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海上升明帝-第7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讨喀尔喀,并参与平大同叛乱。
眼下是和硕承泽亲王,掌管兵部和宗人府,与代善第四子和硕谦亲王瓦克达同为议政王。
这个五哥能力较为平庸,也没有什么野心,倒是能放心的人。其余的几个兄弟都是比较年轻或是没什么能力,也没有什么娘家势力支持,也可以放心。
宗室里能威胁到他的现在倒没有人了,有能力的几乎死光了,他叔辈的济尔哈朗、代善、多尔衮、阿济格、多铎,然后他兄弟辈的如豪格、杜度、尼堪、硕托、满达海、萨哈璘、博乐、岳乐等,这些能打的都死了。
剩下的要么是没成年的,没上过战场的。要么就是些平庸没能力的纨绔废物。
“召硕塞、瓦克达、巴尔堪。”在自己的御帐,顺治召来三人。
“册封五皇兄为和硕睿亲王、瓦克达为和硕礼亲王、巴尔堪为和硕郑亲王,世袭罔替铁帽子王,三王共同理政。”册封了三人为理政王,不是摄政王也不是辅政王,而是理政王,协理政事之意,同时为议政王大臣。
三人中有两个都还年轻,硕塞是顺治五哥,也不过二十一岁。巴尔堪是济尔哈朗儿子,才十三岁。
瓦克达是代善的四儿子,年纪最长,今年四十四岁。相比起之前的辅政八王博洛、满达海、尼堪等,这三位既无显赫战功也没有什么辅政功绩,纯粹就是因为是努尔哈赤的孙子,或侄孙,加之有能力的都死光了,才轮到他们。
“让礼部议一下皇叔父摄政王的谥号。”
“传朕旨意,为郑亲王缀朝五日,配享太庙。”顺治迫不及待的要把济尔哈朗安葬,这样他就可以正式亲政了。
新的和硕礼亲王瓦克达资质平平,一把年纪了,跟众兄弟相比毫无功绩,虽也在军中多年,但也就是打打酱油。
如今父亲的爵位传到他头上,还做了理政三王之一,他也知晓要投桃报李,立马表示应当立即为皇帝准备亲政大典。
当然,亲政之前,按惯例得先大婚。之前不知道是故意还是无意,三位摄政王都忽视了皇帝的婚事,一直都没有拟定人选。
“在科尔沁部选一位,你们知晓哪位王爷家有合适的女儿?”顺治也是直接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现如今,满洲宗室人才凋零,虽不用担心威胁皇权,可却也让他现在缺少可信任的帮手。
他也只能通过大婚,找一位强力的皇戚了。现如今,还有谁比科尔沁部更合适?
科尔沁左翼后旗最早与满清皇室联姻,而科左中旗却和清室联姻最多的,也是女儿嫁入皇室中地位最显赫的部落。
福临的母亲孝庄太后,就是出自于科左中旗,孝端文皇后也是出身科左中旗,科左中旗,那是福临的舅家。
科尔沁左翼中旗又叫达尔罕王旗,属于哲里木盟,是四部十旗中科尔沁六旗之一,其始祖是合撒儿的十四世孙奎孟克塔斯哈儿。
科尔沁部是成吉思汗弟弟的后裔,因此也被称为白银家族。奎孟克的长子博迪达喇的次子纳穆赛是科尔沁左翼三旗的旗祖,纳穆赛长子莽古斯,女儿哲哲嫁给了皇太极,即孝端文皇后。
哲哲生了三个女儿,其中次女固伦端靖长公主还又嫁回科左中旗,嫁给哲哲侄孙多罗郡王奇塔特。
莽古斯的两个孙女,宰桑之女布木布泰和海兰珠,也先后嫁给了姑父皇太极,布木布泰即孝庄文皇后,海兰珠成了辰妃。
布木布泰也生了三个女儿,其长女固伦雍穆公主也嫁回娘家,嫁给她侄子卓礼克图亲王毕勒塔噶尔。
科左中旗还有两个贵女,一个嫁给了多铎,一个嫁给了多尔衮,他们是莽古斯的女儿和他的孙女。
而在之前,清廷清洗了多尔衮三兄弟后,把这姑侄女两送去了明朝求和,如今成了朱以海宫中答应。
因为这特殊的后戚关系,加上他们本就归附较早,所以满清向科左中旗恩宠有加,内札萨克二十四部四十九旗,只有四个世袭亲王,科尔沁六旗中就占了三个亲王。
科左中旗一旗就有两个世袭亲王,还有一个世袭惘替的多罗郡王。不仅爵位多,而且俸禄都要高出其它旗的亲王郡王,一般亲王年俸两千两、俸缎二十五匹,科尔沁亲王的年俸却是两千五百两,俸缎四十匹。
满清与科尔沁部的联姻,确实比其它蒙古部更亲密,双方的关系自然也就更紧密。
在他们退出关外后,许多蒙古部落又反水投明,可科尔沁六旗,却还没有一旗投明的。
“陛下舅父科尔沁左翼中旗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有女额尔德尼布木巴性孝敬知大礼,可选入宫中为皇后。”瓦克达还特别加了一句,
“先前孝庄太后尚在时,也有意选她入宫。”吴克善是和硕福亲王莽古斯的孙子,忠亲王宰桑的儿子,也是孝庄太后的兄长,孝端太后的侄子。
不论从哪方面选,吴克善女儿入宫为后,那都非常合适的。尤其是眼下,满清越发需要拉拢科尔沁,加强他们的联姻。
“好,马上召吴克善来朝见,商议此事。”顺治本就是此意,自家的亲舅舅再变成老丈人,那就是亲上加亲,科尔沁也就能够更加忠诚。
“吴克善四弟满珠习礼,是什么爵位?”
“满珠习礼本为台吉,后尚先帝养女郡主、岳托之女,授和硕额附,崇德元年,封札萨克多罗巴图鲁郡王。”顺治想了想,
“进封满珠习礼为科尔沁左翼中旗和硕达尔汉巴图鲁亲王,召他入朝,任銮仪卫掌卫事大臣!”銮仪卫最初是清军入关后,改锦衣卫而设,但不再兼管缉捕,而是专职仪仗。
掌卫事大臣一人,由满洲或蒙古王公一人担任,下设銮仪使三人,下设六所一卫,六所一卫下又有校尉数千人。
他们人员众多,不仅负责仪仗,其实也还负责皇帝侍卫安全。掌銮仪卫事大臣和领侍卫大臣,都是清廷仅有的正一品武职。
领侍卫大臣有六人,上三旗各两人,但掌銮仪卫事大臣却只有一个,同样的品级,但一个有六人,一个却仅一人。
另一方面,同是侍卫皇帝,但皇帝驻跸御营,领侍卫大臣只能在第一道关卡把守,而掌銮仪卫事大臣却更靠近皇帝。
这个职务是最受皇帝信任的禁卫大统领。顺治虽然年少,但济尔哈朗一死,他马上就安排了三位亲王为理政王,迅速把有影响力的皇族宗室里家族拉拢过来,支持他迅速亲政。
另一边马上决定娶舅舅女儿做皇后,还把四舅召来御营做掌銮仪卫事大臣的禁军大统领,可见他这七年皇帝,也并不是白当的。
“朕会把失去的,全都夺回来!”
第822章 上京满洲里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玻璃照在房间地砖上,铜鹤香炉升起鸟鸟白烟,屋内暖和而又芳香馥郁,这老檀香还带有股奶香的味道,温暖细腻,却又夹杂着一点辛辣,给人凛冽之感,兼具阳刚与温暖。
年过七十,白发苍苍的左光先跟随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前来面圣。正月里的西北一片银装素裹,敦煌城却很热闹,西域各方势力汇聚,诸汗齐聚,使的这座绿洲格外的喧闹。
“陛下,左光先到。”
“罪民左光先拜见陛下。”朱以海从奏章上抬起头,打量着苍老许多的左光先,
“坐!”
“敦煌戍边生活如何?”左光先目光复杂,做为东林领袖铁面御史左光斗的弟弟,左光先也曾因直言敢谏而与兄长并称东林二难,出身江南桐城士族名门,历任知县、御史、巡按、巡抚、太仆寺少卿、礼部侍郎等职。
左家一门九子,皆当世名士,不是进士就是举人,最起码也是选贡,谁又能想到,左家因他与四兄光斗而名动天下,却又因他们兄弟俩而连累家族两次。
从江南水乡到西北敦煌,从地方名门,到敦煌戍边罪犯,其间的差距天壤之别。
家族数百口人迁来西北,路上老弱就死了十几口,甚至当初为了照顾族中女子,不得已在桐城老家,匆匆的把一些家族年轻女子给胡乱的嫁了出去,也没办法门当户对嫁入名门,只要有人不怕他们没落,不怕受牵连,哪怕普通农民肯娶就嫁。
到了敦煌,家族却又以户分散在各个屯,成年男丁还都要服役戍守,左光先年纪太大,一路西来也染病,虽然活下来了,却也虚弱无比。
最后被安排在新建立的敦煌三小当教员,教授国课,分了间宿舍,学校也包了吃住,还有每月两块的薪水,闲时也要参加乡公所里的一些书工作。
这个待遇,可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了。他自己吃住都包了,薪水可以全拿给家里补贴生活,甚至他还把年幼的两个孙子带到学校里一起,既可读书,还可以一起在食堂吃饭,只要交一点点伙食费就好。
甘肃安西府的敦煌县令和提学局长都曾经见过他,跟他说这是圣人之恩,是朝廷之仁。
想比起在当金山口戍守的陈子龙,左光先的待遇要好的多。在敦煌快一年,左光先的心态也有许多改变。
之前还想着撑起东林大旗,想着站出来维护整个士绅利益,可如今在西北敦煌生活了近一年,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边疆的辛苦后,许多想法也变了。
“戍边很苦!”左光先直言,
“万里戍边敦煌,加入屯垦大军,看着这片沙中绿洲一点点兴盛起来,又有种难得的成就感。特别是如今西域诸汗前来敦煌朝贺汉天子,虽兵强马壮,却在敦煌老老实实,恭恭敬敬,不敢有半点不法,边疆之民,也深感自豪与安全。朱以海点头。对于这个老头,现在也没那么恼了,事实上皇帝对于东林也好,复社也罢,或是什么阉党奸党的,对某些个人其实并不是很讨厌,只是当有些人山头派系过于紧密,皇帝才会出手收拾。
“本来朕打算召陈子龙也来聊聊,不过听说他流放在苏干湖,现在戍守当金山口,那里已经大雪封山,一次要封九个月,暂时是见不了了。”
“在小学堂教书可还习惯?”左光先点头,
“多谢圣人和地方官员们的照顾,让我在学校教书,很轻松。”他这年纪,这身体,若是去城堡、烟墩戍守,或是去垦荒屯田,肯定撑不了多久就没了。
在小学堂教书,既轻松,而且吃住还不错,身体已经慢慢恢复了许多,更难得的是,他还有机会继续整理自己的诗集作品等。
“屈才了。”朱以海道。
“朝廷如今很重视教育,正在全面改革教育之法,过去考中秀才后,要入官学,成为生员。但这种生员制度效果并不好,如今朝廷取消这种生员制度,而是在各县乡设立小学堂公办学校,加强教育普及。今年开始要在县里设立县中学,初小六年以后,成绩优秀者升入中学,中学将成为以后朝廷专科学院、大学的预备学员,为高等教育进行专科化教育,提供更多专业人才。”皇帝的教育改革也是一步步推行的,在科举这块大蛋糕先不动的情况下,先是设立了一些专科院校,从师范学堂到政法学堂再到财经学院,再到后来的船舶学校等。
后来又在县乡办公立小学,实行新式分科教育,打破过去只为科举准备的私塾、书院的教育方式。
各级专科学校直接为朝廷培养专业的吏职人员,不少学院现在还直接搞定向委培,供不应求,直接包就业分配,从童生秀才里录取。
不过旧有的教育,确实太落后,学的都是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