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汉骑军-第6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奈涞巯啾龋蛑彼愕蒙锨逍墓延氖ト恕6宜墓ㄒ膊槐任涞鄄睿彩呛旱酃飞希儆屑父龀龆霰ゴ蛲夤⒍嵯峦夤嫉幕实邸

    不过,同乐在位的这24年,也是大汉国自圣祖开创新汉以来最艰苦的24年。在这24年里,同乐帝几乎没有舒舒服服地睡过多少安稳觉,灾难和叛乱此起彼伏,从没有消停过。大多数大汉国人都明白,如果不是同乐亲政勤勉,大汉国可能早就四分五裂了。

    现在,这位汉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终于走完了其鞠躬尽瘁的一生。他的死,引起了汉帝国臣民们的莫名恐慌。尤其是在上都城的人,从他驾崩的那天起,就陷入混乱之中。

    汉元797年7月10日一早,同乐帝病情危急,内阁大臣和在京的主要世袭家族的家主们都到养徳斋寝宫探望,朝中四品以上的官员也汇集到永和殿外静等消息。

    下午3点后,哭声最先从养徳斋寝宫响起,首先传到了永和殿。文武百官们都明白皇帝驾崩了,于是捶胸顿足、怆然落泪。不到下午4点,整个上都城都的人都知道了这一噩耗,哭的哭,嚎的嚎,仿佛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有的人是真心哀痛失去了一位好皇帝,有的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有的是为了随大流洒几滴泪,更多的是忧虑即将会出现的动荡局势。(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前两天的骚乱,已经让大家担惊受怕了一场,同乐之死或将引发更大的骚乱。

    果然不出所料,同乐刚刚驾崩,养徳斋掌印太监杜衡便拿出传说中的那份诏书,向在养徳斋的内阁大臣和世袭家主们宣读起来。诏书的内容也与传说的一样,传位五皇子福常。

    本来跪领接旨的太子党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鼓噪起来。其中东王刘耀更是起身质问杜衡,大有一副要追究杜衡伪造诏书之罪。杜衡也毫不畏惧,一口咬定诏书是同乐帝所立。

    两人争执了一番后,都把目光转向了太尉杨坚。在这个关键时刻,杨坚朝着手执诏书的杜衡三拜,言道:“臣遵旨。”

    太尉表明了态度后,内阁大臣虞士基、宇文苞、冼孜,世袭家主卫公陆晴、鄂公庞颜等人,也都磕头领旨。东王刘耀见状愤然离去,刘昉、薛胄、曹臻,卢公卢悦、晋公郭凯之等人也随之拂袖而去。

    离去的大臣和家主们,在东王府集中,共商对策。东王的首席家臣唐浩明建议道:“主公,为今之计只有除去杨坚、虞士基两人,才能使朝局得以平复。属下建议先下手为强,现在就集中城内忠于我们的护军缉拿杨坚、虞士基等人。”

    刘昉、卢悦等人皆赞同,内阁大臣薛胄却反对道:“京畿三护军将领中,誓死效忠太子的只占了三分,三分是站在杨坚一边,剩下的都随高颖、贺若弼等人倒台。就单算兵力,也是五五之分,一旦用强缉拿杨坚、虞士基必然会引发战事。依下官之见,还是用计将杨坚骗来,然后杀之。只要杨坚一死,虞士基之徒不足为惧!”

    东王微微点头,似乎同意这个建议。但曹臻又反对道:“不可!杨坚只是轻信了伪诏。依下官之见,还是对他多加劝说,说不定此事还有回旋的余地。一旦我们刺杀了杨坚,对方就找到了适当的理由,并会以此为由向各地家主和军团发出征讨令来讨伐我们,形势会变得对我们不利。”

    东王家臣唐浩明此刻正在心里埋怨主子。前几日,如果东王肯听他的劝告,暂时不要急着除去高颖、贺若弼等人,现在无论是在内阁中,还是在京畿护军中,太子方都占有绝对的优势。试想一下,如果高颖、贺若弼等人还在世的话,那么起初一直保持中立的太尉是不可能冒险支持虞士基一伙人的,那么整个天下就已经是世平太子的了。

    可惜,东王固执己见,不听劝告,非要先置高颖、贺若弼为死地而后快。也可以说,今日双方势均力敌的局面,也是东王一手造成的!唐浩明埋怨归埋怨,身为东王的家臣还是要一心为主子分忧解难。

    他现在怀疑杨坚前几日痛快地接受了东王的建议,联手除去高颖、贺若弼等人,是因为早就估计到了今日的局面。也就是说,杨坚很可能是早就拿定主意要支持福常了。因此,现在劝他改变想法,只是一厢情愿的做法。唯一可行的,便是除去对方的主要力量杨坚,才有可能扭转大局,转为对己方有利。

    想到这里,唐浩明对东王刘耀言道:“属下认为,薛大人和曹大人的建议都可行。由主公出面邀请杨坚来府上商议帝位更立之事。如果他肯来,就尽量说服他,他不答应就杀之。如果他不肯来,我们也好以此为由,指责他们预谋以假诏书私立福常为帝。那时,无论是出动京畿护军捉拿,还是号召各地家主和军团对他们讨伐,我们都占得住理。”

    曹臻等人连声说这个办法好,只有薛胄不以为然,坚持说:“杨坚不可信,高颖信他去了制造司,结果白白送了全家人的性命。我们要是还相信他,后果可能比高颖更惨。依我之见,只要他肯来,无论答应与否都要杀之。”

    两方人就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一直快到天明之时,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到最后,大家还是都把目光集中到东王身上,他现在无疑成了大家的主心骨。

    东王环视大家一圈后,终于下了决心,说道:“士明,你天亮之后就去请杨坚来孤府上,对他说,如果不来后果自负。薛大人,你天亮之后去联络御林军和近卫军中的忠于我们的将领,让他们做好准备,等孤的命令行事。曹大人和卢公、晋公负责联络朝臣,务必让大家相信那份诏书是虞士基与杜衡所伪造。”众人接令。

    出来后,薛胄私下找到了唐浩明,对他说:“杨坚老奸巨滑,不可相信。即使他当面答应王爷支持世平太子登基,也有可能事后反悔。依我之见,还是杀之以绝后患!”

    唐浩明本来也不信任杨坚,被薛胄这么一劝,便坚定了杀心。他点头言道:“薛大人之言甚是,主公虽然有杀杨坚之心,但不坚决。如果杨坚敢来,我会安排人手杀了他,即使事后被王爷怪罪,也在所不惜。”薛胄大喜,又与唐浩明密谋了一阵,这才离去。

    可是,也不知怎地这个消息被透露出去了。天亮之后,东王欲杀太尉的消息在上都城被传得沸沸扬扬,人尽皆知地步。一时间,上都城内连空气都似乎凝固了。

    当日,刘昉作为东王的使者来到了太尉的府上。一道难题摆在了太尉的面前。在去与不去之间,太尉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

第八十一章 太尉赴会

    第八十一章太尉赴会

    汉元797年7月11日夜,上都城太尉府。

    一张淡蓝色的纸笺,平铺在光亮的紫檀木几案上。纸笺上只有寥寥数语,内容是邀请太尉去共商国事。纸笺上字迹飘逸而潇洒,但没有具名,而接到此信的太尉一看熟悉的笔迹就知道是谁在邀请他。透过这些漂亮的字迹,他却感觉其中暗藏杀机。此刻,他捋着长须,反复权衡是否去赴会。

    宽敞明亮的大厅里,一个神情严肃、稍稍秃顶的将军背着手,今天他显得很焦躁,除了三餐饭的时间,他都在此厅中来回踱步,也不知他反复踱了多少遍,只怕所走之路已经有从上都到黄州府那样远。他的眼光有时停留在太尉身上,欲言又止,但最终没有开口。

    此人,便是御林军统领薛渭。薛渭是军机处参议长薛胄的同胞弟弟,两人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但奇怪的是,弟弟薛渭从小就与长兄薛胄性格不合。

    因不是家中长子,自懂事起,薛渭就生活在其兄薛胄的阴影下。后来,无论是学业上,还是仕途上,薛渭都不及其兄。而争强好胜的薛渭处处都想超过长兄薛胄,对薛胄很不服气,从来都是跟薛胄唱反调,只要薛胄赞同之事,薛渭必然竭力反对。

    太尉对薛渭有赏识提拔之恩,如果不是太尉,他至今都还在某个乙等军团服役,哪能担任京畿三护军中的统领之职?因此,在这次的太子之争上,无论从与薛胄的敌视态度方面说,还是从报答太尉的恩情方面讲,他都是铁了心要帮助长沙郡王。

    在他看见这份邀请信的时候,就意识到这个一个阴谋,肯定是太子党一伙想杀太尉而设下的鸿门宴。因此,他极力劝说太尉不要理会东王,如有必要还应先发制人!太尉前思后想,迟迟下不了决心,他也只好干着急。

    大厅里,与他一样在静候太尉决定的人还有几个。大厅左手一侧,目光如炬的杨素正和面目阴鸷的虞士基低声谈论着。在他们的下方,宇文苞自在灯火下,仔细研究着自己的手指。而杨英坐在宇文苞的下方,双手托腮,呆呆出神。

    大厅另一侧,卫公陆晴、鄂公庞毅姿态端庄地坐在椅上,视线在大厅里四处巡视,像是在观赏房间内的陈设。偶尔他们也会在不经意之时四目交错,然而又把目光投向别处。

    在他们的下方,还有一个人正在闭目养神,似乎睡着了。按道理,这个人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如果东王、刘昉等人亲眼看见他在这里,恐怕会怒发冲冠、大起杀心。他便是昨夜还和东王等人谋划对付太尉等人的新进内阁大臣曹臻。

    大厅内每个人表现各异,凝重的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连端茶蓄水的小厮们也不敢进来。

    “大人,您不能去!”沉寂了好半天之后,薛渭又一次停下脚步,忍不住开口说道。

    接着他一把拿起了几案上的那张纸笺,冷笑着说:“这算什么?东王、刘昉也太小瞧我等了,凭这一招就想骗太尉去送死,还真亏他们想得出来!”

    正在研究手指的宇文苞闻声,抬起头看来薛渭一眼,说道:“那薛将军可有好的办法,婉言谢绝过东王的邀请?”

    薛渭对着宇文苞说道:“依我看,就不必拖延了。既然他们明摆着想杀太尉,我们何不来个先下手为强?”

    宇文苞叹了口气,说:“我们刚才不是讨论过吗?使用武力,一来没有必胜的把握,二来我们先行动就失了道理,就可能引发更大的祸乱。要动手也要等十五军团和卫公、鄂公家族护军到达上都后,再行动将他们一网打尽。”

    薛渭三两步走到宇文苞面前,叫道:“可刚才曹大人也说了,明日……”说到这里,薛渭看了看时间,又改口道:“不,今日之内太尉不去赴会,东王、刘昉等人就有可能抢先发难。既然不能避免,何必受制于人呢?还不如我们先下手为强。”

    “对,下官也同意先下手为强。”刚才还是一副无精打采模样的杨英这时跳了起来,赞同薛渭的建议,“下官所部都在城内,只要一声令下,就可先把东王、刘昉几个为首之人拿下。只要拿下为首几人,其他人也就成了乌合之众,不足为患。”

    虞士基迟疑地说道:“据我得到的消息,东王府至少聚集了上千护卫,就算强攻,恐怕一时半会儿也攻不下来。时间一长,城中的御林军和羽林军必然会赶来救援。到时,咱们在城内的兵力少于对方,胜负实难估量。依我看,还是找个恰当的理由拒绝赴会方为上策。”

    虞士基也反对太尉去东王府赴会,但他不希望现在就与东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