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末达人秀-第3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个时候,众人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理会崇祯说什么了,完全震撼于架构图里面的内容,总督和巡抚形成定制,重新恢复行省制度,以及三司的官员或升或降,等等。

    相比于这些,众人更加震撼于,构架图里面的内容所蕴含的理念,所代表的意义,军政完全剥离开来,官员的官阶虽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权力也遭到了同样的削弱和分散。

    别得不说,就拿总督和巡抚来讲,虽然官阶很高,比相应的知省和知府高上一级,但却无权插手地方的政务,只有监察之责。

    即便是知省和知府这样的官员,权力不再像过去那般大的没边,几乎是犹如土皇帝的存在,单单是都察院、户部、吏部下派的同级官员,以及三司的各个主政官,就可以与其平起平坐,形成掣肘,彼此监督,最大限度地防止腐败。

    这也就意味着,不管是知省,还是知府、知州等这样的官员,再也无法大权独揽,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般,可以随意地任免一些职位。

    而且,崇祯还提出了开会制,每逢重大事件,都要进行相应的商议,只有多数人同意,才可以实行,即便主政官员一意孤行,行使拍板权,日后出了问题,就必须背负责任,出了人命,以命抵之。

    尤其是,皇上还制定了百姓代表制度,由下而上的监督官员,更加使得官员不敢随意而为。

    渐渐地,大殿里的气氛发生了变化,变得越来越沉重了起来,给人一种近乎于压抑的沉闷感觉,而在这个时候,周道登率先开口了。

    “皇上,老臣赞同这样做,进行吏制改革。”

    说话之间,周道登已经站了起来,来到场中央,先是语气凝重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于架构图里面的内容看法,进而语气低沉地说道:“可是,皇上,如果这样做的话,现在就这样推行,是不是有一些太过冒然了”

    “哦周阁老,此话怎样”崇祯不动如山,没有丝毫的情绪波动,而是适时地反问了一句,显得很是有耐心。

    “皇上,是这样的,如果按照这种形式进行吏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将会增加许多的职位,仅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根据朝廷的情况,就面临着两大难题。”

    “其一,不说别的,划分好行政区之后,朝廷将会有二十个行省,单单是正二品的封疆大吏,就一下子多出了二十个。再加上都察院、户部、吏部等下派的从二品以及以下的官员,总共加在一起,至少也得有数百,接近千人。”

    “如果再加上其他新增职位的官员,以及衙役等等,都拥有朝廷的编制,这些都加在一起,这么多的行省,粗粗算下来,对于大小官员的需求量,何止万人”

    “其二嘛,自然就是官员相应的薪俸,由于朝廷实行的高薪养廉,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官员的俸禄翻倍,加上原有的官员,单单是薪俸方面,恐怕朝廷就得支付数百万两银子。”

    不得不说,周道登的反驳很是漂亮,着眼点抓得很准,说得更是事实,使得原本头脑发热的崇祯冷静了下来,深深地意识到,什么是历史的局限性,想法虽好,却无法付诸于实际。

    仅凭这两点,就使得崇祯不得不熄灭这种想法,进行这种吏制改革,近乎于大刀阔斧。

    毕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进行这样的吏制改革,就必须先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人,二是钱,后者还好办一些,勒紧裤腰带,钱也就有了,人就不一样了,不可能抓一个人就能用。

    可以说,按照架构图那样做,进行吏制的改革,那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还是好难受,头依旧晕乎乎的,不过,要比昨天的情况好了许多,趁着脑袋还算清醒,赶更两章,还有一章,稍后补上。鉴于身体情况不稳定,不敢不保证,这就是恢复正常更新了喔,望支撑的朋友们多多体谅

第六百四十三章 “妥协”

    一时间,崇祯再也没有了那种稳坐钓鱼的风采,不得不面对现实,被现实压得不得不低头,就算是不愿意,也不得不接受周道登的“忠实劝告”,而非是怀疑他别有用心。

    忽然间,就在众人以为,皇上已经改变了主意,不得不收回这种想法,周道登已经成功之时,崇祯的眸子里闪现烁烁光芒,整个人也变得轻松起来,再次恢复了那种从容不迫而自信的神态,隐隐有着兴奋之意。

    “周阁老,你说得不错,撇开财力不讲,以大明目前的财政收入,可以勉强支撑这么多官员的薪俸,单单是朝廷的人才储备,若是实行这种吏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根本就满足不了职位的需求。”

    侃侃而谈之间,崇祯表现地愈发自信,看似是在让步,有着收回这种想法的意思,但气势却是越来越强,给人一种莫名的压迫感,更使得周道登这些内阁成员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尤其是,随着崇祯的话风一转,他们的心里顿时就是咯噔一下,这种不好的预感越来越强烈。

    “不过嘛,问题虽然棘手,却也很好解决,关于吏制改革这件事情,完全可以仿照当初的土地改革,先在某个地方推行,进行试验,稳妥的同时,又能总结经验,可以给其他地方带来参考资料。”

    “就比如说,新的行政区划分好之后,可以在某个省,或者哪两三个省之内,进行小范围的试点,推行这种吏治制度,如此一来,就成功解决了这两大难题。”

    “而且,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这样进行试点的话,也着实可以降低许多风险,可以检验这种吏治制度,是否合理,是否对百姓有利,能否安定天下。”

    有着前车之鉴,土地改革的事实摆在那里,众人一点也不会天真的以为,崇祯这样做,大幅度地缩小吏制改革范围,这种一种妥协。

    他们深深地知道,崇祯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一种缓兵之策,正如当初的土地改革那般,先是在一地进行试验,随着军权的逐渐掌握,皇权不断地得到加强,最后却是将变相的土地改革推向于全国,全面实施。

    关于吏制改革,现在是和当初的情况何其相似

    说白一点的话,这就是一种步步蚕食之策,凭着这种吏治制度的优势,对于百姓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将会带来极大的实惠,一旦在其他省实行,就会出现一种呼声,一种舆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呼声和舆论,就会愈演愈烈,逼迫的他们这些无法反驳,更不敢去阻止。

    到时候,不得不向现实所低头之人,将是他们

    而且,这样做的话,小范围的试点,目前来看,像是赢了,皇上不得不做出妥协的举动。

    然而,实际之上,却是于他们不利,对崇祯却有着一大优势,可以借助这么一个缓冲的时间段,培养大量的官员,当这种吏治制度推向于全国之时,就没有了那种人员不足的尴尬处境。

    同时,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大明的财政只会越来越好,要是真得到了那个时候,自然也就不会有资金拮据的尴尬处境,单单是官员的薪俸,就几乎占了大明现在的财政收入的一半。

    这个时候,手中拿着那张架构图纸,众人已经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实在是,最起码是在明面之上,崇祯已经做出了最大让步,所谓的吏治制度改革,只在一个省进行,由原来的二十个缩减到一个,他们又好说什么呢

    否则的话,就显得有一些得寸进尺,不知进退了。

    毕竟,政治就是如此,在不断地妥协之中,达成一种默契的共识,从而好维持大局上的稳定,不可能某一方永远都占据所有的好处,而没有任何的退让。

    就在众人保持沉默之时,陷入这种纷乱而沉重的思绪之际,崇祯将姿态摆的更低,声音都带着丝丝的祈求之意,让他们这些做臣子的更加不好拒绝,也不知道该反驳什么是好。

    “好了,各位爱卿,事情就这么说定了,关于新的吏治制度,究竟选择在哪个省份进行试点,何时推行,其中的一些具体细节,就交给你们了,也拜托你们了,朕替全天下的百姓先向你们表达谢意”

    “臣等不敢,皇上过誉了,折煞臣等了,这是臣等应做之事,何谈拜托二字”

    纷纷做出回应之时,看到崇祯那副低姿态的模样,众人的脑海里闪现出了同一个念头,以退为进,逼着自己等人不得不立即表带,否则的话,就是枉顾黎民百姓的福祉。

    可以说,借助这种舆论声势,以皇上的行事习性,借助大明日报,在暗中推波助澜,操纵舆论,他们这些人很有可能会被描绘为天下的罪人。

    实在是,对于这样的事情,皇上使用软刀子对付人,先在舆论上打倒对方,搞臭对方,有着太多的前车之鉴,只是那么想想,就觉得全身发寒,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尽管脸上依旧很是平静,甚至是,隐隐带着几分苦恼与失落之意,但崇祯的心里却是早就乐开了花,高兴不已。

    新的吏治制度,看似受挫,推行的地区大幅度的缩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算是一种胜利,不仅可以将这种想法付诸于实际,还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至于推行于天下,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毕竟,即便再如何完美的吏治制度,不管经历了怎样的检验,证实了它的正确性和先进性,也必须根据国情,进行一定的调整,不可能拿来就能用。

    否则的话,就会出现大问题

    就在这个时候,相比于其他人的神情凝重,是那么的不自然,周道登却已经恢复了那种沉稳模样,陷入深思之中,似乎是在思考着什么事情

    实在是,这一天发生了太多的事情,看似天马行空,没有什么关联性,却又是那么的明显,都是和吏制有关。

    而且,事情的发生,前后间隔地还是那么的短暂,久经世事沧桑,老于世故的周道登,由不得他不将这些事情串联在一起,进行一定的联想。

第六百四十四章 联系之处

    毕竟,前后的这三件事情,看似毫不相关,但在周道登的心里,却总有着那么一个感觉,觉得三者有着某种联系,只是他还没有弄明白而已。

    “好了,各位爱卿,都回去继续办事吧,朕也该处理政务了。”

    崇祯坐直了身体,面露微笑,开始下达了逐客令,众人也纷纷站起,向崇祯再施一礼,寒暄了一句话之后,相继走出了文华殿,而周道登却独独留了下来,整个人还是那种深思的表情,就好像没有听到崇祯的话语一般。

    “周阁老,是不是还有什么事情啊”

    崇祯朗声唤醒了周道登,使得后者愣了一下,有一些错愕,本能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看到那些内阁同僚已经走光了,顿时有一些尴尬起来,但怀着心事之下,连忙有一些断断续续的回道:“没没,也没有什么事情。”

    然而,嘴上虽然这样说,但依旧站在那里,根本就挪不开步,还有那满脸的复杂之色,一副迟疑的模样,不管是怎么看,都让人觉得,周道登回答地是那么的勉强,口是心非。

    “说吧,周阁老,以咱们君臣现在的关系,有话尽管直言,无需这般藏着掖着的,顾忌什么。”

    有着两年多的相处,尤其是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相比于其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