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小学生-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对方理不理会,秦德威并不在意。原意跟风表示表示的,比如派人护送出境,那就欣然笑纳;置之不理的,也无所谓,反正投完书发发传帖,宣传目的已经达到了。
就这样距离京师越来越近,但这时秦德威反而低调了下来,不再张扬行事,悄悄地抵达了通州张家湾码头。
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水路也就到此为终点了,虽然从通州还有条快淤塞的水道通往京城,但只能用来运输漕粮到京城朝阳门,其他人是不能使用的。
秦德威与冯家人在张家湾码头上岸休整,然后次日雇车前往京城。
两个时辰后就能看到京师城墙了,然后从东南崇文门入城。说起这京师崇文门的地位,有点类似于南京的三山门,一大半外地客流从这里入城。
在大明朝,外地人到了一个陌生的大都会首先怎么办?当然是寻找本省同乡会馆了,南方地区的会馆大多聚集在崇文门内,很方便寻找。
冯家是松江府人,但松江府没有闯外地做生意的商帮传统,所以在京师也就没有单独的松江会馆。
打前站的冯家管事已经安排好了,住在一处叫三吴会馆的地方,会馆流动人员以苏、松、常为主。南京人秦德威当然是跟着一起住了,反正不用自己花钱。
安顿好了后,秦德威就去打听消息。初来乍到,又是要办事的,对京师的基本情况应该要有个了解。他虽然是知道大势的穿越者,但很多细节并不掌握。
在任何会馆或者附近,必定都有晃荡的本地闲散人,专门为外地人服务的,掏点钱就能打听到不少最近的京师消息。
秦德威随便问了几个,便大失所望,听到的大都是鸡毛蒜皮市井传言,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没什么帮助。
连冯老爷现在到底在诏狱还是在刑部都无法确定。想想也是,这帮人如果能掌握朝堂最新动态,也不至于在这里混饭吃了。
然后就是准备拜访各方人物了,秦德威觉得,先拜拜山头比较有安全感。京师卧虎藏龙,没人罩的话,万一遇到点事,哭都没地哭去。
他拿出朝中大佬名单,包括内阁、部院三品以上大臣,看了几遍,算来算去,能扯上点关系的只有三个。
第一个就是兵部右侍郎王以旂,这个不但是江宁县同乡,而且还是秦德威授业老师王以旌的弟弟,可以喊一声师叔。
虽然素未谋面但完全可以攀上关系,何况秦德威还带着老师王以旌的书信,具备登门拜访的资格。
第二个就是左都御史王廷相,从私人关系来说,这个最熟,而且是最直接的私人关系,不需要通过第三者。
所以也有登门拜访的资格,就是不知道位高权重的王廷相还认不认秦德威这小人物……掌都察院事的左都御史可不是一般的高官。
第三个想拜访的当然就是大红人礼部尚书夏师傅了,但秦德威直接登门不见得合适。
因为秦德威与夏师傅并没有直接关系,一直以来都是通过冯恩为纽带才有了间接联系的,直接登门会显得有些冒昧。何况身份地位差的太远了,贸然登门给人以没有自知之明感觉。
而且夏师傅这样的大红人,心气又高,每天不知多少人想拜访,也未必肯见秦德威这样一个隔了十八层的小角色,见了对夏师傅也没什么用处。
秦德威真想拜访夏师傅的话,需要找一点契机,比如拿霍韬当引子,或者找个够资格的中间人。
所以他先前感慨霍韬有点用处,大抵就是用在这里了,如果没有霍韬,秦德威还真找不到其他由头。
考虑再三后,秦德威便决定,首先去拜访王廷相,毕竟这是最纯粹的自己的关系,自己也最好把握情况。希望王廷相稍稍有些念旧之心吧。
第二百八十五章 下次抄本《左传》!
而且首先去拜访王廷相,也是因为秦德威对王廷相的政治立场比较明确,知道王廷相和夏师傅是比较靠近的,算是自己这方的人。
看王廷相的履历就知道,以张璁(张孚敬)为代表的大礼议功臣当权后,以王廷相的雄厚资历和名望,早该回京师做侍郎尚书了。
然而他不是在地方当布政、巡抚,就是在南京当尚书,年近六十了,熬到张孚敬权势渐渐衰落,才能回京师朝廷,这肯定与张孚敬不对路啊。
而王以旂王侍郎虽然从乡亲关系上更近一筹,可秦德威对王以旂的政治立场毫无了解,冒然去拜访也是存在风险的。
到京师的第一天就这样过去了,休息一晚后,秦德威对冯家人说明了情况,然后就从三吴会馆出发了。
他虽然不知道王廷相家住在哪里,但他知道都察院在哪啊。都察院、刑部、大理寺这三法司,与其他衙门并不在一起,因为风水上的原因,都集中在西城。
像王廷相这样工作勤勉的老派干部,大白天肯定不会翘班喝酒娱乐去,所以去工作单位都察院找他没错。
于是秦德威差不多花了将近一个时辰,从京城东南来到了西城,找到了都察院。
又给守大门的书吏塞了点钱,说自己是掌院事王总宪的故人,让人将自己名帖送到里头去。
都御史,敬称总宪也。
王廷相的私人门子和长随自然还记得秦德威是谁,也知道自家老爷在南京时与秦德威往来密切。毕竟才离开南京一年,印象尚未消散。
所以他们也没耽误,就禀报给了王廷相,然后就传了话给大门,立刻带秦德威进来拜见。
这很让门厅的书吏吃了一惊,没想到这个平平无奇的少年人居然真的是王总宪故旧人,没有故意吹水夸大。
都察院的格局与别处不同,占地方大,小院落特别多,毕竟名义上有十三道百八十个御史,别的衙门哪有这么多官员。
秦德威虽然第一次来,但爱看网文的人都不会对都察院感到陌生,但凡想刷名声的主角,能离开都察院系统的配合吗?
王大司……不对,现在应该称为王总宪没在正堂,正坐于东侧花厅见客,还有三四个官员坐于下首。
秦德威没管别人,进去见了礼,然后呈上礼物。像秦德威这样高情商的人当然明白,时隔一年再次拜访,怎能不带礼物呢?
礼物也没什么不能给外人看的,就是一本秦德威亲笔的手抄书,这也是文人之间的一种习俗。
大家互相拜访,不知道送什么礼物比较合适时,就亲笔录书一本,送给对方聊表心意。
王廷相拿着手抄书看了眼,封皮上两个大字是《大学》,左下角一行小字是“秦德威抄录”。
他便很不满意的说:“怎么只是《大学》?一年不见,还是如此偷奸耍滑!”
秦德威无语,送手抄书就是个礼节性意思啊!在意那么多细节作甚!
毕竟经典名著中,《大学》字数最少,还不到两千字,手抄起来最省力。
王廷相又道:“你不是攻春秋经么?下次抄本《左传》来看,老夫也许久没有读春秋左传了。”
秦德威:“……”
这可是二十万字的书!只听过胡宗宪手抄过《左传》送给严嵩!
当然,王大中丞您要能捞出冯老爷,给你抄也不是不可以。秦德威想了又想,还价说:“要不送首诗吧。”
在座的其他几个官员听到这里,哪还能不明白?
王总宪与这少年对答如此随性不拘礼,那后面肯定还有私人话要说,他们还在这里碍眼干什么?于是众人纷纷起身告辞。
等别人走完,王廷相脸色一正,感慨道:“没想到,你竟然会为了冯恩来京师。”
秦德威疑惑的问道:“在下尚未说明来意,老大人为何如此肯定?”
王廷相答道:“你在路上为了保护冯恩家人,都把秦太监的家人打了,还能不知道你干什么来的?”
秦德威很意外,事情这么快就传到王廷相这里了?再细想想也就不奇怪了。
都察院是干什么的,是专门风闻言事的地方,如果消息都不灵通,喝汤都喝不上热乎的,那还风闻个什么啊。
“其实,我也被权阉家人打了。”秦德威不知如何对答,就先卖个惨吧。
对秦德威知之甚深的王廷相用“呵呵”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然后点头道:“尔小小年纪,就能秉承正义不畏权阉,有吾当年之风范啊。”
秦德威无语,前半句表扬的好好的,怎么最后一句就变了味了。
王廷相点完头,又摇了摇头:“就是现在太监不太行,太弱了。想当年,刘瑾号称立皇帝,那气焰何等熏天。吾辈正人与刘瑾殊死搏斗……”
老年人都这样,喜欢怀旧,秦德威是来拜码头的,只能耐心听着。
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听到了王廷相讲他出任陕西巡按时,查抄刘瑾老家的光辉历史,这应该就是结尾了。
终于趁着王廷相喝茶的工夫,秦德威赶紧问道:“冯大人现状如何?”
王廷相就介绍情况说:“去年下了诏狱时,被锦衣卫拷打过,听说受了不少罪,但他死扛到底,什么也不肯招供。在前几日,已经从诏狱移交到刑部大狱了。”
说到这里,王廷相抬手指了个方向:“刑部就在旁边。现在境况应该好多了,在刑部大狱里,他吃不了多大苦头。”
秦德威便又继续问道:“在下可否去探望?”
王廷相答道:“冯恩毕竟是钦犯,外人公然探望当然不行。”
秦德威恳求道:“烦请老大人想想办法。”
王廷相叹口气道:“还好如今是在刑部,都是文官衙门。或许可以安排机会偷偷探视,待老夫想想怎么做,有了眉目再告诉你。”
能说到这个份上,秦德威已经很知足了,也只能先将王廷相这份心意记下。
这时候,长随拿个帖子站在花厅外面说:“老爷!今晚有个文会,邀请老爷参加!”
王廷相作为前七子组合里,在朝中硕果仅存的人,这样谈文论艺的场合,邀请他再正常不过了。
但王廷相却很厌烦的说:“不去!”
这让秦德威很是奇怪,王大中丞您作为文学大佬,听到文会为什么如此厌烦?这种场合应该是您作为文坛大前辈装逼的时候啊?还有文人厌烦装逼的?
那长随又提醒了句:“这次王慎中也去!”
于是王廷相更不想去了,秦德威忍不住就问:“这是为何?”
王廷相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个问题,想了半天,就说:“老夫看王慎中,就好比南京顾东桥看你,明白否?”
秦德威秒懂,水平不到家的老前辈被更天才的后辈屡屡吊打了呗……
不过打量着面前的秦德威,王廷相突然又改了主意,似乎有个计策叫驱虎吞狼啊!
第二百八十六章 帮老夫出这口气!
其实听到王慎中这个名字时,秦德威大概就能猜到点脉络了,好歹在大明文学史上,这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名人。
在大明文坛著名的前七子和后七子两大组合之间,有个文坛小组合叫嘉靖八才子,王慎中就是嘉靖八才子之首。
这八人全都是嘉靖五年或者嘉靖八年的进士,近几年同在京师为官,岁数也都在二十几到三十左右,互相唱酬,逐渐就在文坛抱团出道了。
当今文坛局势是这样的,老一代复古七才子组合(前七子)逐渐过世凋零。组合之首李梦阳三年前去世,文艺水平高的何景明去世更早,战斗力最强的康海在陕西老家养老研究戏曲,据说这是秦腔创始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