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天下-第4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沐天涛来到蓝田的时候,蓝田已经很富裕了,对于长安的繁华,蓝田的富庶沐天涛是有心理准备的,就像他的母亲告诉他的一样,中原之地从来都是富庶之地。
他很相信这些……直到他路过开封进入山东境内之后,他才发现这个世界对于穷人来说实在是不友善。
这一路上,有无数的盗贼向他发起进攻,有无数的强人希望弄死他,夺取他的马匹跟财物。
这些人无一例外的死在了沐天涛手中,有长枪,有火铳,有手雷,骑着一匹马,牵着两匹驮马的沐天涛如同一个人性战车,从开封府一路杀到了京城。
面对强盗,强人,沐天涛是不怕的,这些人甚至会成为他的财源。
可是,每当他变得富裕起来的时候,他总会遇见一两件让人肝肠寸断的惨事,以至于让这个年轻的少年英雄不得不把自己的缴获拿出来救助这些穷人。
他甚至杀官!
还杀了不少!
在卫辉府杀过一个县令,两个主簿,一个当地豪强,还烧掉了一座充满血腥与冤屈的监牢。
在彰德府,他杀过一个巡检,杀过一个税吏,以及两个捕快。
在大名府,他杀过一个学政,两个千户,六个百户,劫掠了一个千户卫所。
他的力量之所以越来越恐怖,完全是因为,他按照书院教导的那样,每回帮助人之后,就告诉那些悲惨的人们要有希望,要敢于反抗不公……然后,他身边就开始有了追随者。
杀县令烧监牢的时候他身边只有七八个人,等到他弄死两个主簿之后,他身边的人手就不下一百人,等他杀死了巡检,一些贩运私盐被巡检捉住要处死的私盐贩子就成了他最忠心的部下。
杀了一个暗中害的一个老秀才家破人亡的学政之后,他又获得了那个老秀才跟儿子的效忠,等到他攻击无恶不作的千户的时候吗,他就莫名其妙的成了一支五百人队伍的首领。
沐天涛说过,他不是造反!他是云南沐王府的世子,要去京城赶考……然后,追随他的人就越发的多了……这些人跟着他一边追杀那些祸害百姓的卫所官兵,一边尊称沐天涛为世子爷。
只说愿意鞍前马后的伺候世子爷。
最奇怪的是,那个被他从虎口里夺回来的娇滴滴的小姑娘,在某一天大家睡在破庙里的时候钻进了他的被子,而其余的追随他的人一个个把呼噜打的山响。
这种趁人之危的事情,沐天涛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干的,如果他想,在书院的时候早就把梁英睡过一千遍了。
不过,事情很奇怪,早上起来的时候,那个声称寒冷,在他被窝里赖了一晚的姑娘,却把发饰弄成了妇人的装束,且在走路的时候微微表现出一些羞涩的不适感。
沐天涛并不在意这些,他觉得等自己在京城找到沐王府的人之后,自然会有管家处理这些事情。
他不在意别人在他身上打主意,事实上,从小到大,在他身上打主意的老女人,中年女人,青年女人,以及小姑娘们太多了。
听母亲说过,自己还是婴儿的时候,就有两个乳娘为了争着给他喂奶撕打成了一团,成为了沐王府很多年来都百说不厌的笑话。
沐天涛是一个真正的好人!
这一点,只要是跟他相处过一段时间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善良。
虽然他总是表现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可是,他越是这样,那些追随他的人就越发的想要效忠于他。
一路上沐王府的腰牌非常的好用,即便沐天涛带着足足一千人想要穿州过府,也没有问题。
在这些官府中人的眼中,沐王府的腰牌勘验无误,至于一个黔国公世子带着几名丫鬟,两个管家账房,以及上千个衣衫还算是干净的家奴去京城参加科考,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所以,当沐天涛站在京城广渠门前的时候,他的心情非常的沉重。
因为,城门守将谄媚的将他迎接进了京城,并且对他率领的千把一看就不是善类且手持武器的人视而不见。
走进城门的这一刻,沐天涛终于明白这天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流寇了,云昭为什么一定要下定决心重新塑造一个新大明了。
——大明没救了。
没有人把百姓当做人看……豪强们在乡间享用百姓的血肉盛宴却不肯分给百姓们一口。
官员们在敛财,在以近乎丧尽天良的方式在敛财,他们每个人似乎都已经做好了迎接新世界的准备。
这样的乱世,即便是沐天涛这样对大明忠心耿耿的人,有时候也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衡量一下造反成功的可能性。
“既然世子决意参加科考,那么,世子在京城,就不能再用我黔国公府的名头与外人交往,免得公爷不高兴。”
黔国公在京城同样是有宅邸的,只是,这个兄长派来管理官邸的国公府官员似乎不怎么欢迎他的到来。
沐天涛沉声道:“我是沐王府的世子,这里是我的家。”
这个连名字都懒得跟他这个沐王府世子禀报的官员冷笑一声道:“国公府只有一个主人,那就是公爷。”
沐天涛抬起放在手边的火铳对准了那个不知道名字的官员。
此人面对火铳居然丝毫不畏惧,反而冲着沐天涛道:“世子就不用吓唬老夫了,此事没有转圜的余地,为沐王府长久计,世子在京城一定要听老夫的安排。”
沐天涛问道:“你是我沐王府刘白方苏四姓中的那一姓?”
官员冷笑道:“老夫张箬横,乃是嘉定伯府上的管家,是黔国公央求我家伯爷帮你黔国公府照看家园,我想世子应该明白此中的道理。”
沐天涛闻言叹息一声,对身边的小女子道:“一会要麻烦你们清理屋子了,我最受不了腌臜气。”
话音刚落,几个追随沐天涛从山东来到京师的小女子们就乖巧的捂住了耳朵。
沐天涛刻意将火铳又往前边靠一靠,几乎是顶着张箬横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火轮打着了火,点燃了快速引线,几乎是一瞬间,粗大的手铳中就喷出一团火光……
轰的一声响过,张箬横的脑袋就炸裂开来,白的,红的撒的满地都是。
其余几个家奴吓的两股惴惴,才要跑,就被沐天涛的麾下牢牢地按住。
“砍了他们的脑袋,派人送给国丈嘉定伯,告诉他,沐王府乃是化外野人,素来不懂中原礼仪,只知道对于夺我家产之人,只有以死酬谢。
如果嘉定伯觉得死的人不够多,我沐王府里别的不多,敢死,敢战之人倒是不缺。”
老秀才薛子键笑道:“世子所言极是,嘉定伯虽然是当今国丈,不过,他本来就出身小户人家,素来没有权柄,只能仗着皇后的名头胡作非为。
世子教训了,也就教训了,没什么了不起的。”
大厅很快就被打扫干净了,沐天涛这才见到沐王府留在京城里的家仆。
事情跟沐天涛想的一样,沐王府连续五年未曾进京朝拜皇帝,人人都以为沐王府已经后继无人,而京城这座硕大的园子,自然就成了人人垂涎的对象。
最后胜出的却是嘉定伯周奎。
问过老仆之后,沐天涛才发现,偌大的沐王府在京城的官邸中,居然连一文钱都没有,就连家里昔日的陈设,也被嘉定伯周奎给统统换成了次品。
沐天涛想了一阵之后对老秀才薛子健道:“你说,就现在这个局面,陛下会不会为了一个毫无用处的岳丈,来惩处我沐王府?”
薛子健道:“陛下必定会发怒,不过,也就是发怒而已,陛下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边缘,此时,绝对不会对忠谨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沐王府下手,否则,必定会人心涣散。”
沐天涛笑道:“那就好,我们去找周奎,让他拿出从沐王府抢走的三十万两银子。”
沐王府老仆吃了一惊道:“世子,世子,没有三十万两,也就不到两千两。”
沐天涛看了自家老仆一眼道:“你知道你家世子爷这些年在哪里求学吗?”
不等老仆回答,就冷笑道:“你家世子爷师从全大明最大的强盗云昭,在强盗窝里摸爬滚打七年之久,这些年凭借这一双手,以性命相博,才成为强盗中的佼佼者。
两千两银子,如何能满足你家世子的胃口,如果,周奎不能给我拿出三十万两银子,我让他满门都要为羞辱我沐王府付出代价!”
第086章 皇帝拿不到捐款
人头送过去了,嘉定伯府没有任何反应。
沐天涛知晓,自己应该还有七八天的缓冲时间,等这个嘉定伯摸清楚自己的底细后,才会有进一步的动作。
谋而后动是很多勋贵们的一个好习惯。
他们不在乎杀人,但是,一定要把敌人的底细摸清楚之后再动手。
在这个硕大的京城里,总有一些人是动不得,摸不得的人。
很多故事中总有纨绔子弟仗着家世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就动手得罪人,这是最愚蠢的,沐天涛从小接受的教育不是这样的。
他的母亲,兄长,总是告诉他,被人欺负了不要紧,首先要安静下来,要弄清楚敌人的底细,如果对手背后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这时候,就要先喊冤,然后暗地里下手……
如果对方的实力实在是强大,那么,就要认,就要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当然,如果对方就是一个没来由的蠢货,这时候一定要用雷霆手段一举铲除,好彰显沐王府的威严。
沐天涛在关中的时候就从母亲的来信中知晓了京城沐王府被人霸占的消息。
然后……他就央求自己在某个关键部门任职的师兄,以两瓶好酒的代价,将沐王府是如何被人侵占的经过摸得清清楚楚。
一路上早就想好了应对的策略,到了京城,屁股还没有坐稳椅子,他就悍然发动了。
之所以会如此不留余地,也是有原因的。
三个月前,实在是没钱的皇帝,就发动了一次募捐,希望百官,勋贵们能捐助一些钱,好让兵部多招募一些敢战的猛士,来守卫大家赖以生存的京城。
崇祯在位十六年。
“兵荒四告,流寇蔓延”。
“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已甚,国事内外交困,积弊难返,时局难以挽回。”
从未有过风调雨顾的时候。除了年年从未断绝兵事之外,还需应对各地此起彼伏的干旱、地震、蝗灾、疾疫。要剿流寇,要赈灾区,要防边患,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件东西,那就是:钱!
时局如此,财政方面的严重危机不可避免。万历时的年军费开支不过三百多万。
崇祯年仅仅用于军事的“剿饷”、“练饷”、“辽饷”已高达一千六百万。
皇帝自然深感国库空虚,手头拮据。把这财政危机转嫁于民之后,结果是“饷加而田日荒,征急而民日少”,导致恶性循环,让“饥馑洊臻,外讧内叛”的局面更加恶化。
无可奈何之下,贵为帝王的崇祯也顾不得许多了,只好砸锅卖铁,把宫中的金银器皿拿出来应急,甚至变卖从万历时积存下来的老人参,剩下来,就得号召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助饷,采取募捐一策了。
崇祯十二年,崇祯找上了富甲一方的皇亲武清候李国瑞,要他为国分忧,贡献四十万银两为饷。
李国瑞见数目巨大,死活不肯出,一口咬定拿不出这么多钱。不过崇祯对其底细也略知一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