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7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接着便该考虑授封就藩了。
  皇帝诸子中年长的也就太子和汉王,其余最大的也才七岁,他们授封就藩还早。
  关于太子如何授封就藩这个事情,朝廷现在有不少意见,但明显皇帝早有自己的打算。
  直接把汉王召来青海。
  “让你就留在青海建藩就封,你可愿意?”
  “青海是个好地方,儿臣都听父皇的安排。”
  关于皇子分封之事,朱以海考虑了好几年了,蒙古、元朝那种分封制度,是有很大缺陷的,必然导致分裂,中央与藩王不出三代肯定就会有叛乱,不利于中央集权一统。
  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章设立的那套宗藩分封制度,主要是分封各地,甚至分封一些在边塞,有多位塞王,有屏藩中央之意,可也有些权势过大,尤其是兵权这块,后来靖难之变也说明了这政策的巨大漏洞风险。
  而朱棣自己夺位成功,所以几乎推翻了朱元章的分封制度,收回护卫等,直接让藩王在地方养猪,既限制削夺了藩王们屏藩中央,为国出力的作用,也让国家财政负担巨大,尤其是在中原的那些藩王们,一代又一代的繁衍,不断的分封,俸禄压力大,而且还容易侵占军田民田压迫百姓等。
  不过朱以海也看到了朱元章的养子沐英的沐氏家族镇守云南近三百年,带来的积极正面的作用,虽说到崇祯时,沐氏占了云南官面上三分之一的田地,多有不法,是个大土司,但在维持大明朝廷中央权威方面,还是非常积极的。
  如何寻找一个平衡点很重要。
  他既不希望分封的皇子们将来造反,或是他们的子孙造大明的反,也不愿意关在地方养猪。
  他也不喜欢唐朝那种把皇子皇孙全关在京城,养在五王院、百孙院那种做法。
  思来想去后,朱以海打算让汉王吃点苦,给他安排个边疆之地,划一块封地,给予一些有限的兵权,主要给他地方监察之权。
  入城之后,朱以海带着汉王看沙盘。
  在日月山的南面,也就是黄河龙羊峡一带的南岸地区,有一个归德所,在明初洪武年间,设立了河州卫,下有归德所等,分兵屯田,归德共有十屯,屯兵都是从江左淮泗地区迁移来的,后来又安置了一些本地土着。
  这个归德,便是后世的贵德了,也包括了尖扎、贵南一带,主要就集中在龙羊峡黄河南岸。
  历经近三百年,归德依然还保留了一些独特的江左文化,但也染杂了一些夷风,这里汉藏回皆有,既有孔庙、城皇,也有汉传释教和藏传释教,还有本教寺院,各种寺院多达近百座,有数千僧人,几十座经堂。
  既有屯庄农耕,也有部落牧民。
  一直以来,这里都是隶属大明的陕西,只不过明末之时,这里也一度失去控制,不过如今恢复正轨。
  绍天朝把龙羊峡上下游的东岸、南岸地区,新设了一个河源府,西抵大夏河河州城,南抵西倾山玛曲,后世的玛曲、碌曲、河南、泽库、夏河、同仁、临夏、循化、尖扎、贵德、贵南、同德,全划入这个河源府。
  这个河源府与西宁府、西海府,三个府从甘肃省划出,划入青海省,属于朝廷直接管理的。
  这个新设的河源府,也包括和硕特固始汗第五子尹勒都齐的封地,他的封地就是在积石山北的黄河河曲两岸。
  从龙羊峡到刘家峡,这是黄河较为险要的一段,滩多水急,难通舟船,只能顺河乘羊皮筏子或是放木排而下。
  这黄河南岸地区,南高北地,东部多山多河谷,西部则多是高原牧场。
  在宣德时,这片地区的南部,由隆务寺夏日仓活佛隆务囊索代而治之,逐渐形成了了热贡地区的真教合一,万历年间,黄南地区则由南下的蒙古土默特部洪萨巴图尔控制。
  等和硕特东进,这里被固始汗第五子尹勒都齐控制着,但热贡隆务寺的夏日仓活拂家族自从明宣宗时受封为国:师起,家族出了五个国:师,万历年间,隆务寺更是直接改宗影响力更大的格鲁派。
  现今主持夏日仓噶丹嘉措如今更是被皇帝册封为青海八呼图克图之一,就主管黄海这片地区。
  黄南这一大块地区,现在既有和硕特的尹勒都齐诺颜,也有夏日仓呼图克图,又还有土默特一部人马,加上北边贵德、河州一代的明卫所屯兵、移民等,就显得更加复杂。
  朱以海现在要把这一大片地区,设为一个朝廷直属府,划归青海省,这里要驻一个御营驻防协镇,一个省巡防营协镇,还要派出知府、县令等。
  同时最重要的是,他打算分封汉王到这边来。
  朱以海打算在贵德南面的贵南,也就是黄河与西倾山之间的芒拉河畔筑一座新城,驻军、移民,同时分封汉王建藩于此。
  贵南比起贵德条件要差些,境内南部是高山连绵、挺拔高耸,是西倾山的一部份,中部是高原滩地,地势平坦开阔,有一片百多万亩的内陆沙漠滩地,沙丘连绵、牧草点点。
  黄河及其支流沙沟河、茫拉河切割冲涮形成的台吉和谷地,或宽或窄,相对平坦。
  山地、滩地、谷地错落分布是这片地区的地势特点,山地宜牧、谷地宜农,台地可农可牧,依山临河,在这片农牧交汇地带,地理位置很重要。
  一位亲王分封镇守,有助于让大明把边界拓展到黄河南岸和西顷山下。
  河源府很大,其精华地带河州临夏,东面有积石关、土门关,也有莲花堡、保安堡、起台堡等。
  朱以海没把这么大一整个府都给汉王。
  “贵德南面这片地区,设贵南县,朕派人在那里筑汉城和汉王宫,到时整个贵南县便都是你封地,民政司法税务这些,朝廷派知县等流官负责,朝廷也另会派御营、屯镇等分营驻防。”
  “整个贵南县的土地、牧场、矿山,朕都赐封给你,你招佃或是买奴耕种、放牧皆可,朕免你十年税赋,十年后正常起科征税,可行?”
  汉王想也没想就答道,“儿臣都听父皇安排。”
  “嗯,民政司法税收这些事情太繁杂,朕交给专人去做,你不用操心,你的汉王府,打理好自己的产业便行,朕允许你们组建一支不超过三千人的非常备的民兵团练,军官由朝廷调派。”
  “另外朕给予你监察之权,整个河源府诸县之军民官兵,皆在你监察职权之内。”
  南面的河南、泽库县,朱以海划做尹勒都齐诺颜的和硕特自治县。
  而新设夏河、同仁、碌曲三县,则划给自吐蕃时代就存在的地方土司卡加六部。
  玛曲县则交给在此的土默特部自治。
  朱以海把河源府内的几大势力,重新划定界线,分而治之。
  尹勒都齐两个县,卡加六部三个县,然后北面诸县都是大明直属,其中分封给汉王一个县。
  另外河曲积石山西、南的几地也仍归尹勒都齐,但这几地不隶属河源府。
  隆务寺等近百座寺院,原有的属地、属民、牲畜,也都仍归他们所有,朱以海只是加以调整,以这些寺院属地设立寺属的乡镇,仍由他们自治。
  “朕派人勘察过,贵南县可开垦耕地达百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达千万亩,放牧几十万头牲畜不成问题,这里也适合种植油菜、青稞等。”
  “黄河环绕西北,雪山护右东西,这里是重要古道白兰古道的要冲位置,北承河湟,南联川滇,大有可为。”
  “儿臣谢父皇恩封赏赐!”汉王高兴的接旨,并没半分不满,对于曾经受尽苦难折磨的他而言,并没有太大的野心。
  皇帝在青海给他划了一个县的封地,直接把这百万亩可耕地,千万亩草场给他,他觉得很满足。
  甚至没有治民之权也不以为意。
  其实如果可以,他更愿意留在北京,哪怕让他去南京也行,但父亲说希望他能够建藩青海黄河南岸,屏藩朝廷中央,他也就毫无二话。
  “将来你的子孙,有才德兼备者,朝廷后来君主,自然也还可继续将他们分封到其它边疆要地,继续建藩镇守,屏藩中央。”
  宗藩子孙,有能力的可以学文习武,考科举上战场,立功建业,论功授封建藩,一般能力的也可做个小官,或是去经商,或是就当个清闲的地主。
  “朕会从内帑中拔银为你建贵南县汉城和汉王宫,也不会建的太奢侈,其余的就得由你自己努力了,当然,朕还会给你一笔启动发展的银子和一些属员的,将来如何发展,就要看你自己的本事,靠你自己的努力了。”
  “朕希望你能够珍惜这块封地,能够维护稳固好他,这里既可发展农耕放牧,也可借由白兰古道的交通便利,发展工商贸易,这是你将来传承子孙的基业,要好好干。”
  分封一个县,监察一个府,手里有三千不可越县出府的民兵,非战时不可调动,皇帝对汉王的封地权力还是限制较大,但也给予了一定的权力,以发威宗藩的特殊作用。
  他是皇室代表,镇守地方,监视文武,同时也并不直接给予他行政治权和统兵调动的兵权。
  而整个河源府,西北边地,各族混杂,几大势力的封地自治,越发考验封王们了,好在有朝廷的御营、屯镇、省营等兵马撑腰,倒也不必太过担忧。
  “朕已经召了尹勒都齐诺颜,还有卡加六部土司,以及隆务寺呼图克图,以及土默特珲台吉等一起前来,以后你们就是邻居了,朕已经选了济南知府姚启圣为青海海西道分巡,以后你有事也可以直接找他。”


第874章 请君暂上凌烟阁
  金银滩,西川河。
  汉三角城附近,滩上一个移民新村立起,海晏设县后,大量内地贫民迁移而来,短短时间,已经陆续迁移来一千七百余户,共计九千七百余口,还有许多驻军的军属随军而来。
  清早,郭守富醒来,第一件事便是去挑水。
  刚来到这里,一切都从新开始,没有现成的房屋,便临时开挖地窖子,在地下挖个坑,上面用柳芭茅草盖起来,好在来时是夏天倒还不会冷。
  就是刚来时水土不服,有高原反应,有一小段时间很难受。好在他们并不是逃难来的难民饥民,他们是移民,朝廷有对接安置的人。
  海晏县将迁来的人迅速做了分流,划分到各地建立屯庄,一开始一无所有,便搭临时帐篷,然后挖地窝子,接着大家男女老少齐上阵砍树挖土夯土盖房子,修起了屯庄围墙,可以不惧虎狼袭扰,还能阻挡风沙。
  围墙修好的同时,屯里的仓库、食堂也修好了,紧接着一排排的民房也正在紧张施工中。
  除了修房子打围墙,海晏县金滩乡三角保第七屯的移民们,还抢着时间开荒种地,以及放牧牛羊搞养殖,一切白手起家,大家互帮互助,西海府、海晏县还有三角乡里,以及屯营、御营的军官干部们,也都有派人来驻守蹲点帮忙。
  甚至在那热闹又有些小乱里,第七屯小学还在秋天开学了,一天读半天书,剩下半天帮家里干活,那些精力旺盛的孩子也有个拘束的地方了,学校到了晚上还能组织屯民们上一堂扫盲识字课,学一会官话。
  对于移民们来说,学习官话比扫盲更重要,来自天南海北的许多移民,有的互相话都听不明白,鸡同鸭讲,不普及官话,会很麻烦,虽然官府也尽量是采用对点移民的方式。
  比如海晏县的移民大多来自云贵川,而金滩乡的移民主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