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末达人秀-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四十六章 优先原则

    很显然,李长庚之言勾起了王永光心中的莫名之火,那对江南乡绅的不满,李长庚话还未说完,就被王永光给打断了,脸上还布满着义愤填膺之色,言语里尽显嘲讽之意。

    “哼江南这等富庶之地,几乎每年都是大丰收,漕运发达,商人的交易量更是年年攀升,但上缴朝廷的税银却只有区区几十两,财政如果不出现问题,那才是天大的怪事儿了呢尤其是朝中的一些大员,必须负主要责任,以死谢罪都不为过”

    言辞犀利,矛头直指江南的那些乡绅权贵,以及他们在京城的代言人,部分的东林党高官。

    这一刻,李长庚恨得牙根直痒痒,恨不得咬王永光一口,这是将他放在火上烤,成为那些东林党的公敌啊

    谁人不知,东林党的那些官员多是南方出身,更是江南那些乡绅的代言人。

    否则,天启年间的时候,魏忠贤不仅仅是打压东林党,还有江南的那些乡绅,迫害的丝毫不手软。

    当然,其中还有钱财的诱因,那些江南乡绅非常的富有,让魏忠贤生起了贪婪之心。

    这个时候,随着贾亦韬扫视而来的目光,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淡,神情变得有一些冷漠起来,虽未言语,气势却是非常的逼人,压得李长庚都快喘过气来,不得不硬着头皮顺着王永光的话往下讲,不敢有任何的隐瞒。

    “王大人说的极是,所以,皇上,要想缓解户部的财政紧张,弥补国库的亏空,要是进行改革的话,必须先从江南开始,向那些乡绅征收上来税银,而不是将其转嫁到百姓身上,”

    “李长庚,这就对了嘛,朕要的是富有建设性的提议,而不是虚与委蛇,在这里扯皮。”

    贾亦韬变脸变得非常快,变冷的脸色消失不见,转而化为如百花绽放的笑容,显得很是和善,进而又问道:“那李长庚,你觉得谁能胜任这个职责将江南的税银收上来,又不影响当地的民生。”

    “启禀皇上,微臣以为,邢科给事中张国维可担此重任。”

    吐出这句话之时,李长庚全身都有一种虚脱的感觉,不仅仅是贾亦韬给他的威压使然,更是想到以后将要面临东林党的报复,心中有一种无力感,身心备受煎熬。

    然而,贾亦韬虽然是一副很高兴的样子,却没有立即给予明确地答复,再次使得李长庚的一颗心悬了起来,目光随后投向了王永光的身上,贾亦韬想再听一听他的意见。

    “启禀皇上,老臣也认为张国维堪当重任,可以任十府巡抚一职,巡视江南。”王永光附和了一句,看到贾亦韬并未松口,进而又补充道:“皇上,张国维动农事,晓漕运,知商事,为人极为务实,凡事都能做到身体力行,对朝廷又有一颗赤子之心。”

    贾亦韬听得频频点头,这才松了口。

    “好,就依二位之言,委任邢科给事中张国维为十府巡抚。”

    从从七品的邢科给事中到从二品的巡抚,一步登天,不外如此。

    即便是身为推荐人的李长庚和王永光,此刻已是一阵的错愕,本想试探一下,没想到皇上就那么一口答应了,两人对视一眼,都知道,任命张国维为十府巡抚之时,将会引起朝野的轩然大波

    当然,也可能平静无水,无人反对。

    然而,贾亦韬的想法却很简单,以后在官员的任免事情之上,除了那些名臣名将,对朝廷极为的忠心,也就是名单上那些罗列的人员,再有新的官员任免,贾亦韬都会优先录用那些年轻人,优先提拔那些年轻的官员。

    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在贾亦韬看来,凡是年纪大的官员,不管是魏党余孽,亦或是东林党一系,其中不乏可堪重用的官员,能力与经验也足够。

    然而,在朝为官多年,那些人早已是老油条,一个个跟人精似的,在他们多数人的眼中,站队远比干实事更重要,党派内部的利益比江山社稷更重要。

    而且,还有更关键的一点,除了一些个别例外的官员,那些年纪大的官员早已失去了上进心,没有了那种报效国家的一腔热情,多是怀着得过且过、明哲保身的态度。

    作为一个明史专家,贾亦韬曾经做过一个总结,崇祯皇帝自杀于煤山之时,那些殉葬的官员以青壮年居多,尤其是那些投河自尽或是以其他方式自杀的生员,年龄更是不用说。

    所以,在那么一个时候,贾亦韬做出了那么一个决定,对于一些要害的官职,以年轻者优先。

    或许那些年轻人的经验不足,做事不够圆满,但胜在拥有满腔的热血,肯干事实,不像那些年长的官员,老于世故,狡猾如狐,权衡事情的利弊,多以个人出发。

    信息虽多,却在贾亦韬的脑海里浮现而过,不过是寥寥几个呼吸的时间,看到李长庚与王永光两人流露出复杂之色,刚想说些什么,外面传来了一个太监的声音。

    “启禀皇上,礼部右侍郎徐光启求见”

    闻听此言,贾亦韬心里就是一喜,到嘴的话语全都咽了回去,改口道:“宣徐光启进殿”

    紧接着,贾亦韬收回望向门口的目光,虽有心故作镇定之色,却难掩心中的那份激动与喜悦,满面笑容的再次看向李长庚与王永光二人,朗声说道:“好了,王尚书,李长庚,你们先下去吧,尽快草拟一份奏折,研究出如何将江南的税赋收上来的方案。”

    “是,皇上,微臣告退”

    两人异口同声地回答了一句之时,也在躬身行礼,随后转身离去,在门口处与徐光启擦肩而过,彼此点头示意,就算是打招呼了。

    此刻,看到历史上传说般的人物就在眼前,越来越近,让贾亦韬如何能不激动如何不兴奋地难以自抑

    在明朝的官场之上,徐光启的官声虽然不显,但在历史上的成就可是斐然,在这个时候,尤其是亚洲,无人可出其右

    不管是天工开物的著作者宋应星,还是明朝事情的诸多科学家、火器专家、天文学家,譬如王微、茅元仪、孙元化等等,都或多或少与其有师徒情分。

    还有就是西方当时的一些先进科学、医学、天文学、动植物学的典籍,多是徐光启与那些洋人翻译而来,或是他牵头组织。

    这个时候,容不得贾亦韬继续深想,思绪被徐光启那恭敬地话语所打断。

第四十七章 徐光启献策

    “微臣徐光启,拜见皇上”

    “平身,给徐爱卿赐座”

    很显然,不管是徐光启,还是陪同进来的太监,都很意外,没想到他们心目中的九五之尊会这么客气,被贾亦韬的热情举动弄得愣了一下,前者转瞬就反应了过来,再施一礼:“微臣拜谢皇上”

    片刻之后,两人分君臣落座,那个太监也已经离去,就在徐光启快被贾亦韬盯得发毛之时,后者终于开口了。

    “徐光启,可知朕为何将你召回京城,官复原职”

    “微臣不知”

    徐光启明显再次失神了一下,回答了一句之后,不禁暗想,这还用问吗皇上你之所以大规模的重新启用一些官员,为得无非就是制衡魏党余孽吗我徐光启当然也不会例外。

    融合了崇祯记忆的贾亦韬,虽然不知道徐光启的心中所想,但也知道朱由检大规模重新启用那些官员的意图,那就是制衡魏党,使得两党实力相当,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

    只有如此,崇祯才能做到左右逢源,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之下,更好的驾驭百官,巩固自己的皇权。

    “徐光启,据朕所知,你精于数学、天文、水利、历法、火器研发等等,尤其是农学,更是卓有成就,对于西北的连年大旱,你怎么看如何才能更好的抗旱救灾,救济灾民”

    贾亦韬的突然转移话题,再次询问,再次出乎徐光启的以外,没想到皇帝会对自己这了解,但却高兴不起来,反而使得他心里生出莫名的忐忑之感,即便是紧张不已,但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了问题,不敢有过多的迟疑。

    “启禀皇上,微臣以为,要想更好的抗旱救灾,安抚灾民,就不能使用传统上意义上的赈灾方法,不能一有大旱,就单纯的派发粮食,而是应该从根本上解决或缓解问题。尤其是陕西连年大旱,一味地只是运送赈灾粮,将会拖垮朝廷,而且,收效甚微”

    “哦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贾亦韬来了兴致,适时地问了一句。

    “启禀皇上,微臣以为,要想降低陕西天灾的影响,达到真正救灾的目的,要想一劳永逸,应该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兴修水利,而是改良农作物,让百姓多种植一些抗旱性作物,比如番薯、玉米、棉花、南瓜。”

    “尤其是番薯,种植起来非常容易,只需要提供一些秧苗,待其长出一定长度的藤蔓,剪裁番薯的部分藤蔓,截成一段一段,插入土壤之中,就能成活,进而大面积的种植,短期之内,可以生产更多的口粮。最为关键的是,番薯极为耐旱,只需在幼苗期和插秧的时候浇灌,就能成活,还能与适量的玉米、南瓜进行套种。”

    “而且,连年旱灾之后,有许多的百姓流离失所,不如将其中的一些青壮年组织起来,兴修水利,挖河造渠,挖水井,在提供吃食的同时,再予以些许的酬劳。”

    “如此一来,就能达到一举两得效果,既赈济了百姓,又能缓解陕西百姓的用水需求。”

    “不错不错,确实是不二的赈灾选择,可以从根本上缓解陕西旱灾的影响。”

    贾亦韬听得频频点头,一副很认可的样子,赞叹了一句之后,忽然转而问道:“徐光启,让你担任陕西布政使,专门负责赈灾,兴修水利,怎么样”

    “呃”

    很明显,这个任命再次出乎徐光启的意料,条件反射一般的脱口而出:“皇上,此次返回京城,不是要老臣编撰新朝历书吗”

    贾亦韬并未回应对方的反问,而是笑吟吟地说道:“徐光启,你可要想清楚,一个礼部右侍郎不过是正三品,而陕西布政使却是从二品,虽然归总督、巡抚所辖,却等同于巡抚。”

    然而,徐光启却是满脸的无奈之色,一阵苦笑,摊了摊双手,将自己瘦弱的身体完全暴露在贾亦韬的实现之下,同时徐徐说道:“皇上,您也知道,老臣今年六十有六了,早已是一副残躯,虽有心治理地方,能够忍受长途跋涉之苦,却有心无力于兴修水利,奔波在农事上面,微臣怕自己的体力跟不上。”

    这一刻,贾亦韬意识到自己过于想当然了,一个六十六岁的老人,身体早就不允许徐光启四处奔波,在兴修水利和推广耐旱农作物的事情上了。

    但是,贾亦韬依旧心有不甘,迟疑了一下,紧接着说道:“嗯徐光启,担任陕西布政使一职,主抓兴修水利和抗旱农作物的事情,不一定都要事必躬亲,你只需出谋划策,制定方案,适当地进行监管,至于体力活,完全可以交给手下人去干嘛。”

    “嗯,好吧,皇上,老臣现在不能保证什么,只能说试试。”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徐光启知道,自己再也推拖不过去了,答应了之后,似乎想到了什么,进而又说道:“启禀皇上,不管是兴修水利,还是推广抗寒性农作物,这些都需要极为专业的干才,老臣在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