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汉骑军-第4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单于之所以任命他为近卫军少将,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武艺、勇敢和才干样样出众,更重要的是考虑到他的出身。尉迟家族一直在鲜卑朝轮流担任几个高级军事职务,尉迟晖的父亲当年时任右将军,年事已高,而尉迟晖又是尉迟家族的长子,从军历练几年后,自然要提拔他的职务,以便他以后能接任父亲的官职。
在升任近卫军少将后,左右贤王都想尽办法积极地拉拢尉迟晖,以便间接控制基普城的军事力量,但尉迟晖却不为所动,始终保持中立立场。正是因为他中立的立场,让老单于对他更加放心,在此后刻意的对他提拔任用。
汉元780年,也就是张锐刚刚高中探花的那一年,鲜卑国与西部的日耳曼人爆发了战争。战争初期,鲜卑人与日耳曼人相持数年没有分出胜负。原本想尽速打赢这场战争的老单于对鲜卑军的统帅十分失望,在一次局部战役失败后,老单于便下决心撤换统帅。
撤人容易,找一个合适的接替者难。在考虑新的统帅人选时,老单于迟迟没有选中合适的人选。后来还是右贤王向老单于推荐尉迟晖,称赞尉迟晖的军事才干在国内无人能及,由他出任统帅一定能尽快打败日耳曼人。左贤王当然明白弟弟的意图,于是也向父王举荐尉迟晖。
老单于也曾考虑过让尉迟晖出任统帅,可是又担心他太过年轻,无法镇住前方那些骄兵悍将。但见两个平日总是爱唱反调的儿子,竟然在尉迟晖出任统帅的问题上意见相同,不由得既欣慰、又欢喜,也就顺势答应了他们的提议。
就这样才三十多岁的尉迟晖便就任了数十万鲜卑军的统帅之职。他初到前线,便召集各部将领来中军开会。在会上,尉迟晖用严肃地语气对诸将说道:“本帅深荷陛下厚恩,委以重任,誓必破敌,以报恩德。诸位或世受国恩,或为陛下所识拔,均应同心协力,破敌报恩。本帅与诸位约法三章,整肃军纪、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如有违抗军令者,将军以下者先斩后奏,将军以上严惩治罪,决不宽贷。”
“本帅的话会不会有失言的地方,诸位以后自会知晓。只是本帅望诸位自重,不要以身试法,以免自误。本帅把话说在前面,不管是谁违反了军法,一律按军法处置,你们也不要向本帅求情,也休怪本帅无情。”
尉迟晖的一番训示,给众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感到畏惧,有的感到振奋。此前,正是因为主帅的威令不行,军律废驰,成了鲜卑军中的普遍现象,所以鲜卑军才一直没能取得较大的战果。(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诸将都知道现在来的这位主帅,不仅家族高贵,深得老单于信任,而且还是左右两位贤王同时举荐的人。前方的将领不论是分属那个阵营,都不敢违他的命令。
尉迟晖在整顿了军纪之后,便发动了对日耳曼人的攻势。日耳曼人虽然勇猛善战,却少谋略,而谋略正是尉迟晖所擅长的。尉迟晖以己之长,攻其所短,数次大败日耳曼军,最后逼迫日耳曼王不得不割让国土请和休战。在这场战争中,尉迟晖不仅确定了自己在军中的威信,也被鲜卑民众视为战神般的人物。
从那时到今天,又过去了十余年。在这十几年里,由他领兵出战的战役均已胜利告终,渐渐的他在民间的威望甚至高过单于王,军中的青年将领们,无一不把他视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大将军到来,花岩店附近的鲜卑军布防异常严密。自白乌山脚到花岩店一路布满了岗哨,临时行辕外,将兵如林,明盔亮甲,刀枪在淡淡的薄雾中闪着寒光。一对十几米高的大旗杆上悬挂着两面红色旗帜。左边一面绣着“大将军尉迟”,右边一面绣着“三军统帅”。另外辕门外还树立着两行旌旗,每行五面,相对成偶,旗方七尺,一律是火焰形的旗边,每面旗帜上绣着一只猛兽,这些旗帜便是统帅才有资格用的中军门旗。只要看见它们,就意味着统帅就在这里。
从辕门到临时的中军大殿,是深深的两进大院,中间一道二门。二门外肃立着八名卫士;从二门到大堂阶下,两旁也站着两行侍卫,另外还有一大群将领站在阶梯下。台阶下还树立着一杆旗帜,旗上绣着一把利刃,这旗名叫中军营旗。这是军事重地的标志,门外树立此旗,各部将领非统帅命令不得擅自入内,违者格杀勿论。
在尉迟晖之前,这个旗帜的作用似乎不大,一些将领仗着自己有战功,或者是有后台,对此旗视而不见,可随意的可闯入中军大殿面见统帅。但在尉迟晖担任统帅期间,还没有遇到过一例闯营事件,即使是右贤王跟随他出征罗马时,来到中军大帐外,见到树立此旗,也会止步命人通报后才敢进入。由此可见,尉迟晖的军纪之严。
在二门外肃立等候多时的将领们,在听见宣召声后,才按级别高低,排成两列进入大殿。在大殿内,尉迟晖端坐在公案后,两名年轻的侍卫官侍立在他左右身后,一人手中捧着印信,一人手中捧着战刀。众将报名参拜后,躬身肃立,恭候他的训示。
尉迟晖今年四十九岁,体格魁梧,紫铜色面皮,颔下一捋微黄色的长须,目光中闪烁着精光,显得格外的威武。众人行礼完毕后,他没有马上训话,只是捋着胡须用炯炯目光扫视诸将。众将被他看得心里发慌,更加端正自己的站姿,大殿内一时屏息无声。
半响,尉迟晖站起身来,清了一下喉咙,开始说话:“阿尔泰何在?”
“末将阿尔泰在!”一名将军从队列中站出,报名行礼。
“阿尔泰你可知罪?”尉迟晖冷冷地问道。
“末将……末将不知犯了何罪?”阿尔泰闻主帅的责问,大惊失色,迟疑了好一阵,结结巴巴地反问一句。
尉迟晖面目越发严峻,他并未搭理阿尔泰反而对殿下的一名军官说道:“班图,你告诉他犯了何罪。”
“是!”那名军官名叫班图的军官出列,来到阿尔泰身边,对他说道:“阿尔泰将军!五日前,大帅是怎样吩咐你的还记得吗?”
“当然记得,大帅命末将所部在汉军进入白乌山后就赶到本镇布防。末将执行了大帅的命令,汉军随后发动的攻势,也被末将击退。就算末将所部在作战中损失多了一些,也是功过相抵,不用治末将的罪吧。”阿尔泰振振有词地辩解道。
“阿尔泰,到这个时候你还不知自己犯了何罪?如此愚蠢之人,何以为将?来人啊,把阿尔泰拿下。”尉迟晖听了他的话,猛然拍着桌案大喝道。大殿下的侍卫闻得主帅命令,立刻涌进十余人,上前欲捆绑阿尔泰。
阿尔泰一边挣扎,一边吼叫道:“末将冤枉!大帅可以治末将的罪,但是要给末将一个理由,不然末将不服。”
尉迟晖挥手示意侍卫且慢动手,接着对阿尔泰说道:“也罢,今天就给你个理由,让你心服口服的领罪。”随后又对班图说道:“你对他说明白吧。”
“是!”班图接令后,质问阿尔泰道:“阿尔泰将军,当日大帅给你的命令中明确提到,你部在遭遇汉军进攻时,应逐步撤出花岩店。可是你呢?不仅不执行大帅的命令,反而率部与汉军在镇中厮杀多时,后来汉军撤退,你还派兵追击。你这样做,是在执行大帅的命令吗?”
“末将见来犯的汉军人数不多,我部可以围歼他们,故此才……”阿尔泰面红耳赤地辩解道。
“你不用再解释了,你昨日的行动已经违反了大帅的命令,并且也破坏了大帅的破敌计划,大帅有足够的理由治你的罪。”
“这……这……”阿尔泰被班图辩无言以对,半天说不出话来。
尉迟晖见他无言可辩,便对众将说道:“本帅早就说过,违反军令者严惩不殆。你既然犯了军令,就休怪本帅无情了。来人啊,将阿尔泰推出去斩首。”
………………………………
第三百九十四章 祸端
第三百九十四章祸端
按鲜卑军法规定,尉迟晖即使身为全军统帅也没有权利斩杀将军以上的将领。(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以往遇到类似情况,统帅都是将违令的将军先行关押起来,然后送回基普城交与老单于亲自审理定罪。所以当堂下的将领们听尉迟晖说要斩阿尔泰,都露出惊讶之色。
惊诧之间,见侍卫们要将已捆绑起来的阿尔泰推出时,一些将领忍不住了,其中有一人站出来对尉迟晖高声说道:“请大帅息怒。阿尔泰虽然违背了您的将令,但毕竟他刚打了一场胜仗。您这样将他处斩,恐怕会寒了将士们的心。”这人的话音刚落,又十余名将领站出来为阿尔泰求情。
这些将领的求情并未劝动尉迟晖,他对求情的将领们说道:“身为将军,理应知道军令如山的道理。阿尔泰却明知故犯,其罪不可恕。本帅决心已定,各位将领就不要再为他说情了。”众人面面相视,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劝他改变决定。
这时,处于昏沉状态的阿尔泰清醒过来,他一直不敢相信大帅下令要斩杀他。清醒之后,阿尔泰高声吼叫道:“我要见陛下,我要见左贤王,我要上告。”
尉迟晖挥手示意正在推搡阿尔泰出去的侍卫们停下,问阿尔泰道:“你要上告何事?”
阿尔泰神情激愤的叫道:“我是将军,你没有权利斩我。你杀我,就是滥用职权。”
“笑话,本帅会滥用职权?睁大你眼睛,看看这是什么?”尉迟晖边说,边从衣袋中掏出一个由锦丝绸缎包着的事物。他小心翼翼的打开丝缎,将里面包裹着的物品取出举在手中。
待阿尔泰抬眼看清尉迟晖手中拿的是何物时,心里凉了半截。堂下众将也纷纷向尉迟晖望去,看见他手中拿着一面玉佩。玉佩因年代久远已经变得泛黄,有一边角还略有破损。在场之人都知道这面玉佩的来历,它便是鲜卑国的传国之宝—人首蛇形坠。
这件鲜卑国宝的来历,还要从几百年前说起。当时鲜卑人还生活在汉帝国的北方,虽然当时还没有形成国家体制,各部之间也有争端,但遇到外敌,特别是与汉帝国作战时,大多部落都能暂且放下内部恩怨,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东汉末年,汉帝国国力日渐衰弱,也无力出兵讨伐不断滋扰边境的鲜卑人。有大臣便向桓帝提议,采用和亲的方式拉拢一部分鲜卑人,待国力强大后,再出兵征讨。这个建议得到了桓帝的认可,在宫中挑出一名宫女认作女儿,准备与鲜卑人和亲。
和亲使去到北方,找到当时鲜卑人最大的部落拓跋族首领提出和亲请求。鲜卑人在北方称雄已有些时日,但那时还没有起过要彻底将汉帝国消灭的念头,在他们的观念中,汉帝国仍然是个庞然大物,自己虽然有时能在其身上捞些便宜,但如论如何也撼动不了这个巨人。
而且拓跋部落的首领也需要得到汉帝国的认可。因为拓跋部落虽然得到一部鲜卑部落的拥护,部落首领也取得了单于的称号,但始终有一些鲜卑部落在犹豫、在观望,还有一些部落公开反对不肯臣服,甚者还想取而代之。这时拓跋部落如果能得到汉帝国的承认,也能影响一部分鲜卑部落的选择。既然汉帝国已将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