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汉骑军-第6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锐叹息着说:“本来朝廷是为战区准备了一年的存粮,但番州战事到现在已经超过了一年。朝廷又在内乱,没有余力关心番州战区的情况。如果我不这么做,将士们岂不是饿肚子了?”

    孙兢也听说过张锐与他的小舅子合作,在战区买卖俘虏的传言。他认为这些都只是小事,只要张锐肯乖乖离开,他也愿意为张锐抹去这笔烂帐。

    孙炎见孙兢不追究此事,也不再多问,又继续听张锐介绍战区的其他事宜。直到华灯初上,张锐才大致将战区内的事务简要地概述完。

    说完后,张锐便起身告辞,说要回去准备行装,准备明日一早就走。虽然孙兢巴不得他早些离开,但口头上还是再三挽留他多休息几日。

    张锐再三婉拒,只是请求孙兢,允许他带走一些人马作为路上的护卫。对于张锐的这个请求,孙兢也欣然应允。接下来张锐又说,来西平城时,他带来百余亲兵以及一营游骑,希望孙兢允许这部分人保护他去上都。

    孙兢虽然觉得张锐要求的护卫人数过多,但考虑到这些人马到了上都后,还会返回番州。于是,愿意做个顺水人情,也同意了。

    第二天一早,张锐与范明便离开了西平城,在游骑程节营的护卫下,出凉州进入雍州。到达雍州地界时,张锐写了一封书信,命数名亲兵送去上都,然后转道北上,朝着潼关方向而去。
………………………………

第一百三十五章 攻陷洛阳

    第一百三十五章攻陷洛阳

    汉元798年8月12日,刘武周所部三万前锋抵达洛阳城下,连夜射劝降书信入城。(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奇 书 网)

    刘武周在劝降书上称:本大臣授命讨逆,一路以仁义之师,行忠义之德,素不嗜杀人为贵。现本大臣已抵城下,破城只在旦夕之时。望尔等不要在拚千万人之性命,以博伪朝君臣之喜快。

    念尔等皆为一国臣民,各有父母妻子,本大臣允许两军交战之时尔等投降。只要交战时尔等交出枪刀,跪伏于地,本大臣会专派仁慈廉干人员,收尔入营,不派做苦工,一日两餐,待事平之后,遣送尔等返家。本大臣出此告示,天地鬼神共鉴,决不食言,致伤阴德。

    生死在呼吸之间,选择在旦夕之时,望尔等不要使父母悲痛而不知,妻子号泣而不闻。若执迷不悟,拚死拒敌,试选精兵利器与我正义之师接战,当一律以叛国罪论处。请鉴前车,勿贻后悔! 特示!

    刘武周的劝降书引起洛阳城百姓的骚动。因洛阳朝廷一直隐瞒不利战报,洛阳城内的军民皆不知丹水河惨败,汴州城被围的消息,甚至连青州失守的消息绝大多数人也不知晓。

    史万岁献潼关而降,就连洛阳朝廷都不知,更别说洛阳军民。刘武周的部队来得太突然,洛阳城内一片混乱。百姓纷纷携家带口涌上街头,没命地往城外逃去;安乐一朝的官员们更是哭丧哀号,仿佛末日已到。

    “王爷,现在城中已是大乱,我等再没有对策,只有坐以待毙。”一接到北军兵临城下的消息,刘炯、刘昉、王宜、薛胄等安乐帝一朝的重臣;北王、卢公、晋公等世袭家主们纷纷汇集来到东王府,一致请求东王速拿主意,以挽救眼下的危局。东王刘耀则毫无对策,只是一个劲儿咒骂史万岁卑鄙、无耻。

    就在刘炯等人一筹莫展之时,大殿上站出一人,高声对刘耀说道:“王爷,下官有退敌之策。”

    刘耀正在烦恼,抬头见第一个站出来献策的竟然是一个青年上校军官,不禁勃然大怒,喝道:“尔是何等身份?敢在如此重要关头口出狂言?来人,把他乱棍打出殿外。”

    殿外的护卫们闻声蜂拥而进,欲拿下那个上校,被东王府首席家臣唐浩明拦住,并附耳轻声对刘耀说:“此人乃洛阳首令刘升之子刘弘基,是您的远房侄儿。”

    洛阳首令刘升出身东王世家,与刘耀同一祖父。刘耀虽然没有见过刘弘基,但凭其同宗身份,又是他的远房侄儿,自然要网开一面,手下留情。

    刘耀楞了楞,摆手让护卫们退下,问刘弘基:“你现居何职?”刘耀有些好奇,今日前来这里议事的皆为朝中重臣和世袭家族的家主们,就连刘升都没有资格出席,为何刘弘基会在此。

    刘弘基略微整理了一下衣装,不卑不亢地回答说:“下官现任禁卫军后师一团团长。(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好看的小说)”

    刘耀听罢释然。原担负洛阳守卫的北军禁卫军,共计有五师五万余人。平日按品级、地位,刘弘基根本没有来此议事的资格。但前段时间汴州城吃紧,刘炯派了其中的四万人去驰援。现在洛阳城中剩下的万余禁卫军,是守城的绝对主力,刘弘基又是其中的主要将领,因此,他才会出现这里。

    “你有何退敌之策?”刘耀一脸严肃地问。

    刘弘基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王爷,敌军刘武周所部共计不足六万人,先抵城下的三万人乃其精锐之部。我们可将城内各府的护卫集中起来,再加上城内剩下的禁卫军,大约可得三万余人,下官愿意带着这三万余人趁夜冲出神策门突袭敌军。只要打败了城下的三万敌军,刘武周的后续部队不足为虑。”

    东王刘耀还没有说话,内阁大臣刘昉撇了撇嘴,鼻腔里“哼”了一声,对身边的薛胄说:“真是个狂妄的家伙。”

    薛胄也摇头说:“无知者无畏。”

    刘武周征战十余载,先后参加过平定辽东四郡之战、平定突忽之战、对鲜卑之战以及内乱之战,从最初校官一直到现在南军参谋本部上将参议长兼西部战区统帅,无论从战功还是名声在现役汉军将领中都鲜有比肩者,甚至老一代的四大名将之一的史万岁对上他,都不战而降。

    现在一个名不见经传小小的上校团长,竟敢妄言打败一代名将的刘武周,其狂妄程度可谓是无以复加。刘昉、薛胄等人都拿鄙视的眼光看着刘弘基,觉得他不过是个哗众取宠的无知小儿。

    刘弘基也听见刘昉之言,但并没有出言反驳,只是看着刘耀等待他的答复。刘耀也觉得刘弘基此计太过冒险,但此时除了他献上的这一计策外,并没有其他办法。刘耀犹豫地看着弟弟刘炯,希望听听他的意见。

    刘炯轻咳了一声,问刘弘基:“你怎敢保证我军会取胜?”

    刘弘基回道:“城中虽然还有数万预备役,但刘武周的劝降书,动摇了他们的军心、士气。而御林军及各家族护军,忠诚度皆不可置疑。他们出战,必会以死相拼。而刘武周所部从潼关一路疾行而来,将士必然疲惫不堪。今夜出击,下官保证能有七、八层的把握取胜。再如果,陛下能亲临城墙督战,我军将士必然精神振奋、斗志高昂,这样就有十成的把握取胜……”

    “小儿休得胡言乱语!”刘弘基还没有说完,便被王宜出言打断,“也亏你想得出,让皇帝陛下亲临战场鼓舞士气。你想过没有,万一战场上有个闪失,陛下出了意外,谁能负得起这个责任?”

    刘昉也奚落道:“你口口声声担保可以取胜,但万一落败,洛阳城岂不成了空城?到时候,还有谁来保护陛下的安全?”

    其他大臣也七嘴八舌地反对,纷纷言道此举太过冒险。刘耀见大家一致反对,挥手让刘弘基退下,不再商讨此策。刘弘基黯然退到众臣末尾,暗自鄙视这帮胆小之徒。

    又过了一会儿,众人还是没有对策。东王府的首席家臣唐浩明也献上一策说:“为今之计,还是让城别走。”

    “什么?让城别走?尔想孤把洛阳城让出?”刘耀惊愕之余,也出奇地愤怒。洛阳不仅是安乐帝一朝的临时都城,更是他东王的居城。让出洛阳不仅使安乐帝一朝丢失了都城,还意味着他丢掉了家园。

    “主公,大丈夫能伸能屈,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今天我们丢掉洛阳,日后我们还可以再夺回来,又不是永远让出……”唐浩明似乎对刘耀的愤怒视而不见,仍苦口婆心地相劝。

    “尔不要再胡说了!”刘耀暴怒地打断唐浩明的话,他完全不能理解唐浩明以屈求存、以退为进的策略,反而视其为软弱无能的表现,指着唐浩明大骂,“孤封你为首席家臣,尔就应该为孤出谋良策。如今,尔拿不出好办法,也不应该出这种馊主意。尔要是畏死,去留任尔。尔不辅助孤,自有人来辅助!”

    唐浩明惊恐地跪地叩首,一边流泪,一边说:“臣一身,虽万死不惧。只是陛下、主公和众位大人不能都眼睁睁地困死在洛阳。刘武周之部或许打不下洛阳城,但逆贼陆柯之部,正在进攻汴州。逆贼杨素之部,正尾随孙晟之后步步逼近洛阳。一旦这两部敌军都兵临洛阳城下,那时再想走,则晚矣!还不如现今将城中的禁卫军以及各府的护卫召集起来,保护陛下先北渡黄河,同时下令孙晟所部火速渡过黄河进入并州,然后再转道去北王的居城。等陛下安全到了北京之后,我们再集中兵力与逆贼决战。请主公明鉴!”

    刘耀还想再骂,被北王劝阻。北王又连连对卢公、晋公等人使眼色,希望他们能出面劝说东王。在北王看来,唐浩明此计甚妙。能把安乐帝接到自己的居城安置,不仅能暂时脱离险境,以后自己在安乐帝一朝的话语权也会大大增加。

    卢公卢悦与晋公郭凯之对视了几眼,便明确了彼此的态度,一起出言劝说刘耀迁都北京。在他二人之后,刘昉、王宜、薛胄等人也一起加入了劝说的行列。在场没有做声的,皆是东王家族出身或是东王的家臣。

    众人劝说半响,无奈刘耀的态度甚为坚决,对卢悦、郭凯之等人说:“孤意已决。尔等要走,就走吧。就是洛阳城只剩下孤一人,孤也不会离开。”说完便转身拂袖而去。留下卢悦、郭凯之等人面面相觑,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众人出了东王府,薛胄提议说:“为今之计,我等只能去请求陛下做最后的决断。如果陛下也同意走,我想东王也不会不听圣意。”

    “好!我们一同前去。”北王跺了跺脚,对卢悦、郭凯之等人说。卢悦、郭凯之等人知道此事宜早不宜迟,便纷纷答应连夜去觐见安乐帝。

    安乐帝听了北王等人的提议,倒是二话不说就答应迁去北京。走,总比留下等死强。于是,内阁大臣们连夜召开会议。在会上,除刘炯沉默不语外,全票通过撤离洛阳的提案。接着,众人又商议了撤离的具体行动方案。

    第二天一早,下达了几份由内阁通过,且得到安乐帝同意的命令。第一份命令是发给孙晟的。孙晟虽然在败退,但他手中还有六十余万兵力。这部分兵力,也成了安乐帝一朝最后的希望,决不能有闪失。所以,命令要求孙晟要务必要在八月二十五日前渡过黄河,率军朝北京方向集结。

    第二份命令是发给汴州的守军的。命令要求他们必须再坚守汴州城十到十五天,决不能让陆柯所部断去孙晟的退路。

    第三份命令是给刘弘基的。任命刘弘基为洛阳卫,并带领六万余预备役坚守洛阳城。在孙晟部渡过黄河前,洛阳城绝不能失守。

    这三份命令都至关重要,其中任何一处有失,都会直接导致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