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小学生-第3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他夏言目前虽无首辅之名,已经开始有首辅之实了!
  所以这次议事,可能是一次里程碑!标志着他夏言压过首辅李时,成为朝政主导人物了。
  唯一的隐忧就是小弟严嵩和小友秦德威之间,积怨似乎不可调和。
  将来再遇到事情时,可能会互相拖后腿,成为“夏言集团”的隐患啊。
  话事人也不好当啊,如果有朝一日,严嵩和秦德威都来请自己帮忙收拾对方,那可怎么办?
  内阁就在文华殿对面,三个大学士直接回了内阁办公。
  而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和秦德威要继续往外走,向西穿过左顺门,再向南穿过午门。
  此时在午门外,还有些今日无事的零散官员徘徊,等着打探高层议事的消息。
  然后他们就看到,部院七卿和秦德威一起从午门里走了出来。
  其实对秦德威而言,今天也算是一个里程碑了。
  毕竟是第一次参与最高层的议事决策,还成功的直接影响到了人事任命。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别人渐渐的就会习惯了。
  征安南具体方略是个军事机密,参与会议的人都要守口如瓶。
  但征伐决议本身和人事问题就没那么保密了,也不怕被知道,当天就传开了。
  西城大理寺内,大理寺丞曾铣正在伏案看卷宗,都是刑部那边送来复核的案件。
  其实以曾铣的性格,他不喜欢这种刀笔文牍工作,他更向往出将入相建功立业。
  但没办法,边镇巡按当过了,巡抚级别又不够,他必须熬资历,这是官场规则。
  忽然大理寺卿和少卿一起进来了,向曾铣道喜说:“听说朝廷决议征伐安南,加曾大人右佥都御史协理军务,整饬云南兵备!预祝曾大人马到功成、早日克敌!”
  这个消息实在有些突然,渴望建功立业的曾铣惊喜之余,不禁有点懵,下意识的就想到了便宜儿子。
  这些年他也历练出经验了,但凡自己这里发生奇奇怪怪的事情,九成九源头在秦德威身上。
  大理寺卿又笑道:“古有木兰代父从军,今有曾大人替子出征,不失为佳话也!”
  曾铣:“……”
  替子出征是什么鬼?突然有点不想去了。
  从宫里出来的秦学士心情非常愉快,今天收获真的很多,他需要找人分享自己的喜悦。
  想了想后,秦学士没有回家,转身去了翰林院,并且直接来到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张潮的公房里。
  行过礼后,秦德威开口道:“刚才学生我不辞辛苦,与阁部院诸公在御前议了议事情……”
  从来没参加过御前高层会议的张老师毫不客气的喝道:“有话就放!”
  秦德威继续说:“反正朝廷已经决定了,我大明要出师征伐安南!
  至于具体方略,虽然是我策划的,但这是机密,就不能告诉老师你了。”
  张老师忍不住说:“那你还来翰林院作甚?应该去文渊阁去办公啊。”
  秦德威叹道:“老师你别这样偏激,我只是想与老师分享喜悦,并真心想提点一下老师的!”
  张学士不信的说:“你能提点我什么?”
  秦德威答道:“咱们要讲究一个师出有名、吊民伐罪,那么名又是什么?
  所以老师你还不赶紧主动草拟檄文,抢在别人之前呈献给陛下!”
  张学士攥紧了拳头,可恶,手痒,真得想写。
  秦德威掏出几张纸,递过去说:“我提前写了个草稿,给安南莫氏列出了十大罪。
  老师你直接抄写就好,抓紧时间,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张学士:“……”
  秦德威研了墨,然后把笔管塞进张老师手里,殷勤嘱咐道:“老师你仔细抄着,我还有事先走了。”
  离开张学士公房,秦德威回到了自己的状元厅。
  被借调来编《皇明宝训》的许谷、赵贞吉二人正在奋笔疾书、埋头苦干。
  秦德威吩咐说:“把你们最近修订好的草稿给我,待我拿回家去校对和誊抄。”
  然后又道:“另外分享一下喜悦,我可能要回南京了!
  所以未来三个月,你们先自主编着,等我回来再处理积压的草稿。”
  许谷和赵贞吉面面相觑,莫非秦德威又要请假回老家?
  这年头大臣致仕叫做“乞骸骨”,是什么意思?
  就是是说进入官场便意味着,将身心都交给了帝王家。
  所以除了中进士当年特例外,在任官员长期多次请假的事情,真的很罕见。
  你秦德威去年回过南京了,今年又要回去,有点过分了。
  秦德威笑道:“谁说我请假探亲?只是现在我不能说,到时你们就知道了!”
  许谷和赵贞吉都是进士名次不低还能选中庶吉士的人,绝对不傻,当即就猜到了什么。
  要回南京,现在还不能说的事情?
  结合乡试时间,以及秦德威侍读学士的官职身份,那么指向的似乎也只有南直隶乡试了!
  雾草!许谷和赵贞吉再次面面相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猜测。
  上一科的同年们,除去三鼎甲外,混的最好的就是他们两个翰林院编修了!
  但秦德威却已经筹谋着主考南直隶乡试去了,这做人差距有多大?
  南北二直隶十分特殊,制度与其他省份各种不同。
  直隶顾名思义就是朝廷直属,二直隶的乡试也看作朝廷直属事务,而不是地方考试。
  在嘉靖十六年时,还没有南直隶人必须回避,不能当南直隶主考的说法。
  就类似于南直隶人可以在南京城里做官的情况,因为那是京官,不是南直隶的地方官。
  所以秦德威当南直隶主考官,从官职到籍贯,资格上是没有问题。
  唯一阻碍秦德威的规矩就是“年少新进者不许当考官”,但皇帝若不在乎,这规矩也就是个摆设。
  按照历史轨迹,再过若干年,有个常州籍翰林主持南直隶乡试,录取了几十个常州士子,顿时引发了公愤。
  然后大明朝廷才正式规定,南直隶人禁止当南直隶乡试考官。
  嘉靖十六年的秦德威,还能钻这个空子!


第五百七十一章 主考官和故旧人们
  上半年都快过完了,一直没什么大动静的朝廷突然就开始频频动作。
  第一个动作就是正式颁布政令,用三年时间,逐渐将盐法重新改回开中法。
  这条消息出来,几家欢喜几家愁,北方以及边镇省份的商人乐观起来,而南方盐商遭受重挫。
  第二个动作就是开始准备征伐安南,但对多数人来说没太大感受。
  反正主帅和分路人选都确定了,不日南下,接下来用半年时间进行调兵和积聚粮草。
  李成梁他爹李泾这两年一直在京营镀金,秦德威让曾后爹南下时带上李泾。
  反正都是自己人,一起混点功劳。
  若把李泾这个李家大哥推上去,给他弄个指挥使,李家就不好意思舍不得一个小娘子了!
  盐政与南征这两件大事,秦德威都是幕后黑手,方案也是他做的,但都没负责执行。
  另外经过大学士夏言的一番运作,终于把冯恩任命为户部员外郎兼巡盐御史、加整饬盐法差事。
  所以在京师包完月的冯老爷,也即将离京南下。于是秦德威就约定了,到时候给冯老爷送行。
  这日秦德威正要去翰林院,忽然有故旧来家里拜访,乃是苏州太仓的举人王忬。
  在嘉靖十年时,王忬与曾后爹同榜中举,与秦德威也有一份交情。
  不过王忬此后忽然就失了运道,嘉靖十一年、嘉靖十四年两次会试都没中。
  这次王忬到京,也是提前为明年的会试做准备,还带来了文征明的书信。
  此时曾铣已经南下了,便由秦德威独自接待王忬。
  但王忬不只是自己来的,还领着十一岁的儿子王世贞,这小朋友可是个历史大名人。
  三十年后的文坛盟主,独霸大明文坛二十年,复古后七子之一,传说中的《金平莓》作者,文学家、史学家、文艺理论家。
  只要这位王世贞小朋友不遇到姓范的,在大明文坛几乎就是无敌的。
  但秦德威已经穿越七年了,历史名人见得太多了,也就不稀奇了。
  而且现在他是文魁状元,大部分历史名人还不如他。
  所以面对幼年版的王世贞,秦学士没太大心理波动,正常当个故交之后就行。
  只是好奇的问了句:“王兄赶考,怎得把儿子带来了?”
  都是老交情,王忬也不客气,实话实说道:“我年至而立,仍一事无成,委实有愧于先人。
  但吾儿自幼极为聪慧,乃我家之千里驹也,将来光耀家门就指望他了。
  便想带着外出游历,增长见闻,顺便也拜访结识你这样的前辈人物,今后烦请多多提携啊。”
  秦德威毫不意外,这很正常,文坛关系就是这样。
  这时候,王世贞小朋友很乖巧的上前见礼。
  秦德威“呵呵”笑了几声,真是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吖,自己居然也变成前辈了。
  当初自己刚穿越过来时,也就比眼前的王世贞大一岁。
  忍不住就逗了一句说:“你可会写诗?”
  王世贞答话说:“晚辈有律诗一首,赠秦学士!”
  然后又尽力的用稚嫩嗓音大声念道:
  “天宫开殿策贤良,第一仙班侍玉皇。瑶池谪来唯太白,岁星收去是东方。
  西清共识含香吏,中禁仍呼状元郎。更喜天颜朝暮接,再理芸编彩云章。”
  雾草!毫无心理准备的秦德威大为震惊!冷不丁的,就被彩虹屁糊了一脸!
  这诗吹捧的还不错!秦德威顿时就飘飘然了,浑身舒爽通泰。
  原来这就是被别人高质量吹捧的感觉吗?果然是与自吹自擂完全不同的体验啊。
  算起来,这还是秦德威第一次被人这样写诗吹捧。
  原先秦德威岁数太小,别人也拉不下脸,对一个十几岁少年吹捧拍马。
  而且秦德威太狂傲了,别人只想打他,没有写诗吹捧他的积极性。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秦德威诗霸名头太响亮,别人也不好意思班门弄斧。
  所以这些年来基本没有赠诗给秦德威的,很多时候秦德威只能用《自述》之类的题材进行自吹。
  然后别人发现,无论怎么吹捧可能也不如秦德威自吹,于是恶性循环,更不想给秦德威赠诗了。
  此刻秦德威也投桃报李,大加赞叹说:“此子真乃千里驹也!吾道后续有人,大有前途!”
  图得就是这几句话,王忬笑道:“承贤弟吉言!日后还望贤弟照应!”
  秦德威点点头说:“我看日后这天下文柄,要交于此子之手啊!”
  王忬:“……”
  咱们互相抬举吹捧,也要讲究个基本规则啊,你秦板桥这样说也太假了!
  想了想,王忬又道:“贤弟在京中参与文坛集会时,带上吾儿可好?”
  王世贞满怀期待的看着秦德威,听说文人雅会经常有漂亮大姐姐出现啊,而且据文姓老爷爷说,秦前辈尤善此道。
  秦德威苦恼的挠了挠头,现在京中还有文坛吗?
  至于文坛集会,好像当年嘉靖八才子被自己打得七零八散后,就不成气候了啊。
  如今八才子过半都已经离开京师了,自己这个新的旗帜人物又沉迷于应制诗,京师还有什么文坛可言。
  再说京师这地方跟南边不一样,政治才是主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