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海上升明帝-第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次跟鞑子交手,朱以海觉得组建一支骑兵部队也还是有些必要的。
  诸营中抽调骑射好的,组建马营,新建营号金吾,先建左右两营,各五百人。
  于是全军共计有浙江镇标四营、京营之神机营四营,监国亲军之勇卫营四营、旗手营四营、羽林四营,另浙兵世忠营四营,以及新设水师伏波营四营,监国亲军马队金吾营两营。
  总计步兵陆营二十四营,水师四营,马队二营,全部三十营,正勇编一万五千人,辅助长夫五千四百人。
  不过陆营二十四营中的羽林四营相对特殊,是相当于军中宪兵兼监国侍卫的特殊营头。
  从渡海时的八千战兵两千辅兵,现在一下子要扩张到两万零五百人,短短半月又扩军一倍,众人都觉得有些快,又不愿意停手,毕竟鞑子下次来可能兵马更多更强。
  只不过扩军一倍,武器铠甲终究短缺,老兵更缺。
  “是不是从俘虏的伪军中挑些补充进军中?”张名振试探着问。
  朱以海很不喜欢用那些军纪败坏的俘虏兵,但张名振此时提出,也确实是军中缺少经验丰富的老兵了,一扩再扩,现在军中的老兵太少了。从宁波松浦跟王之仁分兵时,朱以海是带着三千人北上,余姚再扩编,变成了十个营头。
  如今又两次扩编,三千变两万,膨胀了快七倍,老兵已经不足两成,这是非常危险的。
  “仔细甄别之后挑选一些留用吧。”朱以海最后也只好妥协,但还是强调手上若是沾染太多鲜血的不要。
  就算留用了的,也必须得完全打散,观察使用。一旦不服管束,不守军纪的严加管教,再犯就开除。
  “那些血债累累的,都杀了。”
  “俘虏的鞑子,都杀了。”
  朱以海冷冷说出最终决定,鞑骑俘虏了二百余,有近半,其中不少伤兵,他们被包围后,仍然十分凶悍,也给明军造成了不少伤亡。
  对于这些人,朱以海不可能放,也不可能从他们中劝降留用。
  对这个决定,没有任何人有半点意见。
  鞑子入侵以来,从不把明人当成人,那明军又何必顾忌他们的死活,没有折磨他们,直接处决,都已经算是对他们的仁慈了。
  否则要是让沈文忠来处置,他建议就是把这些人送到浙东矿山或船厂等地方去做奴工,做到死为止。
  跟这些人讲仁慈,那就是对自己人的残忍。
  朱以海虽然来到大明时间不长,可对杀人似乎也已经有些麻木了,反正你不杀敌人,敌人也不会对你客气。
  一想到扬州大屠杀,朱以海就无法再仁慈了。
  会议最后,朱以海同意把那三百多个李遇春的手下交给各营甄别挑选补充,大家高兴的退去,他知道,除了李遇春和他手下的几个军官,剩下的这三百多人,除非重伤残疾没人要,其余的基本上不会被浪费,肯定会被各营抢走。
  现在这个时候,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很抢手,他们未必会在意这些人手上是不是以前杀过许多人。
  至于说可不可靠听不听话,这些难不倒他们,张名振是老流氓出身,阮进是海贼出身,那群家伙没一个省油的灯,任你以前如何如何,到了他们手中,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肯定有办法将他们收拾的服服贴贴,然后融入营伍之中。
  三百多人,分散到近两万人中,倒也不用太担心,虽然这仍然让朱以海心中有些不太舒服,感觉这些人不够纯洁,接纳他们后自己的新军有被玷污的感觉。
  但迫于形势,最后也只好妥协了。
  朱以海留下了陈潜夫,过了一会,已经再升一级为羽林营统领参将的杨伯兴进来,身后还带了一个身上披着斗篷的人。
  斗篷取下,却是头皮逞亮的严我公。
  “学生拜见殿下。”
  “严卿辛苦了,请坐。”
  朱以海先是拿出之前加封严我公的密旨,诏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
  “严卿果然不辱使命,成功的诱贼入伏,助我军大捷,大功一件。”
  “学生仅是将功赎罪,替叔父犯下的错弥补而已。”
  “有功则当赏,孤再加封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赏银百两。”
  严我公谢过。
  “本来李贼已被擒下,严卿也当结束这趟危险任务回来,只是孤有个想法,还想再劳烦严卿,不知道严卿可愿意再辛苦一趟?”
  严我公马上道,“可事关祝家庄李贼守兵?臣有一计,可助殿下兵不血刃拿下祝家庄。”
  “哦,卿且说来!”朱以海对这个为国剃发留辫潜入敌营的书生是越发惊奇了。


第100章 双瞳
  苏州,昆山。
  郊外顾氏庄园中,一个目双生瞳的青年看着眼前的契约,犹豫许久,终究还是长叹一声提笔在上面落下自己名字。
  “顾炎武。”
  名字一签,手印一按,八百亩祖田便从此以后典押给同乡富豪叶方恒了。
  “顾绛兄,你若不愿意典押给我不卖便是,又何必这般?”
  叶方恒也是昆山大族,还已是举人之身,比起数次乡试落第的秀才顾绛可谓是人生得意,叶家这些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手中有钱到处放贷买地。相比之下,顾绛的人生却十分不顺。
  “国家败坏,家道中落,从今日起,某便改名炎武了。”
  “是吗?可你在这典押契约上换名字,是不是有不认账的嫌疑?”叶方恒挥着折扇轻笑,叶家财大势粗,向来横行乡里,清军南下以后,更是积极投附。
  顾绛改名炎武,是表示他对南宋爱国志士王炎午的仰慕。
  “我名虽改,但这手印不也按了么,顾某行事磊落,既然把祖田典押给你,又岂会赖账。若是方举人不愿意借,那就算了。”
  “愿意,当然愿意。”叶方恒一听马上笑吟吟的收起了典押契约,叶顾两家同在昆山为大族,不过叶家的底蕴可比顾家差多了。
  昆山顾氏在五代时由吴郡迁居滁州,南宋时再迁海门,后迁居昆山,至今五百余年了,顾家书香门第,顾炎武的高祖曾祖祖父三辈,出过四个进士。
  不过到顾炎武父亲时,家道开始中落,他父亲是个国子监生,生子五人。顾炎武一生下来就被过继到了继嗣父顾吉同家抚养,他从小受继嗣祖影响很大,继嗣祖也是个监生,但博学多闻,关怀天下事,喜欢读报,经常让顾炎武抄写报纸,在他小时又监督他读史记等经史文章。
  嗣母王氏,太学生之女,也是知书达礼的小姐,只是尚未正式过门,未婚夫婿顾吉同就病逝了,后来仍然嫁入顾家,顾炎武刚出生便是由这位寡嗣母一手抚养带大的。
  据说王氏对公婆照料有加,对嗣子也是视如已出,婆婆病重,王氏甚至按偏方割下自己一指为婆婆做引熬药,留下王氏断指疗伤的故事,因此朝廷还给她立了贞孝牌坊。
  顾炎武目生双瞳,能一目十行,年轻时甚至还感染过天花差点死掉,不过也许是因为从小读杂书较多,虽然他才学斐然,但科举场上却并不得意,虽早早考中秀才,并加入了江南著名的复社,但在乡试场上屡试不第。
  从十四岁到二十七岁,他一直在库学苦读,就为考中举人,可整整十四年苦读都没结果,在崇祯十二年的科举乡试再次落第中,他感于时事艰难,内有流贼四起,外有建虏入侵,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转而开始著述编书。
  只是两年后嗣祖父病逝后,从叔季皋从兄仲隅父子,却挑起纷争,要争夺家产,想把他这个从小过继来的嗣子赶回去。
  家产官司一打数年,顾炎武疲于应付,偏偏时局动荡,赋瑶蝟集,摊派不断,水旱灾荒,田地多芜,叔父还故意唆使他的家仆世奴背叛,争夺家产,引的家中难安。
  在去年,弘光南京建号后,身为复社党人的顾炎武被征召为兵部司务,顾炎武厌倦家族争斗,有意前往南京,投身军国,报效国家。满腔热情的上疏乙酉四论,为朝廷出谋划策,他取道镇江前往南京任职,结果还没到南京,弘光已经弃京出逃,随之清军占领。
  顾炎武也只得返回乡中,可清军铁蹄继续南下。
  这段时间,顾炎武一直在与好友归庄等谋划着,近日终于下定了一个决心,要联络义士举义起兵。
  促使他们要起义的还是从南边传来的许多好消息,特别是好友黄宗羲给他写来的信,让他看后万分激动。
  浙东出了一个鲁监国,年轻有为更有担当,居然在短短时间里,已经做出很大声势,甚至都已经渡海北伐。
  顾炎武决定联合吴地志士举旗响应,配合鲁监国北伐收复江南。
  他再次回到乡里,毅然决定把嗣祖留给他的八百亩祖田典卖,筹钱为饷,准备起义。
  “拿银子吧!”
  顾炎武望着被收入叶方恒怀里的契约,面无表情,他知道叶方恒早就图谋他家的田产了,江南苏松之地,人多地少,田地是非常难得的,甚至早就形成了一地二主的局面,有田骨田皮之分,田骨就是田地产权,而田皮则是租佃权,租佃权是可以转让的。
  有钱的地主大户,想要买田是非常不易的,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把这祖田出卖,尤其是大片的祖田就更难了。
  顾家内斗,家产官司打了好几年,不知道多少地主豪强一直在盯着,就想趁机咬上一口,顾炎武主动提出典押祖田八百亩,虽不是直接卖,只是典押,但对于叶方恒来说,这仍然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在他看来,顾炎武就是个读书读傻的家伙,虽说在复社中挺有名,但那又如何?争产官司还不是打了几年都不得结果,顾炎武又没有什么生发本事,眼下坐吃山空,摊上官司更是无底洞。
  这田只要抵押出来了,就不可能再让他有机会再赎回去。
  顾炎武此时根本无心再去想这祖田的事,他现在想的是更大的事情。
  拿到了银子后,他便立马回家。
  先去见了嗣母王氏。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浙东鲁王即位监国,如今不仅稳定浙东,而且已经亲提王师挥兵北伐,已入嘉兴。儿与好友归庄、吴其沆决定响应,我们要联合原昆山令杨永言、原勋阳巡抚王永祚一起举兵起义响应。”
  “儿不能再侍奉母亲大人膝下,不孝。”
  “儿今日把家中祖田八百亩典押给了叶方恒,愧对先祖。”
  王氏手捧着一本资政通鉴,听完儿子的话很平静的道,“你之前决定去南京任职时,我便明白你救国之心,现在你要卖祖田招募义军抗虏,我依然还是全力支持你,你不用管我,我自会照顾好自己的。”
  “儿已经安排好仆从送母亲先去常熟郊外的庄子居住。”
  他又拿出一些银子给王氏。
  “银子你留着干大事,我去常熟那边庄子上可以自己种菜织布自用,也花销不了什么,你自己照顾好自己。”
  顾炎武落泪,“儿不孝,也许此去再不能回来侍奉了。”
  王氏拍了拍他的手,“我即使是一个妇人,却也身受国恩,你是大明的臣子,莫辜负世代国恩浩荡,不要忘记先祖的遗训,假如你不幸牺牲,那么我会绝食殉国,地下相会。”
  “母亲!”顾炎武听了这话,心情复杂。
  “去吧,那只是最坏的情况,但未必会最坏,你说的那位鲁监国,说不定很快就能北伐到来,收复江南呢。”
  “嗯!一定会的。”顾炎武咬牙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