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汉骑军-第4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同乐有些烦躁不安,压了又压心中的怒火,才道:“李伯药不将那人带回上都,是因为张锐要处死他。”

    高颖语气强硬地道:“张锐心中倘若无鬼,为何要急着处死那人?”

    “你怀疑李伯药包庇张锐私藏战俘,还与张锐合谋作假,欺君犯上?”同乐的声音也逐渐大了起来。

    “这真是臣要说的第二点,派李伯药去调查此事,本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臣后来得知李伯药与张锐是帝大同学,并且关系密切,由他去调查案子难保公正。”

    同乐道:“你无凭无据怀疑他人,是丞相所为吗?”同乐此刻非常后悔当初同意高颖任丞相。高颖心胸太狭隘,当御史大夫还勉强合格,但绝不适合当丞相。前段时间,太尉也无意间流露出有推荐不当之意,可见他也觉得自己看走眼了。

    可高颖没有注意同乐的情绪,仍喋喋不休地奏道:“正因为身为是丞相,所以臣更要政律清白,绝不能容忍出现违犯国法军规、徇私舞弊之事。这个案子,臣建议重新派人调查。”

    同乐不耐烦地说道:“既是如此,那就责令虞世基再派人调查好了。”

    “不妥。”高颖反对道,“臣建议,调查人员应由吏部指派。”

    他的这番话,犯了忌讳,同乐呵斥道:“调查案子应由监察院负责,什么时候轮到政务院来管?如果这些事情都由政务院管理,你管理的事务是不是也太多了?朕知道你与张锐有仇,但也不能如此刻薄地对待他。办理公事不能掺杂私人恩怨,丞相应该有丞相的度量。”

    高颖脸色骤白,声音有些颤抖:“臣与张锐没有私仇,臣所做的是秉公办事。”

    同乐冷笑道:“张锐曾两次殴打你的次子,可有此事?”

    高颖没有想到同乐会说出这事,猛吃一惊,急忙解释道:“皇上明察,确有此事。不过那是后生们的私怨,并未影响为臣公正处事……”

    同乐毫不客气打断他的解释,严厉地说道:“你不用再解释,你以为朕不知道这些事情?其实朕在你提案要调查张锐时,就已经明白你的打算。当时朕同意调查,一是相信张锐是清白的,查不出什么问题。二是,希望你能自己醒悟,放弃私怨。可你揪住此事不放,已经结了案还要亲自派人调查,到底为了什么?你的所作所为,甚令朕失望。”

    高颖诚惶诚恐,跪下谢罪道:“臣一片忠心,往陛下明察。”

    同乐用手指着自己头上戴冠冕延上,挂着一串串的玉石珠子问高颖:“卿可知这是何物?”

    高颖虽不明同乐问话之意,还是老实地回答道:“这叫旒。”

    “旒有何用?”同乐又问道。

    这下可把高颖问住了,他从来没有细想过旒的用处,更没有了解过旒的用途,只能老实回道:“恕臣鲁钝,不知其中含义。”

    同乐说道:“记得朕七岁的时候,老师给朕上第一堂课时,曾问朕旒有什么作用。”

    高颖知道同乐所说的老师是宇文护,他自己也曾拜宇文护为师,但从未听老师解释过旒作用,心里好奇便恭敬地道:“请陛下指教。”

    同乐缓缓地说道,仿佛在追忆以前的时光:“朕当年回答不出来,老师解释道,‘挂旒的目的是提醒天子,对待臣子要宽容,谁能没有过失呢?该闭一只眼的时候就闭一只眼,象隔着帘子看人一样,不要总是明察秋毫。’所以才有视而不见的说法。”

    接着同乐又指着冕到耳朵的地方各挂有的一块玉道:“老师还说,这个叫充耳,所以也才有充耳不闻的说法。为帝者在适当的时候‘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才能体现出君主的宽厚。老师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的话朕无时无刻不记在心里。所以你所做的一些事情,我也就不再深究了,权当没有听见。望卿以后,不论对何人何事,都保持一颗正直坦荡之心。”

    高颖提议调查张锐,本不是为了私怨,但同乐认定他是因为高鸿两次被打而在报复。他一时也找不到解释的理由,情急之下脸色变得通红。同乐见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猜测。

    过了好一会儿,同乐见高颖没有说话,于是问道:“卿还有何事?”

    高颖才像是被突然惊醒,顿顿了说道:“今年太尉任期已满,理应在内阁中讨论新任太尉的候选人。”

    同乐问道:“卿可有建议的人选?”

    高颖回道:“依臣之见,贺弱弼可当此重任。”

    同乐闻言面露怪异之色,稍停了一下,又问道:“说说你的理由。”

    高颖一直趴在地上埋着头,没有看见同乐的神色:“贺弱弼是我朝公认的名将之一,在第一次平定突忽之乱时,立下汗马功劳。此后又担任过近卫军统领、枢密院参议长等职务,有功勋、有能力,除他之外,臣想不出还有谁更适合接任太尉一职。”

    同乐懒懒挥手道:“你的意思朕知道了,容朕考虑考虑再说。现在西部叛乱大体已经平定,但仍有不少叛匪余孽在作乱,一切等局势稳定,战区撤销后,再详细商议。”

    “是。如此,臣告退了。”高颖也知道,换太尉是大事,不是一天两天能决定下来的。今日对陛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就够了。要禀告皇上的事已经完必,当即告辞。

    他退下后,同乐眼中闪过一丝冷光。前些时候,太尉就曾经上过一份表章,说叛乱已经结束请求其退休。当时同乐也考虑答应太尉的请求,可是御史大夫虞世基的一个报告,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

    虞世基的密报中说,太尉将要退休之事传出后,朝中的一些大臣开始四处串联,准备接任太尉之位。其中贺弱弼表现得最为积极,一段时间里,他经常出入各大臣的府邸。据查,一周内,他曾四次去丞相府。

    杨坚是文人出身,虽说当了十五年太尉,同乐却能放心。而贺弱弼是军人出身,虽说有功勋、有能力,但性格较为急躁。同乐清楚自己的身子,能再坚持一年两年就算不错的。自己在位,贺弱弼还不敢放肆,但如果自己驾崩,恐怕他很难服人管教。

    虽然杨坚有时也会与自己有不同意见,但他是出于一片公心,而且态度也很温和,一旦发现是他错了,立即就会改正。这样不骄不躁之人,才是理想的辅佐幼主的太尉人选。可惜啊,祖宗的制度不能违背,不然他是绝不会同意太尉退休。

    不过他也下定决心,在找到合适的人选前,杨坚不能离职。现在他还能以战事未完全结束为由,堵住那些迫不及待地想谋取太尉之职的人。目前他已有了初步的人选,今日召见从前线返回的几位将军,就是想考察一番。

    同乐默默地想,但愿你不要令朕失望。
………………………………

第二百三十八章 测试

    第二百三十八章测试

    午后,太阳从云层中露出脸来,金黄色的光芒笼罩着凌云阁,把这座白色的建筑染成了金色。凌云阁又名凌霄阁,位于皇宫殿群后部的灵山上,楼高七层,外形像一只镬,加上山的高度,它一落成,就成了京城内最高的建筑物。

    最近半年,同乐时常驾临凌霄阁。每次来,他都会叫人把自己抬到阁楼的最顶层。在那里,他能居高临下俯瞰整个京城,注视着这个庞大帝国的心脏。他幼年的一个心愿,登基之后要巡视整个帝国国土。现在看来这个梦想不可能实现了,以前是叛乱不止,他没有时间去实现自己的心愿,现在叛乱结束,他的身体又吃不消长距离的旅途颠簸了。

    即位后,他的心愿是让帝国重现鼎盛时期的辉煌,让自己成为一代明君留芳千古。在他的努力下,他的心愿正在一步步接近。他有把握只需二十年,心愿便能达成。可惜当成功就摆在眼前时,他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身体每况愈下,一日不如一日。尤其是最近一年,他感觉这个心愿仿佛咫尺天涯,近在眼前却始终够不到它。

    他最后的心愿是伯安死后才萌生的,从那时起,他就祈祷自己能够看着世平长大成人,并且能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帝位继承者。可惜这个心愿,由于身体不佳的缘故也极有可能达成不了。他常想,这也许就是天意,是上天不给他达成心愿的机会。他在这个世界上不惧怕任何人,却斗不过天。如果这些全是命中注定,他只能认命了。

    常言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活着就应该珍惜每一天的时光,所以他更加喜欢在高处眺望上都城。望着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他心里获得了巨大的满足,自己是世界上最大帝国的君主,是世界上最大城市的主人,这里的一切人和物品都可由他操控。

    “如果能永远拥有,该多好。”同乐眯着眼躺在步辇上,充满了对生命的留恋。

    “臣刘炯拜见陛下。”一个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已经到了凌云阁外。刘炯以及被召见的将军,正在道旁跪拜。

    “各位爱卿,请起。”同乐微笑着让将军们免礼。

    进了大厅,同乐下旨赐座。刘炯等受宠若惊,都知道能在皇帝前面入座的,不是德高望重的学士,便是王公世家的家主,除此之外,即使是三公九卿,大多数情况下也要站着回话。故此,刘炯等百般推辞,不敢入座。

    谦让再三,最后还是张锐首先谢恩入座,还劝其他人道:“陛下念我等在前线拼杀数载,故此赐座,我等不可辜负了陛下的一片厚意。”刘炯等见同乐微笑点头,才赶忙谢恩,警身侧坐。

    待众人坐定,同乐问刘炯:“刘爱卿,将士们为了国家社稷在外征战数载,万分辛苦。朕打算近期撤回一到两个军团,卿认为如何?”

    刘炯答道:“回陛下。虽然叛乱已结束,但臣认为眼下还不宜撤回部队。”

    同乐含笑道:“讲讲卿的看法。”

    “是!臣认为,要等朝廷任命的各地官员都上任,再由兵部组建各州府的预备役部队后,部队方能撤回。如若不然,臣担心贼寇死灰复燃。”

    同乐又问道:“依卿之见,还要多久才能撤回军团?”

    刘炯回答道:“至少还需要半年时间,而且部队不能一下都撤,最好是一个军团,一个军团陆续撤回内地。这样算下来,明年年初,在西部的军团应该能全部撤回。臣已经起草了一份撤军计划,刚交予内阁。”

    从问话中,同乐感觉刘炯不错,心里又给他加了不少分。转过头,又问史万岁道:“卿认为,在西部,还需留几个军团?”

    史万岁答道:“臣认为,至少需要两个军团长期在西部驻守,一个驻防在乌河城堡到临洮城堡一线,以防鲜卑。(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另一个驻扎在新罗、度信以及北波斯的各军事堡垒中,以防叛匪反复。”

    “留两个军团驻守西部?将士们离家数载,都盼望回家与亲人相聚。如果留下两个军团,那么,留下的军团,将士的士气必定大受影响,卿觉得该如何解决?”

    “臣认为,应从内地再调两个军团去西部。以后每隔三到四年,轮换一次。”

    “卿的办法虽好,但轮换一次需要耗费大量的军费、物资。前几年,国家向民众征集不少军费,现在叛乱结束,捐款就会停止。停了捐款,以后就没有多余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