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上升明帝-第7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北宋熙宁年间,李朝出兵入侵广西,后宋江反击,攻至富良江一带,最终双方议和。
南宋时,封李朝英宗为安南国王,始有安南国之名。李朝之后是陈朝,蒙元曾经攻破国都升龙城,但后来蒙军不适安南炎热退兵,陈氏向蒙古三年一贡,蒙古封其安南国王。
后来忽必烈又派兵征讨,再破升龙城,之后再撤兵,后来三征,元军白藤江大败,此后两国不再相攻。
直到大明朝取代了元朝,朱元章与陈朝互派使节通好,明廷也册封陈裕宗为安南国王,建立宗藩关系,明太祖还将安南国列入了不征之国。
但在朱元章死后,建文元年,陈朝末代少帝被废,黎季犛建立胡朝。他自称是中国虞舜之后,改国号大虞,因其后来出兵入侵占城,强迫割让国土,占城在永乐元年到明朝投诉,朱棣派使责问。
后来胡朝表示恭敬,胡汉苍还以陈朝外孙的名义,获得明朝册封的安南国王。
可后来两边关系却急转直下,明军派兵五千护送陈朝的宗室子孙陈天平回国,被胡氏截杀,明朝随即派大军南下,接连攻陷其东都升龙等地,直逼其国都清化府西都城,胡氏父子出逃,最终被明军擒杀。
明灭胡朝,越南国土被收复,明朝直接在越南设立三司,改地名为交趾,直辖统治。
不过交趾省仅维持了二十年,最终被朱瞻基放弃,撤消交趾布政使司,封黎利为国王,成为名义附属国。
黎利是清化豪族,自称平定王起事反明,与明军争持数年,最终明朝决定罢兵。
黎利建立后黎朝,国号大越,黎氏向大明三年一贡,明朝不干涉越南内政。
不过后黎朝很快衰弱,到嘉靖时,出了个权臣莫登庸,草莽出身,却一步步成为了后黎朝的大将军,最终篡位,建立莫朝。
莫太祖称帝后,明朝却有意恢复黎氏,于是安南最后形成了统治清化以南的南朝黎氏,和统治山南以北的莫氏朝廷,双方争斗了约七十年。
万历二十年,南朝攻入莫氏首都升龙,斩莫朝皇帝,后黎迁回升龙,北方莫朝结束,但莫氏一支却割据高平,并跑到镇南关下称臣归附,得到明朝干涉后,莫氏保有了高平这块地方。
后黎朝虽然还都升龙,但郑氏控制朝政,黎氏不过是傀儡,后来阮氏在南方起兵,于是再成南北割据之势,高平的莫氏也得以残存,加上宣光的武氏,就形成了这么一副六十年都没终结的割据局面。
从陈朝到到黎朝,后黎朝再到莫氏,再到后黎朝恢复,大明跟安南关系,一开始是太祖时的友好,甚至列为不征之国,安南是大明附属国三年一贡。
可后来黎朝在朱棣时的不恭,被朱棣出兵灭了,但设省不过二十年,明军在安南损兵折将,持续的输血维持,最终没能持续,在宣宗时撤兵。
虽然直接设省统辖失败了,但明朝此后也没再跟安南真正好过,一直想办法搞破坏,莫氏篡位夺权,明朝就支持黎朝复国。
后黎朝强大击败莫氏,那就保全莫氏残余,反正就不让他们一统。从秦到唐末,中原是一直直接控制着交趾的,设立郡县管理,也迁移了许多汉民。
而从五代一直到明,虽然中原的南汉、宋、蒙元、明等多次对交趾用兵,一次又一次的攻破他们的都城,但都没能再征服他们。
明朝短暂的设省二十年,终究还是放弃了。不过就算如此,安南然后跟中国是同文国家,这样的同文国家,在此时有五个,大明、朝鲜、日本、流球和安南。
都是使用汉字,也都是接受的儒家思想,甚至在许多官职制度上,也都基本上都是汉式的。
明朝曾直接统治安南二十年,自然也有不少移民。这些边境线上的山民自称是汉民,其实也没什么问题。
“既然如此,那就编团练!”曾英对他们的请求很豪爽的答应了。反正他已经把高平、谅山都划入大明了,这些人又是汉裔,编设团练也没问题。
他甚至还赏赐了他们一些布匹银两。一群人兴奋的回去了。过了几天,谅山奇穹河一带的寨子都知道了,然后好多寨子也跑来要求编团练发钱粮。
有些是汉裔有些是苗民,还有一些越族的,但他们都表示自己是大明子民。
曾英将其中一些青壮挑选入团练,选中的发一套衣服鞋帽再给些钱粮补贴。
分水岭南面的许多村寨听说后,也心动了。他们也跑来要成为忠义团练的一员,也想拿份钱粮,数量还不少。
对于他们,曾英的回答是他们在分水岭南,那里暂时不是大明境内。可那些村寨对这个回复并不满意,凭什么一山之隔,对面的就有钱有粮还发衣服发武器的,抓个郑兵还能领赏钱,咱们就不行?
这些人回去的时候,看到山这边的村寨刚立起的大明界碑,围着那碑转了几圈,一合计,直接把界碑挖了出来,然后抬着就跑过了山岭。
第二天,他们跑过来找到还在寻找界碑的这边团练民兵,说界碑在他们寨子后面,现在他们也是大明疆界之内的百姓了。
团练民兵报到御营这边,御营派不收过去一看,界碑还真就被他们挪到了山南面的那个寨子后面了。
这群人直接为大明拓边十里。等夜不收回去汇报后,曾英直接大手一挥,既然这些山民一腔忠义,岂能辜负,现在起,他们就是大明子民了,招收青壮健勇者为团练,发衣裳发钱粮。
山那边的寨子得到回复,一片欢欣鼓舞,被点中的村民换上团练的衣服拿起长枪也是觉得威风凛凛。
第二天,村后的界碑就又没了。南边一个村子有样学样,半夜来挖了界碑立他们寨后了,大明再次自动拓疆十里。
立好界碑的村民得意的跑来报告,请求入籍。然后,大明广西边界上归顺府、太平府、思明府、凭祥县、永安府的边境界碑,一个接一个的失踪,然后南边的山民跑来请求入籍。
大明拓边十里。大明拓边二十里。大明拓边三十里。大明拓边百里,大明拓边二百里。
曾英一兵未发,结果大明南疆边界的界碑就一路插到了沧江北岸,要不是郑军在南岸驻了许多兵,只怕都要一路越过沧江,插到太原或是北江了,那可就出了北部山区,到了一马平川的平原上了。
第812章 太子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何等快哉!”深冬。北京,国子监,监国皇太子在此看望赴京赶考的士子们,并召见了一些士子代表,在谈到河南罢考事件时,太子直言大家寒窗苦读,却因事罢考,这样岂不是就放弃了自己的功名和家族的厚望。
“罢考就是放弃,在战场上那就是逃兵,你们难道就不想一想,这不正是伤了父母妻儿的心,这不正是一时湖涂而铸成大错吗?”太子虽然年轻,过了年也才十六,但在面对这些平均也是三十岁左右的会试举人们,却是能够直指核心本质,那就是利益。
读书人满嘴仁义道德,其实也都是利益。不管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离不开利益,何况大明以来,读书人对利益更是追逐的更为疯狂。
李世民站在长安城楼上,看着那些入京赶考的读书人曾经说过一句经典名言,天下英雄从此入吾彀中矣。
“太子殿下讲的皆对,但晚生仍然要问,像我们河南这样,就是考上了功名,又有什么用呢?”一名河南举人起身问道。
太子弘甲望着此人,头发半白,看着最少也是五十岁了,却还只是一个举人。
不过这个年纪,并不算老,所谓五十少进士,明朝近三百年来,录取的那些进士们,平均也是三四十岁了。
甚至有六七十岁还在考秀才的。
“你来自河南?”
“晚生是河南省卫辉府新乡举人刘源湛,崇祯元年就中了举,此后战乱饥荒颠沛流离,一晃眼却已经是五十岁了,实是惭愧。”科举纳士的大明朝读书人的动力。
在以前,通过科举各级考试,录取后成为秀才、举人、进士,能带来多大的利益他们很清楚,那能成为士大夫阶级,真正的人上人的贵族。
可绍天帝起兵以来,读书人的特权被剥夺了许多,他们的利益也不断的损失,士绅一体纳粮后,河南又搞士绅一体当差,甚至不许生员包揽诉讼,这才有了生员罢考事件。
太子说读书人不应当罢考放弃,不能当逃兵,还说科举功名利益,可现在利益不再,朝廷在作贱他们读书人。
朱弘甲的书肯定没有这些举人们读的多,这些人年纪大的六十多岁,最年轻的二十多,普遍三四十岁,哪个不是寒窗苦读多年,能成为举子,都已经是打败了天下九成九读书人了。
陈潜夫想为太子回答,但太子却咳嗽一声,主动回答起来。
“什么叫功名?孤曾请教过陛下,陛下说,功,就是为国建功,名,就是名垂青史。如果读了书,就只想着如何多捞银子多置地,甚至想着盘剥百姓、偷税逃税,甚至是包揽诉讼武断乡曲,那就是当了官,也是贪官恶吏,功在哪里,名在何方?”朱弘甲直接搬出了皇帝来,先站到了道德的制高点,然后居高临下的勐烈反击,一开口就掌握了话语权。
谈判里面,掌握话语权至关重要,就如同是打仗占据主动。太子的这话大义凛然,无论是哪个士子也无法公开反驳的,虽然他们心里也许就是这么想的,可哪能当众这么说。
刘源湛立马解释道,
“我们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是受不了陈大人对读书人的作践!”朱弘甲这次却没反驳,而是变成一副虚心倾听的态度,让士子代表们都各陈已见,并说,
“今日孤来,也是想亲耳听一听大家的意见,大家都是国家士子天之骄子,一朝金榜题名,也就都将成为朝廷官员,有什么话直接说,孤都会认真听,也会记下转答给圣人。”刘源湛于是说陈潜夫身为总督,在中原推行恶政,他没敢指责皇帝的那些政策,毕竟郑三俊侯恂丁启睿这些都已经被赐死,牵连上万人的大桉子定死了。
他于是只能说陈潜夫在河南的一些地方政策。诸如朝廷输银代役,然后又摊丁入亩,还士绅一体纳粮了,结果现在陈潜夫又让大家按亩摊役出丁,给的丁银却是市价不到三之一。
“孤今日也把陈总督请来了,陈总督当面向孤解释一下大家的问题。”陈潜夫哪会怕这些举人,很澹定的回答,
“自圣人举兵恢复以来,推行仁政,故输银代役,以免除二百余年来的差役重负,这个仁政不仅是对普通百姓宽仁,也对所有读书人,官吏,也是一体不用再担差役了,伟大的仁政。”
“而且圣人体谅百姓,对于地方役差也都只是取了最基本的地方开销,将之做为定额,然后摊入田亩,与同样固定的田赋合一一起,并早有圣谕,永不加赋。”
“赋不加,丁银亦不加。然而这点固定丁银只够地方寻常太平年间的日常基本开销,遇灾荒赈济不说,就是要修河兴水利等,也都不在其内的,这些不足的开销,圣人都是从工商税里补贴地方。”
“刚才这位新乡的刘举人说自己崇祯元年就中了举人了,至今也都二十多年了,你今年五十岁,经历过万历年间,你自己说说,如今圣人的绍天仁政,仅这差役、丁银这块,是不是不比过去少太多?”
“以往地方上田赋虽是定额,但加派不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