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7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又在搞公务员考试,地方衙门的吏,以后也要考,甚至朝廷近年建了一所又一年的专科院校,什么政法学堂什么财税学院、师范学院等等,又在地方建小学堂等,招募那些高小毕业生或是秀才们入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衙门做吏,或是通过统一的公务员考试招进去。
  这种虽只是针对吏员,但对于许多地方士绅地主豪强们来说,他们能在地方上有很强的影响力,甚至保证自己一方大族豪强的利益,本身也是靠着在地方衙门里对胥吏位置的控制甚至垄断维持的。
  当朝廷对吏也要搞回避制度,搞公务员考试招收,搞专科学院定向委培分配这些,无疑就是对这些地方士族的重新洗牌。
  没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利益。士绅地主们总想着恢复旧有局面,而皇帝却主导着朝廷在不断深入改革前行,这种博弈也就不会停止。
  借着某些事件,便会有冲突爆发。但皇帝不会妥协和退让,皇帝在冲突爆发时选择的是硬刚到底,甚至还要杀鸡儆猴。
  郑三俊的资历、威望,甚至他的名声他的年纪,本来确实不会动的,这样的人挂个太子太傅之类的虚衔,当个朝廷的吉祥物挺好,现在皇帝却直接要弄死他。
  可见现在这种博弈到了何等程度。一般的小猫小狗已经打压不住那股妖风,必须得有重量级的人物祭旗才行。
  这些东西,太子自己能悟到一些,而另一些是他的老丈人广东巡抚张煌言告诉他的,说这话的时候,大学士堵胤锡也在。
  太子本来想是杀丁魁楚震慑,可皇帝直接把郑三俊、侯恂和侯方域三人也拎出来杀,用意明显。
  曾经的绍天帝朱以海,那是仁慈宽厚无比,丁魁楚身为两广总督一年多贪污了八十万两银子,皇帝都没杀他,还替他保留名声颜面,让他体面退休。
  早期时方逢年、陈盟等阁老们结党内斗,他也没怎么严惩。更别说那些军头武夫们还能高官厚爵。
  可那并不是皇帝本意,皇帝也不过是此一时彼一时,他起兵之初,丁魁楚做为两广总督能够开读诏书,率两广拥立他已是大功,所以就算后来贪污严重,可皇帝为了安抚两广也只是半绑架式的把他带回京。
  可现在不同了。不同时期,斗争的目标和方向不同了。以前是先团结内部对付外虏,而现在外部威胁已经不大,清理内部反而成了首要。
  正是因为太子听懂了这些,所以今天黄道周再怎么为郑三俊求情,他并没有半点改变心意。
  “朝廷新修的绍天法典,开篇第一句便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朝廷对郑三俊的量刑,已经是八议后予以减轻了些的,孤念其年迈,今日便下一道特旨,特赐郑三俊自尽以全其体面。先生与郑三俊有师生之谊,可前往宣旨,把郑三俊从牢中送回其府上,送其最后一程吧。”黄道周拗脾气上来,跪伏在地不肯奉旨。
  可太子却也不妥协。
  “臣请辞职!”黄道周当面请辞。
  “先生贵为浙闽总督,封疆大吏,这既是先生的才能,也是从龙之功换来的,更是陛下的特别信任,如今因为此事,便要直接辞职,上对的起圣人,下对的起浙闽的黎民百姓吗?”黄道周痛苦的道,
  “请太子殿下收回监国令,郑三俊一介国士,不该落的如此下场。”
  “他是大明忠臣清士。”朱弘甲直言,
  “郑三俊老湖涂了,一把年纪本该安享如今来之不易的大明中兴,他却卷入这种事情中,若是随便一句话便宽恕,那便是对其它人的不公。”黄道周不肯起来。
  “先生如果真铁了心要因此辞职,那么便回去写道正式辞呈递上,孤会转呈圣人,至于圣人许还是不许,便要听候圣旨。不过孤虽年幼,却也还要劝说先生几句,如今这天下,刚刚恢复,是圣人与先生以及无数忠臣良将们浴血奋战打下来的,这一切来之不易,如今大明也还未完成中兴,先生想要半途而止,要转身做逃兵吗?”黄道周欲言又止。
  “圣人西巡,不在京师,远隔万里,对桉子情况不够了解,还请能够暂缓执行,也许陛下了解更多实情后,能够改变心意。”他想了想道。
  太子却是有些激动了,
  “先生错矣,圣人起兵之初,天下千疮百孔,为了恢复天下中兴大明,所以只能不断妥协,但不可能永远妥协的。”黄道周一声长长叹息。


第809章 一路走好
  北京。
  郑府。
  四轮马车在门口停下,黄道周先开门下车,然后为郑三俊开门,扶他下车。在天牢里呆了一段时间的郑三俊一身布衣,郑家大门已经被锦衣卫围住,李国辅把手笼在袖里,带着几分玩味居高临下打量着他们。
  郑三俊轻轻推开黄道周,迈开步子昂首进门。
  李国辅挡在面前,他旁边的内侍端着一个盘子。
  “殿下仁慈,郑公可以自己选一样。”
  三尺白绫和一壶毒酒。
  郑三俊选了白绫。
  入府。
  在京郑氏子弟俱着丧服孝衣跪在地上迎接。
  “老祖宗!”
  郑三俊为官起起复复,可这次却是临到快八十还难逃一死,甚至还牵连到家族,满门抄家,全族流放。
  这对于整个郑氏来说,都是灭顶之灾。
  这些郑氏子弟都是刚从牢里放出来,他们这些天倒没吃什么刑罚,但牢狱里绝不会是享受,如果有选择,他们都希望老祖宗不曾卷入这个案子。
  在下狱之前,这些郑氏子弟有的在部院为官,有的在国子监讲武堂读书,也都是天之骄子,名门子弟,自诩风流,甚至有些年轻人不免有几分浮夸。
  平日里不说眼高于顶,但确实也是喜欢点评时事,结交朋友的。谁能想象,昨日高高在下,今日就成阶下之囚,而明日将要流放边野。
  许多年轻子弟已经忍不住痛哭流涕。
  郑三俊扫过这些子侄儿孙,心中有几分愧疚。
  “闭嘴,挺起胸膛,不要哭哭啼啼如小儿女状,去边疆,要自强。”
  说完,他便向正厅而去。
  白绫摆在桌上,回首这一生,如跑马灯一样闪过。
  捧起白绫,投于梁上,踩着凳子站上去,系个结,悬于颈下。
  黄道周忍不住抱住他的腿。
  郑三俊低头:“有劳你替我料理后事了,我的文稿笔记俱在书房,我死后你帮我收藏。”郑三俊扭过头去,此时在生命最后关头,确实免不了有几分后悔。
  郑三俊最早其实不是东林党,只是因反对阉党,又跟温体仁等不和,最终被推到了东林党。
  郑三俊数次被各方阻击不得内阁,最终在崇祯十六年吏部尚书任上归乡。
  次年李自成打入北京,崇祯自缢,郑三俊在家乡听说后,换上黑衣进山,盖了个小房子叫影庵,自号巢云老人,一心在山里整理自己的著作,别号“遁夫”寓意遁入空门,禅修悟道。
  著有巢云诗集、影庵诗集、元岳公奏疏集、学政存稿、六忠全集、河工稿等。
  可就如同当年他举荐了周延儒党羽吴昌时这个奸人走错上一步,他在山中最终还是出山了。
  虽然他拒绝了南京弘光帝征召他为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但后来却还是接受了朱以海的征召出山,以太子少保加少傅,成为天子顾问。
  如今落的三尺白绫下场。
  悔不该也。
  “时代不同了。”郑三俊叹息一声,一脚踢翻了凳子。
  黄道周忍不住要上前,李国辅眼神示意,几名锦衣卫将他拦下,“黄公,回避吧,不好看。”
  黄道周忍不住泪水落下。
  望着那位第一清正之臣,在那里挣扎,慢慢的不动,他问自己,当今天子究竟是崇祯第二,还又或是洪武第二?
  这是革新政治的新开端,还是皇帝昏庸的开始?
  李国辅等了许久,才让人把郑三俊的尸体摘了下来。
  黄道周留下来处理郑三俊的后事,郑府哀声一片,事先准备好的白灯笼等换上,满门皆哭。
  哭一个豪门的跌落。
  李国辅却带人去往侯府,侯恂侯方域等也被太子特赐许自尽,他去监督。
  侯恂父子选择了毒酒。
  父子相对而坐,提前换上了敛衣。
  侯方域的爱妾李香君,曾经秦淮名妓,早已哭的眼睛红肿。
  五岁时,李香君的父亲就因为陷入党争牵连而入狱,吴家家道中落后,八岁的她也成了秦淮河畔一家青楼老鸨李贞的养女并改姓李。
  多年以后,想不到侯家又因结党而落得此凄凉下场。
  侯方域本来是在台湾下挂任职的,这次也是入京朝集,谁知却卷入这大案中,连他父亲也没能幸免。
  “香君,为我父子把酒满上。”
  “能否再为我歌舞一曲?”
  李香君不但精通诗词韵律,也擅弹琵琶丝弦,而且有极甜润的歌喉,当年她在媚春楼那也曾是赢得整个金陵士子们的追捧的。
  相随侯方域十年。
  当年还是阮大铖让杨文骢出面替囊中一时羞涩的侯方域赎了李香君,成就一段美好爱情。
  李香君知晓是阮大铖出的钱,最后把自己的所有私房体已拿出给侯方域,让他还了这人情,不让他跟奸党一起,以维护他的羽毛名声。
  可现在,李香君端着酒壶却忍不住出声请求,“阮大铖马士英杨文骢皆圣人心腹宠臣,阮氏姐妹在宫中更是得宠,夫君何不求求他们帮忙。若是夫君不方便,妾愿意奔走。”
  侯方域此时难得的表现的极为洒脱。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侯恂也很从容。
  父子都是那种聪明人,很清楚自己这次彻底的犯了界,已无侥幸之理。皇帝本就有意杀鸡儆猴,如何还可能再朝令夕改,就算他们父子此时心里后悔,想要再改变态度,也晚了。
  侯恂毕竟也曾是崇祯朝做过总督、尚书的人,经历了那么多恶劣的党争政斗,很明白这次事情的关键是什么。
  绝无幸理。
  “当今还真是位杀伐果断的皇帝,这个时候还能有这样的决心魄力,对我等而言,固然是惨事,但对这天下,也许是幸事。”侯恂举起酒杯。
  “该妥协的时候能妥协,该强硬的时候能坚持,这位天子确实了得。当年崇祯如果能学他的妥协,也不至于在位十七年落的自缢下场。而弘光如果能有他的这种强硬,也不会让南京一年便破。”
  父子俩只能说是刚好撞上了刀口,结党这个事情也不是说完全无辜,但若说结党营私甚至欺君却也谈不上,只能说他们还以旧朝的那种做派来行事,甚至这次事件里,还带了头,那么枪打出头鸟,也就一点不无辜。
  只是他们也想不到,皇帝居然会如此下手快和狠。
  他们甚至连一点逃生余过都没有。
  虽然有许多人求情,但当台院、厂卫又将十几名官员牵连进来定罪后,这声音已经渐渐消散了。
  所有人都懂得了太子有皇帝撑腰,留守诸公更是铁板一块。
  南北衙的二十位提督,甚至一起去拜见了太子,但不是为他们求情声援,而是表明禁军对太子的支持,对留守朝廷的支持。
  而据说,禁军提督拜太子这事,其实是他们得到了皇帝授意。
  太子接见禁军提督们后,就顺势在南郊举行了一次阅兵和赏赐。
  所有的声音都没了。
  要么此事到此为止,要么请君入瓮,自投罗网。
  年轻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