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澳洲风云1876-第7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碉堡铁丝网是死的,人是活的,仅靠铁丝网可限制不住布尔人。”段祺瑞对布尔人出神入化的游击战术也啧啧称道,忍不住拍手称妙。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南非远征军司令罗伯茨勋爵和参谋长基钦纳勋爵都是经验丰富的资深将帅,从军数十年,亲身参与过无数次殖民地战争与欧洲战争,深知英军的长处和短板。
英军战术体制确实僵化,指挥官思想保守不知变通,仿佛还生活在反法同盟时代。
进攻时士兵们如墙而进,视死如归,指挥官排在进攻队列中身先士卒,往往在布尔人的神枪手刻意打击之下,伤亡惨重,致使整支部队失去了有效指挥。
可这能怪英军吗?
英国陆军的战略战术思想是为了欧洲大兵团作战制定的,讲究的是重兵对垒,万炮齐轰,进攻如潮水奔腾而来,有我无敌,视死如归。
陆军部不可能为小小的殖民地战争再发展出另外一套战术思想,这容易引起部队的混乱,完全是舍本求末之举。
比如说在布尔战争时期,英国远征军灵活作战,采用穿插、渗透、迂回等战术对敌施以打击,能战则战,不战则避,尽量保存已方实力和有生力量。
那么回到大陆本土以后,面对欧洲的重兵团作战又该怎么办?
能战则战,不战则避吗?
显然是不可取的,欧洲大兵团作战讲究的是寸土必争,人在阵地在,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与敌一接触就散了,逃了,那岂不是意大利人吗?
所以,英国远征军司令罗伯茨勋爵和参谋长基钦纳勋爵针对英军的特点,制定了“全线反攻,步步为营,重兵集结,互为臂助”的战术,事实证明非常成功。
英国远征军的重兵集团动辄3~4万人,进攻时互相依靠紧密,相距不超过30公里,一旦遇袭则猥缩成团,就地展开反击。
这里分成两种情况;
一种是小股骚扰,那么基本上不做理会,按照既定的攻击路线前进,直到深入敌方战略要地。
第2种情况则是陷入布尔联军包围,此时需要呼叫救援,那么友邻部队立刻迅速靠近,实施反包围和反冲击,对敌方予以重大杀伤。
在英国远征军步步为营前进的身后,是十几万黑人劳工紧张修筑的碉堡,深沟和铁丝网,二线部队陆续进驻,,一步步的压缩布尔人的生存空间。
这一套战术被证明效果非凡,英国远征军一路平推杀进了奥兰治自由邦和德兰士瓦共和国,彻底覆灭了这两个布尔人政权。
问题在于布尔人政权覆灭了,国土被占领了,布尔联军的实力受创却不大,他们利用英国远征军战线拉长的劣势,将大股部队分解成小股开始灵活的游击作战,整个南非土地处处烽火,这才是英国人现在面临的大麻烦。
为了对付“铁壁合围”战术,布尔人特意打造了几千把铁丝剪,专门对付铁丝网。
小股布尔人部队重点袭击碉堡守军,打的他们夜晚不敢露头,胆敢出来巡逻必死无疑。龟缩在碉堡里又起不到严密封锁的作用。
这样一来,就给布尔人游击队留下了很大的活动空间。
“布尔人的战术虽然打得精妙,可惜实力相差悬殊,终归逃不了失败一途。”段祺瑞这一点看的还是很清楚。
“段兄所言甚是,布尔人总共加起来也不过44万,人口是最大的硬伤,如今投入集中营的妇女儿童已经超过20万,后勤断绝,难以为继呀!”
“听说有欧洲人支援,具体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这个确实有,莫桑比克也查获了几个大宗走私军火案件,很多铤而走险的葡萄牙裔白人参与了此事,案件涉及重机枪、炮弹和数千箱子弹,这仅仅是查到的部分,没查到的还不知道有多少?莫桑比克与德兰士瓦共和国的交界长达780余公里,大部分地区徒步可以轻松穿越,仅靠一两个骑兵团,想要守的严丝合缝非常难。”
“那可就麻烦了,按照布尔人那种死硬不服输的性格,只要有枪有弹就能打下去,战事不知道还要绵延多久。”
“呵呵……反正英国佬家大业大,拖得起。”
“郑将军此言差矣,仅仅在南部非洲,英国人一年的军费开支已经超过1亿英镑,当真是花钱如流水,拖下去我看也够呛。”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但这对我们来说却是好事,莫桑比克这一年来的发展谁都看得见。”段褀瑞少将很不厚道的笑了起来,他左右看了看郑富生少将和马昌少将,语气转为认真说道;
“二位将军先生;
这场战争给我们提出一个新课题,相对于帝国皇家禁卫军和皇家陆军,该如何定位陆军战术?
英国与我们同样是海洋国家,英国陆军的定位是参与欧洲大陆争霸,这显然不适用于我国,那么适合我国的定位是什么呢?
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综合考虑西太平洋地区周边局势,我认为飞速崛起的扶桑国值得高度重视,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战斗力强劲,可以此为潜在敌对国定位。
军事观摩团存在的意义在于汲取外军经验,丰富本国军事理论知识,丰富陆军战法战术,走出独属于大洋帝国陆军的一条路子。
这场南部非洲之战给我们的启迪无疑很多,中低级军官收集的现代战争范例,充实了军事教育课程,提供了更多鲜活的战例加以研究。
但我们作为高级军官,应该从战略角度来考虑,撰写出高质量的军事理论,为丰富我陆军战术体系作出贡献。
布尔人的大纵深穿插渗透,围点打援,声东击西战术玩的很溜,这都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东西,值得好好总结发掘。
两位将军先生,若是能在军事理论界作出一番贡献,那可是上达天听的功绩啊!”
响鼓不用重锤,段祺瑞少将的话听得其他俩人眼前一亮,神情郑重的站起来抱拳作礼道;“多谢段兄指点迷津,我等愧受了。”
段祺瑞也站了起来,抱拳回礼道;“你我多年军中袍泽,性命相托,生死相依,这一点小事何足挂齿。”
三人相视哈哈大笑,尽在不言中。
1900年9月下旬
南部非洲高级军事观摩团结束了为期一年多的使命,乘船返回国内。
观摩团部分军官在郑富生少将,马昌少将率领下,在首尔城中途下船,开始了在莫桑比克地区服役的新历程,这是陆军部队交叉任职的惯例。
段祺瑞少将率团返回澳洲本土,受到陛下亲自接见,温言嘉勉,在授勋仪式上晋升中将军衔,凌霄阁大学士,获授银双剑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
武官授凌霄阁大学士,文官授文渊阁大学士,这都是大洋帝国宫廷制度中极高的荣耀。
而银双剑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是帝国九级军功勋章中的第三等,用于表彰功勋卓著的高等军官,是军人极为珍视的荣誉表彰。
段褀瑞所获得的子爵爵位没有得到晋升,这是因为大洋帝国遵循西方惯例,贵族爵位和封地采邑一经授予,世袭罔替不会改变,自然就不存在什么爵位晋升的说法。
想要另外获得一个更高的爵位,差不多需要泼天之功才可以。
比如一等征远伯爵李栓柱上将,带领皇家禁卫军攻克征服吕宋群岛,这乃是开疆拓土灭国之功,所以在原有的子爵爵位之外,另授一等征远伯爵以赏其功。
也就是说,李栓柱上将身上有两个贵族爵位,一个征远伯爵爵位,一个凤凰山子爵爵位。
伯爵属于高等爵位,一等征远伯是帝国授予的贵族封号,是独属的荣耀。而子爵爵位是没有帝国封号的,一般以贵族封地命名。
相关命名由贵族自己申报,贵族院审核通过后,存档并予以公开颁布。
李栓柱上将是出生于鲁西南的孤苦少年,他的故乡有一座凤凰山,他的家就坐落于凤凰山下的一个小山村,将自己贵族封地中的山岭命名为凤凰山,子爵爵位以凤凰山命名,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本,永不忘记自己来自哪里?
数日后
段祺瑞中将就任皇家禁卫军副司令官,兼任皇室侍从武官室副主任,开始走马上任,履行新职。
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宫谢恩,这一天他已经准备好久,将全身状态调整到最佳,精神饱满,身穿着笔挺的将官呢制服,佩戴勋章,澳式大檐军帽上金质红山巨龙徽章熠熠生辉,映衬着段祺瑞踌躇满志的脸庞。
他是1865年出生的年轻将领,今年刚刚36岁,从军整整18年,同一时期参军入伍的军官,至今大多在中校和上校的位置徘徊,苦无晋升之道。
段祺瑞已经爬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高位,真可谓人生赢家。
这除了当年献出锦鲤矿的巨大功劳加持以外,还在于他善于把握机会,勇于冒险,“伤心岭”一战成名,被誉为军内“防御大师”,得以进入陛下视野,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第791章世界主要矛盾
进入殿阁重重的宫廷,段祺瑞中将解除了指挥刀和配枪,跟着皇室秘书处大秘顾恺之一路向前行去,穿过正殿之后,来到东偏殿。
恢弘的宫殿正中悬挂着鎏金牌匾,上书“勤政殿”三个大字。
顾恺之停住了脚步,转过身来,一脸肃然的说道;“段将军,这里是陛下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相关礼仪我已经和你交代的清楚了,千万不可君前失仪。
陛下素来为人宽和,温润如玉,切不可因此生出骄狂之心,需谨守臣子的本分,牢记骑士谦卑的美德。
若是陛下问对完毕,开始处理其他奏章。
我会给你打一个手势,你行礼之后悄然退出就是了,不可惊扰到陛下,切切谨记在心。”
“多谢顾大秘提醒,我这厢记下了。”段祺瑞中将肃然回答,心里忍不住一阵激动还带着丝丝紧张。
这里的重重殿阁就是帝国中枢,陛下在这里挥斥方遒,号令万里之外的疆土,掌控偌大的帝国,建立不世之伟业。
陛下几乎是所有铁血军人的偶像,段祺瑞自然也不例外。
他神色庄重地整理了一下军服,抬手示意顾恺之前面带路,带着崇敬的心理进入殿堂。
“启禀陛下,皇室禁卫军副司令段祺瑞中将应召已至殿外,是否传召觐见?”
“哦,让他进来吧。”
“遵命,陛下。”
顾恺之走出内殿招了招手,段祺瑞中将连忙紧跟着进去了,对着坐在案后的君主恭敬施礼。
虽然前两天才见过,但李福寿依然仔细端详了下,这才神情和煦的说道;
“段将军在非洲这一年多可是黑了不少,可见甚是辛苦,坐下来叙话吧。”
“微臣多谢陛下赐座。”
段祺瑞小心翼翼的半边屁股坐在锦凳上,上身挺得笔直,双手小学生一样的规矩放在膝盖上,静等陛下垂询。
李福寿将手中的奏章丢在御案上,颇感兴趣的问道;“我知你是雏鹰学校出身,那时候为何想着从军?”
“回陛下的话,微臣自小便素有大志,期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能够轰轰烈烈的过这一生,光宗耀祖,封妻萌子,方不负世上走一遭。”
“嗯,你也是个有志向的人,在南非怎么想起来为华工争取平等权益?”
“回陛下的话,微臣觉得军人所到之处,代表的是国家的体面,纵然在异域他乡,也不能看着与我们血脉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