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末达人秀-第3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刻,看到孙承宗那副信誓旦旦的模样,就算是没有这番言语,卢象升和袁崇焕也会相信,真得有这么一个药方存在。

    渐渐地,客厅的气氛发生了变化,变得轻松愉快了起来,不再那么压抑,两人的神情也不再是那么紧张兮兮的,为满脸的笑意所取代。

    “既然这样,孙大人,那你将我们叫到这里又是为何呢”

    随着卢象升的反问,交谈再次回到了正题上,袁崇焕跟着他的目光,也是疑惑地看着孙承宗,既然天花已经不是无解之病,又为何这么紧张呢

    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

    “呵呵当然还是蔚蓝辽东的郡县制”

    孙承宗淡淡一笑,在两人期待地目光之中,缓缓来了这么一句,进而补充道:“你们也知道,大明的边境地区很多,却是独独在辽东实行郡县制,撤销卫所制,就是想在这辽东搞一个试点,一个完全不同于关内的郡县制。”

    “下到地方的末流小官儿,一县知县,甚至于是村长、里长,上到道、府、州、的主政官员,不再是单纯的委派那么简单,还要有地方的推荐,亦或是民意的推选。”

    “也就是说,地方的主政官员,朝廷虽然有决断权,甚至将其罢免掉,但是,是否任用地方推荐的人选,主要还是在于地方的民意,官员能否获得百姓的认可。”

    “当然,初期的时候,一些州、府、县的主政官员,还是由朝廷委派,但也只是一种过渡,稳定了下来之后,官员的升迁与留任,不再只是朝廷的命令,而是要看官员的政绩。”

    说到这里,孙承宗顿了顿,从衣袖里面掏出两个折子般的文书,递给了两人,让卢象升和袁崇焕传阅。

    “喏这是皇上差人送来的行文,交代咱们推行郡县制的大致思路,主要涵盖了地方行政和军事两个方面,你们先看看。”

    在袁崇焕和卢象升浏览各自手里的文书、相互传阅之时,孙承宗的神情是那么的祥和,脸上挂着淡淡的笑意,不时地轻轻绿着胡须,忍不住地再次开口了。

    “从皇上对辽东的重视程度来看,相继让人送来了一些想法,推行郡县制的一些思路,不难发现,咱们在辽东进行的试点,推行郡县制,但更像是,皇上想要吏治改革的一种征兆。”

    闻听此言,两人手中的动作都是一滞,被孙承宗的猜测给震惊了,但并未多言,似乎是好奇所致,又或者是因为,想要验证孙承宗之言使然,浏览的速度加快了起来,依旧埋头看着行文上面的内容。

    “你们看啊,除了初期的时候,朝廷会直接委派相应的主政官员,以后若无特殊情况,几乎都是从地方上选拔,而选拔的标准就是,官员的政绩,百姓的认可程度,相应衙门的差吏和下属的品评等等。”

    “而其中的百姓投票权,以及同僚和下属打分机制,从而品评某个官员的升迁或者留任,莫说是在大明的历史之上,就是纵观整个中华历史,也是从所未有的举措,百姓有着相当的权力,决定官员的高升、留任与免除。”

    “还有就是,即便是地方的官员确定,但一些官吏的选拔,还要通过考核的方式,而非是主政官员的指派,而这种考核机制,有一些类似于朝廷举办的科举,择优录用。”

    “而所谓的考核内容,也不是考八股文、诗词歌赋之类的内容,而是与职位相关的职能、权力、部门划分、律法条文等等,更加注重个人的专业能力,对于律法的敬畏意识。”

    这个时候,袁崇焕已经快速浏览了一遍文书里面的内容,心中早已是波澜阵阵,起起伏伏,有着难以言明的莫名情绪,更是确信,孙承宗的那番言语不是猜测,皇上就是有着这方面的想法,并付诸了实际。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在边境推行郡县制,辽东虽是改良之后郡县制的一个试点,但也是吏治改革的试点。

    之所以有着这样肯定的判断,不仅是因为,实行郡县制之后,地方行政与军权分割开来,彼此独立,主要还在于,在于官员的选拔与任免方面,皇上管得很细,很具体。

    官员的选拔与任免方面,皇上提出的相应想法,就已经是变相的吏治改革。

    此刻,三人的神情是那么的复杂,既佩服崇祯的创举,在吏治改革方面的奇思妙想,敢于放权,给予百姓更多的权力,选择自己的父母官,更是感慨于这位年轻帝王的精明之处,将军权抓得牢牢地,又借以地方的行政权钳制将领的军权。

    毫无疑问,将军权抓得牢牢地,皇权也能稳稳地,不受到威胁

    改革过后,辽东将会形成三权鼎立的局面,驻军、城防营和地方行政,三者相互钳制,彼此独立,又互不干涉。

    相比于城防营与驻军的纯粹,地方的行政更加的复杂,分得极细,即便是一道省的最高长官总督和巡抚,一把手和二把手的存在,也不是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可能只手遮天。

    不仅仅是两者有着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之责,更有三司从旁监视,仅就官阶而言,在这辽东,五者的官阶一样。

    如此一来,极为避免了地方权力的过于集中。

第五百四十六章 重组内阁

    京城,文华殿。

    无独有偶,当孙承宗三人正在讨论郡县制,在辽东试点有着另一层用意之时,崇祯与内阁首辅周道登也在谈论着类似的话题,气氛要更加的柔和,颇有相谈甚欢的意思,更像是师生在谈古论今,显得好不融洽。

    “皇上,老臣相信,如果全国都能实行这种官员选拔和任免制度,朝廷的官员,将会更加的注重于实干,更加的务实,而无心、也没有那个精力,去结党,自然也不会存在什么党争。”

    “是啊周爱卿所言甚是,如果官员的考核标准,全都按照这样来,那么,大明的官员,将会更加重视百姓的意见,百姓对他们的认可,而非是一味地媚上,讨好上级。”

    “以往之时,朝廷的官员,虽然学识渊博,多是读书人中的翘楚,但经年累月的醉心于诗书之中,却也和现实有一些脱节,有一些呆头呆脑的,缺少一种务实精神,在实干能力方面,也是有所欠缺,显得太过于书生气,做事太过于理想化。”

    此刻,在两人的言谈交流之中,那种相谈甚欢的样子,再加上各自的面前都摆着一个小桌子,儒雅地坐在那里,周道登和崇祯,不像是君臣关系,更像是一对师生在讨论问题,讨论学生的一篇文章,其中所阐述的观点,以及回顾历史过往。

    每每崇祯站起来,从上面走下来,在中间来来回回地踱着步,在那里侃侃而谈的神情举止,将后世的一些组织架构,部门的存在,官员的任免标准,考核方式等等,讲述出来之时,那副自信而洒脱的样子,完全征服了端坐在一旁的周道登,心中愈发地敬佩。

    尤其是类似于选举的制度,通过百姓选举的方式,亦或是通过百姓代表,确认一些地方的主政官员,这种种的想法,听得周道登一愣一愣的,双眼里光芒闪动,异彩连连。

    天马行空的话题,极具跳跃性的思路,崇祯嘴里蹦出一个又一个的主意,听得周道登如痴如醉,是那么的心驰神往,脑海里更是幻想出了世界大同的景象。

    当然,所谓的选举,也不是说想选谁就选谁,而是从朝廷拟定的那么一个名单之中,选取主政官员,而且,其中还有一个硬性条件,不管是谁当选,都要效忠于皇帝,效忠于大明,还是死忠的那一种,不得有任何的言语攻击。

    说到尽兴之处,仿佛周道登都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乃是内阁首辅,接下来之言,让崇祯吃惊不已,是那么的意外。

    “皇上,如果在辽东实行的吏治改革试点成功,要想将其推广于全国的话,组成内阁的名额就显得着实太少了,自从成祖组建内阁以来,虽未明文的规定,但一般情况下,包括首辅、次辅在内,也就三到七个人不等。”

    “如果将那种吏制推行天下,照此标准选拔官员,架构新的衙门,那么,内阁就要扩编,就要增加相应数量的名额,从而好形成更加系统化的行政体系,标准化。”

    “按照皇上您所描述的,内阁之中,其他的内阁成员更像是首辅的助手,副职人员,却有不同的职能,分管着大明的商业、农业、水利、司法等等,各司其职。”

    毫无疑问,从周道登的这一番描述之中,虽然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却让人看到了后世的国务院的影子,而内阁首辅就是总理,其他成员就是副总理,分别主管不同的领域。

    此刻,不知道是周道登真得忘记了,还是故意使然,仿佛忽略了一点,一旦内阁扩充,改组新的内阁,增加组成的名额,那他这位首辅的权力,势必会受到影响,成员越多,他的权力被限制的越强。

    这个时候,崇祯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朱聿键,也就是后世的南明隆武皇帝,也是他开创了先河,一下子将内阁的成员扩充到了二十几人之多。

    不仅如此,朱聿键还是内阁首辅的备选之一,他崇祯重点培养的对象。

    不得不说,周道登的这一番言语,真得提醒了崇祯,使他想起,自己进行吏制改革的初衷,也是最终目的,不就是架设这么一个内阁,类似于后世的国务院,这样的一个存在吗

    首辅一人,次辅众多,而又没有军权,内阁没有管辖军队的权力。

    因此,现在进行内阁重组,增加组成人员的名额,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为以后的吏制改革,算是打着预防针,埋下一个先手。

    毫无疑问,增加内阁的成员,普天之下,纵观整个大明官场,恐怕也就只有一人最有可能反对,也就是内阁首辅,毕竟,一旦这样做,就等于掺沙子,成员多了,含金量就越多。

    反观其他官员,自然是乐见其成,巴不得崇祯增加内阁的人员名额,每增加一个,他们就多了一丝机会,可以进入内阁,地位就会直线上升,有着莫大的好处。

    成为内阁的成员,不仅仅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乃是无上的光荣,更是可以直接向皇上递纸条,也就是俗称的“票拟”,只是要将纸条贴在奏折上而已。

    即便是如此,在仕途之上,也是一种质上的脱变和飞越

    若是换做其他人,非内阁的官员,他们递送的奏折,甚至于天下老百姓向皇上提出的建议,都要先经由通政使司汇总,然后司礼监呈给皇帝过目,再交给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之后再由司礼监将处理意见呈给皇帝,做出最后的决定,如何处理,最终才是六部校对下发。

    两相对比之下,足可见内阁成员的影响力,先不说其他,单单是内阁官员的办事效率,可以和皇上面议,直接作出决断,都是远超于其他官员,从而可以树立莫大的威望。

    毕竟,他们的意见,所要办理的事情,可以直接提交给皇帝,而不用再经过这么多的繁琐程序,省去了太多的麻烦。

    而且,每天的奏折那么多,来自于天下各地,走完了这么多的程序,恐怕耽误了太多事情,浪费了太多时间,这也是为什么,六部的每个主政官员,挤破头,都想进入内阁。

第五百四十七章 物极必反

    脑海里闪过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