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小学生-第1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秦德威:“???”
  这是有什么误会?为何你们到现在才突然反应过来?
  两京之间的往来交流是很频繁的,秦德威在南京折腾出的事迹,京师这边不少人多多少少也是有所耳闻的。
  不知为什么,南京那边过来的官吏说到秦德威时,最深的印象往往是欠打,导致京圈这边看到秦德威的欠打气质才反应过来。
  雾草!此人竟然是小学生,果然与传闻中的一模一样,早该想到的!
  再说了,那王大中丞不也是一年前才从南京回来的吗!找外援多半要找南京的!
  王廷相得意的哈哈一笑:“不错,此人就是小学生!在南京时,他就是我们复古派文学的鼎力支持者,故而与南京文坛领袖顾东桥多有争端!
  你们也知道,那顾东桥是金陵本土六朝派的,小学生虽然是金陵本地人,但却一直反对顾东桥的理念,推崇我们复古派!
  你们尽可去打听,小学生在南京,是不是与顾东桥屡屡互相冲突,反而与老夫走得近?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文学主张的异同!”
  秦德威:“???”
  王廷相说的文坛内幕,他秦德威这当事人怎么完全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推崇复古派了?
  不过秦德威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在复古七才子中,只有王廷相做官做得最大,还越来越大。
  王廷相还在说:“嘉靖九年春,老夫刚到南京,此子就献上文字说,见东园之盛,思汉唐之音……”
  秦德威无语,这都两百七十三章以前,啊不,三年以前的东西了,难为你王大中丞还能记着,不愧以博闻强记著名。
  也难怪王大中丞刚才要拖戏不让走,他并不是想给对手加戏,而是给他自己加戏。
  既然被认出来了,秦德威不介意进行一下形象表达,对众人开口道:“其实与经国济世比起来,诗词文学只是小道而已,我对文名真没什么兴趣。
  这几年我后悔的就是,不该在诗词上浪费太多时间,耽误了我精进真正学问啊。”
  王廷相:“……”
  实锤了,你秦德威今晚果然是在敷衍,说话竟然也学老夫!


第二百九十章 救人的思路
  月上高空,夜深人散,嘉靖十二年二月早春,秦德威在京圈文坛的首次亮相结束了。
  他原本以为自己今天纯粹就是帮着王廷相打人来的,谁知还被王廷相拉入了复古派的阵营,扣了一顶复古派帽子。
  忍了忍了,谁让你是左都御史,能罩得住,所以你说是啥就是啥吧。反正他秦德威诗词文章都是抄来的,对流派没有执念!
  其实王廷相也是没法子,搞文学的都知道,文坛地位一半靠吹,尤其是在后世地位更要靠后人吹,没后人吹就埋在历史里了。
  如今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复古派七才子都快谢幕了,但后起之秀嘉靖八才子偏偏又是反复古的,这让王廷相很不爽,同时还担心自己的身后名。
  可是复古派在这十年间后续乏人,而王老大人所认识的年轻人里,只有秦德威最能打,还是个走单帮的。
  所以他就连哄带骗的把秦德威拉入复古派阵营,让秦德威以后扛起复古派大旗,压制住王慎中这帮子异端!
  其实穿越者秦德威很想告诉王廷相,你真不用去压制,这帮愤青未来十几年逐渐都被各路大佬们赶回老家了,然后新复古派的李攀龙王世贞就出来了。
  秦德威与王廷相在楼下作别,王廷相还解释了几句。
  “当年老夫在南京时,听到你说,知由行验,万物皆有行也,行必有理也,理又生知也。这与老夫理念有近似之处,便也视你为同道了。”
  秦德威无语,这王老大人记忆力也真是超强,怎么文学就不行呢?天赋点没在才艺上?
  自己当年只是为了在雅集上能参与大人物话题,随口编了几句哲学而已,难为他还能一直记住。
  王廷相哲学理念是气学,算是朴素唯物主义,而受过社会主义教育的秦德威理念是正统唯物主义,当然有近似之处了。
  主要是当今崇尚气学的人实在太少,王廷相算一个气学大佬,而另一个气学大佬、天皇巨星杨慎还被发配云南了……
  所以秦德威提出的观点与气学稍有接近之处,王廷相就记上心了。不然位居大明权力榜前列的左都御史,凭什么会对一个十五岁小秀才另眼相看?
  参与今日文会的其他人也在议论今天强势登场的秦德威,还有很多将秦德威与王慎中相比较的。
  两人身上确实也有值得比较的相似之处,都是年轻人,都是近几年在文坛迅速崛起的人物,而且一个在南京一个在京师,南北相映成趣。
  但今日直接碰面,却又让大家产生了两人其实并不匹配的感觉。
  才华先不说了,王慎中在京师以狂出名,但就是这个“狂”与秦德威比起来,仿佛也差了许多意思。
  大家明显能感受到,秦德威那种“我不是针对谁”和“我赶时间”的逼气,绝对是独一档的,而王慎中差太多了。
  想到这里,更让一些三四十岁的中年人无比感慨和绝望,文坛实在太踏马的内卷了!想后世留名实在太不容易了!
  他们好不容易熬到老一辈的王道组合复古七才子逐渐谢幕,熬到流量组合江南四大才子成为历史,结果王慎中和嘉靖八才子又冒头了。
  这八才子大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自负少年气性,纵横京师文坛,看着可能是未来的王道组合了。
  结果又蹦出个更年轻十岁的,更狂更傲的,轻而易举就把王慎中踩得不成人形了。
  这文坛还能更卷吗?
  秦德威带了两个随从,王廷相又安排了两个军士,将秦德威安全送回东城三吴会馆。
  此时别人都已经睡下,秦德威就不去惊扰了。
  躺在床上,秦德威临睡前暂且放下其他事情,不禁想起了徐妙璇。知道她也在京师里,但京师这么大,又怎么去找呢?
  及到次日,秦德威让马二和段庆分头去送帖子,一个去礼部尚书夏言府邸,一个去兵部右侍郎王以旂府邸。
  然后他去见冯恩的母亲吴氏,老夫人很关切的问道:“小先生昨日可有收获?”
  秦德威如实答道:“昨日去见了都察院王公,说冯大人已经移送到刑部大狱,有人关照着,在狱中暂时不会吃多少苦头。”
  为让老夫人安心,秦德威没说冯恩在锦衣卫诏狱时经受过拷打的事情。
  然后又说:“在下已经寻得门路,争取能去狱中见冯大人。以后怎么做,等见过冯大人再定,目前暂时不要轻举妄动。”
  第一天就有进展,吴氏心情好了不少,又问道:“以小先生之见,我儿这案子要多久才能结案?”
  秦德威叹口气说,“此案是钦案,没有天子御准,就结不了案。以我看来,天子还想着借此做文章,所以时日短不了,老夫人做好长住京师的准备吧。”
  吴氏忧愁的说:“未来生死不知,何时是个头?若有白发人送黑发人之事,又情何以堪。”
  秦德威就劝道:“等明白各方形势后,我有办法先消除天子的杀意,先保冯大人无性命之虞。然后再慢慢等待时机,运作冯大人出狱。”
  嘉靖皇帝是想把冯恩论死罪的,也许是生气了真心有杀意,也许是想借着冯恩死罪为由头考验大臣。
  要想要消除天子的杀意,也没别的办法,就是让冯恩儿子冯行可出面卖惨。
  当街做大孝子,血书、叩阙、拦轿、捆绑什么的,全都安排上,一天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多几次。
  这个“孝“字,嘉靖皇帝还是吃的。毕竟对嘉靖皇帝来说,“孝”就是他最重要的人设,也是他的政治基础。
  若没这个“孝”作为政治伦理,他怎么发动大礼议?
  若没有“孝”字,他凭什么将亲生父亲凌驾于弘治皇帝之上?凭什么追认亲生父亲为父皇?
  所以秦德威的思路很明确,首先等见到冯老爷时,给冯老爷指点一条最简单快捷的路子。如果冯老爷肯照办,分分钟出狱并官复原职。
  当然,冯老爷大概率不肯照办的话,那就只能仿照原有历史采取笨办法,先让冯行可去卖惨,保住冯老爷小命。
  再之后,走一步看一步,见机而作了。
  其实秦德威也不是没有办法,嘉靖皇帝不就是想借着冯恩案考验当今大臣们对大礼议的态度吗?
  假如找另一个更好的案子呈现给嘉靖皇帝,那么嘉靖皇帝肯定就懒得再抓着冯恩不放了,正所谓“围魏救赵”。
  秦德威心里有素材,知道谁比冯老爷更合适作为嘉靖皇帝的“试金石”。
  但这个办法动静太大了,连秦德威这穿越者也不敢随便发动。


第二百九十一章 考校一二
  然后秦德威就在会馆里等着了,现在他也不敢外出乱窜,唯恐有人找自己。
  到了晚上,就收到了同乡师叔王以旂的回话,让他明天到家里吃晚饭,会有个仆役过来带他过去。
  但夏师傅那边就没动静了,至少今天是没动静。人和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可见一斑,这也在秦德威预料之中。
  又过一日,下午的时候,就有王以旂家仆役过来找秦德威,然后秦德威就跟着走了。
  王以旂宅邸还是在西城,结果秦德威又东西穿城一次。这让秦德威产生了一个念头,要不要换到西城来租地方住?
  王以旂个子不高,岁数不到五十,还算是中年人。性格沉默寡言,但待秦德威礼节周到,夫妻两人一起出面和秦德威用了晚膳。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礼数比王廷相还亲密,这就是同乡加晚辈弟子的加成。
  晚膳过后,三品诰命夫人王妻居然亲自收拾碗筷,这让秦德威十分惊讶。他又想起业师王以旌的性格,王家这个家风真是朴实。
  而王以旂请了秦德威去书房说话,之前的交流中,王以旂已经知道了秦德威赴京的原因。
  这时便直言不讳的说:“尔为旧恩毅然赴京,实乃义举,其心可嘉。但京城格局错综复杂,你一个十五岁少年人,只凭一腔热血,能把握的住?”
  秦德威就答道:“人生在世,岂能皆如人意,但求问心无愧。”
  王以旂又道:“家兄信中,说你机敏多智数,深明世局,不能以常人视之。这让我十分诧异,按道理说,家兄从不故做惊人之语。”
  秦德威还能说什么,只能故作谦虚:“老先生过誉了!”
  王以旂对着秦德威看了又看,“既然你是家兄的弟子,那我也不见外了,出个题目考校你一二。
  此时有两个外差,一为提督京营,二为总理河漕,我当如何抉之?”
  前文提到过,王以旂是兵部右侍郎,但他并不是兵部坐堂的堂官,而是以兵部右侍郎衔派外差。
  这也是大明体制特色,朝廷部院里带“右”字头的往往是派外差的。比如右副都御史外派巡抚,户部右侍郎外派提督仓场,兵部右侍郎外派边境总制。
  所以王以旂这道考题的意思就是,提督京营和总理河漕,应当选哪个差事?
  秦德威并不介意被考校,毕竟第一次见面,也没打过交道,不相信自己这十五岁少年也很正常。
  他稍加思索,便开口道:“那敢再问老大人一句,可曾结主知?”
  主,君主的主,知,知交的知。所以秦德威这句问话的实际内涵就是,你有没有成功巴结到皇帝?
  当然大家都是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