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抚宋-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强军愈多,父皇只怕会越高兴,父皇现在可是有了北伐的心思了。”赵敬脱口而出,但看着赵援脸上意义不明的笑容,突然之间就明白了过来:“但这些军队,可都是老二一手打造的。”
  “对啊,都是荆王殿下打造的。”赵援冷笑道:“这些年来,河北路上上下下发回来的折子,对荆王殿下都是交口称赞,特别是那些武将,荆王殿下手腕高超,即练了强军,又把这些将领喂得饱饱的,他们当然是要尽说些好话了。殊不知,他们好话说得越多,官家心里就越不安稳吧?”
  赵敬一拍巴掌:“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所以说,这一次的轮战调动,父皇是绝对不能让老二插手的,要是连上四军也过了他手,父皇焉能睡得安稳?”
  “正是此理!”赵援点头道:“所以殿下,这正是您的好机会。您何不向官家争取一下,把这个职位握在手中呢?上四军轮战出京,河北军调回来戍守汴梁,前前后后,只怕要长达数年时间啊!谁先去,谁后去?甚至于谁不去,岂不是由殿下一言而决?那些回来的部队,是去一个好的地方驻扎,还是去一个穷山恶水刁民众多的地方驻扎,岂不是也由殿下你说了算?如此一来,殿下岂不是补上了自己的一个短板?”
  赵敬的短板是什么?
  当然是军权。
  因为他为了附和士林清议,招揽士大夫阶层,一向是竭力反战的。朝廷每每想要增加军费,扩充军队,甚至于蓄养战马等,他都是不问清红皂白,一概反对。
  这也的确为他聚拢了大量的反战主和的人气,但这也与军队之间有了不小的嫌隙。
  “殿下,这是一个改善与军方关系,并趁机拉拢军方将领的难得的机会。”赵援道。
  赵援说得当然是极有道理的,但赵敬却仍是脸有难色。
  轮战这一件事,牵涉太大了。
  不说别的,光说要让多达近十万人的上四军去边地轮战,这里头的阻力,就不知有多大?
  这些人愿意去吗?
  当然是不愿意的。
  谁想离开花花世界的汴梁这里美美的小日子,去北地那种风沙漫天的地方吃沙啃土?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够了,但还有穷凶极恶的辽人呢!
  打仗,是会死人的。
  这些军队自然不想去。他们的家眷,也都不会愿意,如果把这些人都加在一起,只怕便是数十万人的规模了。
  赵敬一向自诩代表民意,如果揽下此事,便要与这些民意相背,到时候一个搞不好,便左右不是人。
  “这里面难度不小!我要好好地考虑一下。”赵敬顾左右而言他。
  赵援道:“殿下,但凡想做事,都会遇到难处,只不过是看最后的收益与现在的付出如何了?这件事的好处是明明白白的。而且轮战这种事情,那些人即便恨,又能恨到殿下身上来吗?这是萧定力推,陈规赞同,陛下首肯的。殿下尽可让自己变成那个为了让轮战士卒们少受辛苦而不得不违背初衷担下这件苦差事的人。”
  赵敬眼前一亮:“这个妙啊!”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赵援道:“上四军轮战,河北军进京,军队调防之间,花费巨大,这些,除了沿途地方支运之外,朝廷也是要拿大钱的。萧禹掌三司使,这件事,也足够让他挠头了。要是他在这个过程之中,出了一些差错,岂不是正好落在殿下手中?”
  “妙极!”赵敬听得两眼放光:“即便不出错,我们也可以让他不得不出一些错,不管最后怎么收场,他这个三司使,都是逃脱不了责任的。此人上任以来,看起来唯唯喏喏,萧规曹随,但本王就觉得他是一只中山狼,时刻在窥伺着本王,一有机会,就会发难。”
  “我亦是这般认为。”赵援道:“此人绝不可小觑,能将他早些拿下,自然是早些拿下的好。否则让他找着了机会,一举将殿下在三司使内的人都给拔除了,我们悔之晚矣。”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莫过于人事,财权以及军权。
  赵敬自觉能占着人和,而在财权之上,这些年来他也一直在不停地努力,在三司使之中拉拢安插了不少人,自然不能容萧禹破坏。
  “本王今天便写折子,向父皇讨这个差事!”赵敬一拍大腿道。
  “不不不!”赵援连连摆手道:“殿下,想要这个位置的人可是不少,两府相公们必然也会乌眼鸡似的盯着这个位置,谁都明白这里头有着巨大的利益所在。所以啊,现在您只管先看着,让他们争上一争。争到最后,相持不下,殿下这个时候再出手,必然是一击必中。”
  “万一父皇先行允准了他们中的某一个呢?”赵敬担心地道。
  赵援微微一笑:“打断骨头连着筋,血浓于水呢!官家岂有不清楚这里头涉及到的军权,人事,财计?偏生殿下你过去一向与军中毫无瓜葛,反而是有些龌龊,现在倒成了优势了。所以啊,只要殿下您在关键的时候递上折子,愿意为官家分忧解难,这个位置,就必然是您的。”
  赵敬哈哈大笑起来:“子玉真不愧是我的张子房啊,就如你所言,我们先来看哪几个相公会想插上一脚!他们已经位极人臣了,还想如此的话,只怕会让官家不太高兴的。”
  “正是如此!”赵援道。
  赵敬却又是叹了一口气,道:“当年一步走差,以为是将老二赶出了京城,岂料反而让他如鱼得水,如今他回来之后,将知开封府,子玉,这可是开封府啊!你说,父皇是不是心中已经有了成算?”
  “并没有!”赵援断然道:“知开封府虽然意义特殊,但殿下可别忘了,陛下如今可是春秋正盛呢!荆王在河北路立下大功,这一次返京,如果不给予应有的奖赏,反而是说不过去的。以荆王殿下的身份,似乎也只有开封府这个位子,能摆得下他。他愈是如此,只怕官家会愈忌惮。而且,如果有些不晓事的官员,错会了官家的意思,巴巴地贴上去,只怕于荆王殿下,更加不是什么好事。殿下,您说说,陛下会喜欢一个在军队之中有着极高声誉,如今又在文官队伍之中拥有大量拥护者的王子吗?”
  “有可能捧得越高,摔得越狠?”赵敬带着无限的憧憬道。
  “很有可能呢!”
  没来由的突然又想起了萧定,赵敬又心烦意乱起来:“这个萧定,真真是一个祸害,先是让章廓没来由的被陛下扒了安抚使之职,现在又让张超,黄淳以及龙卫军指挥使马俨上折子请罪,引咎辞职。子玉,你说说看,父皇在接见这个萧定的时候,先是把他升为了指挥使,又对他说让他先呆在汴梁,接下来另有任用,会不会父皇会让这个萧定接了龙卫军?张超黄淳虽然这一回办砸了差使,但以他们的地位,倒也不至于垮台,这个马俨,必然是要背锅得了。”
  “倒也有这个可能!”赵援思忖片刻道:“如果让萧定任了这个龙卫军的指挥使,以后就会是大麻烦。不管龙卫军是不是要轮战,什么时候轮战,最终还是要回到汴梁的。殿下,得想个法子,把他踢出汴梁。”
  “你有什么法子?”赵敬道。
  “不但要踢出汴梁,还要踢出河北!”赵援道:“如此一来,他担任龙卫军指挥使的可能便没有了。殿下,您在陕西路是有人手的,何不让这些人向新任的陕西路安抚使马兴推荐萧定?马兴如今一心想要踏平横山,收拾掉定难军。萧定又是如日中天,名震天下的悍将,马兴必然高兴得很。”
  “如果让那萧定又立下了新功呢?”
  “殿下,到时候想法子让萧定带着广锐军一起去。哈哈,广锐军都是河北本地人,一下子携家带口到了陕西,心中必有怨气,而且到了陕西哪里,再给他们添些乱子,萧定一个武将,只怕便要手忙脚乱,收拾这些手尾都来不及呢?还有心思去打仗!等他把这些事情处理妥当了,只怕一两年也就过去了。这样凉他个一两年,到时候陛下说不定也就忘记他了。”赵援道。
  “不错不错,这个注意不错。我来想想,陕西路那边,谁能在不动声色之间就把这些事情给办好罗!”


第七十二章:请求
  萧定看着桌面上的那张由得利钱庄开出来的见票即兑的高达十八万贯的票据,眼睛瞪得如同铜铃一般大小。
  他可是深知赚钱有多么的不容易的,他在边疆的商队一年辛辛苦苦,风里来雨里去,也就不过收益个两三万贯而已,摊到每个士兵身上,就更加微薄了。
  但他的弟弟,不动声色之间便拿出了这么一笔巨款。
  “哪里来的?”他狐疑地看着萧诚。
  “这是大哥赚来的!”萧诚笑着将票据推到了萧定的跟前。
  “我啥时候赚了这些钱了?”萧定摇摇头。
  “大哥以十挑百,轰传汴梁,不少关扑之所皆开了盘口,所以小弟便去他们哪里下了一些赌注,最高的盘口可是一赔十,最差的也是一赔六,这样大好的赚钱机会,小弟岂能错过?所以便一掷万金,下了足足两万贯。”萧诚笑道:“昨天,小弟可是赶着马车一家一家的去收钱呢!”
  萧定咋舌不已:“你也真是胆大,两万贯就这样掷出去了,你也不怕我一旦输了,可就血本无归了?”
  “因为我对大哥信心十足啊!”萧诚道:“所以我说这是大哥赚来的,现在,他们是大哥的了。”
  “这是你赚的,自然是你的!”萧定道:“大哥可不能凭白占你的便宜。”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萧诚笑道:“大哥,如果你真要移镇陕西路的话,到时候缺的就是钱,钱多好办事,钱多也更能安人心呐!对于朝廷那边,你还是不要抱太高的期望,他们拿出来的钱,只是要你能将事情办成就好了。至于办得过程会遇到什么问题,他们是不管的。所以以防万一嘛!”
  萧定不由意动。
  他也是个爽快人,把票据收了起来,道:“如此,就算是我借兄弟的。”
  “一家人,说什么借不借的。”萧诚笑道。“不过大哥,我还真有一事儿求你呢!”
  萧定不由得大笑了起来:“什么事,尽管说,大哥无有不允。”
  “这一次大哥移镇,带我一起去吧!小弟我自信还是能帮得上忙的。”萧诚笑咪咪地道。“移镇之事,千头万绪,小弟不才,原自荐去大哥麾下,得一个临时的差遣,帮大哥把这件事情做好。”
  萧定吃了一惊,一口就回绝了:“不行,你还要读书。明年天春了就是举人试,秋后就是进士试,这样的关键时刻,岂能因为这些俗务而分了神。别说是我了,便是大人和母亲,也绝不会答应的。真要跟他们提起来,少不得一顿喝斥。”
  “大哥,读千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萧诚道:“弟弟我这些年书已经读得够多了,而且岑夫子也说了,我的文章已经没有什么问题,缺的只是历练,缺得是经验。特别是策论方面,空有高屋建瓴的大略,却没有落到底下的实施细则,不免显得空洞。也正是因为如此,小弟才起了去做些实务的心思。”
  “岑夫子真这么说吗?”
  “这我还敢说假话?大人他可也是知道的。”萧诚一摊手道:“而且大哥,你想一想,咱们这位官家既然已经有了北伐的心思,又对大哥的三路伐辽显得很有兴趣,下一科的进士试的策论题,指不定就跟这些方面的东西有关,所以小弟想去河北、陕西走一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