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上升明帝-第7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往地方上田赋虽是定额,但加派不定,地方差役既有折银也有派役,其真实负担又是多少?”刘源湛五十岁了,当了二十多年的举人,虽也算是特权阶层,但天启崇祯以来,时局动荡,地方吏治腐败,就算是举人,其实也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摊派、劝捐,就算能优免、逃避,可那也不过是免优的正税,摊派这些往往是免不掉的。
而那些年,加征摊派火耗等却是正税的好几倍。陈潜夫却是继续直接拿出了一份数据,就是河南省卫辉府新乡县的万历、天启、崇祯和绍天四朝的实际税赋负担,后面又加上了弘光时期,还有李自成、满清控制以及在土寨控制时的实际负担。
随便一个数据都非常惊人,不仅高的吓人,甚至寅吃卯粮,早征到不知道哪年了。
所以早成了一笔湖涂账,大家拿不出,那就一次次的被搜刮洗劫,地方官吏还要搭车收钱,土匪流贼还时不时来抢掠。
相比之下,就算号称太平的万历年间,其税赋也远比现在高,哪怕是举人进士之家,实际负担也是远高于现在的。
所谓的士绅优免,甚至就算他们寄名投献等各种手段下,最终的负担还是要远远高于现在的。
说到底,羊毛总要出在羊身上。
“我再说下修河吧,咱们河南人有一大半人是生活在黄河两岸的,现在黄河改道了,河南东南还倒不再沿河了,以前黄河年年修,年年也是要派工做役,甚至还要摊修河银子,同样是修河,结果修修补补还年年洪水受灾,大灾小灾不断,银子没少花,苦累也没少受,但却不过是饱了那些贪官污吏的私囊。”
“而现在咱们朝廷修河,并没有再向河南百姓征收修河的银子,连折银代役的那笔丁银里面,也都没有算修河的银子,为什么?是朝廷疏忽吗,不是,是圣人特别旨意,说黄河修河的银子,由朝廷统一拔款,统一规划治理,不能都让沿河百姓承担,否则也承担不住。所以我们就算都是沿黄的府县百姓,但交的丁银里,也并没有修河的代役银,也没有了驿站的代役银,好多项原有的代役银,都取消不征收了,由朝廷从国库里的工商关税等里面拔银给地方。咱们丁银多少?跟江西的河北的山东的甚至陕西甘肃的有区别吗?没有,现在全国统一,田赋是亩税二斗,还是折成标准税亩的,实际税率是十五而税一,丁银也是全国统一,摊丁入亩,亩税二升,火耗一成,田赋丁银加火耗,全国统一都是一亩二斗四升二。高吗?没有了其它加征,没有了其余浮收、火耗和耗上耗,也没有了其它差役、捐派等,高吗?朝廷为了修河,数次拔款,甚至发行了几次修河债券,你们中也当有人购买过吧,利息还算不错的,我就买了不少。我算过,相比起之前,地方上百姓负担其实降了好几倍,就算是士绅地主们,负担也降了几倍。”陈潜夫说话都是实打实的数据,而且都是真实的。
“各位举子虽然来自山南海北不全是河南举人,但也都清楚我所说的都是真实的,说句实话,其实朝廷现在征收的田赋和丁银,都是非常低的,尤其是丁银这块,朝廷全都留存给地方衙门开支,但其实每一个衙门都是不够的,朝廷又把田赋的一大部份留存给地方各级衙门,可就算加上这些,也不过是勉强够地方支用。如遇修河、救灾、甚至修路、筑城、水利等这些,就都还需要朝廷从国库划拔款项,是靠用专税、工商税、关税等在补贴。”
“各位士子,家里也基本上都是地主,都清楚我说的这些话是真的,你们现在的负担,其实比以前减轻数倍不止,而且朝廷还在持续的补贴以保障你们,相比起以前,你们心里难道没有一笔账吗?”讲道理,摆事实。
第813章 格局
陈潜夫反问他们,你们难道想回到以前那样?
就算朝廷给你们优免特权,就算你们继续偷税逃税,可你们实际的负担也会比现在更大。
而且如河南,地上悬河的黄河动不动就决堤漫水,大小洪灾不断,对地主士绅们造成的损失更大。
甚至中原地区,多少城池大邑乡村,以前的那些地主豪强士绅如今都彻底灭绝了,为何?
天灾、饥荒,还有战争。
“大河不满小河亦不满,国家不安定富强百姓士民又如何富裕温饱?”陈潜夫问所有人。
太子朱弘甲这个时候也站出来做总结,说圣人宽宏仁厚,厚待士绅百姓,虽然政策有些更改,但只是改的更好,士绅地主们虽没有直接优免,但朝廷却是真真切切的保障着大家的利益,税赋少交了,地方安稳了,更不会有大动乱大饥荒这些。
现在不论是迁移地方士族填充京畿,还是迁移百姓移民屯边,朝廷也都是为了大局出发,同时也给大家做了许多补偿的,最基本的一项,就是迁移到京畿、到边地后会补给田地,尤其是去边地的,都是一亩换几亩,没地地少的还能分田授地,分期低息买田置地等等。
士绅一体纳粮或是一体当差,也都不是作践大家,而是共同建设维护自己的家园,一体当差,也不是交了银子又当差,而是朝廷出银子雇佣大家修河,修的也是自己的河,保的是自己的家园和田地,而且现在这银子也都是按市面工价给的。
若是连这个都觉得不行,那么士子就得好好反思下自己的格局了。
“我们得有格局,格局要打开!”年轻的太子说格局二字的时候,还是把许多三四十岁的举人代表们说的低头沉思起来。
格局这个词挺新鲜,但是他们也听懂了陈潜夫的潜台词,别敬酒不吃吃罚酒,现在这么好政策不珍惜,到时朝廷恢复以前的老规矩,那大家可就别后悔莫及,甚至若是大家抗拒搞什么罢考罢工,到时取消你功名,禁你考试资格,甚至把你全家迁移到边地屯边,又或者只要不作为,那到时这黄河泛滥,大河决堤,遭受灭顶之灾的反而是他们这些人。
而在会面第二天。太子便在留守朝廷的会议上,颁布了几样新政。其一,是从明年的会试开始,取消南、北、中榜,不再按南北榜分取进士了,而是各省定额录取。
中原的三京十八省,各按人口数量来定录取数额,虽然同场同卷考试,但录取的时候却是分省来录,而且今年录取的总数也定了,三京十八省总共录取三百六十名进士,另外特别四省加上关外十七省,每省各给三个名额,总共六十三人。
明年的进士,便将总共只录取四百二十三名进士,比起前几科动不动就录一千多,还要加恩科,则录取率大减。
尤其是对于科举大省的江西、江南、福建、浙江这几省来说,这分省定额会让他们更加内卷,他们省内的举子只能争夺本省的进士名额了,假如江西只有二十个进士名额,哪怕江西的第二十一名,成绩比其它省的好再多,也不能录取了。
这明显是出于大一统的考虑,比起南北榜和南北中榜更进一步。另外,太子还宣布,各省在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外,将新增一个省级机构提学使司,其长官为提督学政,为正三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管理省内学校。
提学只管考试和教育不理民政,督抚和布按不得再干预提学职事,所有涉及学校、学生的事务,都统归提学管理。
而各地学生,秀才举人等犯事,亦须先报之提学,由他们革除功名,然后交由法司处置,而不再需要报请礼部。
这个提督学政,是之前的提学厅厅长,而在崇祯以前,明朝最早是在布政使司下设立儒学提举司,设提学官,由按察副使或佥事担任,南北直隶是用监察御史一名任提学官。
景泰年曾废止,天顺又恢复。总体讲,以前的提学官不论品级还是职事,都不如现在的高。
现在直接跟布、按两司平级,而且督抚、布按都不能干涉他们的职事,虽不是御史钦差,却是在地方上地位超然,有几分驻防御营提督的那种超然。
提学使司现在是自成体系,虽是地方官,但不受督抚布按管辖,这就非常特殊。
从取消南北榜到分省定额,再到试行吏员考试,然后是专设提学使司,又在各地取消原来的县府官学生员制度,改成以基本教育的小学校制度,以及招收高小毕业生和秀才为主的中高等学院。
因为科举三年一科,科举、吏员考试又事关官吏,所以定的是学政三年一任,一般不连任,而是换省或换岗。
这么大的事情,但在朝堂上却很低调的宣布,并很快在报纸上公布颁行。
“省里又恢复三司了,提学使司取代了都指挥使司,文事取代武事,文教大兴,好事啊。”学城,一间茶楼里,一群待考举人在喝茶看报,来自江浙乌程的姚延启道。
他的兄长姚延着却道,
“这事情这么大,怎么悄无声息的就颁行了?”来自湖北黄冈的刘子壮道,
“我看这可能是圣人旨意,这么大事,太子也不可能直接颁行吧?”他是刘源湛崇祯元年的同科举人,年纪比刘小几岁,但也四十多岁了,中举后又考了数科都没中进士,后又因战乱停考了几次,这次也是与表弟曹本荣一起来考试。
在问津书院读书多年,后又与表弟游学于黄州河东书院,寒窗苦读三十载,这次来京考试志在必得,不料却碰到绍天朝建立以来最严一科了。
以前一次录取进士一千多人,绍天朝已经开了两次常科,两次恩科了,四科录取了好几千进士。
结果今年这第三次常科,却只录取四百多人,还是分省录取,湖北省虽比不得江西江南的士子水平,但也算是人文之乡,今年参加乡试的秀才达到了八千多人,但最后录取率只有一百多,百分之二的录取率,低的惊人。
而现在好不容易百里挑一杀到京来考会试,结果他们这一百多人,要争夺十几个进士名额,百分之十的录取率。
虽比乡试的要高出五倍,但那一百多个可都是千军万马里杀出来的。很明显,朝廷科举制度有了极大的变化,前面这六年,那是敞开了录取,常科还要再加恩科,常科也是一科录取数量相当于以前几科的,但现在一下子就减少了几倍,虽然更应当说是恢复以前的录取数量,可这落差太大。
特别是分省定额,这基本上就等于对那些大省的压力更大了。而且下一科乡试举人录取率也会开始减少录取数量,严格分省定额,就算是江浙大省,举人一科也不会录取超过一百。
相对应的是朝廷增加的吏员考试,又叫公务员考试,却是高小毕业生、取得秀才功名及以上者,都可以报考,另外退役御营、省营兵,武举秀才举人也可以参加考试。
这公务员考试甚至还是直接按岗位招录,择优按岗位录取,一录用就上岗,有多少缺就录多少人。
官员有九品十八级,而吏员也有九品十八级,称为流外九品。官吏界线还有,但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
“你们说这次变动这么大,会不会是因为河南罢考桉引发的?”刘子壮道。
刘源湛认为这跟他们河南考生罢考没关系,
“我倒觉得现在这样改也挺好,之前一次录取一千多人,这进士也太不值钱了,才几年就录了几千个新科进士,朝廷哪有这么多官缺职位?”
“现在三年一科,就算分省定额,可总共才录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