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末达人秀-第2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竟,小到百姓日常所需,买个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或者缴纳赋税;大到朝廷拨付饷粮、俸禄、赈灾等等,用于各种开支;亦或是商旅之间的生意往来,各种的钱财交割,这么一些宝钞,并不算超发吧”

    “不算多”

    毕自严应和了一句,情绪不仅不高,神色还是那么的黯然与不安,更是艰难地吞咽了一下口水,进而又补充道:“当然,皇上,相比于天下对宝钞的需求,为了能够稳定市面能够正常交易,为了以免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就算发行一百万万的大明宝钞,也不为过,也在常理之内。”

    显然,毕自严已经冷静了许多,随着缓缓叙述,他也不再那么的紧张,就在这个时候,神色愈发的凝重之时,话锋也是随之一转。

    “可是,皇上,大明宝钞的发行,可是与白银挂钩的。”

    毕自严先是语重心长地来了这么一句,话语为之一顿,看到崇祯的神色为之一变,也变得凝重了许多,显然明白了自己的意思,这才继续说了下去。

    “然而,臣又查了一下朝廷国库,以及遍布天下的各地库存,所有的加在一起,朝廷储备的白银,也就在两万万左右,分布还不均,如果出了什么突发事件,使得百姓对大明宝钞失去了信心,而出现兑现风潮,无疑,宝钞将会瞬间为之崩溃,变得一文不值,朝廷的信誉也将会遭到重创,恐怕宝钞再难推行下去”

第五百一十一章 “亿”和“兆”

    有着现代人的思维,虽然不是搞金融的,但崇祯又岂能不明白这个道理,货币超发的严重后果,经济将会崩溃,民生将会凋敝

    又是一个历史学家,崇祯又岂能不知道,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元就出现了这种情况,货币超发,国外的美元涌回国内,致使国内的美元币值为之大跌,经济险些遭到重创,出现危机。

    毕竟,任何国家国内的流通货币,都要限制在一定的幅度范围之内,否则的话,通货膨胀之下,货币过多,必然会重创与之相对应的经济,进而影响到民生。

    当然,福兮祸兮,这也让美元与黄金脱钩成功,真正的成为世界货币,奠定了美元在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

    呼

    一念及此,崇祯暗暗长呼出了一口浊气,努力地让自己的头脑始终都保持着一种清醒的状态,心里也很清楚,现在这个时候,时机还未成熟,大明宝钞还不能和白银脱钩。

    当然也明白,货币超发和纸币替代贵金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与当时的头号强国所面临的情况,有着很大的不同,现在还不能让大明宝钞与白银脱钩。

    毕竟,宝钞还未完全普及,在生活之中,还未完全取代白银的作用与地位,毫无疑问,若是发生了什么突发事件,人心惶惶之下,百姓更愿意持有金银,而非大明宝钞。

    金银之所以能够成为货币,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稀有性,更有着百姓对它有着近乎于盲目的追逐性,白银有着天然的优势,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可。

    大明宝钞就不一样了,虽然只是一张张印有面额的纸张,但它的发行,却是完全有着朝廷的信誉在里面,并以白银作为保证,两者可以自由兑换。

    不然的话,大明宝钞将会毫无价值,最终还要退回到白银作为货币,流通在市面之上。

    这个时候,听着毕自严的汇报,嘴中不断地冒出一些数字,重复着一遍又一遍,尤其是后面的单位,一个又一个的“万万”,崇祯就听得脑仁疼,不胜其扰,有一些不耐烦地插话道:“毕尚书,你先停一下,听朕一言”

    “皇上,怎么了难道臣有什么错漏,讲得不对的地方吗”毕自严微微错愕了一下,有一些不解地看着崇祯。

    崇祯没有理会毕自严的询问,而是双拇指耸动,开始按摩其自己的太阳穴,脑袋微扬,闭着双目,做完了这一系列的动作之后,这才缓缓说道:“毕爱卿啊,朕知道,咱们大明的统计单位,最大的也就是到万了。”

    “你看看,随着大明的国力恢复,日益变强,不管是财政收入,还是人口数量,都在不断地增加,原本的计量单位,已经无法满足相应的标识,动辄就会出现,以万万为计量单位,作为万后面的计量单位。”

    “这样总是万万的,实在过于麻烦,朕想啊,就在个十百千万这些计量单位后面,再增加两个计量单位,名曰亿和兆,你觉得如何”

    毕自严听得有一些出神,满脸的认真之色,不时地轻轻点头,露出深以为然之色,等到最后,更是连忙附和道:“当然好了,皇上”

    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极为痛苦的事情,毕自严话语为之一顿的同时,神色有一些不自然,进而颇为感慨地说道:“臣掌管着户部,说白一点,就是朝廷的账房先生,为皇上你管理着钱袋子,更是经常接触这些数字。”

    “说实话,皇上,在这之前,皇上您还未提出后续的两个计量单位,亿和兆,臣也是被万万这两个叫法,搞的是焦头烂额,不胜其烦,时常会因此而出现口误。”

    “这下好了,有了这两个新的计量单位,可以往后继续延伸,不管是叫法上,还是账目的各种书写,都将省去许多的麻烦,相应地,臣等的办事效率,也会提高许多。”

    “皇上英明,还是您有着先见之明,臣等远远不如,否则的话,臣等还要苦苦挣扎于这些微末琐事。”

    不得不,虽然这翻话里满含恭维之意,却也是毕自严的肺腑之言,实在是,尤其是户部,管理着大明的财物,涉及之广,涵盖范围之大,囊括种类之多,都是难以相信的,动辄都是上千上万,以万为单位。

    毫无疑问,“亿”和“兆”的出现,这等更高层级的计量单位,将会极为方便户部的工作,对于账目的管理。

    这个时候,毕自严神色为之一敛,收起了那种恭维之态,变得郑重了许多,略微沉吟了一下,像是在整理思绪,组织语言,又似在回忆与总结某些消息。

    “皇上,为了大明宝钞的稳定,可以进一步地发行,并且,最后能够替代白银的作用,现在个时候,朝廷应该准备一下了,寻找金银之矿,提高朝廷的金银储备,以便应对挤兑的风波。”

    “不错,确实如此,朝廷确实该寻找金银之矿,增加白银与黄金的储备,否则的话,没有相应数量的金银储备,作为保证金,如果再增发宝钞的数量的话,只会引起百姓的恐慌,增加他们对宝钞的不信任。”

    回应之时,似乎是为了强调,崇祯深以为然地轻轻点头,转而又说道:“可是,毕爱卿,你应该也知道,大明的银矿产量本来就极低,短期之内,根本就无法满足发行宝钞的保证之需,恐怕,推行宝钞的进度要减缓了。不然的话,将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

    然而,听到崇祯的这番言语,似乎想到了什么,毕自严的双眼中忽然闪烁着明亮的光芒,语气中满含着不确定,试探性的说道:“皇上,臣听说,倭国极为盛产白银。”

    “而且,还有那些西洋之国,尤其是像西班牙和荷兰这样的国家,更是有着大量的银币,如果朝廷能够大量采购一些的话,应该足以作为发行大明宝钞的保证金。”

    毫无疑问,毕自严的这一番话,顿时提醒了崇祯,是他想了起来,在这个时期,随着美洲的发现,欧洲的那些殖民地国家,在北美洲发现了大量的白银矿。

    自十六世纪开始,在这几百年里,北美洲成为了白银的主要供应之地,使得世界的白银价格,为之大幅度下滑。

第五百一十二章 巨大的贸易顺差

    这个时候,随着诸多的历史信息涌入脑海之中,崇祯反而没有那么担心了,脸上的凝重之色也在渐渐变淡,变得畅快起来,看得毕自严为之一愣,有一些发呆,更多的还是好奇与疑惑。

    尤其是崇祯的嘴角微微上扬,闪现出的那一抹笑意,更是让毕自严惊异不定。

    经过一年多的推行,大明宝钞已经在绝大多数地区取代了白银,作为百姓日常的支付手段,更是朝廷诸多政策的纽带,联系着许多的重要决策。

    难以想象,一旦大明宝钞的纸币政策为之崩溃,那将是什么样的后果

    此刻,想到这些的毕自严,心存疑惑之下,忍不住地暗自猜测,究竟是为何,皇上会有这样的表情,让他怎么的宽心,一点也不顾虑宝钞的因由,随时都有可能崩盘

    然而,相比于毕自严的疑虑重重,崇祯心里想得却是另一件事情。

    在这个时代,在现在这个世界之上,没有人比他“崇祯”更清楚,明朝中后期,尤其是明末的时候,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在中国,随着海上贸易的越来越繁盛,随着世界各国对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趋之若鹜,大量的白银涌入中国,使得欧洲各国都产生了恐慌情绪。

    深深的担忧,一旦本国的白银过少,将会发生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国内的民生经济将会被破坏,商业也会为之大幅度倒退。

    不难想象,欧洲的商品在中国卖不出去,却要采购大量的生丝、丝织品、天鹅绒、绫绢、绸缎、棉布、麻织品等等,自然而然地,白银也就只有输出而没有输入,只会越来越少。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说,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来往于世界各国,商船停靠五大洲,这一切的一切,反而成就了中国,使得中国成为了最终的受益者,为中国的日用消费品获得了广阔的国际市场。

    毕竟,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白银几乎没有外流的可能,近乎于只有输出,就像是鸦片战争之前的清朝,中国对外的贸易。

    因此,这也造成了一种现象,中国的巨大贸易顺差,换来了大量的白银涌入,堪称是势不可挡

    即便那些欧洲国家,基于白银的货币属性,几乎是绝大多数国家的货币,因白银大量的外流,引起的恐慌情绪,不得不限制白银外用额度,西班牙的国王,更是三度下达了敕令,限制白银的外用最大额度,然而,最终却只是成了一纸空文。

    仅此一点,足以说明,明末时期,中国虽然处于战乱的年代,但在对外的贸易之中,依旧保持着巨大的贸易顺差,大量的白银涌入中国,更是势不可挡的趋势

    也就是说,随着东南海禁的逐渐解开,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大明的白银储备,只会越来越多。

    这个时候,陷入深思中的崇祯,有一丝明悟,愈发地相信,郑芝龙归顺大明之时,将福建的灾民移民到台湾岛,每人三两银子,这件事情是真的,郑芝龙有绝对那个财力。

    大量的白银涌入,而郑芝龙又是近乎于东南沿海的海上霸主,即便是均分,落到郑芝龙手中的白银,那也是极其惊人的。

    何况,郑芝龙亦商亦盗,不仅仅海上的强盗那么简单,还干着商人的买卖,通过黑市,私下将中国的商品卖给洋人,也能掘取惊人的财富。

    否则的话,那次的向台湾迁移灾民,郑芝龙也不会那么得阔绰,一次就拿出了几十万两白银,作为灾民的安家费,以及在岛上安家立命的本钱。

    “皇上,推行大明宝钞的政策,真得要放缓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