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达人秀-第3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崇祯的话音刚落,周道登就连忙回应了一句,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似有所悟一般,进而补充道:“平常处理那些奏折之时,在不违反大明律和朝廷规定的情况下,优先处理他们的折子,对于一些政策,也予以一定的放宽,就能极大地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
“不错,周阁老,朕就是这个意思”
第六百四十六章 解决之策
崇祯先是赞叹了一句,愈发地欣赏周道登的办事能力,就在这个时候,似乎想到了什么,忽然转而说道:“周阁老,完成了撤销两京制,你没必要急着致仕辞官,平息什么所谓的舆论风波。”
“朝廷现在正处于多事之秋,正是用人之际,在不久的将来,官员将会严重的不足,尤其是像你这种经验与资历都很老道之人,更是其中的最大需求,最为短缺的官员。”
“而且,大明虽然渐渐步入正轨,但局势依旧很不明朗,充满着太多的变数,再帮朕打理朝政两年,到时候,朕不仅会准许你的辞官,还会让你风风光光地离开京城,返回家乡养老,安享晚年。”
听到最后一句话,周道登的心里就是激动不已,更多的还是感动之情,获得帝王的极其信任,本就是莫大的荣幸,若是再有了这么一个允诺,他周道登也可以死而无憾了。
古往今来,有多少名臣名将为之而努力,文死谏,武死战,能够做到这一点之人,哪一个不是豪气干云的光明磊落之辈哪个不是想在青史上留下忠臣良将的一笔
为得无非是,君王对自己的认可
这一刻,心里满满感动的同时,周道登只觉得这一生都值了,虽然真正有价值的只有这寥寥数年,但却做了那些忠臣名将梦寐以求的事情,辅佐明君,为天下黎民做一些事情,使得这个国家富强起来。
有时候,甚至付诸于一生的努力,绝大多数人也很难有着这样的成就。
毕竟,能够广为流传,为后人所熟记的名人,除了那些令人发指的卖国、祸国之人,就只有一个国家最为鼎盛事情,亦或是在这么一个路上。
周道登很快就从这种莫名的情绪走了出来,崇祯的话音刚落不久,余音还在缭绕,就连忙回道:“是,皇上,老臣遵旨,老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大明的兴盛献出最后一丝力”
有着这样的态度转变,并不是周道登因为一时的感动而心血来潮,也不是冲动之举,而是有着相当的理性,随着行政区的划分,多了那么多的行省,裁撤掉南京的帝都头衔之后,足以安置那些南京的官员,不会引起什么怨言。
毕竟,相比于那些虚职,不管是总督、巡抚,还是三司的各个主政官,亦或是知省、知府、知州等这样的地方主政官,那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实缺,有着实权,完全可以有一番作为,实现自己胸中的抱负。
最为关键的是,品阶也没有任何的下降,反而还很有潜力,有了进入内阁的可能。
看着崇祯那满含笑意的面庞,周道登有一些恍惚,这个看似年轻,年仅十九岁的帝王,却让他始终看不清,摸不透,一些看似离经叛道、荒诞的行为,往往会带来出奇好的意外之获。
用人更是极其大胆,深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道,往往还总是用对了人,几乎从未用错过,启用的官员和武将,总能解决相应的问题,就好像早就知道了那些官员和武将,并对他们极为了解。
而且,还有最为关键的是,那些官员和武将,有着很强的实干精神,几乎鲜有参与朋党之争,更加的务实,对皇帝更是忠心不已。
周道登只是恍惚了那么一瞬间,很快就清醒了过来,就在这个时候,似乎是想到了什么,脸上忽然绽放出不一样的神采,眸子里更是光芒闪动,略带激动地说道:“皇上,老臣想到办法了。”
“喔办法什么办法”
看到周道登那丰富多彩的神情变化,崇祯的心里虽然产生了好奇,但更多的还是疑惑,不解其意,这么突兀的一句话,让他摸不着头脑,适时地插了一句之后,似乎是觉得自己的表达不够清晰,进而又补充道:“周阁老,是什么事情的办法”
“皇上,当然是官员短缺的事情啊”
周道登脱口而出,语气中带着丝丝兴奋之意,不等崇祯作出回应,再开口询问,他已经自顾自地继续说了下去。
“皇上,天下之大,粗粗算下来,大明的人口将近两万万,就算读书人的比例再少,几十万人,百余万人,还是有的,如果让他们立即入朝为官,先不说其他的同僚是否反对,本身就不合适。”
对于这一点,崇祯没有一点的反驳欲望,反而还是深深地位置认同,现在这个时期,随着儒家的兴盛发达,学而优则仕,致使读书人很多。
尤其是读书人的超然地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更能说明这一点。
崇祯的脑海里闪过这些念头,并未急着接话,而是极有耐心地倾听着周道登后面的话语。
“但是,朝廷急缺的那些官员,不是在朝,而是在地方,像那些知县以及之下的微末小吏,虽不能说,那些读书人就能够完全胜任这些职位,但其中的大部分,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如果将这些读书人安排到地方,还有一大好处,有利于朝廷的教化之策,也有利于大明一些小地方的教育。毕竟,对于那些读书人而言,启蒙偏远之地的孩子,还不是问题的。”
听着周道登的这一番话,崇祯的眼前一亮,越来越炽热了起来,心里不禁想起了后世的偏远山区支教,回返的那些年轻人,若是想考公务员的话,将会有着诸多的优惠政策。
显然,周道登的这个提议,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语惊醒梦中人,周道登的这一番话,使得崇祯恍然大悟,暗恨自己的想法太过于局限,思维有一些僵硬,一直以来,都是本着废物再利用的原则,若不是那种罪不可赦的官员,犯罪的官员,多会被发配到偏远之地,用于教化民众。
“呵呵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周阁老,你说得不错”
崇祯朗声一笑,毫不吝啬地夸赞了一句,紧接着继续说道:“先不说天下有多少读书人,单单是朝廷在各地的生员,就委实不少,总得加在一起,不论老少,至少也有十万之众。”
“若是大加利用的话,大量的征召,优中取优,就算只是抽取其中的十之一二,也足以缓解朝廷底层官吏严重不足的问题,使得新的吏制制度得以更加顺利地推行。”
第六百四十七章 微调
这一刻,崇祯的才思如泉涌,犹如打开了这方面的桎梏,越说越兴奋,思维也变得越来越活跃了起来,不知不觉间,言语中已经带着后世的一些用词。
“而且,还可以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鼓励,凡是到偏远山区等地进行支教的生员或读书人,开化当地的民风,对于当地的百姓进行启蒙,教以读书识字,根据坚持的年限,再录用为官之时,予以优先的诸多政策。”
“同时,凡是主动到偏远之地进行支教的生员,亦或者是读书人,都将享受近乎于朝廷官吏的一些待遇,在衣食住行方面,一切的生活花销,朝廷都将会予以一定的生活补贴,最起码不会有生活过不下去的情况。”
“当然,这种生活的补贴,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要根据当地的物价水平,百姓的生活水准,去补贴。”
听其言,观其义,尽管崇祯使用了一些后世词语,根据前后之言的大致意思,联想在一起,略微一推敲,并不影响周道登的理解,也能弄明白那些后世词语所代表的意思。
此时,在感动与兴奋之余,理性使然,周道登的心里也在暗叹崇祯的好算计,真得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尽可能地利用哪怕只是一丝的剩余价值,充分利用那些生员的自身资源。
毕竟,在大明的科举制度之中,有着“廪生”的存在,廪膳生员,顾名思义,这些生员不仅是才学俱佳,还享受着朝廷的生活补助,相应的津贴,皇上现在这样做,让所有的生员都参与到教化民众中去,绝对是在榨取他们的最大剩余价值,将朝廷的补贴作用最大化。
简而言之,就是不能让那廪生坐享其成,白白的领取朝廷的生活补贴,而不只是做读书做文章之类的事情。
脑海里闪过“廪生”的一瞬间,周道登不由地想起了关于科举制度的前尘过往,所演变的历史进程,再一联想到崇祯的意图,想要动摇儒家的霸主地位,一时间,心里又有了新的计较。
“皇上,老臣以为,要想撼动儒家的这种超然地位,实现百家争鸣的景象,不仅要从提升各行各业的社会地位下手,对于现有的科举制度,也要予以适当性的改变。”
对于周道登的突然转移话题,崇祯那是听得津津有味,来了兴致,更是产生了好奇,这位内阁首辅,究竟想要做出怎样的改变,对科举制度
“朝廷的取士科举,所考的内容,以八股文为篮板,通篇靠的几乎都是儒家经典著作,亦或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文章,不仅毫无新意可言,最为关键的是,这无一不是在巩固和加强儒家的地位。”
“因此,老臣觉得,要想改变儒家的统治地位,就必须先从科举制度下手,就算不能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微调,润物细无声之中,撼动儒家学派的霸主地位。”
“而且,自隋唐以来,出现科举之初,所考的内容,并不是只有儒家一家的学说和观点,还有法家、墨家等等,也就是常科之中的明法、明算、明书等等。”
经此一提醒,尤其是最后一番话,有着后世历史学家灵魂印记的崇祯,不禁想起了关于科举制度这方面的一些资料,大致意思就是,隋唐的时候,科举考得不仅有文学功底,还有对律法的熟识程度,以及是否能够运用一些简单的术数,还包括那些自然科学。
当然,隋唐时候的自然科学,还很有限,还很粗糙。
与此同时,崇祯感受到了周道登的表忠心,也明白了周道登的意思,要想对科举制度进行彻底性的改革,那肯定是不现实,将会引起极大的风波,带来很大的阻力。
微调就不一样了,依旧是温和的手段,更加容易实施。
微调的话,恢复明法和明算的考试内容,绝对是师出有名,毕竟,作为官员,绝对有义务,也有责任,必须熟悉朝廷的律法,更应该掌握一些术数。
否则的话,又如何看得懂一些账目又如何地做到不知法犯法
因此,别看只是恢复了这两项,算不了什么决定性的事情,并不能给科举制度带来太大的改变,实则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动摇了儒家在科考之中的垄断性地位。那种唯一性。
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有了这两项作为铺垫,日后再对科举制度进行大幅度的改革,也将更加顺利得多。
听着周道登的话语,崇祯满脸的若有所思之色,不断地权衡着其中的利弊得失,是否有着急于求成的举动,沉吟了片刻之后,在周道登那期待的目光之中,终于做出了表态。
“行,周阁老,就按照你说得般。”
此刻,崇祯的神情很是郑重,低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