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汉骑军-第6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互探访,彼此皆不用家人禀报,便可在对方府中任意出入。
贺若弼来到高颖的书房时,见他正埋头看一份文件,便打声招呼,“昭玄,这么晚还在处理公务?”
“哦?是辅伯来了?快请坐。”高颖站起身相迎,又吩咐下人上茶。
下人早有准备,贺若弼刚刚坐下,就已经端上茶水。高颖坐到贺若弼旁边,叫下人退去并关上房门。
“昭玄,士明昨夜又来找我,催我给个准话。你说,该如何答复他?”下人刚退下,贺若弼便把今日的来的目的道出。
贺若弼本人对世平太子和长沙郡王都没有特别喜恶,在太子的问题上的态度上保持谨慎,所以,他也没有公开的表明支持的意向。
只是,这阵他被刘昉给缠怕了。刘昉两三天就来找他一次,催促他表态。因此,他想再听听高颖的意见。
问了两声,没见高颖回话,转头见高颖正在出神。“昭玄,昭玄!”他又呼唤了两声,才将高颖唤醒。
“嗯?什么?”高颖茫然地问道,可见他正在走神,贺若弼讲些什么他根本没有听进去。
“昭玄,你有心事?”贺若弼见高颖眉头紧锁,面色不佳,遂问道。
“嗯……”高颖沉思了一下,回答道,“是有一件棘手之事,我正准备明日去奏明陛下知晓,然后提到内阁上讨论商议此事。”
“何事?”贺若弼好奇地问道。
“你看看这个。”高颖起身从书桌上拿起他刚才看的那份文件,递给贺若弼。
贺若弼接过来一看,顿时怒容满面,拍案而起怒喝道:“竟然有这种事?这不是逼着民众造反吗?”
高颖叹了口气说道:“朝廷三令五申各地官员要宽政体民,谁知总会有那么一些人,阳奉阴违在地方上乱来。看来不严肃地处理一两个,是不会引起各地官员的重视!。”
“这事可调查清楚了?”贺若弼虽气愤此类的苛政酷吏行为,但也谨慎地问了一句。
“上告之人,把证据都带来了。”高颖又把桌上的几张官府告示,递给贺若弼。
贺若弼接过来一一看过,见告状上所言和这些官府发出的告示内容一致,便确信这事是真的,言道:“我同意,这事一定要严肃处理,否则帝国一日也消停不了。说不定,我们在鲜卑那边的军队还为撤回南岛州又反了。”
“是啊。”高颖长长出了一口气,说道,“我本有意鲜卑那边的战事结束后,再好好整理一番吏政,看来要提前整治了。”
贺若弼点头而道:“想当年辽东四郡之乱,便是人祸。此番教训,我等要谨记。苛政酷吏行为一定要严肃处置。”接着他又问,“上告之人,是谁?”
高颖回答道:“是一个叫王敬宝的商人。”
“是安济富商号的老板?”贺若弼也听说过一些传言,说王敬宝现在已是帝国内财富最多的富商之一。只是没想到上告之人,竟然是他。
高颖狠言道:“是的,王敬宝是第一个去东岛群岛定居的老州人,也在当地发了财。后来,他因国家战事不断,朝廷财政紧张还主动要求缴税,算得上是一个有良知的商人。据说他的财产已不可记数,连他都被逼着来京城告状,可见当地已经被那帮官员搞成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了。这事要在内阁上尽快拿出处理意见,不然会酿成祸端。”
贺若弼赞同这个提议,言道:“好,这事算我一份,明日我跟你一同面圣。争取到陛下的支持,然后尽快在内阁会议上商议出处理办法。”
两人又商议了一番,拟定出了一份表章。第二天,二人一起进宫面见同乐。同乐看过他俩的奏章后大怒,当即下令此事要严加查办。高、贺两人领命,随后便在内阁中提案讨论此事的具体处理办法。
虽然高颖和贺若弼并不知道这件事情的背后是东王在指示,而且还是张锐故意安排高颖知晓的,但接手此事后,他们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他们也不知道,他们今日之举,为自己不久的将来埋下了祸根。
………………………………
第七十四章 奉旨出征
第七十四章奉旨出征
汉元797年6月,汉帝国朝野上下笼罩在一片暴风雨即将到来的阴翳之中。引起这场风暴的源头,便是高颖和贺若弼起草的一份议案。
在这份议案中,高颖、贺若弼不仅提出要惩戒南岛州官员的苛政酷吏行为,还提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全面的整治吏制的行动。
无论是在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由利益衍生出的矛盾是社会矛盾的主要构成之一。
汉帝国是中央集权的政府,各地贵族阶级和中央委派官员分片管理各州府郡县。
各地贵族阶级的情况略好。因为贵族阶级治理的地区,都是朝廷封赏给他们的封地,管理权力完全下放给了这些贵族。只要封地内没有出现造反、闹事之类的动荡,朝廷就不会干涉其封地内的治理政策。
而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各地官府,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在信息、交通都普遍落后,朝廷鞭长莫及的情况下,各地官员们的自主权相当大,各地的治理政策也各不相同。
通常情况是,只要不违背朝廷制定的政策体系的大原则,各地官府都可以灵活制定和实施本地的政策措施。比如,朝廷制定了在春种、秋收时,各地官府不得征召劳役的政策,而由于各地气候存在差异,造成了各地春种、秋收时间也不尽相同,那么各地官府也应灵活掌握。
朝廷给予各地官府很大的自主权,有利于避免刻板教条、生搬硬套的执政行为。这样,也能让有能力、有品德的官员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但对于有才无德或者有德无才的官吏来说,无疑也会产生出不少问题。其中有两个问题,特别显著,也难以解决。
第一,各地官员的素质、品性有差异,在治理环境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治理的效果会截然不同。尽管也有各地检查部门监督这些官员的行为,但即使发现了较为重大的问题,也很难区分到底是因为能力还是因为品性造成的,总不能把一些治理水平低下的官员,定性为玩忽职守或者贪赃枉法而捉拿问罪。
这些官吏政绩不好,充其量在评定其政绩时,给予较差的评语,最多影响其今后的仕途。同时,评定各地官员政绩的标准也很难准确量化。比如,一些地方只考虑眼前利益,目前税收、物产都很出众,但其施政行为却是提前消耗资源,无异于杀鸡取卵,从长远看,完全没有发展的持续性。因此,在短时间内,无法真正衡量出政绩的优劣。
第二,有的官员出身各贵族世家,在他们的管辖地内或多或少都有袒护其家族利益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很难定性为中饱私囊。部分官员把那些收益高的项目的经营权给予贵族家开办的商号独家经营,赚取高额利润。这种情况即使朝廷知道了,一般也是充耳不闻。
毕竟由大家族开办的商号,有信誉和财力的保证,基本不会出现突然倒闭的情况,从而能更好的支持各地官府的财政收入。有了这个优势,利润较高的行业也基本被某些家族垄断经营。
在高颖和贺若弼起草的整治吏制方案中,就以上两个问题提出了许多具体办法。特别有一条是规定了各级官吏在任职地,其三代内有牵连的家族,不得在本地开设新的商号从事规模较大的经营项目。
这无疑损害了许多大家族的利益,反对的声浪也格外高。自高颖、贺若弼把这项方案提交到内阁讨论起,就遭到以刘昉、李穆、王宜等老牌世袭家族出身为代表的内阁大臣们的强烈反对。(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无弹窗广告)而以宇文苞、虞士基、冼夫人等为代表的新兴贵族们,也对这项议案有异议。
一连半个月,内阁大臣们围绕着这项议案争论不休,迟迟没有通过。高颖迫不得已找太尉深谈了数次,尽诉整治吏制的利弊,方才取得了太尉的支持。而后在太尉的劝说下,最终这项议案在七人赞成,五人反对的投票中,勉强通过了。
不过,这项方案实施后,遭受损失的各家族都把怨恨、不满情绪集中到了高颖和贺若弼身上。各家族中又以东王最为恼怒。
南岛州巡抚和东岛郡郡守一个出身东王一族,一个出身南王一族,东王本来想借机把东岛群岛的香料生意抢到手,结果非但事与愿违,牵连着南岛州巡抚和东岛郡郡守成了整顿吏制的典型而丢了官。
为此,东王怒不可遏,还当着众多家臣的面,咬牙切齿地痛骂高颖和贺若弼为祸国殃民的奸臣,当诛之。看见平常很少发脾气的东王怒发冲冠,脸都气成酱紫色儿的了,家臣都吓得战战兢兢,大气都不敢出。
而这件事端的挑起人张锐又在忙其他重要的事情了,只是抽空间或打听一下此事的进展。因为王敬宝又跟他诉苦了,不仅岛上的官府在打击他,而且他还买不到船了。
张锐当了调配处的参议后,对帝国的造船业有所了解。除了由调配处控制的南京制造司为军方提供船只外,帝国内的造船业都掌握在领地靠海几个大家族手中。很显然,是这些家族在联合抵制王敬宝,故意不卖船只给他。
虽然张锐掌控着南京制造司这个国营造船厂,但按法令规定,南京制造司造的船只只能提供给军方,不能出售。因此,他不能公然违反法令卖船给王敬宝。
为此,他又伤了好一阵子脑筋,最后终于想到一个办法。没人卖船,可以自己造船呀。办造船厂的资金王敬宝应该能拿出来,地点也不成问题,要么在东岛群岛选址,要么在开远选址。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差造船的人了。
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去南京制造司,只要给出高价,就能招募到退养回家但技艺精湛的老工匠。招到这些骨干力量后,再招收一些悟性好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当学徒,边干边学,几年之后就发展出一批技术娴熟的青年工匠。
他把这个想法一说,就得到了王敬宝的热烈响应,他早就梦想拥有自己造船业了,只是苦于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熟练的造船工匠。涉足造船业,不仅能满足自己海贸生意用船的需求,还能出售赚钱。他早就垂涎于这个赚钱的门路。以前,造船业由几个大家族垄断经营,自己是有心无力。现在,这种好事居然落到了自己头上,他不两眼放光才怪。
他俩谋划好之后,就开始行动。张锐以巡察南京制造司为名,向主管上司薛胄打了报告。得到薛胄的同意后,便带着王敬宝去了南京。
在南京查阅了制造司所属的人员名单后,就对即将退养或是已经退养的优秀工匠展开了游说工作。由于待遇优厚,仅仅一个月时间内,就聘请到了数百人。
他们开出的优惠条件,使大多数接到聘请的人无法抗拒,甚至制造司的那些年轻工匠也暗恨自己生不逢时,恨不得把年龄夸大十好几岁,好去王敬宝那里应聘。如果不是有不到年龄不许离职的规定,恐怕一大半的人都会辞职去应聘。
招到专业工匠后,王敬宝回东岛群岛准备办船厂的资金,张锐则命府中的管事带着招聘的人去了开远。其实,东岛群岛和开远的林业都很发达,都出产造船所需的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