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小学生-第2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弥封官的职责是,负责将试卷上考生信息密封起来,然后转交给负责排名次的读卷官。
  所以弥封官的要害就在于,他是阅卷前最后一个能看到考生姓名的执事官员。
  如果记性好,就能多记住几份试卷背后的考生身份。
  为什么如此要害岗位从工部选拔,大概是因为工部尚书在科举中话语权比较小的缘故,一切都是政治平衡。
  但是,其他权臣一样能干扰到弥封官。
  比如这次的任命出来后,杜启溪杜郎中在三月三十日当晚就收到了不少大佬的招呼。
  有一些招呼,可以坚持原则顶回去,他杜郎中不可能满足所有人需求。但还有些招呼,就不得不考虑了。
  其实如果只是打招呼,那还不算为难,看交情远近和权势大小闪躲腾挪就是。
  真正让杜郎中陷入困境的是,竟然有七个他不敢透露姓名的大佬,想在殿试上拿到秦德威的试卷!
  除了不用分试卷的总读卷官张首辅之外,总共有十四个读卷官。
  殿试还没开始,就有一半的读卷官索要应天府应试举人秦德威的试卷!
  杜郎中做官十几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艰难的处境,这些大佬都踏马的疯了吗?
  就一份破试卷,有这么巨大的利益吗?值得如此不顾体面的哄抢吗?
  七个大佬巨头争夺一份试卷,真是生平闻所未闻之怪现状!
  所以杜郎中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的所有做官经验都彻底没用了。
  在往届还算是能趁机获利的差事,在他这届居然成了一个火药桶一样的差事。
  在所有人各有心思的情况下,三年一次,天下瞩目的嘉靖十四年乙未科殿试之日到了。


第四百三十五章 最辛苦的一天
  四月初二,黎明时分,三百二十五名会试中式举人在赞礼官引导下,步入奉天殿外(五百年后的太和殿),与朝臣一起侍立。
  其后嘉靖皇帝升殿,赞礼官员又引导考生朝拜皇帝,临轩策士正式开始!
  然后就是皇帝颁布殿试策题,礼部官员将昨晚印好的考题发放在各自的桌案上。
  这些桌案也都是提前摆好的,上面有考生的姓名。
  三百二十五名考生站在自己的桌案后面,就可以开始动笔了。
  此时除了巡场和监临官,其他官员一律退出考场。
  按照制度规定,要求殿试策文务实不务虚,要切直有用。在嘉靖中前期,还能维持住这个标准。
  但秦德威还知道,等到了万历时期,殿试策文几乎全都是恭维马屁之类的话了。
  到了那时,无非就是君心君德、圣学圣政等大话空话套话,殿试策文彻底没法看了。
  对了,为什么又是万历朝?这实在是一个制度全方位崩坏的时代。
  秦德威找到自己桌子时,先看了眼考题。
  洋洋洒洒三百多字,中心思想就是:“朕这么辛苦,为何国家还是不能大治,应该怎样才能迅速扭转?”
  这属于国策咨询,于是秦德威就放心了,并没有超纲。
  稍稍思索了一下,觉得自己可以罗列政治、经济、军事等三大角度提纲挈领,先总结几句汉唐宋的历史教训,再堆一堆当代史料同时进行点评,总体也就差不多了。
  无非就是键政,作为一个专业的穿越者并不怕这个!
  秦德威又思忖片刻,大致就有了腹稿,先在草稿上列了一些提纲,又把试卷铺开,准备动笔。
  殿试策文也有一定固定格式,用“臣对臣闻”开头,用“臣谨对”收尾。
  试卷用纸都是朝廷统一提供的,单张试卷十五开面,每一开可以理解成一个折叠面。
  其中前面六开是用来写姓名和履历的,交卷后,这前面六开将被弥封官折叠密封并加盖弥封关防。
  所以实际书写正文的部分,是试卷纸张的后九开。
  秦德威根据自己字体大小,粗略估计了一下,每开理论上可以写十二列,每列大约三十字。
  也就是说每开面最多能写三百六十字,九开合起来就是三千二百四十字,去掉抬头空格之类的,大概就是三千来字。
  正常来说,这足够用了。按照规定,殿试策文要写千字以上,一般也就两三千字。
  看着试卷纸面,秦德威想起了大明最著名的殿试策文之一,成化二年状元罗伦的策文。
  据说这位罗状元殿试写文时没有草稿,针砭时弊一气呵成。
  最关键的是,罗状元在殿试上足足写了六千多字,远超出了一般策文的长度,已经是个传奇了,而且很有可能是记录。
  但六千字很多吗?秦德威想到这里,忍不住轻笑了几声。
  在一干捏着笔皱眉苦脸、蹙眉苦思的考生当中,连笔都还没摸、还挂着笑容的秦德威显得很突兀。
  曾后爹的同乡同年、监察御史桑乔乃是两个监试官之一。
  他巡场时看看到不知臆想什么的秦德威,忍不住就敲了敲秦德威的桌子,提醒秦德威专心答卷。
  看到秦德威开始提笔写字,桑御史才准备放心的离开。
  但是他又发现了,秦德威似乎并没有打草稿,而是笔走龙蛇直接在试卷上写。
  桑御史不禁想道,这到底是狂妄还是自信?
  考场非常安静,秦德威也越写越流畅,渐渐进入了忘我的状态,不断的将生平积累挥洒在试卷纸面上。
  临近中午时候,每名考生赐饼一只,茶水自取,大部分考生也就趁机休息了一下。
  但秦德威依旧不为所动,仍在奋笔疾书。写着写着,他就写到了最后一开面的最后一行。
  到此已经写了三千来字,整张试卷的九开纸面已经满了,秦德威被迫中断了策文书写。
  他无奈的抬起头来,对着监试官员举手示意。
  桑御史在考场另一端注意到了秦德威的举动,快步走了过来。
  秦德威请求道:“晚生纸张已然用尽,还请大人发与新纸。”
  雾草!桑御史大吃一惊,冒着犯禁的风险,迅速瞥了眼秦德威的试卷。
  整开面的试卷横铺在桌案上,确实已经写满了字,不到半天时间,竟然已经写了三千字!
  周围喝茶吃饼的人虽然不敢明目张胆的东张西望,但耳朵却也没闲着,立刻听到了秦德威说什么。
  周边考生齐齐大吃一惊,这是什么怪物同年?
  竟然这就满了三千字的策文,而且还没写完,还在要纸!
  这不是无病呻吟的水字数,这是要言之有物的策文!
  桑御史心里有点见证历史的兴奋,迅速给秦德威拿来了新的试卷纸张,同样是十五开面的标准试卷纸张。
  这张试卷不用写履历了,节省了大量空间,全纸面差不多能写五千字。
  秦德威不吃不喝,二话不说,继续开始低头水字数。
  等到了下午时候,陆陆续续有人开始交卷。到东角门将试卷交给执事官员,遍可以出宫回家了。
  不过再次进入忘我状态的秦德威丝毫不关注周边情况,直到他又一次写满了试卷纸面。
  此时日头已经西斜,大部分考生都已经交卷走人了。
  一直在关注秦德威的桑御史十分骇然,两张试卷都写满的话,加起来已经是八千字了!
  什么也不用说了,他真的在见证历史!
  等秦德威再次举手时,桑御史不等秦德威说话,又一次给秦德威发了张试卷。
  天色渐渐变暗,考生只剩秦德威一人了,依然在奋笔疾书。
  所有现场执事官员全都冒着犯禁风险,远远的围了过来,仿佛等着一个奇迹的诞生。
  本该在东角门的收卷官站在不远处,忍不住提醒说:“殿试不给火烛,天黑必须交卷出宫!”
  秦德威扔下笔,瘫坐在地上,穿越以来最辛苦的一天终于结束了!
  众执事官员虽然碍于条例,不敢凑近了细看内容,只能远远的望几眼试卷。
  第三张试卷纸面上,差不多写了小一半六开面,两千字左右。
  第一张纸写满约摸三千字,第二张纸写满约摸五千字,加上第三张两千字,合计就是万字左右!
  大家当年都是这样考过来的,都经历过殿试。
  可是用一白天时间,写一万字策文这样的事情,连想象都不敢想象的!
  如果不是无脑胡乱填字的话,这踏马的简直就是神迹!
  当年罗伦写了六千字,已经被惊为天人,视为天才的极限了,谁能想到还有人能写出万字!
  众人神色复杂,望着瘫倒在奉天殿外的少年,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人?
  此时累到不能动的天才心里简直日了狗,能不能不要像看猴一样围观,赶紧让官军扶我出宫回家!


第四百三十六章 但他写了一万字!
  当今天最后一份试卷送到弥封官杜启溪杜郎中手里的时候,杜郎中感觉自己的差遣受到了侮辱。
  前文说过,他的差事就是把所有试卷上的考生信息封住,让阅卷之人看不到姓名,理论上保证公平。
  可别人的试卷都是一张,只有秦德威的试卷是三张,那么把秦德威的个人信息密封住,还有什么意义?
  日写万言这样的轰动事情,肯定会从考场流传出去,谁看到了这份试卷,也能确定就是秦德威写的。
  杜郎中叹口气,将秦德威试卷第一张前六开面,也就是考生信息部分折叠起来并糊住,再盖上弥封关防。
  官场本来就是一个讲究形式主义的地方,欲盖弥彰自欺欺人这种事情不寒碜!
  然后又将这份试卷的三张纸面头尾衔接着糊上,连在一起后,看着像是完整的一件东西了。
  只是试卷厚度是别人的三倍,依然醒目。
  至此所有弥封好的三百二十五份试卷,全部被送到文渊阁,有官军看守。
  而所有读卷官们,今晚将宿于礼部,阅卷期间不能回家,明晚还是要在礼部住宿,这也是嘉靖初年定下的规矩。
  因为殿试期间,如果大臣白天在文渊阁看试卷,晚上又回家的话,总是会有风言风语,甚至闹得沸沸扬扬。
  近些年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比如嘉靖八年时,前首辅杨一清阅卷期间,晚上就使人传唤小老乡唐顺之来自己家里。
  他当然是想问唐顺之试卷所写内容,给已经是会元的唐顺之再弄个状元,但唐顺之脸皮薄不去见杨一清。
  又比如正德六年时,前首辅杨廷和还是次辅的时候,白天在文渊阁看试卷,晚上就回家见应试的儿子杨慎,不然一代巨星杨慎的状元怎么来的?
  名臣贤相尚且如此,更别说奸臣了。
  大明科举制度设计总体上或许是想公平的,但近年来,殿试却经常比会试、乡试不公平。
  嘉靖皇帝也烦这种大臣回家后串联的事,几年前就下诏读卷大臣集体在礼部住宿,看卷结束前不许回家。
  嘉靖十四年四月初三,十几个读卷官从承天门、午门进入内廷,又从左顺门来到文渊阁。
  这里本是内阁办公地点,但这两日却要用来做殿试读卷场所。
  首先是试卷移交,首辅张孚敬作为总读卷官,不用分卷,其他十四名读卷官都分到了几份试卷,到此弥封官杜郎中就顺利结束了差事。
  总数几十份的首批试卷,当然不能是随便分的,也有默认惯例。
  这些都是会试名次前列的考生试卷,以及极个别被打过招呼的、受到大佬重点关注的考生试卷。
  剩下还有两百多份小透明考生试卷,暂时不用分配,被堆放在文渊阁中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