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小学生-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夏言诧异的说:“一天?”
  待客幕席很确定的说:“他清晨就过来等了,然后一直等到现在也没走。”
  这才像话!夏师傅满意的点了点头,吩咐道:“带到书房来说话!”


第三百零二章 “不问苍生问鬼神”
  其实秦德威等得挺无聊的,待客先生陪着秦德威手谈一局,结果不到一刻钟,秦德威便大败亏输。
  再聊聊历史啊各地土俗啊桃色掌故啊,一个时辰后待客先生又面红耳赤的掩面而去,为什么这个十五岁少年车速如此之快。
  然后秦德威只能神游天外放飞思维了,继续琢磨着夏言这个人。
  假如以嘉靖十四年、嘉靖二十七年为分水岭,将嘉靖朝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那么夏言差不多就是这个中期的朝堂主角。
  如果又有穿越到中前期的同行,以《明朝那些事儿》为指南的话,估计会死得很惨。
  虽然这是一本很不错的通俗历史读物,但不知为什么,对夏言有点太美化了,对夏言对手张璁(孚敬)又有点太丑化了……
  有一说一,虽然秦德威因为冯老爷缘故,暂时准备抱夏言大腿,但真不会认为夏言有《明朝那些事儿》里那么品性完美。
  可能是后面有严嵩这个极其恶劣反派的衬托,所以在后人眼里,看着严嵩的前任夏师傅,就像是套上了美颜滤镜。
  在夏家蹭过了午饭,晚饭才蹭到一半,秦德威就被领到第二进院的书房了。
  夏言今年才五十一,对于一个只差一步入阁的大臣而言,算是很年轻了。
  秦德威见过礼后,就根据社交惯例先套关系。
  但他和夏言差的太远,同年同乡同门师生故旧之类都扯不上,于是就只能从曾后爹说起了。
  秦德威对夏老大人提携曾后爹表示出极大的感激之情,这不就越说越近了吗,然后就站着等待问话。
  两人实在不熟,只能按照这样套路来一遍。
  在夏言心里,其实最着急想知道的是,你秦德威让冯恩没头没脑写了份供状,接下来到底怎么构思的?
  难道真就这样原谅那该死的霍韬,轻易放他回京干吏部侍郎?
  若不是霍韬麦祥一案是秦德威亲手鼓捣出来的,夏师傅都有理由怀疑秦德威是个卧底!
  但骄傲自负的夏言却又不想表现出这种“技不如人”的着急,他要端着。虽然他还没入阁,但宰辅气度要先拿出来。
  那就先聊聊文学吧!
  夏言从袖中抽出一份文稿放在桌上,提示秦德威来看,然后说:“你先看,然后替老夫捉刀,唱和一首。”
  虽然说在大明朝应酬诗词泛滥成灾、习以为常,所以这种捉刀唱和的事情并不奇怪,但还是让秦德威不禁唏嘘感慨。
  要问他什么心情,这就是“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啊!
  不跟自己聊聊政坛风云、军国大事,上来让自己当枪手写诗,这真是情何以堪!
  你是礼部尚书你说了算!秦诗人按捺住悲凉心情,伸着脖子就先看原作。
  看起来是一首春季游园的律诗,平平无奇,或者说水平极其一般般,直白浅显,唯有通顺而已。
  打个比方,就类似于起点上《开局厂公是我爹》这种书名。
  那就从金手指诗词库里扒一首三流作品,便足以应付过去了。
  拿定了主意,秦德威提笔要写,但忽然又意识到不对。
  了解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夏言的文学功底还是相当不错的,那么能与夏师傅进行文学交游的人,肯定也不会太差啊。
  那眼前这首《开局厂公是我爹》档次的春游律诗,又是从哪来的?还值得夏师傅花费力气唱和一首?
  所以秦德威又记起来了,历史上夏言当红时,不但会写青词,而且也经常与嘉靖皇帝进行诗词唱和,进行精神上沟通。
  雾草!想到这点,秦德威再看桌上的那篇春游律诗,顿时觉得霞光万道,瑞气千条,大巧若拙,返璞归真!
  夏言皱了皱眉头,开口道:“冯恩说你有七步之才,但凡指物拟题,提笔立就,莫非言过其实否?”
  秦德威又提起笔,头也不抬的答道:“晚生灵思太多,一时不知选哪一种,马上就好,见笑见笑!”
  夏言:“……”这是遇到比自己还能吹的了?
  秦德威不在犹豫,“刷刷刷”的写完诗稿,然后呈给夏老大人。
  夏言抬眼看去,只见得诗云:“斗柄瑶光正向辰,御苑叹游奉北宸。时有微云腾紫气,还因春雨净芳尘。
  幽潭碧树迎仙仗,画舸朱栏列近臣。欲识君王同乐意,普天今是太平人。”
  夏言大吃一惊,抬头看向秦德威,很有点不可思议。
  秦德威这首唱和,一看腔调就是“应制诗”,写给皇帝这种读者看的。
  也就是说,秦德威看出了原作是御制诗。
  本来夏师傅拿出这首“原作”给秦德威,其实也是一种考验的小心思,没想到被秦德威居然真能看出来。
  果然如同冯恩所言,此子的政治嗅觉极其灵敏!
  惊叹完毕后,夏言又重新读了一遍秦德威写的这首应制诗,细品之下感觉还真不错。
  在“应制诗”这种有固定套路的命题作文里,已经算很好了,不用修改就可以直接拿去用。
  秦德威在旁边,大着胆子议论说:“进呈御览的应制诗,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难。
  人人都知道,要体现出富丽堂皇、人间富贵的皇家气象,还要有雍容醇雅的华贵感。
  但如果用惯常手法,以金玉锦绣等字眼入诗,又显得俗不可耐。
  举个例子,宋代晏殊有句云: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穷人家能有这样富贵气象吗?
  所以我以为,能于山水园林情景中见气象方为上品。另外还有……”
  夏言听着秦德威的讲解,颇有收获,频频点头。
  这些拍马屁诗文技术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只是个文字游戏,无关紧要,但对于夏言来说,意义绝对不同。
  毕竟在夏师傅这里,诗文是与皇帝进行精神交流(拍马屁)的工具,是他维持政治生命的重要道具。
  论起如何用诗文拍皇帝马屁,后世大清经验丰富、天下无双……
  拥有这些经验的秦德威随手又写了一首:“簪裾鹄侍彩云端,酾酒临流圣泽宽。碧玉桥头双斾引,绿杨阴里万人看。
  西园击楫过瑶岛,北岸扬舲到激湍。惠霭和风偏此日,还知天意与同欢。”
  一边指着一边现场教学:“你看,这头两句,云端是高,临流是低,是不是高低错落……”
  这样一直说到深夜,夏言意犹未尽。秦德威见好就收,主动提出告辞。
  今天简直完美!两个文明一起抓,诗文这个东西也是很重要的,不比军国大事差啊!
  夏言在书房亲手收拾今晚的文稿,然后突然醒悟,找秦德威过来的本意,是为了什么来着?
  踏马的,冯恩说的果然没错!如果不留神,就很容易被此子带到沟里去!


第三百零三章 完美的剧本
  莫道夜归迟,总有更晚的。
  半夜三更,秦德威和两个随从提着夏府灯笼,摸黑穿城,回到了东城三吴会馆。
  秦德威忍不住对马二说:“我受够了!明天举大事就算了,过了明天一定要搬到西城!”
  其实秦德威也挺奇怪的,为什么夏师傅没向他询计问策?冯老爷写供状捧霍韬之后,未来应该怎么办?
  但不问就不问吧,也许夏师傅道行高深,根本不用自己事必躬亲的指点,还是不要交浅言深了!
  在三吴会馆大堂,秦德威又看见了东厂佥书司旻,不由得想到了上辈子某些跑客户的社畜。
  便很同情的问:“你这么晚还在等?又是被上司催着来劝我的?”
  司旻有气无力的问道:“你到底从不从?厂公说了,只要你肯合作,还送你一笔巨财!他日你若功名不遂,可到东厂任职!”
  “不从。”秦德威很干脆的回答。
  “哦。”司旻懒得多说,起身走人。都这么晚了,社畜早没激情加班了,应付完工作就赶紧回去睡觉。
  秦德威也没在意,洗洗睡了。
  按照计划,明天还要带着冯行可去长安右门外敲登闻鼓,这才是重要的事情。
  次日早晨,司旻向厂公毕云禀报情况,只说自己昨日对秦德威百般游说,一直劝到了半夜三更。
  只是那秦德威抵死不从,自己也无可奈何。
  毕云双眉拧紧,难道此路不通?想从秦德威这里打开缺口,为霍韬麦祥翻案,莫非是不可能的?
  毕云下首坐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武官,司旻的禀报却引起了这位年轻武官的兴趣,便对毕云问道:“此事有这么重要?”
  毕云解释了几句。若能救出霍韬,就是替天子分忧,若能救出麦祥,又是帮红人秦太监解难,所以这买卖非常值得做。
  年轻武官听得眼前一亮,又霸气的说:“这个姓秦的只是个外地秀才,胆敢不合作,就抓起来啊!”
  毕云只得又解释几句,“此子是有跟脚、有奥援的人物,而且身份又敏感。若无天子诏旨,我们厂卫不会擅自抓捕这样的人。”
  厂卫虽然权柄大,名声响亮,但在大多数时候,真不是想抓谁就随便抓的。
  除非对方是平民百姓,或者碰上特别混乱的年代,比如魏忠贤时代,又比如前朝正德前期那会儿。
  年轻武官“哈哈”一笑说:“我自然知道这些道理,但正所谓兵不厌诈,这外地来的小秀才能见过多少世面?
  据我所知,很多文人都是吃硬不吃软的。也不用真抓他,就是摆出样子恐吓一番,也许他被吓住就从了。”
  换成别人,毕云早就训斥了。但对这个年轻武官,毕云一直很客气,苦笑道:“你这法子,岂不形同儿戏?”
  年轻武官也是很想积极表现的,跃跃欲试的说:“反正今天无它事,就让我来试试看。”
  毕云无语,这种胡闹的办法,也就这位小爷有资格来胡闹了。
  罢了罢了,他想做就做吧,不试白不试,说不定就真成了。
  这位年轻武官姓陆名炳,去年中了武进士,然后直接任职为锦衣卫理刑千户,工作地点在北镇抚司诏狱。
  小哥儿从小到大都是顺风顺水的,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去年刚参加工作就被委以重任,负责审冯恩案。
  结果什么也没审出来,“被迫”把冯恩移交给了刑部,这大概是陆炳人生到目前为止唯一的挫折。
  今天陆炳到东厂找毕厂公,没想到撞见这么一桩事情,因为冯恩案受到挫折的积极性又起来了。
  很多没经历过社会毒打的年轻人,就是爱凑热闹又喜欢表现。
  但厂公毕云也不想拦着陆炳,谁让陆炳的母亲是嘉靖皇帝的奶妈呢……
  所以此人真的有资本胡闹,只要不捅破天就没事。
  陆炳带了人手,直奔三吴会馆,却扑了个空。轮值管事的说,秦德威今日去了长安右门外。
  然后陆炳就横穿皇城前往长安右门,这路程比起普通人绕皇城近得多。
  三吴会馆管事没骗人,秦德威此刻确实站在长安右门外。
  这个门大概是皇城最重要的门,或者说是使用最频繁、文武大臣最熟悉的门,小说话本里所谓告御状的登闻鼓也设在门外。
  秦德威眺望着不远处的皇城门,指着路边,对身边冯行可说:“我教你的台词,都记住了吗?一会儿你就跪在这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