其实是在现在的衙门地下。
  如今开封城的城门、城池,其实都是在原来的开封城之上,原来的开封城早已经淤积在地底下了。
  现在这座新城,也暂时只修好了五座城门,城墙大多还只是临时的土墙,只能慢慢的一段段的改成砖墙。
  总督衙门占地面积倒是不小,只不过比较简陋。
  “仅靠河工、堡夫,要想修好大堤远远不够,河道总督衙门、内阁、户部加上河南留存的税赋划拔,现在银子已经解决了不少,但人还远远不够。”朝廷以前修河,就是征召沿河府县百姓修河,后来以银代役,百姓出银,官府拿银募人修河,但是吏治腐败,问题重重,百姓交的代役银,大多被上下各级贪污一空,最后强征百姓服役,等于是既交了钱又不能免役,百姓苦修河之役久矣。
  到了绍天朝收复河南,这几年修城修路修堤,主要都还是以工代赈,不过如今地方渐安稳,以工代赈这办法也不好用了。
  只能是仍然出钱雇工,但之前银钱不够,现在银子是弄来一些,但又有新问题。
  “部堂,要想把河南段的黄河大堤都大修一遍,现有的银子可大大不够。”水利厅的参议直言。
  而税务厅的参议更是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招募修河工人,包一日三餐,每日另给二十文钱,这个实在是太低了,基本上没有人应招。”之前以工代赈,包吃还一天再给二十文钱或是给粮,灾民饥民自然乐意,都要饿死了,就算是管一顿饭他们都愿意干。
  可现在不一样了,如今大家安定下来,或分田授地了,或在作坊做工,修河本就是非常累的事,一天二十文钱再包三顿饭,谁愿意去干?
  现在随着天下安定,朝廷到处移民,加上工商兴起,如今工钱也渐贵,以前江南长工,包吃包住,然后一年三两银子。
  现在江南,包吃包住还要包几身衣服鞋帽,甚至农忙时节还得吃肉,一年工钱至少十块银元起了。
  许多分了地的百姓,一家人自耕经营,种粮种桑,养蚕纺织,农闲时去做些工,不仅能得温饱,还能有一些富余。
  “银子暂时只有这么多,但河堤却是不修不行了,这黄河明年汛期要是撑不住决口了,到时河南多少府县要被淹?如今刚有了万家烟火的开封和朱仙镇,只怕也要再次被淹成湖海,到时会是何等损失?要死多少人,多少良田被冲成沙地,多少城池房屋被埋在泥底?”
  “修河并不是朝廷的官府的事情,这也是所有黄河两岸百姓的切身之事,如今朝廷想方筹款弄来银子,那么大家就得有力出力。”
  “这样,修河的工钱可以再提一点,五十文一天,外加三餐伙食。”
  “五十文也未必愿意来修河。”陈潜夫也知道,但他也不可能给一天七十八十甚至一百文钱,他也拿不出来。
  现在修河不仅缺工程银,而且缺劳工。
  “修河是大家的事,关乎所有人切身利益,所以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所有人齐心协力。”陈潜夫直接道。
  衙中一众河南官员听到这话都紧皱眉头,
  “部堂,陛下早就已经固定各地田赋、丁银,并且再三申明,不得再有加征摊派,如果我们再额外加征,只怕到时朝廷怪罪,担当不起。”
  “本部只知道现在修河重要,而且等不起了,必须得修,还要抢时间修好,至于其它,不能畏首畏尾怕担责,要做事,就不能怕。”面对如今的河南省,他认为最关键的就是修河,河修不好,那么现在努力做的一切都随时会成为泡影。
  “这些天本部一直在考虑这事,担忧的夜不能眠,本部也知道最近有许多声音,甚至很刺耳难听,但有刺耳声音就不干事了吗?我们是天子选派地方官员,不是来享福的,而是来为皇帝为百姓办实事的。”说着,他拿出一份拟定的修河章程递给官员们看。
  为确保修河顺利,按田亩摊河工,每百亩地出一河工,河南官府把给河工的钱发给他,按一天五十文计,一月一块五银元。
  如果地不满百亩,那么一个村子按田亩数计算合出多少丁,比如一个村有一千亩地,当出十丁,而却有百户人家,每家仅平均十亩地,则就把这百户编成几组,每组十丁,一次比如服役半个月或一个月,其中田地多少不同者,也可具体调整。
  陈潜夫这个办法,是为了保证修河顺利,所以不再是市场自由雇佣原则,而是强迫派丁,百亩派一人,该给的工钱还是会给,但这个工钱不是按市场来的,而是五十文一天。
  最重要的一条,士绅一体当差,就跟以前士绅一体纳粮一样,这个摊丁,也是按亩摊的,只看田地,不看身份,不管是士绅还是百姓,有田就得摊。
  你是士绅,家有千亩地,那你得出十个河工,你自家不愿意上河,那你就去雇佣十个人来,官府仍是给一人一天五十文,能不能雇到,你自己想办法。
  聪明的官员都看出了这个办法的一些问题,就是以前大家是交了丁银,并摊入了田亩的,这个丁银就包括了修河的代役银,现在要按亩出丁,倒也是给了工钱,可问题是百亩出一丁,要的人很多。
  而按市场行情,去修河这样的重活,跟探矿差不多,正常都是七十到一百文一天了。
  可陈潜夫不管这些,毕竟河南有河南的特殊性,这修黄河不是小工程,需要的人多,工期长,花费的银子多,工钱定高了,他也给不起,而如果真的完全市场雇佣工人,也雇佣不到。
  那只能按亩摊丁,士绅一体当差。这样搞,小民可以自己去做河工,甚至可以几户轮着来,辛苦一点,影响不大,但对于地主士绅,尤其大地主可能就影响挺大,地多的得去雇佣很多人,工钱低雇不到,那肯定得自己加钱。
  “必须得如此,否则这河上那么点人什么时候能修好?”
  “还有,修河按亩出丁,而工商也得出钱,”按工坊、商铺的规模出钱,这是实打实的捐派加征,但陈潜夫不理会手下官员劝说,既然要办大事,那就得集合力量才行。
  既交钱又服役,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事情得办,不能耽误拖延,所有衙门官员都要分派任务,列入考核,谁干不好,本部直接革他职。”
  “还有一点再次重申,谁敢在这里面捞钱,克扣工钱,甚至贪污伙食、材料等,本督可绝不留情,发现了本部要抄他家,还要把他全族送去流放边疆垦荒!”陈潜夫愿意冒险办事,因为他知道做为督抚,必须得办事,否则他就没资格,皇帝也不允许他继续坐这位置。
  “每百亩出一河工,士绅一体当差,工商捐钱助修,不管士绅百姓,都得当差,但该给的工钱一文都不得少不得克扣,还有,士绅百姓按亩纳了丁银,又出河工,那么就绝不允许再额外征收修河丁银。”
  “各地丁银数量早就是固定了的,圣人也有旨永不加赋。”陈潜夫提醒官员们,虽然他办事有些瑕疵,但是为了修河,士绅百姓出工修河,也只是工钱少一些,可如果有官员搭车收钱,要把修河工钱再摊到田亩丁口上加收一遍钱,那可是绝不允许也肯定会出大问题的。
  钱的问题只能从其它方面想问题,不管是赋税丁银,还是工商税,或是劝捐,都可以想办法,但绝不能再又给百姓收一遍钱。
  现在既收丁银,又派河工,也已经是无奈之举了。
  “五十文钱一天的河工钱,必须十天一结,河工上的伙食,一天三餐得让人吃饱,每天还得有一顿能见到荤腥。”
  “所有人都打起精神来,到时数万甚至十数万人上河堤,要是一个处理不好,可就容易出大事,到时你我所有人都要完蛋。”河不修,修不好,黄河决堤他们要完蛋。
  修河,管理不好,闹出事来,他们也要完蛋。这个事情是非常考验他们本事的,但如今却也拖不得,只能硬着头皮迎难而上。
  “部堂,秋试罢考的事情,朝廷是何处置?”一名官员转而问起另外一件棘手的事情来。


第804章 太子
  北京。
  文华殿。
  皇帝西巡,太子留守监国,便在此殿摄政。
  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文华殿建筑大多被毁,后来后金入京,彷照末被毁武英殿修复。
  冬日里,天气晴朗,午后的暖阳从蓝澄澄的天空照下来,太子在殿前廊下晒着太阳,手里还捧着一卷经书。
  只不过太子心思似乎并不在经书上,坐在那里似在想什么事情。
  与繁华喧闹的北京外城不同,深宫大内的紫禁城里,显得格外的肃穆宁静,尤其是这太子摄政的文华殿,天子离京大半年,太子监国摄政,这里就成为大明朝堂政治中心。
  留守的内阁成员和总理处成员,也都每日来此奏事。
  大婚不过半年的皇太子,也开始蓄起了胡须,显得成熟稳重了许多,每日无数奏章呈报,上面所奏报的,多是这里丰收那里安定等好消息。
  前几年这个国家局面还危如累卵,异族入侵,流贼四起,各地哀鸿遍野,饿殍载道,饥荒、战乱,让所有人提心吊胆,朝不保夕,甚至无数士绅豪强,都已经认为大明气数尽了,朱明完了。
  谁又能想到,一介南下流亡的疏藩鲁王,却横空出世,力挽狂澜,抚大厦于将倾,再兴大明呢。
  短短数年,这北京城都换了几次主人,崇祯帝煤山自缢,李自成做了几天皇帝,多尔衮在此摄政,从辽东沉阳迎来了鞑子小皇帝顺治,但这些人终究还是随雨打风吹去。
  如今中原江山尽复,大明甚至还威服蒙古、女真,甚至连西洋番都朝贡通商。
  京城物价比较平稳,新米仍只有一块银元一石,这还是朝廷有意提高了粮食的最低收购价,以保证种地百姓收入。北京的粮食从海上运输供应,天津、通州和北京都建有大粮仓,储藏了许多米、麦、豆,朝廷已经放开了粮食限量供应凭票供应的政策,如今有七成官营粮铺,三成的私营粮店,买粮不受限制了。
  其它各项生活物资也都很充足,甚至连蔬菜肉食油醋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