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澳洲风云1876-第9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认出这是海军新装备的“定海”号航空母舰,绝大部分民众一头雾水,在看个新奇之后便抛出脑后; 忙着自家的发财大计。
发生在欧洲的大规模战争进入了第3个年头; 连绵的战争摧毁了欧洲富饶的工农业生产秩序,无数的青壮年男子走上战场,农村里只剩下妇女和老人孩子,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大片土地撂荒。
欧洲东线战场和巴尔干地区已经出现大面积的饥荒,波及东欧和乌克兰地区,数十万人死于饥饿,饥荒波及数千万人口,一切都糟糕透了。
而此时的欧洲战争趋于白热化,东西线战场炮火连天,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士兵伤亡,需要海量的物资供应。
在远离战争的澳洲本土,农牧工商各行各业都在开足马力生产,繁荣的经济发展导致大量的人口需求,上半年从大陆移民澳洲的人口已经达到127万人之多,创下了历年之最。
政府方面也有意无意的放松了移民限制; 以适应当前经济大发展的热潮对劳动力的急迫需求,相关报纸舆论对帝国人口增长的预期;
最迟10月份; 帝国人口将突破1亿大关。
定海号航空母舰
平直甲板的航空母舰显得舰体特别高大,这是因为在甲板的下面二层有占据大半个舰体的庞大飞机库; 额定载机108架,是一型不折不扣的重型航空母舰。
因为是出海试航,该舰仅携带21架飞机,用于演练系留,放飞,回收,战斗准备,机库作业和作战挂弹,加注燃油等科目,为航母作战编列可操作性强的新条令,探索出一整套新战法。
所以,定海号航母上携带了大量的参谋人员和船厂工程师,他们将现场解决技术困难,及时发现并订正设计缺陷,逐步完善整个作战体系。
“定海”号航母舰长李前进上校站在高大的指挥舷窗后面,从这里可以一览无余的看到整个宽阔的甲板,三架准备就绪的战斗机成“品”字形排列,正准备甲板起飞试验。
“现在我命令;第一次甲板起飞试验正式开始。”
“遵命。”
命令下达之后,很快传达到甲板操纵人员那里,手举双色旗的军官打出放飞的旗语,然后情不自禁的向下面一蹲。
银色战斗机发动机怒吼着猛地冲了出来,向前疾驰数十米之后腾空而起,展翅飞向天空。
在一片欢呼声中,身后的第2架,第3架僚机紧随着也飞上了天空,身形矫健的在天空中飞翔,看起来振奋人心。
舰载机飞行员是飞行员中的精英,他们每一个都精挑细选出来,在陆地甲板上经过长期训练,积累丰富的经验。
他们驾驶的是专门为海军航空兵开发的HQ…1(海歼…1)式战斗机,绰号“海燕”,这是一种采用轻量化骨架,合金蒙皮的战斗机,以对抗海上高盐高湿的恶劣环境,装备8缸星型活塞发动机,最高时速达到268公里。
“海燕”战斗机配备三挺重机枪,火力极其凶猛。
在如今的欧洲战场上
协约国和同盟国战斗机由于发动机载荷限制,装备只装备一挺重机枪,火力较为贫弱。
英法等国战斗机更多一些,德国战斗机飞行员技术更精湛,在欧洲的空战争夺中,大致在伯仲之间。
早期德国战斗机统治天空,在大洋帝国的“纺锤”战斗机大量出口英法等国之后,这个劣势被逐渐的扳平,交战双方空中力量损失都较大。
相比较早期的“纺锤”式战斗机,“海燕”战斗机应该属于第3代,其发动机功率更强劲,载荷更大,火力更猛,单机作战能力提升了数倍。
在天空中盘旋了二十几分钟,放飞的战斗机准备降落了,这是航空母舰所有科目中最危险的一项,非常考验舰机协同能力。
“定海”号航母在李前进上校的指挥下,保持着高速笔直的航线,再测量相关风速,浪涌数据之后,达到了起降标准,塔台下达了允许降落命令。
位于航母艉部一左一右两盏硕大的蓝色灯光闪亮,向尾随着航母飞行的战斗机发出允许降落信号。
若是黄灯亮起发出警告,表示海况和风向恶劣,飞行员在油料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强行降落,否则应继续盘旋。
若红灯亮起,则是拒绝降落。
这时甲板上可能在进行危险的挂弹作业,或者移动飞机,没有清空跑道,哪怕战斗机一头栽到海里,也不能降落在航母甲板上。
担负首飞试验的飞行员经验很丰富,他调整了一下下降航路,便驾驶着飞机稳稳的落在航母甲板上,然后便是紧急刹车发出的胶皮味和尖叫声,伴随着甲板工作人员的一片欢呼。
三架飞机陆续安全降落,兴奋的工作人员涌上前去,把鲜花献给了首飞的三位飞行员们,一瞬间欢声笑充斥着航母甲板。
李前进上校率领着航母试验团队的专家和厂方工作人员迎上前去,向飞行员们表示热烈祝贺;“飞得太漂亮了,伙计,祝贺你们。”
“谢谢长官。”
“感觉怎么样,有什么要说的吗?”
“飞机姿态还不错,操控也反应灵敏,虽然有些细节要改动,但这架飞机总体很优秀。唯一欠缺的是舰艇姿态,我们降落的时候正好迎着阳光,海面和舰艇的反射光线强烈,对于降落飞机视线的影响较为严重,只能模糊看到大致的航母甲板,我们只能以两盏绿灯为基点降落,心里还好一阵紧张。”
“呃……这一点后续我们一定会改进,先去休息吧。”
没想到最大的问题还出在自己身上,李前进上校闹了个大红脸。
航空母舰的试飞对飞行员们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对舰艇指挥官又何尝不是呢?
他考虑到了航速,浪涌,风向和其他的一些影响起降安全的事情,唯独漏了太阳光线这一项,不是飞行员亲自在空中起降一遍,谁能想得这么细?
这就是海试的重要作用,在各种气候条件下,舰艇的装备,灯光,甲板飞机系留方案,作战流程都要一一的试验,尽可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把隐患留到舰艇服役之后。
海试舰艇还承担着编写海军条令的重任,所以这第1艘重型航空母舰海试时间很长,在当前欧洲战争的紧张氛围下,至少要7~8个月才能完成。
若是和平时期,海试2~3年都不希罕。
这一重型航空母舰是建立在“维多利亚公主”级战列舰成熟的舰体和动力系统基础上,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定海”号航母出海试验带着浩浩荡荡一大帮舰艇,要验证舰队指挥和其他的舰队配合战术,后期还要有潜艇出场,帮助舰载飞机演练搜潜和攻潜战术。
相关的试验科目数百项之多,一切以实战角度出发,充分挖掘航空母舰的战斗力。
出于帝国上层的原因,海军部对这一新型舰艇的重视前所未有,仅次于主力战列舰队。
在当今世界
各国军方对航空兵应用领域重视程度不高,尤其是传统的英法德等海军大国,对飞机的作用仅限于侦查和对抗敌方飞机,并不认为轻型轰炸机能够对装备重甲的舰艇造成多大威胁。
日德兰战争前昔
英国经过改装的“坎帕尼亚”号巡洋舰装备了飞行甲板,能够携带12架水上飞机从甲板上起飞,具备了水上母舰的性能。
可偏偏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司令杰利科上将在率领舰队倾巢出击的时候,将这一艘战舰遗忘了。
由此可见
航母这种新型战舰在英国海军高层将领心目中,完全是被忽视的路人甲存在,压根也没什么印象,更别提什么重要性了。
英德双方之所以都派出诱饵舰队,就是因为在茫茫的大海上,很难侦察到对方舰队的动向,不得已派出诱饵舰队搜寻风高浪急的北海,试图发现敌方主力并歼灭之。
侦查敌情是困扰英德双方海军的大问题,也是无解的难题。
若是英方将领能够重视“坎帕尼亚”号水上母舰,充分发挥其对广大海域的侦查能力,压根儿也用不着把贝蒂上将的舰队送到德国人的嘴里,损失完全可以避免。
退一万步说,即便英德海军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也断然拒绝做出改变。
大舰巨炮主义者从骨子里面鄙视小小的飞机,即便到数十年后的二战时,号称最强大的大英帝国海军装备的航母也寥寥无几,性能更是比米国海军差的远,大多是用运煤船或者商船改进,而不是军舰,由此可见一斑。
英国人是这样,德国人也同样如此,法国人和意大利也没好在哪里,历史上激烈的航母空战发生在二战太平洋地区的美日两国之间,不是没有道理的,欧洲人对传统的坚持外人难以想象,九头牛也拉不回来。
第1054章日军为何还不行动呢?
费城前线
美军总司令部
米国陆军参谋总长弗雷德…C…安斯沃斯上将因为率领美军打赢了第一次美日战争,在第2次美日战争中,坚守盖洛普要在长达7个多月,对日军造成难以挽回的沉重打击而名声大噪,成为米国陆军神一样的人物。
乘机返回之后,立刻与抵达费城前线的米国总统达文…波特会面,共同研讨当前的战争形势和应对方案。
当前美军驻守的防线是在科罗拉多斯普林斯; 这是一座万万不容有失的重镇,一旦被日军攻破,向北就是科罗拉多州丹佛,向东有通畅的铁路线前往堪萨斯州。
而日军一旦越过中部堪萨斯州,继续向东就进入米国工业密集区,那里人口众多,经济富裕发达; 被穷疯了的扶桑小鬼子惦记上; 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而从堪萨斯州向北就是五大湖地区; 米国重工业心脏区域,几年前被大洋帝国大肆掳掠了一番,到现在都没有恢复元气。
总统和陆军总参谋长几乎同时决定;
不能放任日军继续肆虐,决战之地,只能放在科罗拉多州,集全国之力打赢这一仗。
于是在休整期间
美军不停的向克罗拉多州前线调动兵力,从60余万人增长到95万人,形成了两大重兵集团,呈现“L”形布局。
一道防线在科罗拉多斯普林斯以南30公里处,挡住日军北上的路线,集结约70余万的总兵力。
一道防线在堪萨斯州的伯林顿和圣弗朗西斯科一线,截断日军东进的路线,陈兵共约23万余人,重点保护米国柔软的中部地区。
伯林顿防线位于日军重兵聚集的沃森堡以东,约260余公里; 两地之间没有铁路干线连通,只有牛仔们趟出的几条土路; 是以干旱戈壁和沙漠为主的荒山地形。
弗雷德…C…安斯沃斯上将亲自坐镇丹佛; 指挥这一场对米国至关重要的战役。
宽大的办公室里
头发花白的安斯沃斯上将目光宛若鹰隼一般,紧紧盯着大幅地图沉默不语。
在他的眼中
整个欧洲,北非和西亚地区战火连天,双方一千多万军队鳌战在一起,死伤无数。
英、法军率先发起了索姆河战役,由英国第4集团军担任主攻,第3集团军担任副攻,法国第六集团军侧翼突击,试图打破德国第2集团军的坚固防御。
英国人集中了35个师,从6月24日起进行了7天的炮火准备,7月1日晨7时半,英国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发起排山倒海一般的大规模进攻。
当天法军和主攻方向上的英军都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则毫无进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