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澳洲风云1876-第6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剩下的一个李勇谁都不给,那得留给自己的儿子。
他现在一妻六妾,正房就生了三男两女5个孩子,除了嫡长子今后将继承子爵爵位,其他的孩子总要考虑一下,有点盼头不是?
剩下的事情就是走走过场,当初答应给“过山风”从男爵举荐名额,李勇子爵爽快的给出去了,令“过山风”大喜过望,心下感激涕零,慌不迭的连声道谢。
经此一役
埃塞俄比亚王国各大酋长总算清醒了,知道索马里雇佣兵不是好惹的主,也不是万里迢迢从欧洲跑来捡便宜的意大利人可以比的,在索马里州根深势大,当真得罪不起。
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已经派遣特使前来,放低姿态就边界问题协商,基本上全盘接受了索马里州的条件,表示尽力约束土著酋长,维护两国边界安宁,对恩菲尔德公爵的重大损失只字未提。
“过山风”这一仗打的漂亮,打出了士气,打出了威风,理该获此嘉奖。
随后,“辣手东”与“海哥”等数人组建了阿克苏木业公司,想要独家承包阿克苏河事宜,李勇子爵仅略一考虑便同意了,条件是三成利润上缴。
他相当看好辣手东这个年轻人,敢冒险,有想法,有干劲,是个好苗子。
放开手去干,李勇子爵很有兴趣看他能走到哪一步?
这种事儿为啥不通过索马里州允许呢?
道理很简单
阿克苏河已经超过了索马里州的范围,毫无争议属于埃塞俄比亚王国境内,索马里州作为一级地方政府,肯定不适宜参与此事。
李勇子爵就不同了,他干的违法生意多了去,意大利王国的正规军都敢打,走私生意深入到阿拉伯半岛深处,两河流域和波斯王国,从来不需要谁允许,这个阿克苏河只是小菜一碟,算不得甚么。
莫桑比克,中部州
宽阔的赞比西河上船舶往来,能够看见一条清晰的航标延伸向远方,将深水主航道标示出来。
赞比西河中下游水量非常大,雨季过后汹涌的河水漫上河滩,河面宽达8~12公里,到处都是一片白茫茫的泽国。
若不标示出主航道,往来的船舶很容易发生危险,这些年来,已经有数十条船因此罹难,付出沉重的代价。
首尔港
港湾锚地里停泊着许多轮船,码头上紧张的忙着装卸货物,港口重型拖拉机来来去去川流不息,一片商业繁盛的景象。
莫桑比克各州盛产棉花,首尔就是该地区棉纺织业中心,从各州运来的棉花在这里经过纺纱,织布,印染后,远销大洋王国各领地,成为莫桑比克最重要的支柱型出口产品,带动该地区经济高速发展。
正因为兴旺发展的棉纺织业,促成首尔人口急剧暴涨,如今城镇总人口已接近49万,在年底将突破50万大关,达到52~53万的规模,成为莫桑比克第一大城市。
一招鲜,吃遍天。
首尔城就靠着发达的棉纺织业成长起来,超越了老牌工业城市七曲湾市(原七曲镇),虽然工业产值还有不如,但是架不住棉纺织业是人口密集型产业,聚集效应太明显了。
经过十多年发展,如今在首尔城,仅万人以上的棉纺织厂就有七个,其他数百人至上千人的中小型棉纺织厂数十个,大大小小织布厂数百家,印染厂也有很多,此外还有数以百计的成衣厂,以及与之配套的纽扣,皮革,纺织配件,运输,商贸等业态,形成了一整套的棉纺织生产出口加工体系。
澳洲本土南北战争期间
数百万件军服,十几万顶帐篷以及数量繁多的棉质衬衫,内衣,内裤等军需产品都出自于此,有力地支持了本土战争,为赢得最终胜利贡献力量。
但是,莫桑比克的棉纺织业发展也有隐忧。
按照大洋王国与英国的默契,棉纺织业仅限于大洋王国范围内需求,不谋求大英帝国殖民体系内市场和远东市场,要做出自我限制。
这是因为棉纺织业关系到英国轻工业的命脉,英国轻工业当家招牌就是纯棉机织布,不但攻陷了法德意奥等国在内的欧洲市场,而且潮水般的淹没了大清国和扶桑,将本地的手工纺织布打的节节败退,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侵犯了上述市场,那就直接侵犯了大英帝国的利益。
实力不如人,这是没奈何的事儿。
当今世界上,在棉纺织业领域能够与大英帝国抗衡的只有美国和大洋王国这两个逆子,别无分号。
第732章人口矛盾
花旗国疆域广袤,南方各州拥有悠久的种植棉花历史,棉纺织业也是美国轻工业支柱,产品在南北美洲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最远销售到扶桑国,是一项很有竞争力的产业。
但是花旗国的棉纺织业始终做不到最强,就是因为产品无法进入欧洲市场与广袤的英属殖民体系国家,这里都是大英帝国棉纺织工业传统市场。
大洋王国同样面临这样的难题,在与大英帝国进行多轮艰难会上之后,不得不作出自我限制的妥协;
棉纺织工业产品仅限于满足自身需求,不谋求进入英属殖民地贸易圈和欧洲市场,远东市场,以避免与英国机织布主要市场产生直接竞争。
没办法,在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大英帝国态度极其强硬,谁的面子都不好使。
这样一来
莫桑比克棉布主要销售市场就在大洋王国领地,此外再加上琉球王国和越国,这部分市场人口约4000万(大洋王国3500万,琉球王国200万,越国320万),也可以少部分销售到法属中南半岛及荷属东印度群岛,但是这部分的量很少,因为这里也是英国机织布的销售市场,还要应对法国,花旗国棉布的竞争,相比较而言没有明显优势。
大洋王国海外领地中,位于莫桑比克广大西北高原地区降雨量少,年均降雨量是520~750毫米,阳光日照充足,气温适宜,是发展棉花种植业的优良地区,具有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自然环境类似于埃及尼罗河流域。
当初为了发展莫桑比克地区经济,经过专家反复考察论证,最终确定了赞比西河上游干旱高原地区经济作物以棉花,葡萄,干果为主,粮食作物以赞比西河下游稻米产区为主,赞比西河中部则以小麦,大豆,油菜为主的发展模式,事实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决策。
经过10多年发展
赞比西河中下游城镇遍布,农田水利设施修建的沟渠河道长达4万多公里,各种引水提灌站和节制闸上百座,形成了面积数百万英亩的良田。
不得不赞叹华人移民是天生的耕作者,十年在非洲发展的历程中只是沧海一粟。
勤劳的华人移民仅仅用了10年时间,便将莫桑比克中下游大片肥沃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每年两季轮种,一季撂荒。
到了收获季节,一眼望过去金灿灿的沉甸甸稻谷,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喜人。
这里每年生产的大量粮食除了满足莫桑比克地区需求之外,还出口到索马里州和马达加斯加殖民地,南部非洲的英属开普总督府以及奥兰治自由邦,德兰士瓦共和国,成为西南非洲的大粮仓。
截止1895年7月末
莫桑比克地区总人口已经达到620余万,其中白人约13。4万人,土著黑人约30余万,华人移民577余万(含马达加斯加殖民地流入该地区的近40万妇女,很多属于法属殖民地,因为有利可图被法国人有组织地贩卖),每年新出生的人口达27万之多,业已经产生了强有力的内生人口增长动力。
莫桑比克地区度过了最初的艰难创业时光,正步入稳定增长轨道,未来发展一片光明。
有鉴于此
大洋王国君主李福寿通令内务府,逐步减少对华人移民非洲补贴,从最初每年高达270万英镑巨额投入,减少到如今每年72万英镑补贴规模。
这笔投入预计在未来10年,将最终减少至0,意味着政府间有组织移民活动彻底停止。
前些年频繁往来于远东和非洲之间的移民船,这两年肉眼可见的急剧减少,约莫减末少了三分之二。
政府方面有组织移民,从最初的每年近30万华人移民规模,直接缩减到如今的每年不足8万人,对于移民条件的审核更加苛刻。
移民政策上从放水漫灌到如今的有计划,有选择引进,意味着移民政策的深入执行,移民资金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效果更显著。
相对而言
这些年来,随着莫桑比克地区的名气越来越大,民间自发移民数量多了起来,有来自南洋各国的华人华侨,有来自大洋王国海外州及本土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有来自欧洲的白人移民,数量从每年的几千人已经增长到3万多人,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综合来看
从1896年开始,莫桑比克地区的人口增长每年依然保持在38万到40万之间,这个速度是相当快的,主要是由于内生人口增长迅猛。
今后十数年内
由于生育期夫妇数量众多,生育愿望强烈,新生人口将始终保持迅速增长的态势,逐渐形成莫桑比克地区发展黄金时期婴儿潮,成为人口增长的主动力。
相应的将丰富社会需求,该地区小学中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教授大洋王国本土规定的国文正音,使用大洋王国统一规定的教育范本,实施规范化教育。
仔细分析莫桑比克地区华人移民人口结构,就会发现男多女少的矛盾相当尖锐,在大洋王国各海外州中排名居前,人口比例严重失衡。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国内务府大规模缩减了对移民资金的扶持规模,以免失衡情况愈演愈烈。
在总数577万的华裔人口中,出生于莫桑比克地区各州0~9岁新生人口,总数约181万,其中男女比例各半,女性人口略多一点。
剩下的396万成年人口,含有117。6万个家庭,已婚人口共计247。29万人(源于一夫多妻因素),一夫一妻家庭不足百万,多出来近20万家庭都属于一夫多妻。
这20万家庭属于莫桑比克地区金字塔的塔尖,是率先富裕起来的群体,有军人,有商人,工厂主,店主,农场主,牧场主,地方官员和作坊主,他们有条件负担多妻多子的家庭昂贵开支,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产出,因而占有更多社会资源。
统计下来,整个莫桑比克地区有接近150万单身成年男人,希望在未来的2~8年内,组成属于自己的家庭。
如今在政府有组织移民中,每年8万人的规模,其中约有5万出头是来自大陆的年轻女子,剩下的是各行各业急需的人才,有郎中,戏子,厨子,接生婆,教师,各种手艺人等等,不一而足。
仅靠这点女性人口,差不多是杯水车薪,基本上无法缓和该地区日渐尖锐的人口矛盾。
更何况这些来自大陆的华人女子,是富裕群体争先追逐的目标,都想娶回家做正妻,那真是一个也没有多余的。
有许多澳洲本土财雄势大的媒体公司,已经把目标瞄准了莫桑比克这块新兴热土,准备通过民间组织输送大量女性人口,已满足市场需求。
归根到底
从大陆到西南非洲实在太遥远了,能够承受慢慢海陆颠簸的弱女子相当少,最初直接移民折损率高达2~3成,可谓代价高昂。
究其原因,这些绝大部分来自大陆穷人家女孩身体过于孱弱,无法支撑两个多月漫长的海上颠簸,再加上水土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